新乡贤个人事迹简介(东阳籍高端人才)
新乡贤个人事迹简介(东阳籍高端人才)近日,记者走进严济慈、潘建伟的母校——东阳中学,通过查阅资料、实地采访等方式,感受两位乡贤之间的缘份和他们身上的乡情。故乡情,永远扎根在东阳乡贤的心田深处。潘建伟院士参观东中校史馆东中与中科大的一段缘 两位校友牵起两所学校
严济慈在母校东阳中学即兴演讲
东阳历来崇文重教,人才辈出。如今,东阳籍人才已形成了“十百千万”规模,即东阳籍院士12位,高校校长、科研院所领导100多位,博士1100多位,教授10000多位。
以前都以“一火车皮出去,一汽车回来”来形容东阳人才的流向,如今越来越多的东阳籍高端人才和知名乡贤选择了回乡作贡献。前不久,市委书记傅显明为我市全体大学新生上了一堂特殊的“思政课”,为即将奔赴远方的东阳学子根植了故乡情结。
在外乡贤是迎风飞扬的风筝,线的一头永远连着家乡。这里讲述发生在老中青三代杰出东阳人的爱乡故事,与读者分享他们的感怀乡恩、眷恋乡土、报效桑梓的浓烈乡情。
潘建伟院士参观东中校史馆
东中与中科大的一段缘
两位校友牵起两所学校
故乡情,永远扎根在东阳乡贤的心田深处。
近日,记者走进严济慈、潘建伟的母校——东阳中学,通过查阅资料、实地采访等方式,感受两位乡贤之间的缘份和他们身上的乡情。
严济慈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创始人之一,筹备建校起,他就投入巨大的心血参与建设。建成后,严济慈走上讲台授课,后来担任该校副校长、校长、名誉校长,一直关注着中科大的命运和前途。
在科学事业收获累累硕果之时,严济慈也心系着家乡建设,曾多次回到家乡实地视察。对于母校东阳中学,严济慈更是关心关注,每次回东,总要到母校走走看看。
“1988年,严老回母校作报告,精神头很足。3个多小时的演讲,他全程站着为学生分享了读书时期的种种经历,并且勉励学生们要奋发图强,为东阳争光。”当年作为台下一员的东阳中学教师孙蔚萍,每每回想起当时的场景,总会觉得心潮澎湃。
严济慈与潘建伟两位科学巨匠之间的渊源可谓深厚。当年,受严老钻研科学的事迹影响,潘建伟将东阳中学视为青少年时代最大的梦想。彼时,潘建伟经常会在周末骑着自行车去老东中校门外池塘转几圈,希望有朝一日能进入这所“梦校”。
1986年,严济慈第一次回乡,已经考上东阳中学的潘建伟作为优秀学子受到严老接见。严济慈建议潘建伟报考中科大。正是在严老的推荐下,1987年报考大学时,潘建伟在高考志愿中填报了中科大。
2016年4月8日,潘建伟带领青年科技工作者回到家乡,为家乡发展助力,并向家乡的学子发出了欢迎报考中科大的召唤。是日,潘建伟与东阳学子分享了自己的求学往事。“当年选择物理,是受到严济慈先生的影响。严老勤奋学习的故事影响了很多东阳学子。”潘建伟说。
“潘院士平易近人,脸上始终挂着笑容,让人如沐春风。同时,他十分善于讲道理,在回答学生接二连三的提问时,总能用最简单的语句将问题解释清楚……”当时参加潘建伟回乡调研活动的东阳中学教师这样回忆道。
在这之后的几年,中科大与潘建伟都和东阳中学保持着密切联系。在2017年举行的首届世界东阳人发展大会上,潘建伟让他的学生陆朝阳教授回母校为东中学子作报告。
作为量子科研领域的青年才俊,陆朝阳也与东阳中学、中国科技大学有较深的渊源,他高中在东阳中学就读,大学本科、研究生学习都在中国科技大学完成,而他走上量子科研之路,也正是受了潘建伟院士的影响。
2017年底,中科大常务副校长潘建伟还以中科大的名义邀请浙江、江苏、上海17所重点中学的校长前往中科大上海研究院参加座谈。在这期间,他同意出任东阳中学济慈科学院的名誉院长,并为济慈科学院题词。
2018年,东阳市教育局党委副书记,东阳中学校长、党委书记杜新阳受邀参加中科大60周年校庆。在校庆上,潘建伟对东阳中学近年来取得的成绩表示肯定,希望能有越来越多的东中学子报考中科大。此外,今年年初潘建伟还同意出任东阳中学教育集团理事长。
“如果你们喜欢自然科学,欢迎你们报考中科大。”在2016年回母校调研时,潘建伟真诚寄语东中学子。
如今,东阳中学已成为中科大优秀生源基地。每年都有东中学子受严济慈和潘建伟影响,选择报考中科大。据悉,从2008年至今,共有33名东中学子进入中科大求学。
陈和贵
一位九旬台商的拳拳故乡情
捐资助教育 投资办实业
24岁时去台湾,阔别37年后回到家乡东阳,从此,陈和贵的命运再次和家乡紧密相连:为老家修路建校、为母校捐资助学、投资家乡办实业……每一件善事都凝聚着这位老人的拳拳故乡情。
现已94岁高龄的陈和贵出生于南马镇下格村,曾就读于南马镇长山小学(南马高中前身)。他于1949年6月去台湾,1966年创办国祥冷冻机械公司,并发展成为台湾最大的工业冷冻和空调设备制造商,被业界尊称为“制冷大王”。
由于海峡两岸长期处于隔绝状态,直到1981年,陈和贵才通过书信跟家乡亲人取得联系。1986年农历腊月三十,陈和贵乘坐航班经香港转机后抵达杭州,经过6个多小时的颠簸,终于回到魂牵梦绕的家乡。
从小根植的故乡情,即便过了37年,即便远隔千山万水,依然浓得化不开。这三十多年来,陈和贵力所能及助力家乡发展。他捐资为下格村安装自来水,浇筑水泥路,建起富国学校,新建村幼儿园;1989年,东阳发生特大洪灾,他带领同乡会募集3万美元,派人送回家乡。
为了助力家乡教育事业的发展,陈和贵慷慨解囊。1995年,他捐资98万元,在南马高中建起了一座和贵楼,现为校图书艺术中心;2015年,在南马高中百年校庆时,又捐赠了100万美元,同时还为我市设立“尚贤慈善教育基金会”,现已捐赠200万美元。
在南马高中建校百年捐资助学仪式上,陈和贵深情地说:“我的记忆就是从长山小学开始的。我在这里念了六年书,是我上过的学校中念得最久的。我最怀念的就是现在的南马高中,原来的长山小学。”
如果说捐资是输血,投资办实业则是造血。陈和贵的侄孙、浙江思科制冷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陈俊健说,早在1991年,叔公就有回东阳投资办实业的念头,只是由于当时交通环境、投资项目等原因搁浅多年。
后来,随着回乡次数的增多,特别是甬金、诸永等高速公路的开通,陈和贵对家乡投资环境更加了解。在市委、市政府和家乡人民的期盼感召下,他更加坚定了回乡投资的念头。
2010年9月27日,浙江思科国祥制冷设备有限公司(现更名为浙江思科制冷股份有限公司)开工典礼在经济开发区长松岗功能区举行。在85岁高龄之际,陈和贵终于圆了回乡投资梦。
思科制冷公司主要生产中央空调机组。该公司自2011年8月投产以来发展迅速,投产次年产值就破亿,投产四年就跻身我市纳税百强。去年,公司完成销售签单6.75亿元,缴纳税费3100万元。
“在创业历程中,叔公几经挫折,越挫越勇;在助力家乡发展时,他尽己所能,慷慨解囊。他的精神值得我们后辈学习。”陈俊健说,“我们将不负叔公期望,一步一个脚印,努力把思科制冷发展得越来越好。”
严有光院士、都有光院士在东磁生产一线考察指导。
一个镇的院士专家工作站
东阳籍院士领军 东阳人占1/3
横店东磁,是国内磁性材料行业的领军企业。近些年,许多东阳学子在外学成后,带着满腹学识和满腔热情,回到家乡这家企业上班。
横店东磁研究院院长包大新便是其中的代表,自2000年担任院长以来,他带领东磁研究院的技术团队攻坚克难,在新材料、新产品及新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方面取得了较大成效。
横店东磁从上世纪80年代起步,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已成为享有“中国磁都”美誉的磁性企业,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中国科学院院士、日德专家等国内外高端智力的集聚。
横店东磁相关负责人说:“尖端人才在东磁的每一次跳跃式发展中都发挥了巨大作用,他们不仅为企业的顶层设计提供有效的战略指引和技术支撑,更为企业搭建了合理的创新人才梯队,使企业专注于生产研发和经营管理,在技术、市场等方面远远领先于同行业其他企业。”
2010年底,在原有企业技术中心、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平台的基础上,横店东磁开始筹建院士专家工作站。2011年10月,被认定为金华市级院士专家工作站;2012年9月,被认定为省级院士专家工作站。
目前,横店东磁院士专家工作站已建成以南京大学都有为院士、中科院电工所严陆光院士为领军人物,以浙江工业大学车声雷教授、浙江大学严密教授等11人为专家成员,以研究院8名博士、25名硕士为骨干技术人员的院士专家团队及科研队伍,从事永磁、软磁、稀土永磁、新能源等新材料、新技术的研究开发。从哈尔滨工业大学博士毕业的李玉平就是其中一位,他主动放弃了多家单位伸出的“橄榄枝”,带着行业领先技术来到横店东磁,成为了一名“新东阳人”。
值得一提的是,院士专家工作站的所有成员中,东阳人约占三分之一,他们来自国内外知名高校,不仅有丰富的学识,还有较强的操作能力。而作为领军人物的严陆光院士,也是东阳人。
近年来,横店东磁在重大科研专项上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完成国家级项目5项,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低功耗高性能软磁复合材料及关键制备技术)、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产品1项(铁氧体永磁元件)。横店东磁还有省级获奖项目10项,其中获省科学技术一等奖3项(高频宽温低功耗功率铁氧体生产关键技术与产业化),二等奖2项,三等奖5项。
为充分发挥院士专家工作站的引领作用,激发广大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横店东磁制定和完善了一系列创新制度,如《东磁公司重大技术创新专项开发经费管理办法》、《东磁公司技术创新管理办法》、《东磁公司技术创新奖励实施细则》等,给企业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横店东磁还邀请院士专家组织各类技术讲座及培训,为公司员工营造了良好的学习交流氛围。
通过院士、专家的“传帮带”,目前企业已培养学术带头人10名、技术骨干35名、专业技术人员120多名。
在横店东磁的龙头作用下,横店乃至东阳区域的磁性材料企业也实现了进一步发展,并形成梯次分明的产业分布。目前,横店已成为全球最大的磁性材料生产和出口基地,仅参与制定、牵头起草的国际、国家标准就达11项。
“人才是创新要素中的第一要素。一个高端智力可以带来一个科研项目的成果,一个科研项目则可以带动整个科研团队的成长,进而催生产业经济的繁荣。”横店东磁相关负责人说,希望未来能有更多高端人才和本土人才加入到东磁大家庭中来,共同推动磁性材料行业的创新驱动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