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三角洲区划(大江大河三角洲)
黄河三角洲区划(大江大河三角洲)参与发表论文的研究人员累计达到了2509人,这其中不仅有从1980年代开始一直笔耕不辍,坚持研究到现在的老先生,也有正值当年的学者作为中间力量,还有不少最近几年来投身研究事业的新生力量。在web of science核心数据库中,累计有1159篇文献以“黄河三角洲”为主题,从1983年至今相关研究的年发文量有逐年增加的趋势,研究的内容包括黄河泥沙动态、氮、有机碳、碳、植物、淡水、盐度等等。1979年-1996年,南下从清水沟入海;1996年-至今,北移从现河道入海。学者都在研究什么
黄河三角洲
黄河三角洲位于山东省东营市河口区,是黄河目前的入海口所在地。在历史上,记录到多次大规模的改道;解放之后,从1953年到1996年入海河道又摆尾数次:
1953年-1964年,从神仙沟入海;
1964年-1976年,西迁至刁口河道入海;
1979年-1996年,南下从清水沟入海;
1996年-至今,北移从现河道入海。
学者都在研究什么
在web of science核心数据库中,累计有1159篇文献以“黄河三角洲”为主题,从1983年至今相关研究的年发文量有逐年增加的趋势,研究的内容包括黄河泥沙动态、氮、有机碳、碳、植物、淡水、盐度等等。
参与发表论文的研究人员累计达到了2509人,这其中不仅有从1980年代开始一直笔耕不辍,坚持研究到现在的老先生,也有正值当年的学者作为中间力量,还有不少最近几年来投身研究事业的新生力量。
注:N.article为当年发文数量,TC为当年被引用的次数
高被引论文
我们选取了被引次数前20的论文对其研究内容进行详细学习。备选的论文发表的时间尺度横跨30年(1986年-2017年),但集中分布在2007年前后,被引用频次均在100次以上。
这20篇论文主要集中在四个主题上,分别是入海口地质地貌结构;海岸形态与泥沙过程;湿地生态及环境变化以及地下水过程。
01 入海口地质地貌结构
黄河入海口水下存在一个20-40米厚的水下沉积斜体,环绕着山东半岛的东端,一直延伸到南黄海。这一复杂的沉积结构包含估计400立方千米的沉积物。该结构双向(向陆地和向海)跨陆架运输,成欧米茄(“Ω”)形,远端水下三角洲叶沉积在黄海的山东半岛东端。
黄河三角洲在大约5000-1000年前和1855年至今有过两次发育,两次发育中间的沉积暂停期几乎与黄河改道,河口迁移至渤海西北部(1048年到1128年)和江苏(1128年到1855年)的时间相符。
此外,黄河下游三角洲区域在过去的2000年里经历了多次崩塌,现代黄河河口三角洲的增长和侵蚀总体格局分为三个阶段:快速增长阶段(1976-1984年)、增长-侵蚀调整阶段(1985-1995年)和缓慢侵蚀阶段(1996年至今)。
整个次三角洲的累积面积与黄河累积输沙量密切相关。
02 海岸形态与泥沙过程
在过去的60年里,黄河流域的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已经改变了河流系统,在流域内建设大型水库和土壤保持措施,减少了黄河90%的输沙量,水土保持措施、三门峡和小浪底水库建设、人为活动的贡献率分别占40%,30%和10%;其余20%的减少是由于降水减少。
从1983年至2011年径流和悬浮泥沙负荷对黄河三角洲演化的影响,径流和泥沙负荷的变化直接影响了三角洲的平面形状、面积、海岸线位置和形态的,从1983年到2011年,三角洲的净陆地面积增加了248平方公里,海岸线延长了36.45公里。
03 湿地生态及环境变化
盐水入侵是黄河三角洲湿地退化的主要驱动力,生物堆肥和淡水引入是比较有效的滨海湿地修复方法。
2002年黄河三角建立了生态恢复区,将淡水引入该区域以抵御盐水入侵带来的负面生态效应。随着引水工程的实施,恢复区的水质有所提高;土壤盐度降低且有机质积累增加,土壤质量得到改善;植物群落迅速重新建立,恢复区为鸟类提供了良好的栖息地条件,但是后期跟进的泥沙调节措施导致了土壤中As和Cd污染加剧。
Cd、Zn、Hg随食物网营养水平的增加而升高,As、Cr、Cu、Mn、Ni和Pb呈相反趋势,但所选9种重金属在食物网中的生物富集并不显著。另外黄河三角洲虽然处于石油开采区域,但多环芳香烃污染等级并不严重。
04 地下水过程
2006年9月,黄河三角洲地下水排放速率约为4.5-13.9 厘米/天,2007年7月则为5.2-11.8厘米/天,地下水通量(以及相应的硝酸盐通量)是黄河河道排放量的2-3倍。
20篇论文的详细介绍可以在这里找到:
「HYCONOTE」特辑-黄河三角洲 Part2 高被引文献笔记
未来研究趋势
在高频关键词中,“动态”一词高居榜首,而且其研究热度在近几年也一直居高不下。这说明科学家们的关注点正从基于生态组分的静态研究,向基于生态过程的动态研究过渡。这就包括了地质地貌动态、泥沙动态、水文动态和生物动态等等,对各个过程的动态解析及其相关的形成机制、稳定机制、阈值效应、尺度效应和驱动力等的分析,仍然将会是未来研究的热点和重点之一。
这里值得一提的是,滨海湿地海相和陆相的地下水及其携带的物质交换对整个近海海岸生态系统有着重要意义,而在黄河三角洲的研究中,高频词里没有“地下水”一项,且在高被引论文中仅有一篇提到了地下水过程,且是美国学者的研究,因此,个人认为亟需开展对黄河三角洲地下水过程的研究,并且会在不久的将来成为研究热点之一。
此外,为了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我国提出了“双碳”目标,而近年来黄河三角洲的研究中“碳”和“有机碳”的关注度也持续增加。在陆地上,森林是最大的天然碳库,其通过光合作用固定二氧化碳;而海洋同样可以通过水体溶解、有机体和沉积物固定大量二氧化碳,这一部分被称之为"蓝碳"。三角洲和滨海湿地作为陆地生态系统和海洋生态系统的交界地带,其具有独特的碳循环过程,三角洲的碳过程及其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作用,将会是未来研究中的又一个热点。
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中,大江大河的三角洲是重点建设区域之一,基于自然的生态保护和修复技术以及生态管理模式将成为未来的主流,而微生物参与包括碳固定、甲烷代谢、碳降解等多个碳循环过程和其他诸多重要的生态过程。因此,大家对“微生物”的关注在近年来也达到了一个高点;关于黄河三角洲微生物结构、功能及其在生态过程中发挥的作用,也仍然将会是未来研究的热点之一。
实用的投稿建议
我们将论文发表的期刊进行了汇总整理,其中发文量高的(核心来源)期刊主要包括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Marine Pollution Bulletin,Journal of Coastal Research,Wetlands,Ecological Indicators,Marine Geology,Catena,Clean-Soil Air Water,Ecological Engineering,Remote Sensing,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Pollution Research等,大家投稿可以根据分区、投稿难度以及论文主题挑选期刊。这边就不再一一推荐了。
参考文献
Luo X. et al. Use of biochar-compost to improve properties and productivity of the degraded coastal soil in the Yellow River Delta China. J SOIL SEDIMENT 17 780 (2017).
Kong D. et al. Evolution of the Yellow River Delta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runoff and sediment load from 1983 to 2011. J HYDROL 520 157 (2015).
Bai J. Xiao R. Zhang K. & Gao H. Arsenic and heavy metal pollution in wetland soils from tidal freshwater and salt marshes before and after the flow-sediment regulation regime in the Yellow River Delta China. J HYDROL 450-451 244 (2012).
Fan X. et al. Soil salinity development in the yellow river delta in relation to groundwater dynamics. LAND DEGRAD DEV 23 175 (2012).
Cui B. & Li X. Coastline change of the Yellow River estuary and its response to the sediment and runoff (1976–2005). GEOMORPHOLOGY 127 32 (2011).
Cui B. Zhang Q. Zhang K. Liu X. & Zhang H. Analyzing trophic transfer of heavy metals for food webs in the newly-formed wetlands of the Yellow River Delta China. ENVIRON POLLUT 159 1297 (2011).
Yang Z. Ji Y. Bi N. Lei K. & Wang H. Sediment transport off the Huanghe (Yellow River) delta and in the adjacent Bohai Sea in winter and seasonal comparison. Estuarine Coastal and Shelf Science 93 173 (2011).
Liu J. et al. Sedimentary record of environmental evolution off the Yangtze River estuary East China Sea during the last ∼13 000 years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the influence of the Yellow River on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during the last 600 years. QUATERNARY SCI REV 29 2424 (2010).
Peng J. Chen S. & Dong P. Temporal variation of sediment load in the Yellow River basin China and its impacts on the lower reaches and the river delta. CATENA 83 135 (2010).
Wang H. et al. Recent changes in sediment delivery by the Huanghe (Yellow River) to the sea: Causes and environmental implications in its estuary. J HYDROL 391 302 (2010).
Cui B. Yang Q. Yang Z. & Zhang K. Evaluating the ecological performance of wetland restoration in the Yellow River Delta China. ECOL ENG 35 1090 (2009).
Wang L. Yang Z. Niu J. & Wang J. Characterization ecological risk assessment and source diagnostics of 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 in water column of the Yellow River Delta one of the most plenty biodiversity zones in the world. J HAZARD MATER 169 460 (2009).
Peterson R. N. et al. Radon and radium isotope assessment of submarine groundwater discharge in the Yellow River delta China.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113 (2008).
Yang Z. S. & Liu J. P. A unique Yellow River-derived distal subaqueous delta in the Yellow Sea. MAR GEOL 240 169 (2007).
Chu Z. X. Sun X. G. Zhai S. K. & Xu K. H. Changing pattern of accretion/erosion of the modern Yellow River (Huanghe) subaerial delta China: Based on remote sensing images. MAR GEOL 227 13 (2006).
Liu J. P. Milliman J. D. Gao S. & Cheng P. Holocene development of the Yellow River's subaqueous delta North Yellow Sea. MAR GEOL 209 45 (2004).
Saito Y. Yang Z. & Hori K. The Huanghe (Yellow River) and Changjiang (Yangtze River) deltas: a review on their characteristics evolution and sediment discharge during the Holocene. GEOMORPHOLOGY 41 219 (2001).
Saito Y. et al. Delta progradation and chenier formation in the Huanghe (Yellow River) Delta China. J ASIAN EARTH SCI 18 489 (2000).
Chunting X. Historical changes in the Yellow River delta China. MAR GEOL 113 321 (1993).
Wright L. D. et al. Hyperpycnal plumes and plume fronts over the Huanghe (Yellow River) delta front. GEO-MAR LETT 6 97 (1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