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行四首王维其三(长安少年游侠客)
少年行四首王维其三(长安少年游侠客)译:陇头吟,乐府旧题,多写边塞征戍之情。陇头,陇山,起自今陕西陇县,是唐代边塞要地。游侠客,古人称豪放不羁,重义轻财,一诺千金,济人危困的人为游侠。戍楼,边塞上了望敌情的军事楼堡。太白,即金星。古人认为金星主战争,据金星的星象变化,可以预测战争的起止胜负。“观太白”是说少年关心边境战事,希望为国出力。迥,高远。关,指陇山上的陇关。关西老将,来自函谷关西边的老将军。关西是秦地,人民习武尚勇善战,《后汉书虞诩传》谚曰:“关西出将,关东出将”。不胜,受不了。麾下,部下。大将的帅旗叫麾。偏裨,古代称军中副将叫偏将,裨将。万户侯,汉代置二十等爵,最高者为列侯,食邑可多至万户,故称万户侯。苏武,西汉人,出使匈奴被扣十九年,历尽艰辛而不降,后终于归汉。典属国,官名,官阶不高。苏武归汉后,被封为此官。节旄,古代使臣出使持节杖作为标志,节杖顶端有毛穗,叫节旄。海西头,今俄罗斯贝加尔湖西边,当时属匈奴,是极苦
王维《陇头吟》
长安少年游侠客,夜上戍楼看太白。
陇头明月迥临关,陇上行人夜吹笛。
关西老将不胜愁,驻马听之双泪流。
身经大小百馀战,麾下偏裨万户侯。
苏武才为典属国,节旄落尽海西头。
注:
陇头吟,乐府旧题,多写边塞征戍之情。陇头,陇山,起自今陕西陇县,是唐代边塞要地。游侠客,古人称豪放不羁,重义轻财,一诺千金,济人危困的人为游侠。戍楼,边塞上了望敌情的军事楼堡。太白,即金星。古人认为金星主战争,据金星的星象变化,可以预测战争的起止胜负。“观太白”是说少年关心边境战事,希望为国出力。迥,高远。关,指陇山上的陇关。关西老将,来自函谷关西边的老将军。关西是秦地,人民习武尚勇善战,《后汉书虞诩传》谚曰:“关西出将,关东出将”。不胜,受不了。麾下,部下。大将的帅旗叫麾。偏裨,古代称军中副将叫偏将,裨将。万户侯,汉代置二十等爵,最高者为列侯,食邑可多至万户,故称万户侯。苏武,西汉人,出使匈奴被扣十九年,历尽艰辛而不降,后终于归汉。典属国,官名,官阶不高。苏武归汉后,被封为此官。节旄,古代使臣出使持节杖作为标志,节杖顶端有毛穗,叫节旄。海西头,今俄罗斯贝加尔湖西边,当时属匈奴,是极苦寒之地,荒凉无人烟。苏武被匈奴扣押在此牧羊。
译:
长安游侠少年郎,夜上戍楼观星象。
太白金星呈异彩,逆胡侵扰战事开。
杀敌立功不怕死,少年久怀报国志。
明月高高照陇关,陇关千里无人烟。
陇上有人在吹笛,简声嘹亮若悲泣。
关西老将肠欲断,驻马听笛泪潸然。
久经沙场惯征战,挥戈退敌操胜券。
帐下偏将封侯王,老将大功未受赏。
想起汉朝有苏武,出使被扣陷匈奴。
北海牧羊十九年,节旄落尽气不屈。
持节归汉授何职?不过区区典属国。
评:
这首诗写一位老将长期守卫边疆,英勇杀敌,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封赏,表达了诗人对老将的同情。
这首诗的主人公,明明是那位关西老将,可是作者在开头,并不直接写他,而是通过“游侠客”与“吹笛人”的层层引领,才将他的特写镜头推到读者面前。
起笔写的是一位长安游侠,这是一位豪气满怀的青年。他夜登戍楼,观察太白金星,关心边警,一心只想杀敌立功。头两句写得极有气势,由于是夜登戍楼,他必定会遥望边关夜景,因而引出下面的“月照边关”和“月夜吹笛”。明月照边关本是一幅很苍凉的图画,而幽怨的笛声更加会触发边关将士的思绪,作品就很自然地引出一位“听笛者”,就是主人公关西老将。
这是一位忠于职守的老将。在巡视关防的途中,他听到幽怨凄婉的笛声时,不禁驻马聆听,顿觉愁肠百结,双泪常流。他不是为远离家乡,边关艰苦而伤心,令他他伤心的是朝廷赏罚不公:自己奋勇杀敌,身经百战,戎马一生,参加激战数百次,建立赫赫战功,眼看着部下副将一一个都封为万户侯了,自己却得不到任何封赏,怎不叫人愁肠欲断,双泪长流?
流泪之后,老将并没有怨恨,而是苏武的事迹安慰自己。汉苏武出使匈奴被扣在北海牧羊十九年,历尽艰辛,坚贞不屈。归汉后,仅得封为典属国的区区小官。在这一自我安慰中,说出了一个带有普遍性的现象:朝廷的赏罚不公,在历史上是屡见不鲜的。
诗的开头所写的热血少年,可以看成是老将年轻的化身。当初老将也是满怀杀敌立功之志来到边关,最后却落得有功无赏,沉沦下僚的结局;现在又来个长安游侠客,夜上戍楼,意气激昂,可是焉知今日之长安游侠不是明日之关西老将呢?把这一老一少联系起来看,就更能发人深思,耐人寻味了。
今人王达津《王维选集》评曰:游侠少年看太白,占兵象,想一试身手;而老将却闻笛生悲,感慨备至。宋刘辰翁评曰:次第转折,恨惋何限,又非长篇所及(《唐诗品汇》引)。
附图八幅,王维《陇头吟》诗意图:
陇头明月迥临关,夜上戍楼观太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