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国史大纲与钱穆的学术生涯(三礼研究文献概述)

国史大纲与钱穆的学术生涯(三礼研究文献概述)本 30 古文经已佚 只有后人辑本。 汉代研究《仪礼》的著作有何休的《冠礼约制》、郑众的《郑氏婚礼》、戴德的《丧服变除》、马融的《丧服经传》及郑玄的《仪礼音》、《仪礼注》等。 除《仪礼注》外 它书皆佚 只有清马国翰、王仁俊等人辑本。 《仪礼注》以刘向《别录》本为主 博综兼采 会通古今 训释经文 阐述礼义 纠正衍误 笺注名物 开《仪礼》研究之滥觞 这是今天所知首次全注《仪礼》十七篇的专著。《仪礼注》最早刻于五代 宋以来 代有刻印 以宋严州 本最佳 黄丕烈曾据以影刻 收入《士礼居丛书》。3 1《仪礼》 汉初名《礼》、《士礼》、《礼经》 或云《礼记》 至晋代始称《仪礼》 这是一部记录先秦以前贵族生活中冠、婚、乡、射、朝、聘、丧、祭等各种礼节仪式的专书。 《仪礼》在汉代有今古文之别 鲁高堂生所传十七篇 即今文经 自高堂生以来 传习未绝 郑玄始

摘 要 《三礼》即《周礼》、《仪礼》、《礼记》 是儒家的三部主要经书 它们对我国的政治制度、伦理观念及文化传统影响甚巨。自汉以来 研究《三礼》的文献 代而有之 至清朝达到极盛。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 对历代研究《三礼》的文献做一介绍。

关键词 《三礼》 文献研究 古文献学

国史大纲与钱穆的学术生涯(三礼研究文献概述)(1)

《三礼》即《周礼》、《仪礼》、《礼记》 是中国儒家“十三经”中的三部主要经书 就其内容而言 则有天子侯国建制、礼乐兵刑、赋役财用、冠昏乡射、朝聘丧祭、服饰器物、宫室车马、工艺制作等等 范围之广 几乎包括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全部。 又因儒家在中国封建社会的独尊地位 自汉以降 对《三礼》的研究从未间断 至清代乾嘉时期 由于考据学的兴盛 《三礼》研究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局面 研究文献超过了汉至明《三礼》研究文献的总和。无论从经文的考释、文献的著录 或版本的鉴别、刊刻及对前人研究成果的总结等 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本文分别对《周礼》、《仪礼》、《礼记》及综论《三礼》的研究文献进行论述 以便学人了解《三礼》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价值及其历代学者研究《三礼》的概况。

《周礼》在宋代备受重视 统治者幻想实行《周礼》中的井田制以求富强 王安石撰《周礼新义》 22卷 做为科举取士及政治改革的依据。 此书包括两方面的内容 一是训释其义 一是现实应用 观今考古。 其所训释 于经文颇多发明 故王昭禹、王与之等注《周礼》 亦多据其说 对后世甚有影响。王昭禹的《周礼详解》 40卷 阐发经义 有足订注疏之误者 易祓《周官总义》 30卷 研究经文 断以己意 与先儒颇有异同 于经义多有考证 于《职方氏》之地理山川 尤为详悉。叶时的《礼经会元》 4卷 尤旨醇正 多能阐发体国经野之深意 故后之学者多有取焉。俞庭椿的《周礼复古编》3卷 谓《冬官》不亡 是错简置于五官之中 因割裂颠倒 以足其数 开宋以后割裂经文以补《冬官》之恶习 实不足取。据《宋史· 艺文志》等书记载 宋人研究《周礼》的著作大约近百种 存佚皆半。 元陈友仁辑《周礼集说》 10卷 于所引注疏及诸儒之说 俱能撷其精华 于王安石书采摘尤多;元毛应龙的《周官集传》 16卷 于诸家训释 引据颇博 宋以来诸儒散佚之说 藉其得存崖略; 元丘葵的《周礼补亡》 6卷 亦主俞庭椿说。明代若何乔新的《周礼集注》 7卷、舒芬的《周礼定本》 13卷、陈深的《周礼训隽》 10卷、柯尚迁的《周礼全经释原》 14卷、王应电的《周礼传》 5卷、《图说》 2卷、《翼传》2卷 徐即登的《周礼说》14卷、王志长的《周礼注疏删翼》 30卷等 皆俞庭椿者之辈。《明史· 艺文志》等书载明人研究《周礼》的著作有六十多种 然几乎无一可称道者 或任意删经、改经 或牵强附会 或好为臆说 于学无补 独误后人。

清代因政府的提倡 经学复兴 《周礼》研究亦至兴盛。据《四库全书总目》、《清史稿艺文志及其补编》、《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经部》等书的记载 清人研究《周礼》的著作多达 200种左右。 清人著述 或全面笺注《周礼》 或考释其中某一制度 或就单篇为解 或校勘经注 或为集大成之作。 《周官义疏》 48卷、方苞的《周官集注》 12卷、惠士奇的《礼说》14卷、江永的《周礼疑义举要》 7卷、王闿运的《周官笺》6卷、刘师培的《周礼古注集疏》 13卷等 笺注全经 多有发明。沈彤的《周官禄田考》 3卷、任大椿的《田赋考》1卷、王鸣盛的《周礼军赋说》 4卷、程瑶田的《磬折古义》 1卷、孙诒让的《九旗古义述》1卷、皮锡瑞的《鲁礼禘袷义疏证》 1卷等 专释某一礼制。戴震的《考工记图注》2卷、阮元的《车制图考》 2卷、钱坫的《车制考》 1卷、郑珍的《轮舆私笺》 2卷附图 1卷等 专解《考工记》。 黄丕烈的《周礼》 12卷附《札记》 1卷、丁宝桢的《周礼》6卷附《校勘记》1卷、阮元的《附释音周礼注疏》 42卷附《校勘记》 42卷、茆泮林的《周礼注疏校勘记校字补》 1卷等 网罗众本 参校经注之异同 考订各本之是非。孙诒让的《周礼正义》 86卷 乃清代研究《周礼》的集大成之作。孙氏用近三十年功夫 数易其稿 成二百三十余万言之巨帙。此书对前人注疏正确者 详加引申 有误者 有理有据的加以纠正;以太宰八法为纲领 提挈全书 对所有官职悉为钩沉 昭示了三百职官的内在联系; 考释能究极群书 持论宏通 无门户之见 如释禘袷之义 除基本同意郑注外 又列二十一家之说 一一辨其是非 对郑注以中肯的补正 综观全书 征引繁富 博采众长 对有清一代《周礼》研究成果 几乎甄录无遗。 1987年 中华书局出版了王文锦、陈玉霞二人的点校本 甚便学人。再如段玉裁的《周礼汉读考》 6卷、曾钊的《周礼注疏小笺》 5卷、王聘珍的《周礼学》 2卷、徐养原的《周礼故书考》4卷、叶德辉的《周礼郑注正字考》 12卷等 皆《周礼》研究之力作。1 7

民国以来 《周礼》研究的著作有哈佛燕京学社洪业等编的《周礼引得附注疏引书引得》 18 、林尹的《周礼今注今译》 19 、徐复观的《周官成立之时代及其思想性格》 20 、侯家驹的《周礼研究》 2 1 、彭林的《周礼主体思想与成书年代研究》 2 等 其中彭书通过阐述《周礼》的主体思想 认为《周礼》成书于汉初高祖至文帝之际 可谓一家之言。论文有钱穆的《 <周官> 著作时代考》 23 、蒙文通的《从社会制度及政治制度论 <周官> 成书年代》 24 、杨向奎的《 <周礼>的内容分析及其制作时代》 25 、顾颉刚的《“周公制礼”的传说和 <周官 > 一书的出现》 26 、闻人军的《 <考工记 > 成书年代新考》 27 等 130多篇。 2 8 近年来 关于《周礼》的研究 除了考察其成书年代及解释经文外 展开了对其主体思想及其相关制度的讨论 并能利用考古材料 印证其有关记载 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如闻人军的《考工记导读》 29 中之第八章《新考工记图》 反映了当代考古学成果与《考工记》的研究水平。


《仪礼》 汉初名《礼》、《士礼》、《礼经》 或云《礼记》 至晋代始称《仪礼》 这是一部记录先秦以前贵族生活中冠、婚、乡、射、朝、聘、丧、祭等各种礼节仪式的专书。 《仪礼》在汉代有今古文之别 鲁高堂生所传十七篇 即今文经 自高堂生以来 传习未绝 郑玄始为之注。 古文经有淹中本、孔壁本、河间

本 30 古文经已佚 只有后人辑本。 汉代研究《仪礼》的著作有何休的《冠礼约制》、郑众的《郑氏婚礼》、戴德的《丧服变除》、马融的《丧服经传》及郑玄的《仪礼音》、《仪礼注》等。 除《仪礼注》外 它书皆佚 只有清马国翰、王仁俊等人辑本。 《仪礼注》以刘向《别录》本为主 博综兼采 会通古今 训释经文 阐述礼义 纠正衍误 笺注名物 开《仪礼》研究之滥觞 这是今天所知首次全注《仪礼》十七篇的专著。《仪礼注》最早刻于五代 宋以来 代有刻印 以宋严州 本最佳 黄丕烈曾据以影刻 收入《士礼居丛书》。3 1

据《隋书· 经籍志》等书的记载 魏晋南北朝时期《仪礼》研究的著作多达一百多种 32 大多数散佚 存者多为后人辑本。 这一时期《仪礼》研究特点表现在王学的兴起、对《仪礼· 丧服》研究的重视、注音著作的兴盛及义疏体著作的出现等方面。 王肃撰《仪礼注》、《丧服经传注》等书 处处与郑玄立异 王学借助于司马氏政治上的力量 使其《仪礼》学列于学官 几乎取代郑学 但西晋灭亡后 王学亦衰微。 因《丧服》体现了封建的尊亲关系和伦理道德 故备受重视 注《丧服》者有三国吴射慈的《丧服变除图》、晋孔伦的《集注丧服经传》、南朝宋雷次宗的《略注丧服经传》等近百种。由于反切注音的普遍采用 为《仪礼》注音的书也很多 以陆德明的《经典释文· 仪礼》 3 最有名。 《仪礼》的义疏之作有南朝齐司马宪的《丧服经传义疏》、南朝梁皇侃的《丧服文句义疏》、北齐黄庆的《仪礼注》、北周沈重的《仪礼义》等 这些书为唐贾公彦完成《仪礼疏》奠定了基础。

国史大纲与钱穆的学术生涯(三礼研究文献概述)(2)

隋朝张文诩精于《三礼》 但无著作传世。 李孟悊的《仪礼注》今佚。 唐贾公彦据北齐黄庆、隋李孟悊等人之书 扬长避短 参酌诸家 择善而从 兼增己意 成《仪礼疏》 50卷。此书最早刻于宋景德元年(公元 1004年 )六月 原刻本已佚 黄丕烈有影抄本 汪士钟有影宋本 藏于北京图书馆 又《四部丛刊续编》据汪氏艺芸书舍本影印 甚方便。

宋初承汉唐注疏之余绪 笃守古义 注释经书 犹有汉唐注疏之遗风。 庆历以后 由于王安石废罢《仪礼》学官 研习者甚少。南宋时 《仪礼》研究的著作有张淳的《仪礼识误》 3卷、李如圭的《仪礼集释》30卷和《仪礼释宫》1卷、朱熹的《仪礼经传通释》 37卷《续》29卷、杨复 的《仪礼图》 17卷、魏了翁的《仪礼要义》 50卷等。《仪礼识误》为校勘学之名作 《仪礼释宫》考证宫室之制 发前人所未发。 《仪礼经传通解》对后世影响很大 清江永《礼书纲目》、秦蕙田的《五礼通考》皆受其启发而作。 元代有敖继公的《仪礼集说》 17卷 敖氏以郑注为主 用先儒之说补郑注未备 或附己见 对郑注隐奥者 爬抉诠释 较贾《疏》分明。有《四库全书》本。《仪礼》在明代几成绝学 据《明史· 艺文志》 研究《仪礼》的著作有黄润玉的《仪礼戴记附注》5卷、何乔新的《仪礼节录》17卷、王志长的《仪礼注疏删翼》 17卷 郝敬的《仪礼节解》 17卷等 这些书或弃注疏 或好为臆断 几乎无可称述。

据《四库全书总目》、《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经部》、《清史稿艺文志及其补编》及其他私家目录书的著录 清人研究《仪礼》的著作多达 220多种。在经文的考释、名物制度的考证、礼例的分类归纳研究、版本的校勘等方面 均超过前代。 《仪礼义疏》 48卷 以敖继公书为宗 参以诸家 补正阙漏。张尔歧的《仪礼郑注句读》17卷《监本正误》1卷《石经正误》 1卷 定句读 疏章节 颇具家法。又如万斯大的《仪礼商》 2卷、方苞的《仪礼析疑》 17卷、沈彤的《仪礼小疏》 1卷、褚寅亮的《仪礼管见》 17卷、盛世佐的《仪礼集编》40卷、任启运的《朝庙宫室考》2卷、江永的《仪礼释官增注》 1卷 胡匡衷的《仪礼释官》 9卷等 皆能探其隐微 多发新义。凌廷堪的《礼经释例》 13卷 分通例、饮食之例、宾客之例、射例、变例、祭例、器服之例、杂例八类 以例释礼 考其异同 审其差别 读者览之 如衣挈领 一目了然。张惠言的《仪礼图》 6卷 采前儒之义 首为宫室图、衣服图 总挈大纲 后随事立图 按而读之 步武郎然。胡培翚《仪礼正义》40卷 胡氏用力四十余年而成 是书所引 自注疏外 诸史志言礼者及《白虎通》、《经典释文》、《通典》等 凡著述涉及本经者 无不搜录。宋元以来所引多达四十余家 于诸儒所言 是者明之 非者驳之 疑者存之 广罗古今治礼精华 自贾《疏》后 尚无如此博大精深之作。此书收入《皇清经解续编》及《国学基本丛书》。再如程瑶田的《仪礼经注疑直辑本》5卷、阮元的《仪礼注疏》 50卷附《校勘记》 50卷、卢文弨的《仪礼详校》 17卷等 都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

民国以来 研究《仪礼》的著作有刘师培的《礼经旧说》 17卷、曹元弼的《礼经校释》 22卷、洪业等编的《仪礼引得附注疏引书引得》等。在《仪礼》的今注今译方面 以杨天宇的《仪礼译注》最佳 每篇包括题解、原文、注解、译文、小结五部分 注解侧重于解释各种名物礼器及有关礼制 并附有图六十五幅 甚便读者。 论文方面 有黄 季刚的《礼学略学》 34 、沈文倬的《略论礼典的实行和 <仪礼 > 书本的撰作》 35 (上、下 )等一百多篇。 1959年 7月 甘肃武威出土了汉代《仪礼》木、竹简 469枚 经整理 有甲、乙、丙三种 此简的出土 对研究《仪礼》在汉代的流传及经文的错讹 提供了最原始的资料。 陈梦家先生经整理 撰《武威汉简》 36 一书 台湾王关仕有《仪礼汉简本考证》 37 沈文倬撰《菿闇述礼》38 、《 <汉简> 服传考》 (上、下 ) 39 及《 <礼> 汉简异文释》 4 0等文 对汉简异文逐一考释 判其为今为古 定其是非曲直 甚显功力。

国外若日本等国 在《仪礼》研究方面 也出版了一些论著 如日本川原 寿市的《仪礼释考》 15册 41 、仓石武四郎的《仪礼疏考证》 2册 4 2 等 据粗略统计 自汉至今 国内外研究《仪礼》的著作大约有400种 43 左右 尚不包括综论《三礼》及经学的论著。

《礼记》有《大戴礼记》与《小戴礼记》之分 《大戴礼记》相传是戴德选编的 《小戴礼记》相传是戴圣选编的 其实这两部书只可以说是挂着西汉礼学大师戴德、戴圣牌子的两部儒学资料汇编 大概编成于东汉中叶。 通常人们说的《礼记》 指《小戴礼记》 乃十三经中之一经。《小戴礼记》计 49篇 记述了以周王朝为主的秦汉以前的典章、名物、制度和自天子以下各等级的冠、昏、丧、祭、燕、享、朝、聘等礼仪。 东汉研究《礼记》的著作有马融的《礼记注》、卢植的《礼记解诂》、高诱的《礼记注》、蔡邕的《月令章句》、郑玄的《礼记注》等。其中以郑玄的《礼记注》最有名 郑玄注《礼记》 旁征博引 笺注礼制 纠正经文的衍错讹倒 对《礼记》首次进行了全面整理 现存最早的刻本为宋淳熙四年抚州公使库刊本 藏北京图书馆。

据《隋书· 经籍志》等书记载 魏晋南北朝时期《礼记》研究的著作约 70多种 4 。 注释经文的有王肃的《礼记注》 30卷、三国魏孙炎的《礼记注》 30卷等; 注音之书有三国吴射慈的《礼记音义隐》 1卷、晋蔡谟的《礼记音》2卷、晋范宣的《礼记音》 2卷、晋徐邈的《礼记音》3卷、晋刘昌宗的《礼记音》 5卷、陆德明的《经典释文· 礼记》等 ;义疏体著作有南朝梁贺玚的《礼记新义疏》 20卷、梁皇侃的《礼记讲疏》99卷、梁何胤的《礼记隐义》20卷、北周沈重的《礼记义疏》 40卷、北周熊安生的《礼记义疏》 40卷等 惜这些书大多亡佚 只有后人辑本可窥其大概。

国史大纲与钱穆的学术生涯(三礼研究文献概述)(3)

南北朝时 经学有南学、北学之分。唐太宗因感儒学多门 章句繁杂 加之南北经学的不同对科举取士不便 于是诏国子祭酒孔颖达撰定五经义疏 凡 180卷 名曰《五经五义》 于高宗永徽四年颁行全国 其中《礼记正义》 70卷 此书初为孔颖达与国子司业朱子奢 国子助教李善信、太学博士贾公彦、太常博士柳士宣、魏王东阁祭酒范义頵、魏王参军事张权等共撰 至贞观十六年 (公元 642年 ) 又与前修疏人及太学助教周玄达、四门助教赵君赞、守四门助教王士雄等修改定稿 并由赵弘智复审而成。 孔颖达等据皇侃、熊安生之书 修撰而成 其疏解《礼记》正文及郑注 亦以“疏不破注”为宗旨 对郑注或疏证 或补阙 或注明郑注引据出处 绝无驳郑之例 唐以前有关《礼记》之书 均在引证之列 因此保存了不少佚书的材料。 《礼记正义》在《五经正义》中成就最高 故《四库全书总目》云: “其书务伸郑注 未免有附会之处 然采摭旧文 词富理博 说礼之家 钻研莫尽。 譬诸依山铸铜 煮海为盐 即卫之书尚不能窥其涯涘 陈澔之流益如莛与楹矣。”此书最常见者当推阮元的《十三经注疏》本。唐人另有王玄度的《礼记注》 20卷、成伯 的《礼记外传》 4卷、王元感的《礼记绳愆》 30卷等 惜均已佚。

宋辽金元时期 研究《礼记》的专著大约 40种左右 45 以卫湜的《礼记集说》 160卷、陈 氵皓 的《礼记集说》 10卷最佳。卫书历时二十多年 自郑注而下 所取凡 144家 其采摭群言 赅博精审 北大图书馆藏有一影写宋刻本。 陈书参前儒之言 于礼义多所发明 疏解简洁明了 自明永乐后 科举取士 多以此书为据。《四库全书》收有该书。明代科举取士 多以《四书五经》为准 故明代研习《礼记》者甚多 著作大约有 70多种 46 如胡广等纂的《礼记集说大全》 30卷、徐师曾的《礼记集注》30卷、郝敬的《礼记通解》22卷、汤三才的《礼记新义》 30卷等 然多牵强附会 少有新义。

清代的《礼记》研究 无论从质量或数量而言 都胜于宋元明时期。 据笔者统计 清人研究《礼记》的著作多达 260多种 47 若《礼记义疏》 82卷、王夫之的《礼记章句》49卷、方苞的《礼记析题》 46卷、江永的《礼记训义择言》8卷、卢文弨的《礼记注疏校正》 1卷、惠栋的《禘说》 2卷、任大椿的《深衣释例》3卷、张敦仁的《抚州礼记郑注考异》 2卷、孙希旦的《礼记集解》61卷、朱彬的《礼记训纂》 49卷、陈乔枞的《礼记郑读考》 6卷、俞樾的《礼记郑读考》 1卷及谈泰的《王制里亩算法解》 1卷、《王制井田算法解》1卷等 都是有名的代表作。孙希旦的《礼记集解》 除《大学》、《中庸》仅列目录外 其余四十七篇 篇首皆有题解 自郑玄、孔颖达及宋元诸儒至清人戴震诸人之说 无不采录 于经文中字句及相关礼制 均能考释 颇为详备 于前人纠纷 亦出己见 多有新义 洵清人研习《礼记》之杰作也。 1989年中华书局将其点校出版 收入《十三经清人注疏》。

民国至今 《礼记》研究的著作有洪业等编的《礼记引得附注疏引书引得》 48 、唐文治的《礼记大义》 49 、任铭善的《礼记目录后案》 5 0 、王梦鸥的《礼记今注今译》 51 等。 论文有蔡介民的《 <礼记> 成书之时代》 52 、王启发的《 <礼记 > 的礼治主义思想》 5 3 等300多篇 54 论述《大学》、《中庸》者尤多。


自郑玄注《周礼》、《仪礼》、《礼记》后 始有“三礼”之名 随之出现了很多综论《三礼》的专著 据不完全统计 自汉至今 大约有 400多种 5 此就其要者 介绍几种。

郑玄的《三礼目录》为通论《三礼》之始。郑氏于《仪礼》、《礼记》各篇 均注明大小戴及刘向《别录》次第之异同 又《仪礼》注明于五礼属某礼 《礼记》注明于《别录》属制度、通论、吉礼等 使后人得以考知五礼之分属 《别录》之条目 其功甚伟。 原书已佚 清人王谟、袁钧、臧庸、黄奭等均有辑本。宋聂崇义的《三礼图集注》 20卷 是书参郑玄、阮谌、夏侯伏朗、张镒、梁正及隋开皇时《三礼图》凡六种 援据经典 考释器物 由唐虞迄宋初 粲然可征 今礼图近于古者 惟是书也。 北京图书馆藏有宋淳熙二年镇江府学刻本。清林乔荫的《三礼陈数求义》30卷 是书因自郑玄以来 历代注家于《三礼》中仪物度数之释 往往有不相通者 乃专取《三礼》本文 反复寻绎 前后参证 并旁征诸子史志 分天时、职官、学校、庙祧、丧服等类 考征名物制作之意 甚精核。杭州大学图书馆藏有清乾隆四十七年刻本 有孙诒让批校。 今人钱玄先生的《三礼辞典》 56 是近年来《三礼》研究的力作 此书收录《仪礼》、《周礼》、《礼记》、《大戴礼记》四书中有关典章、制度、礼制、名物等所有专用词语的约五千条 释义准确 引征广博 并用近世发现考古文物 印证文献记载 特别是在有关器物、宫室等词目中 加绘插图 共一百七十余幅 更便阅读 书后附有《分类索引》及《历代三礼研究重要著作书目》 便于查阅和参考。 又钱玄先生的《三礼名物通释》 57 一书 分衣服篇、饮食篇、宫室篇、车马篇 分类考释礼制及名物 使纷繁的名物制度 一目了然 甚有助于治礼者。

《大戴礼记》在历代目录学著作中 附于《礼记》之后。《大戴礼记》因无传人 迟至北周 卢辩始为之做注 使其得以流传至今。 卢辩的《大戴礼记》 13卷 是今所见最早的注本 今传者只有三十九篇。北京图书馆藏有元至正十四年 (公元 1354年 )嘉兴路儒学刻本。5 8 到了清代 专门为《大戴礼记》做笺释的书才多起来 有名的若孔广森的《大戴礼记补注》、汪照的《大戴礼记注补》、王聘珍的《大戴礼记解诂》、任兆麟的《大戴礼记注》、丁宗洛的《大戴礼记管笺》 59 等 其中王聘珍的《大戴礼记解诂》13卷 严守旧本 不妄改一字 训诂精审 有本有原 疏通文义 多所发明 最是善本 唯排斥他校的做法 欠妥当。 中华书局于 1983年出版了王文锦先生的点校本 又今人高明先生有《大戴礼记今注今译》 60 书前自序详言是书研究概况、内容及价值 注译简单明了 便于初学。

《三礼》本实学 它既是记述上古典章制度名物的典籍 也是研究我国古代社会文化发展的重要文献 资料价值很高。 本文仅对历代研究《三礼》的文献及概况做了简单介绍 限于篇幅 难免挂一漏万 不当之处一定很多 尚望大雅鸿达赐予指教。

————————————

参考文献

①⑤ (唐 )贾公彦 . 序周礼废兴 十三经注疏 北京 中华书局 1979年

②③④⑥⑦⑧1 0 11 13清侯康 补后汉书艺文志 丛书集成初编 北京 . 中华书局 1983

⑨清王仁俊 . 十三经汉注 稿本 存上海图书馆。

1 2 (清 )马国翰 . 玉函山房辑佚书 . 清光绪十年章印邱李氏刊本

1 4王 锷 . 《周礼》白文经版本考辨 .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 1995. 4 郑玄《周礼注》版本考 . 图书与情报 . 1996 2

1 5、33吴承仕 . 经典释文序录疏证 . 北京 . 中华书局 1984

1 6皮锡瑞 . 经学历史 . 北京 . 中华书局 1959年

版。

1 7 、28、32、4 3、 44 、54、55、58、59王锷 历代三礼研究论著目录 初稿

1 8洪业 周礼引得附注疏引书引得 上海 .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

1 9林尹 周礼今注今译 . 台北 . 台湾商务印书馆 1972

2 0徐复观 . 周官成立之时代及其思想性格 . 台北 台湾学生书局 1980

2 1侯家驹 . 周礼研究 . 台北 . 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 1987

22彭 林 . 周礼主体思想与成书年代研究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1

2 3钱 穆 .《周官》著作时代考 燕京学报 . 1932 11

2 4蒙文通 . 从社会制度及政治制度论《周官》成书年代 . 图书集刊 . 1932 3

2 5杨向奎 《周礼》的内容分析及其制作时代 山东大学学报 . 1954 4

2 6顾颉刚 .“周公制礼”的传说和《周官》一书的出现 文史第六辑 . 北京 . 中华书局 . 1979

2 7闻人军 .《考工记》成书年代新考 . 文史第二十三辑 . 北京 . 中华书局 1984

2 9闻人军 . 考工记导读 . 成都 . 巴蜀书社 1988

3 0王国维 . 观堂集林· 汉时古文本诸经传考 北京.中华书局 1985

3 1王 锷 . 郑玄《仪礼注》版本考辨 . 图书与情报. 1995. 3

3 4黄季刚 . 礼学略学 . 中央大学文艺丛书 . 1936 1(2卷 2期 )

3 5沈文倬 . 略论礼典的实行和《仪礼》书本的撰作(上、下 ) 文史第十五、十六辑 北京 . 中华书局. 1982

3 6陈梦家 . 武威汉简 . 北京 . 文物出版社 1964

3 7王关仕 . 仪礼汉简本考证 . 台北 . 台湾学生书局 1975

3 8沈文倬 . 菿闇述礼 . 中华文史论丛第二十一—— 二十五辑、三十—— 三十三辑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2、 1983、1984、 1985

3 9沈文倬 . 汉简《服传》考 (上、下 ) 文史第二十四、二十五辑 . 北京 . 中华书局 . 1985

4 0沈文倬 . 礼汉简异文释 文史第三十三—— 三十六辑 . 北京 . 中华书局 1990、 1992

4 1日本川原寿市 仪礼释考 著者自刊于 1973—1978年

4 2日本仓石武四郎 仪礼疏考证 . 东京 . 日本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附属东洋学文献刊行委员会 1979— 1980

4 8洪业 礼记引得附注疏引书引得 . 上海 .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

4 9唐文治 . 礼记大义 . 无锡 . 无锡国学专修学校 1933

5 0任铭善 礼记目录后案 . 济南 . 齐鲁书社 1982

5 1王梦鸥 . 礼记今注今译 . 台北 . 台湾商务印书馆 1969

5 2蔡介 民 . 礼记 成书之时 代 . 新 东方 (上 海 ) 1940 2( 1卷 1期 )

5 3王启发 . 礼记的礼治主义思想 . 哲学研究 1990 1

5 6钱 玄 . 三礼辞典 . 南京 . 江苏古籍出版社 1993

5 7钱 玄 三礼名物通释 . 南京 . 江苏古籍出版社 1987

6 0高 明 . 大戴礼记今注今译 . 台北 . 台湾商务印书馆股份有限公司 1975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