夕阳西下的大美洞庭湖(大湖之南清波荡漾满洞庭)
夕阳西下的大美洞庭湖(大湖之南清波荡漾满洞庭)大湖之南,你我共同的家园!即日起,人民日报社湖南分社推出“大湖之南”融媒体专栏,依托人民日报客户端湖南频道、人民网湖南频道,立足三湘大地,讲述湖南好故事,传播湖南好声音,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湖南新篇章。欢迎提供新闻线索(投稿邮箱:rmrbkhdhnpd@163.com)。湖南其水,有湘、资、沅、澧,四条大江灵秀无比,一路欢歌,蜿蜒流入洞庭湖。三湘四水,物华天宝,山水之间,生机勃勃。湖南山水,滋养出敢为人先的湖湘精神,崇文而尚武,经世以致用。特别是近代以来,湖湘大地俊采星驰、雄才辈出,不负“惟楚有才、于斯为甚”的盛名。
这片热土位于洞庭湖之南,是谓湖南。
大湖之南,山河锦绣,人杰地灵。
湖南其山,有南岳七十二峰错落巍峨,南以衡阳回雁峰为首,北以长沙岳麓山为足;
湖南其水,有湘、资、沅、澧,四条大江灵秀无比,一路欢歌,蜿蜒流入洞庭湖。
三湘四水,物华天宝,山水之间,生机勃勃。
湖南山水,滋养出敢为人先的湖湘精神,崇文而尚武,经世以致用。特别是近代以来,湖湘大地俊采星驰、雄才辈出,不负“惟楚有才、于斯为甚”的盛名。
即日起,人民日报社湖南分社推出“大湖之南”融媒体专栏,依托人民日报客户端湖南频道、人民网湖南频道,立足三湘大地,讲述湖南好故事,传播湖南好声音,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湖南新篇章。欢迎提供新闻线索(投稿邮箱:rmrbkhdhnpd@163.com)。
大湖之南,你我共同的家园!
大湖之南 | 清波荡漾满洞庭
人民日报客户端 孙超 刘宾
八百里洞庭,烟波浩渺,横无际涯,见证了沧海桑田。
伴随着洞庭湖西北岸澧阳平原起起伏伏的,是新石器时代城郭与文明的兴起与沉寂。城头山——中国最早的城市。世界最早的水稻田遗迹,昭示着6500年前,长江流域新石器时代古文明的发展高度。
公元805年,这里仍是失意者的江湖。头一年的洞庭湖大水余威仍在,留给朗州(今湖南常德)的是一地狼藉。谪守这里的刘禹锡只好和一家十来口人蜗居在城墙边的一间草房里,诗人自嘲“门临寒水落江枫”。
西洞庭管理区农垦博物馆,记录了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为开垦河湖而简易搭建的窝棚和草鞋蓑衣,遮不住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不出几年,草房变成了砖房,棉田里“长”出了棉布,良田里酿出了美酒——不仅有地地道道的中国白酒,更仿制出了白兰地、威士忌等异域佳酿。
2020年中国新闻奖一等奖获奖新闻作品——《欧美黑杨砍掉之后》,讲述了曾经风行一时的经济作物欧美黑杨,如何从历史的舞台全面退场。从奖补种树到砍掉杨树,从大开垦到大退田,从滥采河砂到水清岸绿……大湖之南的人们,在千百年探索中遍尝酸甜苦辣!
新时代,湖南这片热土,重新审视如何与大江大湖永续共生,如何锚定“五位一体”的高质量发展新坐标。
十年来,湖南全面落实河湖长制,深化“一江一湖四水”系统联治,切实守护一江碧水,擦亮生态底色;十年来,湖南加快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构建现代化的水网体系,确保江湖安澜;十年来,湖南治水管水见成效、节水用水惠民生,进一步筑牢生态屏障,再现鹿跃洞庭、江豚畅游,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美景。洞庭湖畔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正是古老文明走向现代化的浓缩与镜鉴。
“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刚刚开幕的党的二十大上,掷地有声的宣告,让湖南力保江湖安澜的实践更有底气。
河湖联治、同向发力
守护一江碧水向东流
湘江二级支流八曲河碧波荡漾。长沙市水利局供图
碧水入江,美景如画。金秋时节,长沙市望城区乌山街道的八曲河畔,游人流连忘返。八曲河是湘江二级支流,在团山湖与沩水河交汇后,一路奔腾流入湘江。
历史,在这里回响。
这是雷锋奋斗过的热土,承载着他将血吸虫和洪水泛滥的河湖改造成鱼米之乡的梦想。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望城开始对团山湖水域进行治理改造,少年雷锋投身其中,成为望城县第一名拖拉机手。也正是在与肆虐的河湖的斗争中,他写下了雷锋日记中的诸多名篇。“如果你是一滴水,你是否滋润了一寸土地?”
曾经洪水频发导致血吸虫病流行的团山湖水域,如今成为“鱼米之乡”!接续治理,雷锋那一代人的小康之梦已成为现实。湖南深入推进水环境治理,实现更高层次的生态文明的脚步亦从未停歇。
“以前,居民生活污水直排有污染。现在,家家户户都完成了‘三池(化粪池、隔油池、堆沤池)一地(小型生态湿地)’改造,污水全部实现了无害化排放。” 乌山街道农办主任高宇告诉记者,千百年来的粗放生活方式,彻底改变。通过把河湖长制落到实处,当地实施了清淤扩容、连通水系、疏通沟渠、拦污截污等一系列综合治理工程,八曲河水质逐年提升,现已稳定达到Ⅲ类标准。
生活富裕,生态秀美,自然催生人文和审美上的追求。团山湖发掘人文内涵,结合雷锋精神,沿河打造了梦源雷锋、宝亭镇河、隐乡望城、团山碧水等八个景点,称为“八曲河八景”,村庄的厚度和底蕴,今非昔比。
2021年,团山湖村成功创建为“水美湘村”项目省级试点。目前,这里正在建设水生态环境治理示范产业园和水生植物基地。昔日雷锋笔下谷满仓、鱼满舱的“鱼米之乡”,如今还在变得更加山清水秀、美丽富饶!
从位于省会长沙的这“一河一湖”之变,窥湖南全省治水之一斑。
湖南在全国率先建立五级河湖长体系,首创并累计发布8个省总河长令,建立完善“河长 检察长 警长”“河长办 部门”以及基层“一办两员”等机制,完成了1301条河流和156个湖泊管理范围划定,实现全省80%以上河道砂石统一开采管理,建成了浏阳河国家示范河流及涟水、渌水、松雅湖等一批省级示范河湖。
同时,全省累计退出1200余家涉重企业;累计完成600余个重金属污染治理项目,流域重点行业重金属排放量比2013年,下降12%以上;湘江流域株洲清水塘工业区261家工业企业、湘潭竹埠港28家重化工企业和娄底锡矿山90多家锑冶炼企业全部关闭退出。
通过打出一系列组合拳,水环境质量持续提升。资料显示,2021年,全省147个国考断面水质优良率达到97.3%,排名全国第4位;长江干流湖南段和湘资沅澧四水干流国考、省考断面连续两年全部达到或优于Ⅱ类。今年上半年,5个市州进入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状况前30名。
修复湿地、涵养水源
现候鸟欢歌、鹿跃洞庭之美景
近5年来,来洞庭湖越冬的鸟类逐年增多。湖南省东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供图
水是生态之基。
绿草茵茵中,鸟儿闲庭信步;蓝天碧水间,麋鹿追逐嬉戏。步入湖南东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今年首批抵达洞庭湖湿地的越冬候鸟,在9月26日清晨来到岳阳市君山岛畔:约30只从北方远道而来的白琵鹭,停留于此觅食、栖息。
保护区管理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与去年监测记录比对发现,今年首批冬候鸟到达时间提早了半个月。越来越多,越来越密集的候鸟群落,正被优越的自然环境所吸引。
湖南是长江中游的湿地大省,也是最早履行国际湿地公约的省份。作为长江中游仅存的两个通江湖湖泊之一,洞庭湖被称为“长江之肾”。
这里湿地生物资源丰富,是东北亚迁徙候鸟以及麋鹿、江豚等生物重要的越冬地、栖息地和繁衍地,在维系长江中下游生态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记得2015年,来洞庭湖越冬的鸟类大概是13万只。2021年,这个数字已经增加到了超过28万只,增长了一倍还多。”东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副局长高大立告诉记者。
监测数据显示,近5年来,洞庭湖湿地越冬候鸟逐年增加。去年以来,记录到的越冬水鸟有70多种、超过40万只,种类和数量均创新高。被称为“鸟中大熊猫”的中华秋沙鸭也频频现身。
江豚畅游。湖南省东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供图
踏草留痕,东洞庭时有麋鹿的身影闪现。洞庭湖区原本并无麋鹿。90年代因洪水冲垮围栏从江北“越狱”而来的麋鹿,来到洞庭湖区后,不愿再离开。
为了守护这群不期而至的客人,湖区人想尽了一切办法。用北斗卫星定位导航,实时了解麋鹿动向;周边县乡建章立制,为入境避难的麋鹿轮流值班守护;周边群众和志愿者义务救助受困麋鹿,哪怕自己的作物承受损失也乐在其中……如今,生活在洞庭湖畔的自然野化麋鹿如今已发展成为国内最大的自然野化种群,种群数量由以前的不到10头发展到200多头。
生态是一个相依共生的系统。洞庭湖畔候鸟欢歌、麋鹿嬉戏的景象,折射出湖南这些年生态环境的美丽蝶变。
湖南湿地生态环境越来越好,图为麋鹿奔跑在洞庭湖区。湖南省东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供图
近年来,湖南推动实施了湿地提质、环境治理、水系连通、水污染防治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生态修复工程,并大力做好鸟类及栖息地保护、物种救护与繁育等工作,在涵养水源、维护长江流域生态安全以及助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目前,湖南建有3处国际重要湿地、5处国家重要湿地、52处省级重要湿地、78处省级以上湿地公园,湿地保护面积达到19.83万公顷,保护率达70.54%,基本形成了规模适度、布局合理、类型多样、功能齐全的国家湿地公园保护网络。
同时,湖南这些年还全力推进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881平方公里,建设生态清洁小流域112条,2021年全省水土保持率达到86.08%,水土流失面积较十年前减少8.70%。
大湖之南,水润三湘。纵横交错、星罗棋布的江河湖泊,犹如一根根血管滋养着这里的每一寸土地、每一个生命。
在这生机盎然的千里沃野之上,一幅江河安澜、青山巍巍、碧水盈盈的生态画卷,正徐徐展开!
治水安邦、兴水利民
构建现代化的水网体系
湖南省洞庭湖区重点垸堤防加固一期工程开工现场。湖南省水利厅供图
十多个钻头高速旋转,一排排垂直防渗先导孔直入基岩……不久前,在岳阳市湘阴县烂泥湖垸郭家湖堤段,湖南省洞庭湖区重点垸堤防加固工程正式开工。
该工程是国家150项重大水利工程,国务院今年重点推进的55项重大水利工程之一,被列入了2022年湖南省十大基础设施项目。
这个概算总投资73.6亿元的大项目,是今年水利建设的“大手笔”。
大在何处?民生为大。
湖南洞庭湖区一线大堤总长1221公里,共有大小堤垸226个。其中,国家认定的重点垸有11个。
这些重点垸地跨常德、益阳、岳阳、长沙4个地市、18个县(市、区),保障着567万人、528万亩耕地的防洪安全。
湖南省水利厅相关负责人介绍,经1998年大水后的治理,重点垸堤防防洪能力虽有所提升,但由于堤身土质差、堤基地质条件差,且受当时相对落后的治理技术以及防洪压力大等因素影响,近年来堤防险情易发多发,抵御洪水能力严重不足,亟需进行系统加固。此次率先开工的一期工程总工期45个月,概算总投资85亿元。将对6个重点垸、658公里一线堤防进行加固。
加强水利建设是防汛抗旱工作的重中之重。
以水库为例,过去10年,湖南经过除险加固后的水库累计恢复防洪库容30余亿立方米,在2016年、2017年汛期中,尽管暴雨和洪水不断,但湖南未溃一库一坝,调蓄了大量洪水,有力保障了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今年,一场自1961年有完整气象记录以来最严重的干旱灾害向湖南袭来。9月,洞庭湖城陵矶水位一度跌破20米大关;藕池河、虎渡河湖南段持续断流超60天;部分内湖、中小水库蓄水不足。
实际上,由于近年来江、湖关系变化,长江四口分流减少以及极端气候等原因,守着洞庭湖这个“水窝子”喊渴,并非危言耸听。
学会了如何与大湖为邻的湖南未雨绸缪,从2017年开始,就研究并实施了洞庭湖北部地区分片补水总体方案,从澧水、松滋河、长江、草尾河等河流分3片引流补水,构建洞庭湖北部地区水网。
粮食丰收,根子在农田,命脉在水利。大旱之年,补水工程充分发挥补水效益。今年,补水工程已累计补水超6亿立方米,有效缓解了洞庭湖北部地区因干旱带来的用水问题,最大程度减轻了旱灾损失,“大旱之年未见大灾”,为中国饭碗贡献“湖南粮食”的底气更足。
河湖治理,贯穿人类文明史;在被水钟情的湖南,尤为关键!
《湖南省现代水网建设规划(2021~2035年)》,总投资6050亿元的20个重大水利工程一一布局,“四纵三横、一圈两带”的骨干水网格局已然显现。对“十四五”期间有望实施的20个重大水利工程,湖南进行分年铺排、梯次推进,保证每年有2至3个以上重大水利工程开工建设。一个走向现代化的湖南水网,呼之欲出。
湖南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离不开河湖安澜碧波!如何更好地统筹源头治水、系统治水、共护河湖,推动水生态更优水环境更美,以水起笔谋篇书写新时代河湖治理的湖南答卷,我们期待大湖之南有更多创新务实之举!
来源:人民日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