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滩52栋历史建筑介绍(北京东路上的这座百年建筑)
外滩52栋历史建筑介绍(北京东路上的这座百年建筑)该建筑是外滩地区20世纪早期带有巴洛克装饰的英国新古典主义风格的代表。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外观华丽大气,室内简洁典雅,装饰细部精彩,原塔楼及转角部位是外滩街区天际线的亮丽一处。大楼顶部卷涡形的断檐山墙、弓形断檐山墙以及底层入口的卷涡形山墙都是上海近代建筑中巴洛克建筑装饰的精品。建筑主入口位于南立面,上方的纵向楼梯间以及转角顶部的塔楼穹顶处理,在规律中增加了变化,使得立面变得更为生动活跃。大楼的工艺与选材也十分考究,建筑外墙饰面采用近代上海典型的汰石子工艺(即水刷石,shanghai plaster)、水平划格仿石,外窗采用进口的实腹钢窗,入口门为实木门。室内有精美的开敞式铁栅电梯和水磨石饰面大楼梯。左:1950年代北京东路沿街照片右:约1990年代,南立面主楼梯入口尚为历史原貌建筑高五层,立面构图为带有西方古典主义风格的水平舒展的横三段式意向,底层为下段,一层至三层为中段,四层及女儿墙为上
汇聚着许多经典历史建筑的上海外滩,有这样一座老建筑:外观为西式建筑风格,建筑内有精美的古董老电梯和特色的旋转楼梯,徜徉于此,可以品味百年建筑的雅致和大气。今天,一起去看看吧↓
西式新古典主义风格的代表作
沙美大楼坐落于黄浦江以西、苏州河以南的上海外滩历史文化风貌区中,建成于1921年,为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是近代上海外滩地区的著名建筑之一。大楼曾作为商用办公、居民住宅等用途。
原设计南立面图
左:1950年代北京东路沿街照片
右:约1990年代,南立面主楼梯入口尚为历史原貌
建筑高五层,立面构图为带有西方古典主义风格的水平舒展的横三段式意向,底层为下段,一层至三层为中段,四层及女儿墙为上段,均采用多层次的水平横向檐口线脚加以分隔。立面处理上十分强调入口轴线,三重檐口以及弓形断檐山墙腰线下复杂的雕饰更对轴线进行了加强和衬托。
建筑主入口位于南立面,上方的纵向楼梯间以及转角顶部的塔楼穹顶处理,在规律中增加了变化,使得立面变得更为生动活跃。大楼的工艺与选材也十分考究,建筑外墙饰面采用近代上海典型的汰石子工艺(即水刷石,shanghai plaster)、水平划格仿石,外窗采用进口的实腹钢窗,入口门为实木门。室内有精美的开敞式铁栅电梯和水磨石饰面大楼梯。
该建筑是外滩地区20世纪早期带有巴洛克装饰的英国新古典主义风格的代表。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外观华丽大气,室内简洁典雅,装饰细部精彩,原塔楼及转角部位是外滩街区天际线的亮丽一处。大楼顶部卷涡形的断檐山墙、弓形断檐山墙以及底层入口的卷涡形山墙都是上海近代建筑中巴洛克建筑装饰的精品。
再现历史风貌的保护修缮
1. 外墙水刷石修复
建筑外墙是20世纪初上海西式建筑常见的水刷石饰面,利用水泥抹灰中掺石子的手法模拟石材效果,是上海近现代建筑遗产中的一大特色工艺。建筑修缮前,立面水刷石污染严重,有些后期修补的部位或产生空鼓等安全问题,或由于后期修补材料、手法不当而造成立面变“花脸”。
2. 底层窗洞历史样式恢复
底层沿街窗洞后期改为了门洞加卷帘门的形式,外墙面也增加了干挂大理石。修复工程以建筑东立面上一处保存完好的窗洞为蓝本,在形式、比例、材料、线脚细节等方面对其他窗洞的历史样式进行了复原工作。
3. 水磨石大楼梯修复
水磨石饰面大楼梯修缮采用沿踏步口横向切除的方案,新做踏步口,内部植入钢筋与原现浇混凝土楼梯结构进行拉结,其水磨石饰面采用与原踏步颜色、颗粒相近的配比,并增加铜条防滑。铁艺栏杆带有曲线纹样,立杆坚固又不失轻盈,在近代外滩建筑中比较少见,修缮中也对其进行逐一整修,缺损处原位补足。
水磨石台阶修复前后
建筑打卡点
铁栅电梯
大楼内部最具特色的是这部铁栅电梯。完整保留并修复的铁栅构件,较完备的安全玻璃维护构造。同时代铁栅电梯的轿厢样式,使得这部电梯如今看来宛如一件艺术品。
中庭天井
经过修缮升级后的超高中庭花园展厅,为未来的大型国际艺术项目的策划和落地提供了更多空间。
转角入口门洞
入口处在半圆拱门洞内设置了一个完整的古典柱廊,上面则是带有巴洛克特点的山花装饰,很有艺术感。
开放信息
地址:黄浦区北京东路190号
开放时间:建筑外观全天开放,建筑内部根据商户营业时间开放
–END–
资料:上海发布
编辑:张译文
来稿请投:zjwxwxczx@163.com
上海市住房和城乡建设管理委员会新闻宣传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