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杵磨成针告诉一个什么道理(铁杵磨成针是一则侮辱智商的故事)
铁杵磨成针告诉一个什么道理(铁杵磨成针是一则侮辱智商的故事)不可否认,铁杵磨成针,存在理论上的可能。但是,如果谁真要进行实际操作,必须脑袋进水,因为这样做,太不经济了。铁杵磨成针这个故事的荒谬之处,就在于从根本上违背了“产出必须大于投入”这一条经济规律。从此,李白不再贪玩了,他天天认真地读书,遇到困难和分心的事,想起老太太磨针,就会精神抖擞,不懈地努力,后来,成了中华民族最伟大的诗人。在我看来,这个故事,其实是侮辱智商的把戏。古人虽然不懂得经济学原理,但他们在生活中和生产中,一定会不自觉地遵循经济学的一般规律。
铁杵磨成针,是从老祖宗那里流传下来的一则著名的故事,常常被选入童蒙课本,作为代代少年儿童的励志教材。
按着故事的说法,唐朝大诗人李白小的时候很贪玩,缺乏耐心,学习期间,经常偷偷溜出去玩。这一天,他走到一条小溪旁,看见一位老太太,正在一棵大树下的石头上磨一个粗粗的铁棒槌。李白很好奇,走过去问老太太,在做什么?老太太说,在磨针。李白感到不可思议,根本不相信,就对老太太说:“要把这么粗的铁棒槌磨成针,能行吗?”
老太太笑笑说:“只要我天天磨,这铁棒槌就是再粗,也会越来越细的,最后一定能磨成针。”李白听老人家信誓旦旦,就改变了看法,信以为真,深受感动和启发。心想:“我的学习不正如老太太磨针吗?只要我天天认真地学习,坚持不懈地读书,再难懂的问题,我也能读懂,记在心里。”
从此,李白不再贪玩了,他天天认真地读书,遇到困难和分心的事,想起老太太磨针,就会精神抖擞,不懈地努力,后来,成了中华民族最伟大的诗人。
在我看来,这个故事,其实是侮辱智商的把戏。
古人虽然不懂得经济学原理,但他们在生活中和生产中,一定会不自觉地遵循经济学的一般规律。
铁杵磨成针这个故事的荒谬之处,就在于从根本上违背了“产出必须大于投入”这一条经济规律。
不可否认,铁杵磨成针,存在理论上的可能。但是,如果谁真要进行实际操作,必须脑袋进水,因为这样做,太不经济了。
具体分析起来,其严重的不经济性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是物质价值的浪费。在当时生产力条件下,铁是贵金属,一根铁杵的经济价值大大于高于一枚针的价值,通过艰苦的劳动,把一根相对贵重的铁杵转化为一枚大大跌价的针,是很愚蠢很奢侈的败家子作风。
第二个方面是时间价值的浪费。把铁杵磨成针,需要付出巨大的时间成本。人生苦短。一寸光阴一寸金,千金难买寸光阴。时间其实是最珍贵的资源,把大量珍贵的时间成本耗费在铁杵磨针上面,是其不合算的。即便老太太愿意这么干,她的家人也不会允许她老人家这么干,把磨针的时间成本机会成本用在其他方面,无疑会产生高得多的经济效益。
第三个方面是生产方法上的严重失误。在那个时代,针即便在市场不易求购,一个铁杵完全可以请铁匠锻造成无数的小小针坯再进一步细磨,既大大提高了投入产出比,又大大节约了时间成本,那才是正常的做法。
综上所述,有理由相信,铁杵磨针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可能发生的,万一发生了,也不是什么正能量,而是侮辱智商违反经济规律的蠢行,李白如果对这么大的破绽,都看不穿,只能说明他智商有限,将来也不可能成为天才诗人。
学习成长需要刻苦持续的努力,这个道理是很好的,但不需要用“铁杵磨针”这样侮辱智商的故事作为载体。把故事列入童蒙课本,对孩子的智力发育和心理健康都是一种伤害。也许他们幼年还不具备分辨能力,会信以为真,待智力成熟,一定会对“铁杵磨成针”的虚假故事产生“假作真来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的荒谬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