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歼7最新改进型号(修修改改又三年)

歼7最新改进型号(修修改改又三年)歼-7B歼-7I衍生出歼-7A出口型,发动机采用涡喷-7乙(WP-7B)型,加力推力提高到58.8千牛,寿命延长。1965年,沈阳航空发动机研究所、黎明机械公司联合在涡喷-7甲的基础上改型发展乙型。01批次发动机性能与涡喷7-甲相同。69年转至黎阳公司和贵州航空工业集团第二设计所继续研制改进,成为02批。1979年8月正式定型,首翻期100小时,总寿命300小时。 A型的减速伞舱移到了垂尾根部,改变了减速伞力矩,缩短了着陆滑跑距离,同时避免了降落后开伞时尾焰的灼烧,这一改进为后续的改型沿用。为适应外国客户的需要,换装了部分电子设备。另外为布置空空导弹加装了一些电缆。A型出口埃及90架,12架出口到阿尔巴尼亚,坦桑尼亚16架。出口埃及的歼-7A后来改进到了歼-7B的水平。I型和A型与米格-21早期型号一样,采用宽翼弦垂直尾翼。1966年1月,首架歼-7在沈阳飞机厂首飞。1964年和1965年

提到59,大家想到的就是魔改。与其说是潜力无穷,倒不如说是实在没有新的坦克,迫于无奈只好无穷无尽地改下去勉强来适应新的战争环境。歼-7系列同样也是这样地存在。纵使今天我们已经拥有了第四代、甚至第五代战斗机,总共守卫共和国50余年的老将 “空中59” 歼-7战斗机依然有少量服役。

歼7最新改进型号(修修改改又三年)(1)

歼-7战斗机,原型为苏联于1961年转让的米格-21F-13,分代为第二代喷气战斗机,第二代超音速战斗机。在飞行史上,从来没有一种飞机有那么多种改型(30多种),被那么多国家采用(49个国家),并被用于那么多实战中。在苏联,共有15种主要改型的米格-21在三处工厂批量生产了28年(从59到87年)之久。

歼7最新改进型号(修修改改又三年)(2)

芬兰米格-21f-13战机

捷克,印度,中国都取得了米格-21的生产许可,在自己的国家大量生产该型战斗机。我国由50年代末开始对米格-21产生了浓厚兴趣,但当时由于中苏已出现裂痕,苏联并不想提供这一先进战斗机给我国,尤其是生产技术。甚至在莫斯科航空界上米格-21公开亮相后,苏方对我国的答复竟然是“我们根本没有这个型号的飞机”。但随着共产国际形势变化,苏联需要中国支持,于是1961年中苏签署协定,授予中国米格-21F-13飞机及R-11F-300发动机的制造特许权,包括全套生产技术资料,飞机、发动机散装件,以及当时国内缺少的成品、原材料。但由于中苏交恶,实际上大部分的技术资料没有到手,到手的有很多错误,真正有用的就只有几架样机,这给试制带来了困难。最后经过负责此项目的沈飞公司和成都飞机工业公司艰苦努力,硬是“照猫画虎”把米格-21制造出来。因此我国的米格-21研制历程与印度、捷克非常不同。

歼7最新改进型号(修修改改又三年)(3)

1966年1月,首架歼-7在沈阳飞机厂首飞。1964年和1965年航空工业部确定成都飞机厂和贵州飞机厂也生产歼-7。后来基型歼-7大约生产了十几架。 歼-7基型装有1门30毫米航炮,可外挂2枚霹雳-2空空导弹或38枚火箭。进气道进气锥可分三级调节。发动机为一台涡喷-7涡轮喷气发动机,推力38.245千牛,加力56.388千牛。涡喷-7是黎明发动机制造公司于1963年按前苏联Р11-Ф-300发动机开始仿制的,1966年12月国家验收,1967年小批生产。1968年转至黎阳公司试制,1970年开始批量生产。首翻期为100小时,总寿命300小时。1980年后涡喷-基型基本停产。在使用初期出现了不少影响可靠性、耐久性与维修性的结构问题,通过改变结构、更换材料和改进工艺,基本排除故障。改进包括,新工艺制造的涡轮叶片和部分重要零部件,加力燃烧室和压缩器则重新设计。后期的涡喷-7的涡轮叶片从31片减少到24片,更大地提高了可靠性,减少了发动机对喘振和失速颤振的敏感性。 歼-7基型揭开了歼-7系列的序幕。此后歼-7衍生了众多的改型,包括I型、Ⅱ型、Ⅲ型、A型、B型、E型、M型、MG型、PG型、P型、MP型、FS型、MF型等。

歼7最新改进型号(修修改改又三年)(4)

歼-7基型研制成功后,研制工作交由成飞执行。歼-7I是由歼-7原型改进而成的昼间防空型,于1969年6月首飞。实际上此时歼-7I已远远落后于世界先进水平。I型的左翼根增加1门航炮,解决了部队反映火力不足的问题。

歼7最新改进型号(修修改改又三年)(5)

我国于1970年成功仿制К-13导弹,命名为霹雳-2。该弹于70~80年代大量装备我军,载机包括歼-6、歼-7等。我军曾使用歼-7I发射霹雳-2-15改型击毁敌入侵无人机,由于霹雳-2引信延时的设定主要针对战斗机类型目标,打个头小的无人机时起爆时机过晚。于是出现了部队对新装备的携带霹雳-2的歼-7I的高空拦截能力满怀信心,起飞拦截后最终空手而回的现象。部队一度在歼-7I上配用航空火箭弹用于拦截无人机。目前霹雳-2已基本退役。

歼-7I衍生出歼-7A出口型,发动机采用涡喷-7乙(WP-7B)型,加力推力提高到58.8千牛,寿命延长。1965年,沈阳航空发动机研究所、黎明机械公司联合在涡喷-7甲的基础上改型发展乙型。01批次发动机性能与涡喷7-甲相同。69年转至黎阳公司和贵州航空工业集团第二设计所继续研制改进,成为02批。1979年8月正式定型,首翻期100小时,总寿命300小时。 A型的减速伞舱移到了垂尾根部,改变了减速伞力矩,缩短了着陆滑跑距离,同时避免了降落后开伞时尾焰的灼烧,这一改进为后续的改型沿用。为适应外国客户的需要,换装了部分电子设备。另外为布置空空导弹加装了一些电缆。A型出口埃及90架,12架出口到阿尔巴尼亚,坦桑尼亚16架。出口埃及的歼-7A后来改进到了歼-7B的水平。I型和A型与米格-21早期型号一样,采用宽翼弦垂直尾翼。

歼7最新改进型号(修修改改又三年)(6)

歼7最新改进型号(修修改改又三年)(7)

歼-7B

I型之后的改进型号很晚才出现,这一状况导致对越自卫反击战时解放军战斗机部队在质量上比拥有米格-21改进型的越南要差。歼-7Ⅱ就是I型的进一步改进型,外观上最大的变化是座舱盖。Ⅱ型还采用了于1975年开始自行研制的可靠性更高的II型(HTY-2)火箭弹射座椅。该弹射座椅装有一枚大推力弹射火箭,弹射时加速平稳,减小了飞行员脊柱受伤的可能性,具有更高的弹射轨迹。Ⅱ型改装涡喷-7乙型发动机。该型发动机利用了已在涡喷-7A发动机上的新型材料,以及结构和机械加工工艺方面的成功经验。其维修间隔时间得到成倍增加,达到200小时,推力也有所提高。涡喷-7乙采用了新的燃烧室火焰筒、新的高温轴承、密封技术和合成燃油。重新设计的加力燃烧室,采用了新隔热措施,可避免歼-7/米格-21F飞机普遍存在的后机身被烧事故。

歼-7B是歼-7Ⅱ的出口型,1982年5月首飞。它使用更先进的弹射座椅,翼下可兼挂西方近距空空导弹——主要是法国魔术R.550近距空空导弹,或国产霹雳-2导弹,换装煤油启动的延寿涡喷7-乙发动机。改装了机载电子设备和座舱仪表,飞机的主要成品、附件的寿命有所延长。B型出口出口伊拉克约90架,苏丹22架,其中7架于1996年后交付。伊拉克的歼-7B在与伊朗的两伊战争中,发挥了一定作用,但在海湾战争中则只有挨打的份。有意思的是后来伊朗也购买了少量歼-7N型战斗机。90年代出口斯里兰卡的4架歼-7BS,是B型的简化版本,取消了平视瞄准系统等先进设备,采用国产电子设备,有四个武器挂架。

歼7最新改进型号(修修改改又三年)(8)

斯里兰卡空军的歼-7BS

歼-7ⅡA是在歼-7Ⅱ的改型。ⅡA型加装了引进的先进火控设备。空速管缩短,移到机头右上方,并改为固定式。雷达天线罩得到改进。垂尾顶部安装有甚高频(VHF)天线。

歼7最新改进型号(修修改改又三年)(9)

歼-7ⅡA

歼-7M是歼-7系列中以ⅡA型为基础重要的出口型号,1983年8月31日首飞。歼-7从I型、II型到通过出口发展到M型,前后共达30多项改进,仿制色彩渐渐消失,创新色彩日渐突出。1985年歼-7M型飞机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988年又荣获国家首枚大型复杂武器装备金质奖,成为国家拿在手上的最好的轻型歼击机。歼-7M飞机在第一个出口合同之后,从1987年起,又开创了向其他几个国家改型出口的途径,成为我国唯一在国际军机市场上具有竞争力的飞机。该型号引进国外7项电子火控设备,提高了弹射座椅的性能指标,翼下挂架可挂霹雳-2、霹雳-7导弹或西方近距空空导弹。为此进行了相应的外挂系统改进工作。翼下增加了一对外挂点,可挂火箭、炸弹、副油箱(机身挂点800升,翼下挂点500升)。采用了新型防鸟撞风挡。起落架得到了加强,换装寿命延长的涡喷-7乙(WP-7BM)发动机,推力3420千克,加力推力6100千克。WP-7BM是国内延寿改型涡喷-7乙B的出口型号,81年通过技术鉴定,首翻期为200小时,总寿命为600小时。

歼7最新改进型号(修修改改又三年)(10)

上为歼-7ⅡA 下为歼-7M

M型改进的核心是采用了大量西方先进电子设备,包括GEC·马可尼航空电子公司的平显和目标瞄准计算机,即956平视显示器HUD和武器瞄准计算机WAC;一部新型抗干扰测距雷达;一台新型大气数据计算机,以及新型雷达高度表和敌我识别系统、无线电通讯保密电台等。在外观上看,M型的空速管移到了机头锥的上方,偏向右侧,歼-7Ⅱ则设在机头下面。 M型的武器装备包括两门30mm机炮、两枚导弹、57或90mm火箭弹发射器、50到250不同等级的普通炸弹。我国空军也以上述标准改装了一批歼-7,代号歼-7ⅡM。M型曾出口孟加拉16架,缅甸24架,伊朗18架,津巴布韦22架。1987到1993年,M型共出口多达164架。1984年,在争取埃及的订单时,歼-7M败于法国幻影战斗机之下,说明即使M型在价格上有很大优势,但性能仍然是手头稍微宽裕的外国客户主要考虑的问题。

歼-7H(原歼-7ⅡH)是歼-7Ⅱ的改型。1985年3月首飞。该型改用通用外挂梁,改装煤油启动的涡喷-7乙(WP-7BM)延寿发动机,主起落架支柱加强,采用无内胎轮胎,改装了发射控制电路,具有使用改进自以色列“怪蛇3”近距空空导弹的霹雳-8导弹的能力。但由于霹雳-8重量很大,歼-7必需加装200多千克的配重去保持平衡。直到采用双三角翼的歼-7E出现,才不再需要加装这一配重即可使用霹雳-8。

歼7最新改进型号(修修改改又三年)(11)

歼-7H

歼-7MP是M型的改进型,1988年6月9日首飞。加装电子设备和座舱后视镜,改装外挂系统,可挂不同型号的空空导弹、火箭弹、航弹。加装马丁·贝克10L零零弹射座椅。驾驶杆缩短了50毫米,减轻了飞行员手臂疲劳。MP最突出的改进是电子系统和显示系统,导航系统整合柯林斯公司的AN/ARN-147VOR/ILS甚高频全向信标系统/仪表着陆系统接收机、PROLINE II DME-42数字距离探测系统。我国共进口了约100套该类设备。雷达选用GEC·马可尼的“空中巡逻兵”雷达。歼-7P、歼-7PG、歼-7MB、歼-7N都是在MP型的基础上,根据客户的不同要求而发展的出口型。

歼7最新改进型号(修修改改又三年)(12)

其中巴基斯坦第一份订单就是20架歼-7P,于1985年提出定货。巴军将P型改称为“天空闪电”(Skybolt)。P型可带一个中央机腹副油箱,两枚AIM-9P“响尾蛇”空导弹,以及两门北方工业公司(Nolinco)的30毫米机炮,每门备弹60发,有效射程800米。除AIM-9P/L“响尾蛇”导弹外,也可携带中国的霹雳-5、霹雳-7或者是法国“魔术”导弹。翼下有4个外挂架,可挂4枚空对空导弹。P型采用中国生产的IV(HTY-4)型弹射座椅,它可以在零高度和速度大于140千米/小时的情况下使用。IV型弹射座椅是在III型弹射座椅的基础上发展而来,不但用于歼-7P,也用于中国的歼-8战斗机。该型座椅有良好的自动分离性能,先期弹出的稳定伞快速将降落伞打开。缺点是在起飞前必须打开至少11个弹射保险销。89年MP型开始交付巴基斯坦空军,至94年交付完毕。93年中国订购了意大利FIAR公司探测距离达55千米的GRIFO-7多模式火控雷达,用于替换巴方第二批购入的歼-7P使用的“空中巡逻兵”雷达。GRIFO-7的突出优点是使得歼-7P和MP具有了真正的全天候昼夜空战和对地攻击能力。

据称巴基斯坦最初订购了20架歼-7P,后增购60架歼-7P,最终进口80架MP型。至1994到1995年,巴方的头20架歼-7P通过改装GRIFO-7雷达,升级到了第二批P型和MP型的标准。

歼7最新改进型号(修修改改又三年)(13)

中国为巴基斯坦建立的歼-6大修厂在歼-7P交货后,也开始执行大修歼-7P的任务。在一架歼-7P飞行800小时或约8年后,就必需进厂大修。更重要的是,涡喷-7B发动机的首次大修飞行时间仅为200小时。歼-7的机身大修大约需要30个星期,期间会将所有部件拆卸,进行全面细致检修。在90年代开始的大修中,歼-7P上的中国产电子设备被拆下,换上新的绝缘性能更好的电缆,更换全部橡胶密封件和部分输油管道。同时最重要的是,把GEC·马可尼雷达换成新的FIAR GRIFO7雷达。 歼-7N和歼教-7N是出售给伊朗的歼-7B型,根据伊朗军方要求做了少许改动。伊朗方面共订购了约20到30架歼-7N,可使用美国AIM-7P近距空空导弹和法国“魔术”导弹。为此进行了符合西方武器要求的军械外桂研制工作。但据称由于成飞和中航技在出口和后期维护的具体操作出现诸多与伊朗用户的矛盾,导致最终双方不欢而散,伊方未再大量订货。

歼7最新改进型号(修修改改又三年)(14)

1972年歼-7全天候方案,由成都飞机厂于1975年5月向三机部呈报设想。1975年改称歼-7Ⅲ,后又称歼-7甲,1978年称歼-7大改,1978年国家经委和国防工办正式定名为歼-7Ⅲ。1982年,宋文骢正式担任国家“六五”期间重点项目歼-7Ⅲ型飞机总设计师。

歼-7Ⅲ的具体要求为研制一种高中空、高速全天候歼击机,用于昼间、夜间和复杂气象条件下作战。因此Ⅲ型成为了我国第一种全天候战斗机,这是该型号的重大意义所在。随着该型号装备服役,我军战斗机部队拥有了全天候作战能力。培养一名具备四种气象条件下作战能力的歼-7飞行员,需7年时间、1070万元,可见全天候作战多不简单。而培养一名歼-8飞行员,需要8到10年、1530万元。培养一名苏-27飞行员,需要10年时间,所需费用达5000万元。 米格-21MF与早期的米格-21F有很大不同,因此歼-7Ⅲ也与歼-7I等非常不同,“Ⅲ”这个代号并不表示与I型等有什么关系。歼-7Ⅲ的零件变化率为80%,成品变化率为43%,采用新材料37项,新成品190项。具体的改进包括:配备了JL-7全天候J波段截击雷达,为此进气口和调节锥增大。JL-7雷达是在317甲型二厘米波段多功能单脉冲雷达的基础上,针对歼-7Ⅲ具体研制的。其空空工作方式包括B型搜索显示、人工截获目标、配合敌我识别,光学瞄准或平视仪瞄准,尾追攻击目标。空地工作方式包括测定目标斜距,配合光学瞄准攻击地面目标。使用椭圆抛物面,单脉冲馈源。发现空中飞机目标的最大距离为30千米(当然,这是很低的一个数字,远远不能和第三代战斗机装备的雷达相比)。方位角范围±45°,跟踪距离大于15km,角度±45°。使用高度最低700米。有五种抗干扰措施。具有可与外场检查仪联接的自检系统,组合与电缆均可快速拆卸。电路已采用集成电路,结构轻巧、体积小,适于在各种歼击机、强击机上安装。

歼7最新改进型号(修修改改又三年)(15)

歼-7Ⅲ

Ⅲ型采用加强型可收放前三点式单轮起落架,摇臂式前起落架收入前机身,支柱式主起落架机轮旋转收入机身,支柱收入机翼。单人全密封座舱,固定式风档,座舱盖向右侧翻。风挡上方有WG113-1甲型后视镜,座舱红光照明。改用与歼-7P相同的IV型(HTY-4)弹射救生座椅。

电子设备包括1套KJ-11型自动驾驶仪,1台ADS-1型大气数据计算机。火控系统包括1部JL-7型单脉冲火控雷达,1套射瞄-8D(HK-03D)型光学射击瞄准具,后期换装HK-13A型平视显示器(含火控计算机)。 导航系统包括1部WL-7型组合式罗盘,1部264甲型雷达高度计,1部XS-6A型信标接收机,1部481型数据传输/导航系统,1套HZX-4型航向姿态系统。通讯系统为1部506型双频段超短波电台。电子对抗系统有1部605甲型敌我识别器,1台930-2型雷达告警接收机(后期改装KJ-8602型),2套GT-1/941型红外/无源电子对抗系统(红外诱饵/干扰箔条发射器)。

歼7最新改进型号(修修改改又三年)(16)

歼-7Ⅲ

武器装备较以往型号有较大提高。航炮采用1门23-3型23mm双管航炮,备弹200发。该炮由847厂在米格-21MF配用的双管机炮基础上进行研制,1979年首次获得部件不完整的该炮样品,1984年研制成功,并获得批准定型。该炮改为加斯特自动原理,通过滑板、连杆实现双炮自动交替射击。细分为带炮口装置的23-3型和不带炮口装置的23-3A型。除机炮外,还装有HK-03D航空照相枪。机身下1个外挂点,可挂480升或760升副油箱、组合式炸弹挂架、导航吊舱、瞄准吊舱、侦察吊舱、电子对抗吊舱等。机翼下共有4个外挂点,使用PF-5/8D挂架,可挂近距红外制导空对空导弹,包括PL-5B/C/E、PL-7A/B、PL-8、PL-9/9C,火箭发射器包括57mmHF-7B/C型、90mmHF-16A型、130mmHF-14型,航弹有50-500千克低阻常规航弹、反跑道航弹、反坦克子母航弹。机翼外侧挂架除上述武器外,还可外挂480升副油箱。

歼-7Ⅲ的改进型包括歼-7ⅢA,又称歼-7IV,在我军飞机命名方法改变后称歼-7D,同时Ⅲ型改称C型。D型由成飞设计院、成飞、贵州航空公司联合研制。D型研制的目的在于改善C型上暴露出的各种问题,取代歼-6甲夜间战斗机,与歼-7E、歼-8II等完成夜间防空。1988年开始研制改进,1994年11月定型投产,95年装备,99年停产。D型机体比C型粗、长,机身上部有大型背脊,座舱盖顶部安装了后视镜。

歼7最新改进型号(修修改改又三年)(17)

歼-7ⅢA

主要改进包括换装HK-13A型平视显示器,换装JL-7A型单脉冲火控雷达,加装JD-3Ⅱ型塔康导航系统,加装563B型惯性导航系统,换装WL-7A型无线电罗盘、KJ-11A型自动驾驶仪、换RKL-800A型组合式电子对抗系统。新采用的双联23-3A机炮安装在机腹中线。加装RKZ-404E型箔条/红外诱饵投放器、TKR-122型超短波电台。采用了1台涡喷-13FⅠ型涡轮喷气发动机,推力更大。经上述改进后,D型的全天候作战能力较C型有较大提高,可使用霹雳-7、霹雳-8等新型红外近距空空导弹。但由于航程、机动性等问题无法根治,同样未得到更为广泛的应用。D型在外观上与Ⅲ型非常相似,仅垂尾尖端和根部的天线有所不同。

歼7最新改进型号(修修改改又三年)(18)

歼7D

歼-7E和歼-7MG是我国歼-7高中空、高速全天候歼击机的两种改进型,而MG型又是由E型发展来的出口型。这两种改型是对米格-21系列机动性改进的重大尝试,事实证明这一改型是相当成功的。

歼7最新改进型号(修修改改又三年)(19)

歼-7E

歼-7E的主要改进是机翼将过去米格-21一成不变的大后掠三角翼改成了双三角翼,内翼后掠角57度,外翼后掠角42度,并增设了前后缘机动襟翼,使整机的机动性能有巨大提高。换装了WP-13F发动机,使推力增大10%,使中低空机动性较大提高,起飞降落距离大为缩短。MG型采用WP-13FI发动机,改进了可靠性、维修性和后勤保障系统,改进了燃油系统,为空中加油提供了基础条件,续航能力提高。 上述改进的作用是非常明显的。新机翼的展弦比2.78,升力系数提高。最大爬升率接近双发的歼8-和F-14,达195公尺/秒,提高24%,水平加速时间略减,作战推重比约0.97,超过了歼-8Ⅱ,最大负荷8g。最大转弯角速度约22度/秒,提高了近50%,低空稳定盘旋角速度约14度/秒,相当於歼-7Ⅱ/M的最大转弯角速度,失速速度约200千米左右,空战翼负荷低於300千克/平方米。

歼7最新改进型号(修修改改又三年)(20)

歼-7E

E型的出口型号歼-7MG使用有下视下射能力的英国GEC公司的SSR(Super Sky Ranger)雷达,可跟踪8个目标,攻击其中最危险的1个。SSR发展自歼-7M上的SR雷达,测角精度10米位,测速精度30米/秒,使用高度300至21300米,重量55千克,体积0.05立方米,有5种工作模式,可同时搜索8个空中目标并跟踪攻击其中1个。SSR是平面阵列天线的X波段脉冲都卜勒雷达,有俯视/俯射能力,利用ARlNC429资料汇链输出精确的目标距离、距离变化和瞄准线数据。

歼7最新改进型号(修修改改又三年)(21)

出口到巴基斯坦的歼-7MG,现已全部定名为歼-7PG。巴方称其综合作战能力比歼-7P提高83.9%。当然,PG型仍然无法改变米格-21系列的固有缺点,缺乏全天候能力,基本不可能具备超视距作战能力,但在巴基斯坦的经济条件下,也算是一个较好的选择。 2002年全年巴方又签订了11架歼-7PG、歼教-7PG飞机出口合同和1.64亿美元航空零部件转包生产合同,使得成飞、贵飞获得了充足的订单和外汇收入。

歼7最新改进型号(修修改改又三年)(22)

歼-8(一型)也可以看作是歼-7的魔改。歼-8战斗机是我国在歼-7,即米格-21的基础上独立进行重大改进研制而成的高空高速战斗机。歼-8方案突出高空、高速、增大航程、提高爬升率、加强火力等性能。相比歼-7,各项性能指标均有改善。歼-8基型方案成功之后,再进一步施行两侧进气方案,以上就是歼-8的由来,其实简单地说,就是把米格-21放大;而再进一步的方案就是歼-8II。

歼7最新改进型号(修修改改又三年)(23)

歼-8(一型)

歼7最新改进型号(修修改改又三年)(24)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