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期的宋国是怎样消失的(春秋时期宋国最强大公族)
春秋时期的宋国是怎样消失的(春秋时期宋国最强大公族)在公子目夷鼎力支持下,宋襄公又重新坐上了国君之位。得知目夷已自立为君,宋襄公不敢回国,只能逃到了卫国。公子目夷知道后,急忙派人前去迎接:“宋国原本就是我替您代守的,您怎么还不回来呢?”齐桓公去世后,宋襄公突然着了魔,妄图称霸东周,这让宋国遭遇了不少的挫折。公元前639年秋,宋襄公在盂地(今河南睢县东南)举行盟会,想借机让诸侯承认自己的霸主之位。不想在盟会时,楚成王却动用武力劫持了宋襄公。其后楚成王挟裹宋襄公作人质,前往攻打宋国。在此危难之时,公子目夷抢先逃回宋国,然后自立为君,率领国人进行了坚决的抵抗。楚成王无法威胁宋人,又无能攻破商丘,只得悻悻而退了。这年冬,见扣押着宋襄公已没有任何益处,楚成王不得不将他释放了。
公元前652年冬,宋桓公已经卧床不起。眼见父亲将不久于人世,太子兹父来到病榻前,强烈请求另立太子:“目夷年长,而且为人仁义,请国君立他为太子!”公子目夷,是宋桓公的庶长子,也是太子兹父庶兄。兹父自觉才能不如公子目夷,因此请求让贤。
宋桓公听了后,大为欣慰,马上把公子目夷叫到跟前,想立他为太子。可公子目夷也坚决推辞了:“能以国相让,哪还有仁义还比这更大?下臣不如他,况且又不符合宗法制。”说完,目夷就退走了。
无奈之下,宋桓公还是让兹父做了太子。太子兹父得以继承国君之位,是为宋襄公。因为敬重目夷,宋襄公将庶兄任命为左师,成为宋国六卿之一。
齐桓公去世后,宋襄公突然着了魔,妄图称霸东周,这让宋国遭遇了不少的挫折。
公元前639年秋,宋襄公在盂地(今河南睢县东南)举行盟会,想借机让诸侯承认自己的霸主之位。不想在盟会时,楚成王却动用武力劫持了宋襄公。其后楚成王挟裹宋襄公作人质,前往攻打宋国。
在此危难之时,公子目夷抢先逃回宋国,然后自立为君,率领国人进行了坚决的抵抗。楚成王无法威胁宋人,又无能攻破商丘,只得悻悻而退了。这年冬,见扣押着宋襄公已没有任何益处,楚成王不得不将他释放了。
得知目夷已自立为君,宋襄公不敢回国,只能逃到了卫国。公子目夷知道后,急忙派人前去迎接:“宋国原本就是我替您代守的,您怎么还不回来呢?”
在公子目夷鼎力支持下,宋襄公又重新坐上了国君之位。
不过,遭受挫折后,宋襄公的争霸之心依然不死。看出这点,目夷失望地说:“看来宋国的祸患还没结束,这次挫败还不足以惩戒国君!”
公元前638年11月,在泓水之战中宋军惨败于楚军,试图争霸的宋襄公也深受重伤。第二年,宋襄公就因伤重不治而亡!
尽管目夷未能制止宋襄公的乱政,但他两次让国,又在危难之时拯救了宋国,堪称一代贤人。公子目夷的字为子鱼,其后裔以其字为氏,称为鱼氏。因为公子目夷的巨大功劳,鱼氏世代都担任左师之位。
宋襄公之后,宋人彻底断绝了称霸东周的念头,老老实实地退居二线,给东周诸位霸主当起了跟班。可对外失去进取之心后,内部的矛盾冲突也就多了起来。
宋成公去世之后,宋国六卿有三位是宋桓公之族,两位是宋戴公之族,剩下的一位是宋庄公之族。桓氏一族占据了六卿的半壁江山,已经成为宋国最强大的公族。
但六卿之位都由公族所占,这让继位的宋昭公极为忌惮,就计划清除那些桀骜不驯的公族。不用说,宋昭公这一计划遭到了公族的强烈反对。因此,公室与公族之间爆发了多次冲突。
在这场长达十年的内乱中,桓氏家族并非宋昭公的重点清除对象,所受到的冲击并不大。但身为公族一份子,桓氏虽然没有直接参与反对宋昭公的内乱,却对宋昭公清除公族的做法颇有腹诽。
这一点,从公孙寿的态度就可看出。
公孙寿是公子荡的儿子,为宋桓公之孙。宋昭公继位之初,公子荡也是六卿之一,担任司城。公子荡死后,原本是公孙寿继任司城,可他却不上任而让儿子荡意诸接任。后来,公孙寿私下里向人解释自己的做法:“国君无道,司城之位却与他接近,难免受到牵连。可如果不出仕,族人又无以为生。儿子,就是我的代表,就让他来缓解一下当前的危机吧。即便是儿子死了,家族也不至于灭亡!”
桓氏在这次内乱中的态度,与戴氏形成了鲜明对比。戴氏家族始终都反对宋昭公驱逐公族,甚至还积极参与到反对宋昭公的内乱之中。公元前611年,宋昭公被宋襄公夫人攻杀;荡意诸坚持尽忠于昭公,也一同被杀。其后,宋文公得以继位。
因为戴氏积极参与反宋昭公之乱,家族地位得以上升。
宋文公继位后,六卿格局已发生了重大变化:华元出任右师,公孙友任左师,荡虺任司马,鳞矔为司徒,宋文公的同母弟公子须为司城,公子朝为司寇。表面上看,宋戴公一族只有华元一位卿士,公孙友、荡虺、鳞矔三人都属桓氏,桓氏占尽上风。但实际上,华元才是执政卿,这是戴氏一族执掌国政的起始。
宋昭公十年内乱期间,桓氏虽然大多置身事外,但其忠于公室而不愚忠的态度,仍然得到了宋人赞许和理解。所以内乱结束后,桓氏仍然占据三个卿士之位,保持强盛态势。但最为重要的执政卿一职,却落入了戴氏之手,这为宋国下一次内乱埋下了祸根。
自从宋襄公时代迅速崛起之后,让宋国公室和其他公族都不得不面对桓氏的巨大威胁,
公元前576年,宋共公刚去世,司马荡泽就突然杀死了太子公子肥!荡泽此举,迅速让宋国进入了另一场内乱的边缘。
此时,华元还是执政卿,鱼石为左师,荡泽为司马,华喜为司徒,司城为公孙师,向为人为大司寇,鳞朱为少司寇,向带为太宰,鱼府为少宰。这些官员中,华元、华喜是戴氏一族,公孙师是宋庄公之后;其余的鱼石、荡泽、向为人、鳞朱、向带、鱼府等等,都是桓氏一族。桓氏占据了大多数要职,即便华元是执政卿,也不敢动荡泽一根汗毛!
无奈之下,华元只能以退为进,不顾一切地逃往晋国去了。
目夷之后鱼石深感局势不妙,便立刻召集族人,商讨召回华元。鱼府听了,马上就表示反对:“右师回来,必将讨伐桓氏,那样桓氏恐怕就会灭族了!”鱼石冷静地分析道:“右师回来后,即便我们同意他讨伐有罪之人,他也不敢灭桓氏之族。右师长期执政,且有大功。如果我们不主动将他劝返,恐怕将来桓氏在宋国就真要绝祀了。即使右师讨伐桓氏,还有向戌在,桓氏肯定不会灭族!”
与族人达成一致后,鱼石马上赶到黄河边,劝阻了华元。在鱼石允诺华元讨伐有罪之人后,华元答应回国继续执政。一回到商丘,华元就立即派华喜、公孙师攻杀了荡泽。鱼石、鱼府、向为人、向带、鳞朱等人害怕被波及,先行逃到了睢水边,观望着局势。
对于这些出逃之人,华元勉强做出了些挽留姿态,随后就正式将这五人驱逐出了宋国。之后,华元对六卿进行了大幅调整:向戌任左师,老佐为司马,乐裔为司寇。其中,老佐、乐裔都是宋戴公一族——除了向戌外,桓氏一族全面被戴氏所取代。
荡泽之乱,让桓氏遭受了第一次巨大打击。除向氏之外,其他各族都已被驱逐出了宋国。
《通志·氏族略》中记载,宋桓公第四子名子肸(xī),字“向父”;向氏应为子肸之后,也是桓氏的一支。
荡泽之乱后,桓氏族人大多被驱逐,向氏成了独苗,在宋国显得极为势单力薄。虽然如此,可被桓氏族人寄予厚望的向戌,早就贤名在外。
公元前563年,晋悼公在柤(zhā,今江苏邳州北偏西)举行诸侯盟会。盟会过程中,晋国中军佐士匄与上军主将荀偃强烈请求攻伐偪阳,用以分封宋国左师向戌!在诸侯联军费尽九牛二虎之力攻下偪阳城后,向戌却竭力推辞了。晋悼公没法,只得把偪阳城赠送给了宋平公。
从目夷到荡意诸,现在又出现了“贤人”向戌,桓氏一族可谓是贤人辈出。可向戌真是位纯粹的贤人吗?
公元前556年,右师华阅去世。其弟司徒华臣想侵占华阅家产,就在大街上公然杀死了华阅的家宰。向戌在回家路上刚好看到这一幕,却丝毫不敢声张。甚至在宋平公想追查凶手之时,向戌还主动帮华臣掩饰罪行。
向戌如此畏首畏尾,倒还算是情有可原:此时戴氏一族实力太过庞大,作为桓氏仅存的一支,向戌怎能不百般小心翼翼!
公元前547年,寺人惠墙伊戾诬陷太子痤作乱,“贤人”向戌力证确有其事,迫使宋平公不得不拘押了太子痤。为防公子佐(即宋元公)前往营救,向戌还千方百计地从中作梗,最终迫使太子痤自杀而亡。由此事可见,贤名在外的向戌已堕落成了上下其手的权臣。
公元前546年,向戌凭借与晋、楚两国执政大臣交往深厚的友情,成功促成了东周第二次弭兵之会。此后,向戌名望达到了顶点。志得意满的向戌不再低调,公然向宋平公请求“免死之邑”。为了嘉奖他,宋平公直接赐予向戌六十座城邑!
就在向戌准备接受时,执政卿乐喜及时劝谏让向戌清醒过来,深感盛名之下其实难副,最终还是推辞了这些城邑。
虽然“贤人”向戌有些虚伪,可整体上他的功远大于过。正因为如此,向戌之后桓氏重新在宋国站稳了脚跟。
不过,因为向戌参与了陷害太子痤一事,使得宋元公继位后对向、华氏二族都产生了猜忌之心。为逃祸患,公元前521年,右师华亥、左师向宁、司徒华定三人共谋,发动了叛乱。华亥先装病,借机扣押了大量前来探视的公室大臣,还杀死了六位宋国公子。为解救这批大臣,宋元公不得不与三位卿士互相交换儿子作为人质,达成了临时妥协。直到公元前520年春,在诸侯大军的支持下,宋国公室才把参与叛乱的华、向党徒驱逐到楚国,彻底平息了这次内乱。
向宁是向戌之子,他参与内乱,给桓氏带来了另一次危机。不过,向戌共有五个儿子,除了向宁外,其余儿子都忠于公室。因此,这次内乱过后,向氏一族并没有全军覆没。
宋元公死后,其子宋景公被立为国君。
因为向魋(tuí)从小在宫中养大,与宋景公两人关系极为密切。曾有一次,向魋看上了宋景公庶弟公子地家的四匹白马。宋景公知道后,二话不说,就把这四匹马的马尾、马鬃之毛染成了红色,送给了向魋。
因为这件小事,宋景公兄弟彻底决裂了——公元前499年,公子地、公子辰等人竟然占据箫邑,发起了叛乱。三年后叛军大败,公子辰逃往陈国,公子地则逃到了郑国。公元前495年夏,为支持公子地,郑人派军来攻打宋国,并在老丘(今河南开封东南)大败宋军。此后,郑人就把宋、郑边界上的一块“三不管”地带封给了公子地。
公元前483年,为彻底消除隐患,宋景公派左师向巢前往攻打这一“三不管”地带,杀死了公子地的儿子。可不久,情势就急转直下,向巢大军被郑人反包围,危在旦夕。公元前482年春,宋景公又派出司马向魋前往营救,结果宋军被郑人全歼,唯有向巢、向魋两兄弟得以逃脱。
为了向魋,宋景公竟然连兄弟之情都不顾了——可见他对向魋有多么宠爱!可向魋又值得宋景公这么溺爱吗?
被宋景公宠幸太久之后,向魋的私欲越来越大。
公元前484年,卫人大叔疾逃到了宋国。为寻求庇护,大叔疾特意进献了一颗珍珠给向魋。后来宋景公听说了此事,就当面索要这颗珍珠,可向魋居然拒绝了!
从此,宋景公与向魋之间就产生了隔阂。
数年后两人矛盾越积越多,到后来向魋居然阴谋要除掉宋景公!宋景公得知向魋的阴谋后,吓坏了,只得求助于戴氏之族的皇野。皇野建议,要平定向魋之乱,必须要拉拢左师向巢。
宋景公听从了这一建议,将向巢骗入了宫中。见到向巢后,宋景公一五一十地把向魋的阴谋告诉了他。向巢听了后,顿时陷入了左右为难的境地,半天不发一声。
宋景公见状,继续逼向巢表态:“之所以要为难你,是因为上有苍天,下有先君啊!”到了这种地步,向巢不能不明确态度了:“向魋是宋国之害,怎敢不唯命是从!”
得到了向巢的支持,宋景公立刻派皇野前往攻打向魋。可宋国军中也有不少向氏族人,很快就有人给向魋通风报信。向魋众兄弟对是否抗拒国君没能达成一致,只得逃入了曹邑(今山东菏泽市定陶区),据城而叛。
公元前481年6月,宋景公又派左师向巢去攻打曹邑。可不想,到了前线后,向巢竟然被向魋说服,加入了叛军!向氏一族,终于站在了同一条战线上。但向氏兄弟明显不得人心,曹邑之民很快就背叛了他们。
眼见大势已去,向魋被迫逃往卫国,向巢则逃往了鲁国。
此时,宋景公还派人去挽留向巢:“寡人与您有过约定,不可以断绝向氏之祀!”向巢听了,残愧地答道:“下臣罪过实在太大,就算桓氏被灭族,也不为过。如果因先臣之故,让桓氏有后于宋,这是国君的恩惠。像下臣这样的人,是不能再入宋国了!”
在平定了向魋之乱后,宋景公再次对六卿进行了调整:皇缓为右师,灵不缓为左师,皇非我为大司马,乐茷为司城,乐朱锄为大司寇。除了灵不缓为宋文公孙外,其余各位卿士都是戴氏族人。这次内乱之后,桓氏一族已彻底在宋国失势。
戴氏一族的长盛不衰,是因为戴氏始终忠于宋国公室,与公室“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所以,戴氏族人虽然也有参与作乱,但家族整体都能长期保持长盛不衰的态势。
相比较于戴氏,桓氏恰好就是一反面典型。
桓氏一族,公子目夷、荡意诸、向戌等等,可谓是“贤人”辈出。在危难时,桓氏还曾拯救过宋国,功劳巨大。自宋襄公后,桓氏成为宋国最强大的公族;到宋景公时,却陡然间失势——这究竟是为什么?
桓氏两次遭遇重大挫折,都源于族人的作乱:荡泽之乱,使得桓氏中的鱼氏、鳞氏、荡氏被驱逐出宋国;向魋之乱,让向氏被驱逐出境。两次内乱过后,桓氏就彻底在宋国失势了。
之所以如此,是因这两次内乱中,桓氏族人更看重家族私利、却漠视了公室利益。既无法与公室结成利益共同体、又无能取而代之,即便家族贤人再多,在宋国失势也就是必然之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