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黄巢最狠的话(曾5次投降又反叛)
历史上黄巢最狠的话(曾5次投降又反叛)俗话说得好,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咱们兄弟一起干得起义,怎么就你一个人拿了好处?恨是恨两人当初“山无棱天地合乃敢与君绝”,现在你个浓眉大眼的竟然叛变了革命!黄巢怒斥王仙芝:“始者共大事,横行天下,今独取官赴左军,使此五千余众安所归乎?”即:“咱们说好了一起干大事业的,要打遍天下,现在你个叛徒要自己领官去了,我们剩下的五千多个弟兄咋办啊?”乾符三年(876年)王仙芝在蕲州受降,唐僖宗封王仙芝为“左神策军押牙”。黄巢见此情况那叫一个又气又恨。气得唐僖宗只封王仙芝一个人,没封自己。而且在那个年代不同工作的阶级区分还是十分明显的,商人地主远远比不上“士大夫”阶级。换句话说,黄巢作为有钱人家的出身,并没有什么政治权力,而从他屡试不第的情况来看,大概也不是个能靠读书改变命运的料子。读书是不能改变命运了,那怎么办呢?且听这一首黄巢写的诗《不第后赋菊》:待到秋来九月八 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
黄巢起义发生于唐朝末期,是王献之起义的后续。从其第三位上说,是唐末民变中历史最久,遍及最大,影响最深远的一场农民起义,导致唐末国力大衰。
在黄巢起义后不久,各地藩镇割据,硝烟四起,又进入了五代十国的乱世时期。
虽然我们普遍认为黄巢起义是一场农民起义,当然起义的参与者也大多数是饱受剥削欺凌之苦的农民。但黄巢本人却并非出身贫苦,相反,可以说他的家庭远远好于大多数普通百姓。《新唐书》里记载:黄巢,曹州冤句人,世鬻盐,富于赀。善击剑骑射,稍通书记,辩给,喜养亡命。意思是黄巢的家庭世代贩盐,富有资财。擅长击剑骑射,略曾读过些书,喜爱招养亡命之徒。《资治通鉴》中写道:“粗涉书传,屡举进士不第。”这些都说明黄巢本身绝对不属于农民阶级。
首先,直至今日盐作为生活必须品都受到国家的管控,何况在古代盐制盐效率低,盐又是非常重要的商品,黄巢家族世代卖盐,无论什么情况都不可能缺钱。其次,他在那种文盲遍地的年代受到过教育,家里还能养得起“亡命之徒”,是典型的中小商人地主,黄巢本人至少得是个“阔少”,还是有不良爱好那种,放在现在叫“窝藏罪犯”。
而且在那个年代不同工作的阶级区分还是十分明显的,商人地主远远比不上“士大夫”阶级。换句话说,黄巢作为有钱人家的出身,并没有什么政治权力,而从他屡试不第的情况来看,大概也不是个能靠读书改变命运的料子。
读书是不能改变命运了,那怎么办呢?且听这一首黄巢写的诗《不第后赋菊》:待到秋来九月八 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 满城尽带黄金甲。虽是一首咏菊诗,但暗藏的王霸之气已经隐隐展现。养了这么多亡命之徒(俗称打手),按照普通人想法和一般发展规律当个乡霸差不多了。但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黄巢要做不一样的烟火,他起义了!
唐僖宗乾符二年(875年)初,黄巢与兄侄八人响应王仙芝,领导的唐末农民战争在河南、山东一带爆发。
乾符三年(876年)王仙芝在蕲州受降,唐僖宗封王仙芝为“左神策军押牙”。黄巢见此情况那叫一个又气又恨。气得唐僖宗只封王仙芝一个人,没封自己。
俗话说得好,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咱们兄弟一起干得起义,怎么就你一个人拿了好处?恨是恨两人当初“山无棱天地合乃敢与君绝”,现在你个浓眉大眼的竟然叛变了革命!黄巢怒斥王仙芝:“始者共大事,横行天下,今独取官赴左军,使此五千余众安所归乎?”即:“咱们说好了一起干大事业的,要打遍天下,现在你个叛徒要自己领官去了,我们剩下的五千多个弟兄咋办啊?”
这话其实说得很有意思,多少有点威胁的意味,换句话说叫“道德绑架”,臣等正欲死战,陛下何故先降?黄巢这人不仅能说会道,还比较“武德充沛”,绝不是光动动嘴皮子,“因殴仙芝,伤其首”,通俗一点大概就是对着王仙芝一顿物理袭击。王仙芝一看,这哪顶得住啊,这要是真投降了指定没他好果汁吃了,于是勉强拒绝投降。黄巢这小伙子不讲武德,武林还是要以和为贵,不要搞窝里斗。这下王黄二人是真闹掰了,王仙芝南下,黄巢一路向北攻打山东。
然而本来起义军人数比起唐军来说就不是很占优势,两大首领因意见分歧分头行动又分散了作战力量,势单力薄。王仙芝几次攻打不利,率本部人马留在江西,让别部回河南。唐僖宗让宋威去招降王仙芝,王仙芝趁机要求做节度使。
可惜这是个骗局,宋威假装答应王仙芝,却向唐僖宗表明“与君长战,擒之”,必须将王仙芝拿下。宋威率兵在黄梅山打败了王仙芝,斩首五万多人,还擒杀了王仙芝,把王仙芝的首级送到了京师。所以说人不能太过于相信自己的敌人,相信敌人就是拿自己的生命当儿戏。王仙芝投降的心态过于明显,更容易陷入圈套。
乾符五年(878年)王仙芝战死,部分人北上与黄巢会师,黄巢被将士拥戴为黄王,号“冲天大将军”,改元“王霸”。由于几次进攻失败,死伤众多部下,黄巢拜见天平军请求投降,诰命黄巢为右卫将军。但是黄巢这小子大概是天生反骨,估量着就这破官跟破地儿,这尊小庙放不下他这个大佛,他得把庙给掀了,来个“大闹天宫”。他又反了,一路打进了福建。
到乾符六年(879年)夏黄巢率军攻占广州。这时他觉得时机成熟了,广州是个好地方,这儿的土皇帝就该是我来当。他让岭南东道节度使向朝廷上书:爷要当安南都护,广州节度使。差不多就是越南、广西、广东三个地盘他全都要。朝廷一看:哪来的泼皮,好大的口气!现在能给的就一个率府率,虚职。你看现在哪有官儿啊,这都是大棚的官,你要不要吧!黄巢哪受得了这鸟气?招安,招甚鸟安,明摆着欺负老实人嘛。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杀出去要这帮狗官好看!
广明元年(880年)黄巢离开广州北上,号称“率土大将军”。三月,黄巢连连失利,五月又遭遇瘟疫流行,黄巢的军队元气大伤。不得不说黄巢真是个能屈能伸的人,一边贿赂敌军将领减慢行军速度,一边给高骈写信说:打不过啦我投降。高骈还是年轻了,没有好好吸取前人的教训,竟然信以为真,上奏朝廷说自己没几天就能扫平起义军,友军都回去吧(别跟我抢军功)。然而他高骈能打吗?打不了,没这个能力知道吧,输完扬州输徐州,在接下来输洛阳,没地方输了。
朝廷人心不齐,这队伍也不好带了。朝廷军节节败退,起义军高歌猛进,黄巢自称“率土大将军”,打进河南。九月进入洛阳,十二月率六十万大军进入长安城。唐僖宗在哪?唐僖宗脚底抹油先溜了,黄巢入长安城时唐僖宗弹射起步逃到咸阳去了,而且非常有保命意识,只带了几百人护卫一两个妃嫔。文武百官、王爷们、嫔妃们全撂下了,甚至没有一个人知道皇帝去向,只能说文武百官虽然不太能打仗,但保密意识还是很强的。
皇帝都溜了难道还要死战到底吗?那必然是不可能的。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王朝,整个官僚体系拥有非常大的能量,动皇帝可能还能试试,但是动官僚体系的人几乎没几个成功。黄巢深知这个道理,登基称帝并大赦天下,三品以上停职,四品以下官复原职。
此时的黄巢已经称帝,然而他竟然能不忘初心,没有忘记当初与王仙芝起义似的策略“均平”。这是一种早期的平均主义思想,带有很强的小农色彩。
这种策略浅显地认为均平就是“劫富济贫”,但是忽略了劫富济贫只是一时的,而当时的大地主大生产者掌握着劳动工具、土地资源、粮食资源,仅仅把富人的钱给穷人是不够的,尽管这种策略在作战时期能够得到贫民的认可,能够吸引更多的人加入起义军,但是一直以来黄巢作战都是流动作战,很少有长期驻扎在一个地区建立根据地。
现在高居帝位,策略必然要有所不同,否则很容易遭到大地主、富豪势力的报复反扑。黄巢正是因为得罪了长安城内的豪强势力,在唐军反攻长安时因为没有粮食而被困。这点跟平民皇帝朱元璋很不一样。朱元璋遵循的是著名的九字诀: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而且朱元璋在建立起根据地后发展农业解决了军粮供应问题,为统一战争奠定了物质基础。而黄巢的策略则更类似于一种“江湖侠义”,真正应用到实践当中还是缺乏合适的实现方式。
中和二年(882年)九月,朱温变节降唐。这位朱温是个狠人,降唐以后又控制了唐王朝的中央政权,后代唐称帝,史称后梁太祖。中和三年(883年),黄巢被李克用打败,连夜撤离长安。此后黄巢带着外甥林言战败于山东,林言割下黄巢首级想向唐军换取军功,然而沙陀军又杀了林言,将林言和黄巢的首级一起献给了唐朝朝廷。
对于黄巢的评价,我们需要用马克思恩格斯的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地看待。
黄巢本人属于底层地主阶级,带领的是农民阶级,反映的也是农民阶级的诉求,整体上实在反抗封建大地主阶级的压迫统治。然而当时的农民阶级必然具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所谓的“均平”主义并没有确切清晰的实践方案。
而“均平”思想又在客观上造成了大量的杀戮,尤其是官府、富豪阶层。当然批判的武器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但是起义的结果并不好。暴力是实现反抗压迫的手段,暴力之后需要的是投入大量的经历在发展生产力、增强实力上,而不能是依靠暴力累积财富之后开始享乐。
而从整体的农民起义发展情况来看,黄巢起义至少动摇了唐朝末期统治的根基,对于历史的进步有一定促进作用。水浒传中宋江醉酒后写下反诗:他时若遂凌云志 敢笑黄巢不丈夫!客观来说也鼓舞了农民起义的精神,也为此后的农民起义军提供了一个范例。
我们不能简单地称他为杀人狂魔乃至吃人狂魔,因为并没有可靠的史料记载黄巢本人吃人肉。而称他为农民领袖,他确实也不如陈胜吴广更早、更受压迫,不如朱元璋成就高。在目前的网络世界里,褒贬不一。我们在评价历史人物时,还是需要客观地、历史地、阶级地来看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