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连两艘都是常规动力的船(接连两艘都是常规动力)
接连两艘都是常规动力的船(接连两艘都是常规动力)但是,如果仅仅是在“烧开水”方式上的差异,美国还会不会在2个世纪里不惜成本地制造核动力航母?——近年,美国公布了将要制造多里斯·米勒号航空母舰的计划,并且将取代现役尼米兹级航空母舰的三号舰,卡尔·文森号,这意味着美国会在不久的将来,拥有第15艘核动力航母。一言以蔽之:常规动力航母与核动力航母的本质,依然是将航母上的“水”烧开,二者之间的不同仅在于“烧开水”方式上的差异。时至今日,人类发展航母的时间刚刚跨过百年,然而在100年的航母发展史中,作为航母动力中枢的轮机舱却只有三种:分别是柴油机,燃气涡轮机和蒸汽涡轮机。其中,柴油机和燃气涡轮机均采用常规动力,也就是燃烧柴油、汽油,将燃烧化石燃料的热能转化为驱动航母前行的动能,但是这种动力中枢因推力有限,只适用于作为小型航母的动力,如意大利的轻型航母加富尔号。而蒸汽涡轮机,则适用于大型航母,如我国的辽宁号和美国的尼米兹级航母,前者采用的是常规动力,
辽宁号、山东号航母的交付,让每一名华夏儿女都倍感骄傲和自豪。然而,随着两艘航母服役的时间越来越长,也出现了一些质疑的声音:“为什么我国前后两艘航母都是常规动力,并没有生产出一款核动力航母呢?”
那么,核动力和常规动力航母的区别究竟是什么?我国为什么在前两艘航母的设计和制造过程中,并没有采纳核动力设计?如果对这个话题感兴趣,还请各位帮忙“长按2秒点赞按钮”来个强烈点赞。并且“关注”一下,以后常来,不迷路。
(美国罗斯福号核动力航母)
核动力航母和常规动力的区别是什么曾有人这样比喻人类动力的发展历史:“人类动力发展的历史过程,本质上就是研究如何烧开水的过程。”而这个比喻,也同样适用于我们来区分核动力航母与常规动力航母的区别。
时至今日,人类发展航母的时间刚刚跨过百年,然而在100年的航母发展史中,作为航母动力中枢的轮机舱却只有三种:分别是柴油机,燃气涡轮机和蒸汽涡轮机。其中,柴油机和燃气涡轮机均采用常规动力,也就是燃烧柴油、汽油,将燃烧化石燃料的热能转化为驱动航母前行的动能,但是这种动力中枢因推力有限,只适用于作为小型航母的动力,如意大利的轻型航母加富尔号。而蒸汽涡轮机,则适用于大型航母,如我国的辽宁号和美国的尼米兹级航母,前者采用的是常规动力,而后者采用的是核动力。
(辽宁号航母)
那么,采用常规动力的辽宁号航母和采用核动力的尼米兹级航母,是分别如何让自家的蒸气涡轮机转动起来的?其中,采用常规动力的辽宁号航母,使用汽油等常规能源,将母舰上8台蒸汽锅炉烧开,由蒸汽锅炉烧开的蒸汽使船上的涡轮机产生高达20万匹的马力,推动航母前行。而采用核动力的美国尼米兹级航母,则是通过船只上的2座西屋A4W核反应堆产生的核能将水烧开,驱动船上的4座蒸汽涡轮发动机,产生26万匹的马力,推动航母前行。
一言以蔽之:常规动力航母与核动力航母的本质,依然是将航母上的“水”烧开,二者之间的不同仅在于“烧开水”方式上的差异。
发展核动力航母,优点和缺点究竟在哪里?但是,如果仅仅是在“烧开水”方式上的差异,美国还会不会在2个世纪里不惜成本地制造核动力航母?——近年,美国公布了将要制造多里斯·米勒号航空母舰的计划,并且将取代现役尼米兹级航空母舰的三号舰,卡尔·文森号,这意味着美国会在不久的将来,拥有第15艘核动力航母。
不可否认的是,核动力航母确实拥有着自己独特的优势。就以美国现役最老的尼米兹号航空母舰而言,采用了核动力的尼米兹号航母可以实现长达20年的航行。这是因为在尼米兹号航母上的核反应堆中,仅1克的铀就大约能产生2吨重燃油所产生的热量。
(尼米兹号航母)
除了续航时间长以外,采纳核动力的航母在其他领域也具备着一定的优势:如采用了核动力设计的航母,便不再需要设计师苦心积虑地为航母设计错综复杂的排气烟囱和诸多管道。因为烟囱和排气管道的减少,核动力航母在航行的过程中会减少热量的散发,使其更不易成为红外线制导导弹的目标。与此同时,采取核动力设计的航母在保证航母能够长期续航的同时,也能让航母甲板上的士兵长期在航母上服役和生活,在一定程度上可保障士兵的战斗力,同时也因管道的减少,增强了士兵的“三防”能力,即“防核、防生、防化”。
从核动力航母的优势来看,核动力航母似乎真的要比常规动力航母更具优势,但事实果真如此吗?核动力航母在享有这些便利的同时,也承担着耗资成本高昂,航母战斗群行进缓慢,维修周期长等诸多缺陷。随着美国核动力航母服役时间的与日俱增,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军事爱好者们意识到:核动力航母,并不一定是这个时代航母的最优解。
(美国“企业号”航母战斗群)
首先,核动力航母的最明显的缺陷便在于造价成本和维护成本的高昂。所谓“大炮一响,黄金万两”,然而美国的核动力航母在两个世纪以来还没有响过几次大炮,维护的费用就已经高得惊人,尤其是核动力航母中的核反应堆,其建造和维护的成本已经达到了一个天文数字:如美军的第一艘核动力航空母舰企业号,8台核反应堆在当时需要6400万美金,如果考虑到今天美元通货膨胀的时代背景,这个历史数字所代表的实际财富换算到今天可能更加高昂——而这仅仅是企业号核反应堆的安装费用。考虑到核反应堆的设计寿命,企业号航母每3年就要进行一次炉心的更换,一次炉心的更换需要2000万美金,多年来维护航母核反应堆的成本,甚至已经足够美军再制造一艘核动力航母。而服役较老的核动力航母上,一些设施和武器可能已经发生了迭代,因此会造成巨大的资源浪费。
而第二个问题,便是核动力航母与其所在的航母战斗群之间的配合作战问题。在理论上,以尼米兹级为代表的美军核动力航母可以实现20年的续航。然而,在现代的海上作战中,航母永远不可能单枪匹马地进行作战,而是需要有驱逐舰、巡洋舰、战列舰和潜艇等各种海上舰队的掩护和配合。然而,在美国的海军内能够和尼米兹级核动力航母进行长期续航,配合作战的驱逐舰、巡洋舰等舰船可谓寥寥无几。
与此同时,虽然美国的核动力航母在理论上可以在海上不吃不喝地漂10年,20年,但是对于船只上的士兵来说,他们的血肉之躯可不是核动力,更不可能不吃不喝地进行光合作用。因此,美军的核动力航母依然需要时不时地停泊在港口,对船只上的货物进行补给,让士兵修整。就算是不考虑停泊的港口,也必须要考虑为航母匹配一艘能够及时提供物资的补给舰,而美军是否愿意为自己的核动力航母,配上一艘同样采用核动力的补给舰和负责掩护的驱逐舰舰队呢?这又是一笔巨额的天文数字。
核动力航母的第三个明显的缺陷,便是它漫长的维修和补给周期。虽然核动力航母在理论上能够实现数年的海上航行,然而在经历过一次漫长的海上航行之后,几乎目前服役所有类型的美军航母,都免不了要进行一次“大补”:其中既包括对航母设施的检查和维修,也包括一些武器的迭代和更新。为此,美国海军还特地制定了所谓的航母“三三制”原则,即所有航母的状态分为“训练”“执勤”“修整”三个状态,每个任务周期大约有18个月,每个不同任务的总周期占据航母寿命总周期的三分之一。
(美军福特号航空母舰)
也就是说,美军航母真正在战场上“亮相”的时间,可能最多仅占据这艘航母寿命三分之二的时间,甚至有可能是三分之一。因此,美军在发展出庞大核动力航母战斗群的同时,人们也能在近年经常看到美国在急需派遣航母时,却发现航母“不够用”了。拥有世界上最多核动力航母的美军,之所以还感觉航母不够用,就是因为按照美军的航母实际修整需要,以及所谓“三三制”的要求,美国平均有三分之一的航母,都会在港口里“趴窝”。
也正是因为核动力航母的优缺点都十分明显,不少的美国军界人士也曾呼吁过美国应减少不必要的核动力航母建造开支,将一部分资金挪用到常规动力航母的开发上。而美军自上世纪发展出“尼米兹级”为代表的核动力航母的同时,也发展出了“小鹰级航空母舰”这种常规动力的航母。在越南战争中,小鹰号航空母舰共出动飞机1万多架次,战机共计投掷了约1万700吨的炸弹,而在此后的伊拉克战争中,小鹰号航母的表现也着实是可圈可点——这也从侧面证明了,以小鹰号航母为代表的常规动力航母,在作战能力上并不一定真的逊色于以尼米兹级为代表的核动力航母。
明知核动力航母有缺点,为什么美军仍然要造这么多?既然美军明知核动力航母在具备优点的同时,也有诸多的缺陷,那为什么美军依然会在两个世纪以来大规模地发展核动力航母呢?
伟人曾经说过:“能够决定战争的,还是人。”而武器的发展,则是人的延伸,这种延伸虽然让钢铁的工业力量已达到了血肉之躯难以企及的程度,但是却依然建立在以人为中心的,一个国家,一个时代的背景之上:美国之所以在两个世纪以来大规模发展核动力航母,是因为它国土的两面一面朝着地球上最广阔的太平洋,而另一侧则面朝着充斥满英、法等欧洲海洋国家舰队的大西洋,面向两大洋的地理环境,注定让美国若想走出两大洋的隔阂,就必须要发展出具有远洋航行能力的舰队。这是它进可长臂管辖,退可稳居美洲大陆的基础。
(美国航母战斗群)
其二,美军发展以核动力航母为代表的远洋舰队,也是历史的产物。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珍珠港的毁灭时至今日都给予了美国人心中难以磨灭的阴影。而在冷战期间,美国上下更是沉浸于麦卡锡主义和军备竞赛的恐怖氛围中,美国上下都呼吁美国一定要发展出一支能够将危险拒于千里之外的舰队,努力压制在太平洋另一端的苏联“红海军”。而在1991年红色的帝国轰然倒塌后,美国虽然曾一度想将核动力航母转型成常规动力,但设计团队多年来专注于核动力航母的设计风格与思路,也让美国在今天的转型举步维艰。
因此,美国发展核动力航母的过程,不仅仅是某种领域技术的发展与变革,也是一段写满了特定时代之下选择与无奈的史书。一个国家究竟是否应该发展出某种新式的武器,或许只有把问题交给时间和人民,才会有真正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