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夷列传原文及翻译(读史札记伯夷列传校读记)
伯夷列传原文及翻译(读史札记伯夷列传校读记)这里涉及的是俸禄制度,“俸”和“禄”是两个概念,虽然二者都是皇帝对下属官员的赏赐,但是”俸“指的是钱,而“禄”指的粮。《说文》中无“俸”字,只有“奉”,而且“奉”也没有“俸禄”的意思。俸禄是后起的概念,俸禄制度应始于东周以降,当时各诸侯国招贤纳士才逐渐兴起用钱粮付酬的制度,这个制度到了汉朝趋于完善。而在伯夷所处的西周时期,当时是采用分封制,诸侯的收入是来自他们所分封的土地收入,而不是按月接收周王赐与的粮食,在当时没有俸禄这个概念。所以梁玉绳说二人不食周朝的糈禄是不可能的,当时就没有糈禄这档事,也就不存在“不食周禄”这种说法。“粟”是不是等于“禄”,或者有没有“禄”的含义,我认为是没有的。为什么这么说,我们先来看许慎的《说文解字》是怎么解释“粟”和“禄”的。“粟,嘉谷实也。”“禄,福也。”两个字并无别的含义。“粟”既没有“禄”的意思,甚至“禄”本身也没有作为俸禄的意义。我们再来看《广雅》里释
作者 | 萬葉堂主
来源 | 孔夫子旧书网APP动态
《史记》进展到了第七册,自此进入书中最精采的《列传》部分。终于看不到枯燥无味的帝王家谱和晦涩难懂的典章制度了,读到此有一种苦尽甘来的感觉。《列传》中的第一篇《伯夷列传》作为开章明义的一篇有其特殊的重要性,细细品读,发现前人模棱两可甚至歧义之处很多,试举一例。
“义不食周粟”是书中的一句名句,对这句看似简单的话有两种不同的解释。一种是把“粟”理解成指代粮食,“不食周粟”就是不吃周朝的粮食。有个传说故事说一个老妇人见到现在采食野菜的伯夷叔奇,对二人说你们不是说不食周粟嘛,这野菜也是周朝的粮食啊。于是二人就连野菜也不吃了,最终饿死。这个故事不知出处,但显然粟在这里指的是粮食。
另外一种解释是把粟解释为俸禄。如梁玉绳在《史记志疑》中说:“耻食周粟,亦止于不食糈禄,非绝粒也”。他的意思是说不食周粟仅仅是不吃周朝给的禄米,而不是绝食。王念孙和近人王叔岷也认为义不食周粟就是义不食周禄。不为朝做官不等于绝粮,但如果不是绝粮,那怎么解释饿死的事实呢?我认为这第二种解释是站不住脚的。
汉书
这第二种解释最初的溯源应是出自《汉书.王贡两龚鲍传》中的一句话:“武王迁九鼎于洛邑,伯夷、叔齐薄之,不食其禄。”随后在三国时期张揖编撰的《广雅》里释“稟,奉,粟,禄也。”王念孙在他的《广雅疏证》中这个词条下引了“义不食周粟”作证。当代的《王力古汉语字典》(P902页中)粟字的第一个含义是“古指禾、黍的子粒”。第二个含义是指“俸禄”。引的第一个例句也是“义不食周粟”。第二个例句是《说苑》中的一句话“民有饥色,马有粟秩“。又据此给出”粟秩“一词,意指俸禄。以上解释可以说是一脉相承,也可以说是以讹传讹。
“粟”是不是等于“禄”,或者有没有“禄”的含义,我认为是没有的。为什么这么说,我们先来看许慎的《说文解字》是怎么解释“粟”和“禄”的。“粟,嘉谷实也。”“禄,福也。”两个字并无别的含义。“粟”既没有“禄”的意思,甚至“禄”本身也没有作为俸禄的意义。我们再来看《广雅》里释“稟,奉,粟,禄也”。“稟”《说文》释:“稟,赐谷也”。许慎把“粟”和“稟”的各自含义区分得是十分清楚的,而张揖的解释却是十分混乱的,这里他不仅把不具“禄”义的“粟”误收进来,并且把“奉”和“禄”等同,这也是一个错误。
这里涉及的是俸禄制度,“俸”和“禄”是两个概念,虽然二者都是皇帝对下属官员的赏赐,但是”俸“指的是钱,而“禄”指的粮。《说文》中无“俸”字,只有“奉”,而且“奉”也没有“俸禄”的意思。俸禄是后起的概念,俸禄制度应始于东周以降,当时各诸侯国招贤纳士才逐渐兴起用钱粮付酬的制度,这个制度到了汉朝趋于完善。而在伯夷所处的西周时期,当时是采用分封制,诸侯的收入是来自他们所分封的土地收入,而不是按月接收周王赐与的粮食,在当时没有俸禄这个概念。所以梁玉绳说二人不食周朝的糈禄是不可能的,当时就没有糈禄这档事,也就不存在“不食周禄”这种说法。
那为什么《汉书》上说“不食其禄”,用“禄”代替“粟”呢?我认为错就错在《汉书》这里,正是它把“不食其粟”误写成了“不食其禄”才误导了《广雅》把“粟”释为“禄”。以王念孙那样博览群书也仅仅举出一个”义不食周粟”的例子,可见并没有“粟”作为“禄”义的其他例句。为什么《汉书》犯下这个错误,我想大概有两种可能,一种可能是受当时的俸禄制度做出了错误的解读,还有一种可能是由于“粟”和“禄”两字音近,在传写的过程中造成了错误,把“粟”误写为“禄”。这种因字音相近造成的传写错误在《史记》当中也是常见的。
如果说张揖的《广雅》并没有举出“粟”有“禄”义的例句,而王念孙也只举出“义不食周粟”这样一句不合情理的例子,那么我们看看现代人所编的字典中所举的例子能不能说得通。
王力古汉语字典
先来看《王力古汉语字典》给“粟”字作“俸禄”解第二个例句,第二个例句是《说苑》中的一句话“民有饥色,马有粟秩。“这里贵州人民版《说苑全译》将“粟秩”释为“粟米做俸禄。秩为俸禄”。全句翻译成”百姓面带饥容,但大王的马却享有粮俸“。难倒官员所领到的禄米和皇帝的马吃的草料是一回事嘛?我觉得这是有些荒唐了。”秩“据《王力古汉语字典》本身是有”俸禄“的意思,但字典中它的第一个释义就是”堆积“,《说文》释”秩,积也“。那么“粟秩”在这里就是指马的饲料成堆,怎么可能有马领粮俸这样的解释呢?
汉语大词典
汉语大词典 粟秩
汉记
《王力古汉语字典》这里的例句可能是参考了《汉语大词典》,《汉语大词典》对“粟”的第四个释义为:指俸禄。晋殷仲文《解尚书表》:进不能见危授命,亡身殉国,退不能辞粟首阳,拂衣高谢。元无名氏《渔樵记》第一折:人都道书中自有千钟粟,怎生来偏
着我风雪混樵樵。参见”粟秩“。而在后面”粟秩“这个词条里,释其为俸禄。古时以粟米支俸,故称。汉刘向《说苑.正谏》”民有饥色,而马有粟秩。“
应该说”粟秩“一词是出自《汉语大词典》无疑了,也就是说除了《说苑》这一个例句,再无它例,我认为《汉语大词典》对此是做出了错误的解读。除此之外我们看看它的另外两个例句是不是能够把”粟“解释成”俸禄“。
第一句”辞粟首阳山“貌似有些接近,”辞“在此可以有两种解释,一种是辞去,一种是告别、离开。而此处应选用第二种意思,辞粟就是绝粮。辞粟首阳山是指在首阳山绝粮,而不是在首阳山辞去俸禄。
第二个例句中的”千钟粟“中的粟其实也指的粮食,粟是粮食的统称,而不是特指皇帝赐给的禄粮。
汉语大字典
再来看《汉语大字典》,对”粟“作俸禄解一开始引用了《广雅》中的”粟,禄也“。接下来就是引用义不食周粟和晋殷仲文《解尚书表》那句话,唯独增添了韩愈《进学解》中的一句”月费俸银,岁靡廪粟。“而这一句恰恰是证明了”粟“只有粮食的本义,而没有禄的含义。为什么这么说,韩愈这句话是前后对仗的,”月费“对”岁靡“,”俸银“对”廪粟“。
而”廪“字就是来自”稟“字,之前说了”稟“在《说文》当中是赐谷的意思,有禄的意思。在此”俸“和”廪“相对应,也就是”俸“和“禄”相对应,指得都是皇帝的赏赐,而”银“和”粟“相对应,都是一种统称的对应,”俸“和”廪“、”银“和”粟”是两组并列关系,但是“俸”对于“银”,“廪”对于“粟”都是一种修饰关系,而不是并列关系。堂主出生在北京东城区一条叫禄米仓的胡同里,显然以前这里是用来存放官粮的,“禄米”和韩愈所说的“俸银”和“廪粟”在构词结构上是一样的,同样我们不能说“米”有“禄”的意思,否则直接叫米仓好了,只有在前面加上“禄”字修饰“米”,”禄米“才有官粮的意思。
结论:”粟“没有”禄“的含义,”粟秩“更是一个今人生造的错词。令人稍感欣慰的是商务印书馆2014年第2版《古代汉语词典》中在粟字下并没有收入俸禄的含义,也没有收入”粟秩“这个词。是不是后来的词典工作者意识到这个问题,这就不得而知了。以上跟大家分享一些阅读心得,草草而成,疏漏之处请多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