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知堂与弘农堂有什么区别(北有同仁堂南有庆余堂)
四知堂与弘农堂有什么区别(北有同仁堂南有庆余堂)在交通不便,宣传工具缺乏的时代,口口相传就是最好的传播方式,传播的内容也成了企业的独特文化。虽然是谣传,但这个故事的威力不小,大家都痛恨不良商家、黑心商家,有人站出来和这种药铺对着干,自然拍手称快,随着传言不胫而走,庆余堂的名气也越来越大。相传,胡雪岩的某个小妾生病了,派人去买药,但买回来的几味药已经发霉,胡雪岩跑去讨个说法,那个药店的小二傲气地说,我们只有这种药,想要好药,你可以自己开一家药铺呀。胡雪岩一生气,就自己开了庆余堂。堂指的就是药房。胡雪岩还亲自撰写了“戒欺”二字,挂于药房内,以示不忘受欺之恨,同时让手下制药的时候一定要用最好的药材,不能欺瞒患者。开着开着,一不小心,就成了“江南药王”。有钱就是任性。当然,这只是谣传,谁敢给大名鼎鼎的胡雪岩甩脸子。
大家对同仁堂耳熟能详,药企,上市公司。
庆余堂名气虽然也很大,但还没到妇孺皆知的地步,庆余堂也是中华老字号药企。
大家对庆余堂的认识,应该都是来自于红顶商人胡雪岩。
胡雪岩在当时的影响想必不逊于现在的马云,官居二品,布政使,戴红顶,穿黄马褂,荣耀至极。
相传,胡雪岩的某个小妾生病了,派人去买药,但买回来的几味药已经发霉,胡雪岩跑去讨个说法,那个药店的小二傲气地说,我们只有这种药,想要好药,你可以自己开一家药铺呀。胡雪岩一生气,就自己开了庆余堂。堂指的就是药房。胡雪岩还亲自撰写了“戒欺”二字,挂于药房内,以示不忘受欺之恨,同时让手下制药的时候一定要用最好的药材,不能欺瞒患者。开着开着,一不小心,就成了“江南药王”。
有钱就是任性。
当然,这只是谣传,谁敢给大名鼎鼎的胡雪岩甩脸子。
虽然是谣传,但这个故事的威力不小,大家都痛恨不良商家、黑心商家,有人站出来和这种药铺对着干,自然拍手称快,随着传言不胫而走,庆余堂的名气也越来越大。
在交通不便,宣传工具缺乏的时代,口口相传就是最好的传播方式,传播的内容也成了企业的独特文化。
庆余堂的“戒欺”以及“真不二价”,就是不朽的经营理念。
相对庆余堂来说,同仁堂店的口号自然不弱,我们现在仍可以在每个同仁堂店面的门口看到一副对联:“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
这就是同仁堂企业文化中最精髓的部分,甚至可以说一副对联一句古训让一个企业得以获得300年的生机。
在中医药老字号里,除了以上两家,还有长沙九芝堂、广州陈李济、杭州方回春堂、武汉叶开泰,以及河南的四知堂等等。
这些医药老字号能够从几百年前延续至今,并且未断烟火,实属难得。
所有的老字号,与其说是秘方、技艺的传承,不如说是文化的传承。每个老字号的兴起和传续都有其背后独特的文化理念,这也是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关键所在。
秘方会被更好的药方取代,工艺会被改进,真正传下来的就是他们的文化内涵。
同样作为中华老字号的四知堂,并不被人熟知,那她凭什么和同仁堂、庆余堂相提并论,敢大言不惭地说:北有同仁堂,南有庆余堂,中有四知堂。
接下来我们说说“四知堂”。
四知堂起初并不是药号,而是杨姓的总堂号。
大家都知道有个极具美誉的成语叫:“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成语出自东汉名士杨震,《后汉书》记载,杨震出任东莱太守,途径一个叫昌邑的地方,昌邑的县长王密是经杨震举荐才当上的,杨震算是王密的恩人,当天晚上,王密拿出十斤金子送杨震,杨震说:“你怎么也不了解我的为人呢?”王密说:“现在是半夜,没人知道。”杨震说:“天知,神知,我知,子知,怎么能说没人知道呢?”于是拒绝了王密的厚礼。这就是中国“天知地知、你知我知”廉政文化的由来。
后来杨姓氏族把“天知地知、你知我知”简化为“四知”,作为堂号,悬挂在全国各地的杨氏宗祠。
时间来到1627年,杨震第59代孙杨其贤在为官之余,从民间获得了一份治疗风湿关节炎的药酒方,于是在安徽亳州开始制作这种药酒,并定名“四知堂”药酒。
该药酒最初只是作为救治乡邻的药物,并未在市场上销售;随着时局变化,杨家家道中落,才将早已声名远播的药酒推向市场。
风湿病是老百姓的常见病,虽说不至于要命,但给患者带来的痛苦却是无尽的,尤其是体力劳动者,劳作时钻心的疼痛,让人不堪忍受。在缺医少药的年代,一瓶药酒就能祛除病痛,无疑是患者的福音。
古代的药号不像现在的医药企业,都是小作坊模式,前店后坊,往往一副药,一个秘方就能保一个家族几代人衣食无忧,像云南白药,便是当年曲焕章的一瓶活血化瘀的百宝丹,演变成如今的千亿市值。
四知堂虽说也有其他产品,但最出名的还是药酒。
就靠一瓶药酒,“四知堂”不仅在安徽,在陕西、河南、山东、山西等中原地带都闻名遐迩,所以当时才会有“北有同仁堂,南有庆余堂,中有四知堂”的说法,这种说法现在看来多少有些牵强附会之感,但在当时,人们崇尚仁义礼信,稍有瑕疵恐怕早就被打入十八层地狱了,怎么可能有400年的活头。
杨其贤除了承继“天知地知,你知我知”的家族古训,在创办“四知堂”时还曾手书“修合无人见,存心有天知”作为药房戒条,挂于堂内,以时时警示伙计。“修合”指中药的炮制、加工过程,“修合无人见,存心有天知”就是说中药的炮制、加工过程是保密的,但制药者的行为天地明了、人神共鉴,来不得半点马虎和掺假。
这也是“四知堂”400年来的文化内涵。
要说历史,同仁堂创办于1669年,庆余堂创办于1874年,“四知堂”比同仁堂还要早40年。现在,后两者跟同仁堂相比,早已不是一个量级,北有同仁堂,南有庆余堂,中有四知堂,也只是一段传说。(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