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苏格拉底死前(雅阁路易大卫苏格拉底之死)

苏格拉底死前(雅阁路易大卫苏格拉底之死)我们来看一看这个作品《苏格拉底之死》他是怎么来去创作的,构图又怎么能够体现出雅克路易大卫在这种独特的心境之下他的想法。这幅作品在画面的正中间主体的部分我们看到苏格拉底正从这个床上面下来一只腿搭在床上一直腿要搭在站着的这个台上。另外举起了一只手伸出了食指,要从旁边一个很哀伤的年青人的手中接过这个毒酒的杯子。雅克路易大卫把苏格拉底的形象完全刻画成了一个特别健壮的古希腊的完美人物。苏格拉底一只手伸出来全身的肌肉都好像紧绷着,特别的坚定。他其实是想借用自己将要服刑这件事儿向他的学生们包括年轻人们,要给他们讲最后一节课。在苏格拉底的左边,有一那很悲伤的年轻人,穿着红色的衣服,一手把酒杯递给他,另外一只手捂着眼睛不敢看他,在这个年轻人的左边,我们就看到了一个好像正在沉睡的老人。他的双手握在一起,高光也打在他的身上,在这个老人的身后,有一个希腊罗马式的门洞,在这个门洞的边儿上有一位哭的年轻人,在这个门洞

苏格拉底死前(雅阁路易大卫苏格拉底之死)(1)

作者:廖钒(博物馆有得聊资深文化艺术讲师)

今天我要为大家介绍的作品可以说是一位名人画了另外一位名人。这个作品就是雅克路易大卫在1787年创作的《苏格拉底之死》。

我为什么说这是一个名人画名人的作品?咱们先来说说作者多有名——雅阁路易大卫生于十八世纪中叶,去世的时候是十九世纪初。这个人统领了法国18世纪后半叶的官方的艺术,并且是新古典主义的集大成者,影响了整个十九世纪法国学院派的风格。这么说吧,19世纪以来所有的法国学院派数得上名字的人基本都是他的学生,比如我们特别熟悉的安格尔等等。

雅阁路易大卫生前也是一个叱咤风云的人物,他1748年出生在一个贵族家庭,从小就特别有绘画天分,而且接受了极好的基础文化教育。后来进入美院后他经过了自己的努力三年考上了罗马大奖,如愿获得去罗马学习的机会。之后,他很快就登上了法国官方的艺术舞台,并且一直支持法国大革命。在法国大革命当中他非常支持雅阁宾派的白色恐怖的统治,并且在法国大革命之前,他在1792年的投票中亲自签署了一票判死了路易十六以致于后来判死了路易十六的皇后玛丽.安托瓦内特。在雅各布宾派当中他是一个非常积极主动的活动的人物,他的好朋友也是雅各布宾派的三号人物——马拉,马拉被刺杀以后他画了非常有名的作品《马拉之死》。

苏格拉底死前(雅阁路易大卫苏格拉底之死)(2)

有意思的是,大卫这么支持法国大革命,但是雅各布宾派的统治一年之后就倒台了,倒台以后拿破仑上台,尽管他跟拿破仑还有点小恩怨,但是拿破仑一见他就被他的作品还有他的人格魅力迷住了,就让他当宫廷画师,雅克路易大卫本人把原先的激进的那种思想,对法国大革命的那种热情又重新用在了拿破仑身上,在他中年之后为拿破仑画了很多的作品。他也推荐他自己的学生让.格罗和拿破仑一起到埃及,画了很多的作品。在拿破仑去世之后,路易十八重新上台也是波旁王朝统治者,这时候的雅克路易大卫应该跟波旁王朝的统治者是对立的,因为拿破仑篡夺的或者拿破仑建立的这个王朝也是在推翻了波旁王朝的统治之后。但是路易十八见到大卫以后,仍然是马上就被他给迷倒了,不计前嫌。按说,雅克路易戴维可是判死了路易十六的,也就是他的祖先的人,路易十八应该跟他势不两立。但是,雅克路易大卫却能够征服路易十八,重新让他做宫廷画师。但是大卫拒绝了,大卫觉得我不想再给王室工作了,而且他一直都采取这个政治主张,看不上波旁王朝的统治,所以大卫就自己把自己流放了,他从法国巴黎那个好的环境流浪到了比利时的布鲁塞尔,在那儿重新教学生开美院。他又对比利时的一些画家也产生了特别深刻的影响。这幅画作的作者是这么一个人物。

这样一个人可以说他生的时候叱诧风云,影响非常大。从法国大革命到拿破仑的时代再到波旁王朝复辟的时代全都有他的身影,他站在政治的中心的漩涡当中,是这样的一个人。但是他的主要成就在绘画方面应该说是新古典主义的集大成者,他把启蒙运动当中所体现的理性发挥到了极致。这是作者本人,那么我们再说这幅画他画的人物。

他画的是一个更有名的人,这个对象画的就是苏格拉底。苏格拉底是生活在公元前四世纪的希腊哲学家。关于他的记载应该说绝大多数来自他的两位学生色诺芬和柏拉图,尤其是柏拉图的《理想国》,还有他的《申辩篇》,里面主要记述了苏格拉底就是这个画面当中体现的内容,他在被代表雅典城邦的三位审判者判以死刑。他被判死刑有两个理由,第一个是当时三位审判者认为他宣扬异教的神而非国家的神,第二个原因是认为苏格拉底误导青年,把青年人都给教坏了。但是我们明确的在柏拉图的《申辩篇》里面看到苏格拉底特别机智的辩驳,驳回这三位审判官的对他的审判。虽然最后审判是成立了,判了罚三十块钱,这个判的刑过轻,后来让这三位审判官所代表的当时雅典的统治阶层非常的不满意,一生气直接给了死刑,处死的方式就是喝毒酒。

“苏格拉底之死”这么一个经典的场景在以前的众多的作品当中都出现过,但是雅克路易大卫对他的刻画是那么的与众不同,而且这个作品本身的创作是处在雅阁路易大卫一生中很独特的转折点。这部作品创作于1787年,就是雅克路易大卫39岁的那一年,这个时候儿法国大革命已经开始了,或者说已经开始在萌芽的阶段了,雅阁路易大卫这个时候因为获得了学院的罗马大奖,长时间的在意大利学习,后来他在法国美院意大利分部,或者说在意大利的地位越来越高,1787年的时候,他就竞争法国美院在意大利这个分支的负责人这么一个角色。其实他得票很高,而且当时从他的绘画成就本身也足以能够去做这个职位,但是当时投票的这些个委员会的人把他否决了,原因是说他才39岁太年轻了,等你四五十的时候再做这个职位。于是了雅克路易大卫就很气愤,一怒之下他就画了这幅作品《苏格拉底之死》。

我们来看一看这个作品《苏格拉底之死》他是怎么来去创作的,构图又怎么能够体现出雅克路易大卫在这种独特的心境之下他的想法。这幅作品在画面的正中间主体的部分我们看到苏格拉底正从这个床上面下来一只腿搭在床上一直腿要搭在站着的这个台上。另外举起了一只手伸出了食指,要从旁边一个很哀伤的年青人的手中接过这个毒酒的杯子。雅克路易大卫把苏格拉底的形象完全刻画成了一个特别健壮的古希腊的完美人物。苏格拉底一只手伸出来全身的肌肉都好像紧绷着,特别的坚定。他其实是想借用自己将要服刑这件事儿向他的学生们包括年轻人们,要给他们讲最后一节课。在苏格拉底的左边,有一那很悲伤的年轻人,穿着红色的衣服,一手把酒杯递给他,另外一只手捂着眼睛不敢看他,在这个年轻人的左边,我们就看到了一个好像正在沉睡的老人。他的双手握在一起,高光也打在他的身上,在这个老人的身后,有一个希腊罗马式的门洞,在这个门洞的边儿上有一位哭的年轻人,在这个门洞再往远处走,我们看到正在上楼梯的这些人里面有位女士,有的人认为这是苏格拉底的妻子,她表现出很悲伤的样子。整个画面的右侧,我们看到有中年人好像在聆听他最后讲的这堂课,那么在这位老人的旁边,还有很多的年轻人表现出特别痛苦的样子,感觉他们的老师就要服刑了。整个的这一幅作品,让我们感觉他就是一个希腊的雕塑所组成的。他是那么的具有理性,而且是那么的坚决。我们在看这个作品的时候,你就感觉到苏格拉底说的话义正言辞的,而且整个的画面给你感觉非常的决绝,这个其实特别像雅克路易大卫的性格,他觉得我有实力当上这个学院的这个领导,而你们没有让我当,这件事情是多么的不理智,我就应该坐这个位置。在他一生的作品当中,你都会感觉到这个作品所传达出来的这种理性,或者说这种坚决的态度,其实也让我们能够想到雅克路易大卫这个人他在参加法国大革命的时候是多么的激进。当时他支持雅阁宾派白色恐怖的行动的时候,经过他手判死了很多人,都施以了绞刑,我们从他的画面当中也能够感受到雅克路易大卫的这种性格。

我们回到艺术史当中,说到他的这种画面的风格以及意境是来自于启蒙运动的时代。从十八世纪的后期,启蒙运动当中的理性的思想再加上到18世纪的对地中海东岸的考古大发现,让很多西欧人重新了解到他们的祖先的文明,希腊和罗马的文明。于是这些组合就出现在了我们现在看到的雅克路易大卫的画面里面,苏格拉底还有他的学生们都像古希腊的雕塑那样,他所表现出来的是坚决的理性,其实更多地体现在法国大革命当中的那种决绝。所以在雅阁路易大卫这一幅经典作品里面,我们不仅读到的是一个名人对另外一个名人的解读,而是雅克路易大卫借用苏格拉底之死这样一个事件来去表达自己对一件事情极为坚决的态度。

虽然画的是“古”,但我们看到的是“今”。雅阁路易大卫的这幅作品应该说是他一生当中非常精彩,且极具代表性的作品。他一生中的作品风格及其一致,没有怎么变过。人的一辈子,他的想法都是特别坚决,特别决绝,很理性,而且是一直持续下来的,这也是他的创作风格和她本人的特点。他在他的生前和在他的身后都赢得了巨大的名誉,就像苏格拉底一样,尽管在雅阁路易大卫刚死以后有很多人指责他,因为支持大革命,尤其是支持雅阁宾派导致很多人被施以绞刑,甚至很多人是在没有接受审判的情况下接受的绞刑,但是直到今天,雅克路易大卫的作品仍然被认为是法国人的精神的体现。极具理性,而且极其坚决,特别有激进的那种革命性,体现在他的很多的作品当中,即使是这样古典的一个氛围,所以这段时间在艺术史上被命名为“新古典”。如果我们都知道一个成语叫新瓶装旧酒的话,我想就比较贴切的能够用在这个时期,雕塑的形态是古典的,人物是古典的,但是反映出来的思想却是整个19世纪下半年尤其是法国大革命和启蒙运动带来的这种理性和激进。这就是我对雅克路易大卫的作品《苏格拉底之死》的解读。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