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感谢母亲含辛茹苦把我养大(我的母亲静以修心)

感谢母亲含辛茹苦把我养大(我的母亲静以修心)由于工作忙碌,加之每日往返于工作的县城和居住的中心城市之间,甚是身心疲惫,回老家的次数愈来愈少。而每次回家母亲的白发却越来越多、皱纹越来越深。想一想母亲坎坷的一生,除了钱我能拿什么来报答她呢,都说养儿能防老,可是在物质生活尚不匮乏的今天,母亲期盼的也许仅仅是给儿女说上一句话,给儿女做上一顿饭,希望儿女们常回家看看。我的一对儿女上学前基本跟在母亲身边长大,孩子们和奶奶的感情甚笃。母亲虽然没有文化,但是却以自己朴素的语言和一颗包容的心赢得了孩子们的尊重。母亲和两个儿媳的关系也十分融洽。人前人后总是夸媳妇。小两口之间即便有点小矛盾也总是数落自己儿子的不是,儿媳们身体稍有不适便问寒问暖,即便是雨雪天也亲自到村上的卫生室买药。母亲就是这样,年年被村里评为好婆婆。我常常感怀于母亲宽广的胸怀,她辛辛苦苦的把我们养大,我们身在闹市,而她却孤伶伶一个人守护着老家,我多次接她到城里生活,她总是小住三两天便离开

我的母亲[原创]——静以修心

家乡金堤河的清水已不在,河畔堤坡上绿油油的青草也被大片大片新垦的庄稼湮没,儿时河边参差不齐的垂柳也被讨厌的速成杨取而代之,可是我依然喜欢享受老家的那份安静 那份舒畅,那份无拘无束。如今已入不惑之年的我 回到老家,依偎在母亲身边听她吟唱那古老的歌谣,我会不由自主地捕捉到童年的舒心和忘我。母亲在我的心里永远是伟大的 她辛酸的生活和不屈于生命压力、勇敢的性格 至今仍然深深的影响着我。她善良、温贤、勤劳 敢于直面邪恶 乐于帮助他人 在我们村子里一直以来被人所乐道.

感谢母亲含辛茹苦把我养大(我的母亲静以修心)(1)

我亲历了母亲的艰辛 我父亲是一位十足的大男子主义者 母亲在父亲面前生活的总是唯唯诺诺 他们年轻的时候在我的印象里总是不停的争吵 母亲永远是弱者 她的婚姻在泪水的洗刷中得到求全、得到升华。他们没有文化 一直以来我很难理解他们怎么会把自己的婚姻坚持下来 也许他们是为了我们姊妹 也许没有太多的奢望 只是习惯于祖祖辈辈延续下来的婚姻理念。

父亲五十多岁就病倒了 在父亲卧于病榻不能自理的十余年间,母亲以她的无微不至,一直悉心照顾到父亲离开我们,基本没有耽误儿女们的工作和生计。父亲是很难照料的,他身患多种疾病,每年住院的时间多则数月,少则几十天,性格十分暴躁,虽然残弱的身体已不经风吹草动,却仍然时常向母亲发脾气。我们作儿女的为母亲愤愤不平,却也无可奈何。母亲反倒经常的开导、安慰我们,并时常回忆父亲年轻时的坚强和不幸。我爷爷在我父亲七岁的时候去世,奶奶后来改嫁。父亲十三岁就到西山(现在的山东肥城市一带)拉石头、石灰卖,并完全依靠自己娶妻养家糊口。记得母亲说她结婚不久就挪到了当时生产队的牛铺,原因是她们的新房是临时居住某位伯父的。父亲先后把我们的家翻盖了四次,并在改革开放之初成为我们村的首批万元户,这些都让母亲引以为自豪,每每念及此,母亲的眼光便灼灼发亮,防佛她一生的幸福和光耀都源于她的丈夫,完全忘却了丈夫的跋扈。从母亲的言传身教中我感受到,她完全理解我父亲。父亲幼年的不幸是导致他性格坚强、执拗、暴躁、时刻想出人头地的主要原因,而母亲所能做的就是默默的承受。

感谢母亲含辛茹苦把我养大(我的母亲静以修心)(2)

我常常感怀于母亲宽广的胸怀,她辛辛苦苦的把我们养大,我们身在闹市,而她却孤伶伶一个人守护着老家,我多次接她到城里生活,她总是小住三两天便离开。说她生活在乡下很好,只要她能动,就不愿意累赘我们,不愿意给儿女增加负担。每每打电话,也总是向我们报平安,以免我们做儿女的挂记。

母亲最高兴的事情就是我们回家,每次回家她都是锅前灶后的忙活,儿媳们插手她一般不让,说“你们平时工作那么忙,歇歇吧”,她就是这样任劳任怨的。我们每次从老家回来,也都是大兜、小兜装的满满的,手工馒头、包子、粗粮面和自家种的青菜等一应俱全,好像儿子一家在外吃不好似的。

母亲喜欢养兔子,自己亲自动手找来木板、棍子、砖、铁丝网等在院子的东墙边搭建了几个两层很是像样的兔舍,木头上面覆砖,然后用塑料布覆盖上,最上面再覆上一层石灰泥,煞是专业。每年的春秋季节,她一个人蹬着三轮车到地里给小兔割草、割野菜。母亲照料这些小家伙就像对待孩子一样,定期清理打扫这些小精灵的窝,合理调剂它们的饲料,她养的小兔很少生病,一只母兔一年可产七八窝,每窝可下崽四到七只。母亲看着这些她养护的活蹦乱跳的小生命,总是很开心。由于母亲养成了节俭的生活习惯,花销很少,卖兔子的钱基本能够满足自己的生活费用,而我们给的钱大多就节省储存下来。我抱怨她不会生活,而她却说我父亲在世时我们没少花钱给父亲看病,还是节省一点的好,一旦将来她有个好歹,可以拿出钱来接济一下我们。母亲就是这样为儿女们着想的。

感谢母亲含辛茹苦把我养大(我的母亲静以修心)(3)

我的一对儿女上学前基本跟在母亲身边长大,孩子们和奶奶的感情甚笃。母亲虽然没有文化,但是却以自己朴素的语言和一颗包容的心赢得了孩子们的尊重。母亲和两个儿媳的关系也十分融洽。人前人后总是夸媳妇。小两口之间即便有点小矛盾也总是数落自己儿子的不是,儿媳们身体稍有不适便问寒问暖,即便是雨雪天也亲自到村上的卫生室买药。母亲就是这样,年年被村里评为好婆婆。

由于工作忙碌,加之每日往返于工作的县城和居住的中心城市之间,甚是身心疲惫,回老家的次数愈来愈少。而每次回家母亲的白发却越来越多、皱纹越来越深。想一想母亲坎坷的一生,除了钱我能拿什么来报答她呢,都说养儿能防老,可是在物质生活尚不匮乏的今天,母亲期盼的也许仅仅是给儿女说上一句话,给儿女做上一顿饭,希望儿女们常回家看看。

写着写作耳边响起歌唱家阎维文的歌 “你入学的新书包有人给你拿,雨中的花折伞有人给你打,你爱吃的三鲜馅有人给你包,你委屈的泪花有人给你擦,啊 这个人就是娘,啊 这个人就是妈,这个人给了我生命,给我一个家,啊

不管你走多远,无论你在干啥,到什么时候也离不开,咱的妈;你身在他乡住有人在牵挂,你回到家里边有人沏热茶,你躺在病床上有人掉眼泪,你露出笑容时有人乐开花,啊 不管你多富有,无论你官多大,到什么时候也不能忘咱的妈。”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