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上寓居杂咏14首赏析(晚唐才子隐居山中)
湖上寓居杂咏14首赏析(晚唐才子隐居山中)李咸用是唐末诗人,由于生不逢时,仕途受阻,曾经四处漂泊,晚年隐居于庐山。他虽然在人才辈出的唐代诗坛寂寂无名,但是南宋诗人杨万里却很喜欢其作品,并高度评价他的诗歌实乃国风之遗音。寻思阮籍当时意,岂是途穷泣利名。一簇烟霞荣辱外,秋山留得傍檐楹。朝钟暮鼓不到耳,明月孤云长挂情。世上路岐何缭绕,水边蓑笠称平生。
古代很多士大夫由于厌倦了尘世的喧闹,也不想介入那些争斗不断的场所,却向往清净悠然的隐居生活。他们褪去浮华、忘记烦忧,吟几首诗篇,不求赞赏;赏一片烟霞,不计得失。
虽然乾坤间充满了无穷变幻,人世中的事情也难以预料,但是只要内心平静、减少思虑,就能坦然面对狂风暴雨,也不会过分地悲喜花落花开。下面介绍晚唐才子隐居山中,吟咏了一首佳作,文思泉涌,更显襟怀超脱。
山中
唐代:李咸用
一簇烟霞荣辱外,秋山留得傍檐楹。
朝钟暮鼓不到耳,明月孤云长挂情。
世上路岐何缭绕,水边蓑笠称平生。
寻思阮籍当时意,岂是途穷泣利名。
李咸用是唐末诗人,由于生不逢时,仕途受阻,曾经四处漂泊,晚年隐居于庐山。他虽然在人才辈出的唐代诗坛寂寂无名,但是南宋诗人杨万里却很喜欢其作品,并高度评价他的诗歌实乃国风之遗音。
李咸用的许多作品清新警迈,精于炼字。他的七言古体,效仿李贺的诗风,虽然不具诗鬼的天才,却依然得到了陆游等人的赞赏。这首诗创作于作者隐居期间,表达出对林泉生活的热爱。
诗人早年刻苦攻读,希望光宗耀祖,并实现平生抱负。可是科考屡屡落第后,他便不再对仕途抱有幻想。同时由于晚唐时烽火不停、诸侯割据,百姓们流离失所、生活艰难,作者亲眼目睹了这些悲惨的境况,更坚定了其隐居的决心。
首联交代了他在山中过着隐居生活,“一簇烟霞荣辱外,秋山留得傍檐楹。” 才子优游泉石、放旷烟霞,早已看淡得失和荣辱。秋日的山林里层林尽染、漫江碧透,诗人自筑茅屋、开荒种田,闲暇时悠闲地徜徉在竹林幽径之中、散步于清泉溪流之畔,可谓自得其乐、悠然自得。檐楹,指屋檐下厅堂前部的梁柱。
颔联表达出诗人的恬淡心境,“朝钟暮鼓不到耳,明月孤云长挂情。” 古代寺院里早晨敲钟、晚上击鼓,用以报告时间。可是诗人却对尘世间的事情毫无牵挂,甚至也无须像僧侣们那样遵守一些清规戒律,生活中简直没有丝毫束缚。
皎皎明月,时常陪伴着诗人;悠悠白云,也会不时地记挂着才子。“不到耳”,表达出万事不关心的超脱;“长挂情”,抒写了作者寄情山水的淡泊。正如王维所说,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李才子此时也与草木山川融为一体,和天地万物和谐共处。
诗人回顾自己的前半生,虽然有很多坎坷和失意,但也收获了一些朋友与真情,于是他不禁感慨地说,“世上路岐何缭绕,水边蓑笠称平生。”才子觉得人生之路崎岖蜿蜒,甚至有很多缭绕的歧路,很容易令人迷失方向。而今生活在山林水边,即使穿蓑戴笠、吃糠咽菜,也觉得快意平生。
几十年的漂泊生涯,让作者见多识广,也让他成为一位有故事的人。有时候历尽磨难,虽然当时感到极其悲戚和惆怅,但后来再细细咀嚼,又觉得那都是老天爷在有意考验自己的能力和耐心。所以诗人渡涉险滩、跨越暗礁,经历风雨、熬过冰霜,便觉得再也没有什么不能承受的困难了。
结尾耐人寻味,作者想起了竹林七贤里阮籍的故事。阮籍行不由径,有一天忽然发现自己的车马无路可走,于是便停在那里痛哭。
诗人寻思着阮籍当时的心情,认为他并非是“途穷泣利名”,而是因为阮才子是一位性情中人,他不拘礼俗,经常会做出一些人们意想不到的事情。
比如他会送别准备到娘家探亲的大嫂,还会为一位素不相识的刚去世的少女哭泣。诗人自比阮籍,委婉地表达出自己也是一位极其怪癖之人,经常有悖于世俗的眼光。
李咸用的这首七律充满了诗情画意,作者描写了山中的隐居生活,展现了淡泊名利的胸襟,也抒写了别具一格的秉性。
作者文思泉涌、襟怀超脱,他与明月相伴、更有白云作陪,秋山是坚实的依靠、烟霞为余生的归宿,没有烦恼、心境悠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