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新羊城八景有哪些(粤韵云山珠水广州城)
广州新羊城八景有哪些(粤韵云山珠水广州城)古代广州·山水城市①《永乐大典广州府境之图》。让城市留住记忆 让人们记住乡愁。广州,是一座有着两千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一街一巷都有悠远的故事,一砖一瓦都有隽永的记忆。《粤韵周刊》,与您一起领略这座城市厚重的记忆,领略两千多年包容开放的精神传统,领略绵延不绝的文脉书香;与您一起在历史的光照下,读懂今天,读懂广州,由此坚定文化自信。世人常说“沧海桑田”,世界变化波澜壮阔,却总有城市宛如沧海明珠,历经岁月淘洗,亘古至今熠熠生辉。把古时0.05平方公里的任嚣城,置于今天7434平方公里的广州来看,狭小得不值一提,但广州成为千年商都和贸易大港的征程,正是从这里拉开序幕。且让我们循着一张张珍贵的古地图和历史文献以及专家解读,一同认识广州城2200多年的嬗变。
清尊须醉曲栏前, 飞阁临秋一浩然。 五岭北来峰在地, 九州南尽水浮天。
——清·陈恭尹
读懂广州第十六期
让城市留住记忆 让人们记住乡愁。
广州,是一座有着两千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一街一巷都有悠远的故事,一砖一瓦都有隽永的记忆。《粤韵周刊》,与您一起领略这座城市厚重的记忆,领略两千多年包容开放的精神传统,领略绵延不绝的文脉书香;与您一起在历史的光照下,读懂今天,读懂广州,由此坚定文化自信。
世人常说“沧海桑田”,世界变化波澜壮阔,却总有城市宛如沧海明珠,历经岁月淘洗,亘古至今熠熠生辉。把古时0.05平方公里的任嚣城,置于今天7434平方公里的广州来看,狭小得不值一提,但广州成为千年商都和贸易大港的征程,正是从这里拉开序幕。且让我们循着一张张珍贵的古地图和历史文献以及专家解读,一同认识广州城2200多年的嬗变。
①《永乐大典广州府境之图》。
古代广州·山水城市
秦汉·初始
任嚣城开启
广州建城史
一个春光明媚的日子,记者从文明路起步,一直走到有近百年历史的永汉电影院,北京路步行街随即映入眼帘,但见人流如鲫,充满岭南风情的骑楼商铺林立。就在人们脚下,千年古道层层叠压了11层路面,由上而下分属民国、明清、宋元、南汉、唐代5个历史时期。当行至与之毗邻的中山四路南越国宫署遗址时,脚下更是埋藏着自秦到民国共12朝的曲流水渠、宫阙园苑、重轩三阶、玉楼金阁等遗迹……2200多年的时光如白驹过隙,塑造了这个中国独树一帜的历史名城。
公元前214年,秦朝在岭南设南海郡,南海郡下设博罗、龙川、番禺、揭阳四县。南海郡尉任嚣在番禺筑城,史称“任嚣城”(见图⑤),位置在现仓边路、越华路、中山四路、北京路一带,面积约0.05平方公里。这弹丸之地开启了广州2200多年的建城史。任嚣对赵佗的临终遗言道出在此选址建城的原因:“番禺负山险,阻南海,东西数千里,颇有中国人(注:中原人)相辅,此亦一州之主也,可以立国”(《史记》)。
⑤广州历史城区示意图(地图底图数据参考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编制的《广州城市地图集》,制图/周振丰)
赵佗立南越国,以任嚣城为核心扩城,兴建南越国宫署,再一次提升了广州的政治地位和军事地位。据历史地理学家和考古学家研究,赵佗城(见图⑤)范围大致是东至现芳草街、西至现华宁里、南至现西湖路、北至现越华路一带,虽然规模仅为汉长安城的1%,但南越国控制的土地达秦朝国土面积的1/10以上。此后两千多年间,中山四路一带一直是广州的行政中心,历代官衙、署衙都建于此,这在世界城市史极为罕见。
据历史地理学家曾昭璇考证,当时番禺城(广州古称番禺)所在地为台地,山岗向南倾斜,其间有小河、干谷切开。番禺城的得名是从南海郡治番禺县而来的。为什么叫“番禺”呢?有的学者认为城里有番山和禺山(番山和禺山大概在今北京路东西两侧,现已湮灭);有的认为原意应为“岭外蕃(番)邦蛮夷之地”;有的认为“番”即古越语的“村”,“禺”即古越语的“盐”,“番禺”即“盐村”的意思,为南越人聚居地的名字(注:1921年广州正式建市,番禺县治与城市剥离分治,1932年,番禺县治从广州城区迁至新造。2000年番禺撤市改区,番禺成为现在广州市的市辖行政区)。
南越王宫署遗址内的月弯形水池与水闸遗址。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王维宣
公元前111年,汉武帝灭南越国,把岭南的首府设在苍梧郡(今广西梧州一带)的治所广信城,广州仍称南海郡。自南越国都城受到战火破坏后,在300多年里(至217年),古广州再无大规模的城池建设。
南越国宫署遗址考古地层关键柱剖面图
公元210年(东汉三国年间),交州刺史步骘来到番禺,“观尉佗旧治处,负山带海,博敞渺目,高则桑土,下则沃野 ”,深觉此处“宜为都邑”,便将交州治所从现梧州一带迁到广州,恢复了广州的岭南政治中心地位。步骘重新修城,并向北扩大。
(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倪明)
唐宋·雏形
唐旧城改造
宋扩建三城
广州自建城以来,一直围绕着江河水系,寻求着城水共生共存之道,也不断突破着城市发展的边界。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历史文化名城研究所所长孙永生表示,广州城墙和道路不像北京城那样方方正正,也不像巴黎沿中轴线那样呈点状分布,而是顺珠江岸线、水系变迁和地势而为,广州古时可谓是名副其实的山水城市,是“小城大港”。
自秦朝开始,广州就是中国的海上门户。唐代的广州港已发展成可容大小海船近千艘的港口,官方首设市舶使(中国最早掌管海外贸易的官职)于广州,并开辟了长达1.4万公里、通向波斯湾的航线(史称“广州通海夷道”),这是当时世界上最长的航线。此时广州城区未有扩展,但城外发展非常迅速,尤其是西城外,由于“海上丝路”的兴旺,12万外商涌到广州。唐代宰相陆扆曾惊叹:“番禺巨镇,雄藩夷之宝货,冠吴越之繁华。”(《授陈佩广州节度使制》)官府专门在城西建立了蕃坊(今光塔街一带)作为外国人聚集区。今天,我们重读刘禹锡“连天浪静长鲸息,映日帆多宝舶来”的诗句,仍能感受到当年广州的繁荣。
唐朝年间,广州开始了大规模旧城改造。据《新唐书》记载,开元初,广州都督宋璟到了广州后,开始在民间普及烧陶瓦、砌土墙,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民居“升级改造”工程。对这一项大规模民居改良工程的效果,《新唐书》用“越俗始知栋宇利而无患灾”一句话来总结。
南汉时期,番山和禺山被凿平,城市直接面向珠江。
宋代,随着广州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增加,原来的古城“仅容府署仓库而已”,城市需要扩建。宋神宗(1068-1085)时期,广州的经济发展已经具备了扩建新城的物质条件。宋代是广州城垣发展的高峰期,对广州城进行扩建和修筑达20多次,最重要的工程是修筑子城、东城和西城,史称“宋三城”(见图②)。东城在今豪贤路、芳草街、文明路、文德路范围内,子城大致在今越华路、仓边路、大南路范围内;西城大致在今教育路、东风西路、人民路、大德路范围内。珠江沿岸形成沿江商业区,此格局一直延续到明清。
②广州“宋三城”示意图
此外,宋代广州官方对城市进行规划改造,纵横的街巷将城市分割得条块分明,奠定了今日广州老城区的格局:街道布局呈丁字形,面积最大的西城为商业区,呈井字形,聚集了大量外商。宋代地方官还修通了城市供水、排水系统——“六脉渠”,直到民国时期仍起着重要作用。延入城中的南濠、清水濠和内濠兼有通航、排涝、防火功能,东郊开辟鹿步滘,是海外商船避风港。
(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倪明)
明清·繁盛
云山与珠水
格局初成形
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永嘉侯朱亮祖对广州城进行扩建,把北城墙扩展到越秀山上(见图⑤)。朱亮祖还在越秀山上修筑了一座五层高楼,这就是现在著名的镇海楼。广州城从番、禺二山小尺度的山水格局发展到中尺度的“云山珠水”,城廓犹如悬挂的一口大钟。
雄踞越秀山上的镇海楼。 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苏俊杰
这一时期,广州沿着珠江向西拓展城市功能,清初大儒屈大均在《广东新语》里写道:“香珠犀象如山,花鸟如海,番夷辐辏,日费数千万金。”
此外,河南(珠江南岸)沿江一带在明代也逐步得到开发,主要为游览区和住宅区。
清代广州城在总体布局上演袭了明代城市布局形态。据《越秀史稿》记载,清顺治四年(1647年)建东西二翼城,各长二十余丈(约60米),各有一门,向南直通江边,被称为“鸡翼城”“雁翅城”。
根据古地图推断,清代城墙大致东至今越秀路,西至今人民路,南到今一德路、泰康路、万福路,北到越秀山,城区面积约5.11平方公里。在清代大清门外是天字码头,入大清门沿双门底往北一带分布的是书院、学宫、布政司、广州府、巡抚部院等官府衙门。
广州古今城区对比示意图 ③绘制于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的《广州府舆图》,反映了康熙年云山珠水间广州城的样貌。
此时的珠江沿岸一带,从天字码头至东濠口(即东堤一带)十分繁华。东濠口靠近码头,形成了专为过往商贾服务的城外商业区,后因多次火灾,码头西移至沙面的潮音街一带,东堤一带日渐衰落,西堤成为城外繁荣的商业中心。古六脉渠逐渐失去交通运输功能,至清代末年,六脉渠水系逐渐被填塞或被改为地下暗渠,今天已难觅踪迹。
清中叶以后,广州成为“一口通商”的口岸城市,城市的发展突破了原有城墙的限制,沿着珠江两岸和西关平原发展。十三行在城墙外的城西兴起,当时的珠江上百舸争流,江畔西式建筑林立,往来商人络绎不绝,也带动了西关、河南(南华西一带)的发展。
清朝晚期,沿珠江一线密密麻麻布满了建筑。1859年英法联合租用沙面,广州沿珠江向西发展的城市空间结构基本稳定。
(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倪明、杜娟)
近代广州·先锋城市
广州率先设市 城区向东扩展
辛亥革命后,广州开始向东扩展。
1921年,广州在中国首度设市,市政建设随之开启。广州东部岗台、丛林、田野和散落的村庄抓住了当时城市规划师的眼球,城市空间向东扩展的战略一锤定音。
1911年建成的广九铁路(广州大沙头至香港九龙尖沙咀)是撬动东山开发的支点。东山成为海外华侨、军政官僚和买办富商择地建宅的首选地。民国期间,广州城市东部区域出现了东山别墅群、五山高校群、黄埔港群,功能上互为依托,为城市向东发展构建了良好框架。
为何当时广州城市发展是向东而不是向南、向北?孙永生解释,盖因广州北部多山,没有建设腹地,向北发展受到地域限制。向南呢?当初广州曾规划往南发展,跨江发展可谓是当时广州官方的一个梦想。20世纪初,今日的工业大道沿线仍是沼泽和农田,但依托便利的水运条件,海珠岛的南石头地区开始出现了工业企业。而城市跨江发展首先要解决的就是跨江桥梁的建设问题。1933年,广州首座跨江大桥——海珠桥建成通车,为城市向南拓展延伸打通了珠江“天堑”。随着海珠桥的开通,民国政府明确了将工业区放置在“河南”的策略。陈济棠主政广东期间,先后规划建设了三个工业区,即西村第一省营工业区、河南第二省营工业区和南石头第三工业区,后二者均在“河南”地区。
实际上,民国时期,广州计划在珠江上建设3座跨江大桥,除了海珠桥外,还有西堤铁桥和西南大桥,可惜后两座桥梁的建设计划没有实现。此后,抗战爆发,海珠桥被炸,城市南拓步伐不得不遗憾终止。孙中山先生在《建国方略》中提出的往西与佛山一体化发展的战略规划同样中止。
孙永生介绍,广州选择向东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还与孙中山先生在《建国方略》中提出的建设南方大港的设想有关。1932年~1938年间,广州官方在鱼珠码头东侧建设了万吨级的深水码头和仓库,史称“黄埔新埠”,城区与港口之间“哑铃状”的空间格局逐步形成。此后,广州不断修建港与城之间的东西向道路,其中,农林下路到黄埔的中山公路(后更名为中山大道)的建设,带动了东部地区的发展。
(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杜娟)
当代广州·国家中心城市
优化城市框架 古老广州向海而生
“是历史选择了广州,在广州建城得天独厚。广州地处三江(北江、西江、东江)交汇地带,为秦代岭南交通枢纽、军事要塞;与此同时,秦朝从广西开拓灵渠,从西江直抵广州城,令广州成了当时的中心。”孙永生虽然不是广州本地人,但缘于在广州求学、工作多年,说起广州城的历史变迁如数家珍:“古人选址建城充满智慧。赵佗城所在之处,是被越秀山、番山和禺山拱卫着的台地。台地基岩乃坚硬的沉积岩,保护古城少受地震破坏;‘北山南水’的城市格局犹如一道‘屏风’,可有效减少风灾。水道既是天然的护城河,又提供了充足的淡水资源。为了防止海潮倒灌,南越国在江岸边修建了木构水闸(现光明广场负一层),是世界上目前已被发现的保存最完好、年代最早、规模最大的古水闸遗址。”
孙永生说,从历史上看,广州城市的发展方向经历了一个先向西拓展,然后再折返东进的过程。民国之前,广州城区之所以没有向东发展,原因在于东山岗阜连片,搞建设非当时技术能力所及。
新中国成立后,广州城市拓展仍然是“一路向东”。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重点在于完善东山区的城市功能,建设大沙头对外交通枢纽、增加大型公共服务设施等。建设新村和邮电新村的建设是东部建设又一个新起点,引导市民迁入东部地区;后来又为归国华侨建设了华侨新村,引进了友谊商店为外宾和华侨、港澳台同胞及其亲友服务,为广州东部再次注入国际色彩。
改革开放后,广州城市建设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在几代广州人的奋斗下,现代化建筑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广州成为一座宜居宜业的美丽之城。
广州古今城区对比示意图 ④今日广州市中心城区地图(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供图)
“一个体育中心可以带旺天河区。”孙永生说。1984年,广东为举办第六届全国运动会兴建天河体育中心,拉开了天河商圈建设的序幕。此后,随着六运小区、广州东站和珠江新城的相继建设,城市核心再次东移。最能让人们直观感受到广州东进节奏的是城市制高点的不断东移。从爱群大厦到广州宾馆、白云宾馆,再到广东国际大厦和中信大厦,一直到现在珠江新城的东塔西塔,广州的地标建筑“一路往东”。此外,跨江发展也是广州一直以来城市拓展的主要方向。1950年海珠桥重建通车,广州继续在珠江南岸发展工业,既解决了城市均衡发展问题,也稳定了城市空间结构。
时光荏苒,广州市行政区划经历了数次调整,目前市辖11区,全域总面积7434平方公里。《广州市人民政府工作报告(2022年)》这样描述今后五年的目标任务:“国家中心城市和综合性门户城市建设再上新水平,国际商贸中心、综合交通枢纽、科技教育文化中心功能持续增强,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引擎作用不断彰显,省会城市服务保障全省发展大局能力进一步提升,国际大都市建设扎实推进,推动实现老城市新活力、‘四个出新出彩’取得重大成就。” 广州将对年度投资3640亿元的780个市重点项目实施“攻城拔寨”行动:推进项目落地实施,力争固定资产投资超9000亿元,建成南沙四期自动化码头、近洋汽车码头等项目,推进龙穴岛疏港道路和环大虎岛公用航道建设;建成佛莞城际、广佛环线佛山西至广州南段、7号线一期西延线,开工建设广州至广州南联络线、广州东站改造工程等轨道项目;推进3个国铁、8个城际、11个地铁、9个综合交通枢纽项目建设。
(资料图片)去年上半年,正在建设中的海心桥在蓝天白云下十分美丽。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苏俊杰
2200多年沧海桑田,我们循图展望广州的未来,古老的广州正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倪明、杜娟)
明·孙蕡《广州歌》
广南富庶天下闻,
四时风气长如春。
长城百雉白云里,
城下一带春江水。
少年行乐随处佳,
城南桥畔更繁华。
当代广州
现辖11个行政区 面积7434平方公里
近代
城市东扩
在东部区域出现东山别墅群、五山高校群、黄埔港群
明清
古城北扩
“宋三城”合一,且向北扩展,将北城墙建在越秀山上
唐宋
“宋三城”
东城在今豪贤路、芳草街、文明路、文德路范围内,子城大致在今越华路、仓边路、大南路范围内;西城大致在今教育路、东风西路、人民路、大德路范围内。
南越
赵佗城
大致东至现芳草街、西至现华宁里、南至现西湖路、北至现越华路一带
秦代
任嚣城
现仓边路、越华路、中山四路、北京路一带
广州好,凭眺越王台。千里江山来眼底,十年生息入诗裁。云海一天开。
广州好,月上试凭栏。银汉繁星燎夜宇,珠江渔火照明澜。俯仰几回看。
2200多年来形成
三条城市中轴线
经过2200多年沧海桑田的变迁,广州以珠江为东西向的城市景观主轴线,在各历史时期形成了3条南北向城市中轴线,分别为古代中轴线、近代中轴线和新中轴线。
中轴线是城市繁华的中心,中轴线之于城市,如同灵魂之于生命。
古代城市中轴线以北京路为中心,北起越秀山,经官署衙门(今省财厅)、商业区,终于珠江北岸的天字码头。
近代广州城市中轴线:越秀山—中山纪念碑—中山纪念堂—人民公园—起义路—海珠广场,南北长3.3公里。
当代广州城市中轴线:燕岭公园(瘦狗岭)—火车东站—天河体育中心—珠江新城—广州塔—海珠湖,南北长12公里。
统筹/读懂广州工作室:倪明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杜娟、倪明
海报制作/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蒋秋平
海报文案/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张宇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苏琬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