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推拿的各种穴位(28个小儿推拿常用穴位盘点)
小儿推拿的各种穴位(28个小儿推拿常用穴位盘点)①治惊风、烦躁,可与清肝经、清心经、掐揉小天心等穴合用; 临床应用:位置:百会穴很好找,在人的头顶上,两个耳朵尖连线的中点就是百会穴。作用:对于孩子来讲,百会穴是个好穴位。一是它可以醒脑开窍,由于百会穴在头顶中心处,下面正对大脑,因此按摩这个穴位可以治疗眩晕、头痛、惊风、癫痫、失眠;二是孩子久泻、脱肛、遗尿等也常用到它。常用操作:用大拇指按或揉,称按百会或揉百会。
小儿推拿属于中医推拿的一种,通过对宝宝身体的穴位进行推拿,从而达到治愈疾病、缓解不适、促进身体健康成长的目的。
今天我们为大家盘点一些小儿推拿常用的穴位,分为:头面部、腰背部、胸腹部、上肢、下肢5个部分,新手建议收藏!
头面部
1、 百会穴
位置:百会穴很好找,在人的头顶上,两个耳朵尖连线的中点就是百会穴。
作用:对于孩子来讲,百会穴是个好穴位。一是它可以醒脑开窍,由于百会穴在头顶中心处,下面正对大脑,因此按摩这个穴位可以治疗眩晕、头痛、惊风、癫痫、失眠;二是孩子久泻、脱肛、遗尿等也常用到它。
常用操作:用大拇指按或揉,称按百会或揉百会。
临床应用:
①治惊风、烦躁,可与清肝经、清心经、掐揉小天心等穴合用;
②治遗尿、脱肛,可与补脾经、补肾经、推三关、揉丹田等穴合用。
2、 太阳穴
位置:太阳穴这个做过眼保健操的肯定都不陌生吧,它就在眉尾向后一寸的凹陷处。
作用:缓解头痛、偏头痛、眼睛疲劳、牙痛等疾病,可以振奋精神、止痛醒脑。
常用操作:
①两拇指挠侧自前向后直推,称推太阳;
②用中指指端揉或运,称揉太阳或运太阳。
注意:
太阳穴很脆弱,此处的骨板厚度仅为1~2毫米,是颅骨最薄弱的部份,受到打击或挤压,很容易形成骨折,骨折后可直接影响脑的功能。
3、 天门穴
位置:天门穴不是一个点,是一条线,由小儿两眉心向上直推至额上前发际处。
作用:可以缓解小儿感冒、发热、头痛、精神萎靡、惊恐不安等症状。
操作:两拇指自下而上交替直推,称推攒竹,又称开天门。
4、坎宫(阴阳)
位置:坎宫也是线状穴,自眉头沿眉向眉梢成一横线。
作用:可以缓解感冒发热,醒脑、明目、止头痛。
操作:两拇指自眉心向眉梢作分推,称推坎宫,又称分阴阳。
5、 囟门
位置:前额发际正中向上两寸,百会穴前方骨陷中。
宝宝的前囟门缝隙比较大,闭合的时间也就相对较晚,通常在宝宝一岁到一岁半之间会完全闭合,最晚应该不会超过一岁半。
作用:缓解头痛、惊风、神昏、烦躁、鼻塞等。
操作:
①两拇指自前发际中点向该穴轮换推(囟门未闭合时,仅推至边缘,或沿囟门两边缘推),称推囟门。
②揉法:以全手掌或拇指面轻揉(未闭合者,不宜用该法),称揉囟门。
③摩法:以全手掌轻摩,称摩囟门。
腰背部
1、 大椎
位置:位于人体的颈部下端 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处。
作用:缓解感冒、发热、咳嗽等症状。
操作:用中指端揉,称揉大椎。在穴位上提捏,至皮下轻度瘀血,对百日咳有一定疗效。
2、 肩井
位置:在大椎与肩峰连线之中点,肩部筋肉处。
操作:用拇指与食、中二指对称用力提拿,称拿肩井;用指端按其穴,称按肩井。
作用:缓解感冒,发热,上肢抬举不利等症。
临床应用:拿、按肩井能宣通气血、发汗解表、临床常与"四大手法"配合,治疗外感发热、无汗等症。本法亦为治疗的结束手法,称总收法。
3、 肾俞
位置: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常用操作:用食、中二指端揉,称揉肾俞。
作用:常用于缓解腹泻,遗尿,下肢痿软乏力等症。
4、 脾俞
位置: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开 1.5寸。
操作:用食、中二指端揉,称揉脾俞。
作用:治疗呕吐,腹泻,疳积,食欲不振,水肿,四肢乏力等症。
临床应用:揉脾俞能健脾胃、助运化、祛水湿,多用于治疗脾胃虚弱,乳食内伤,消化不良等症,常与推脾经、按揉足三里等合用。
5、 肺俞
位置:第三棘突下,旁开1.5寸。
操作:用两拇指或食、中二指端揉,称揉肺俞;用两拇指分别自肩胛骨内缘从上向下推动,称推肺俞或分推肩胛骨。
作用:治疗咳嗽,胸痛,胸闷等症。
临床应用:揉肺俞、分推肺俞能调肺气、补虚损、止咳嗽,多用于治疗呼吸系统疾病。如久治不愈,加推补脾经以培土生金,则效果更好。
6、 脊柱
位置:大椎至长强成一直线。
操作:用食、中二指指面自上而下作直推,称推脊;用捏法自下而上称捏脊,每捏三下将背脊提一下,称为捏三提一法。
作用:治疗发热,惊风,疳积,腹泻等症。捏脊能调阴阳、理气血、和脏腑、通经络、培元气,具有强健身体的功能,是小儿保健常用手法之一。
7、 七节骨
位置:七节骨位于背部,在第四腰椎至尾椎骨端,成一直线处。
操作:用拇指桡侧面或食、中二指面自下而上推称推上七节骨;自上而下作直推称推下七节骨。
作用:主治泄泻、便秘、脱肛等。
临床应用:推上七节骨能温阳止泻,多用于虚寒腹泻、久痢等症。临床上常与按揉百会、揉丹田等合用,治疗气虚下陷引起的遗尿,脱肛等症。推下七节骨能泻热通便,多用于肠热便秘或痢疾等症。
8、 龟尾
位置:龟尾位于尾骨端下,在尾骨端与肛门连线的中点处。
操作:用拇指端或中指端揉,称揉龟尾。
作用:主治泄泻,便秘,脱肛,遗尿等病症。
临床应用:揉龟尾能通调督脉之经气、调理大肠,本穴性平和,能止泻,也能通便,多与揉脐、推七节骨等合用,治疗泄泻、便秘等症。
胸腹部
1、 天突
位置:天突穴位于人体颈部,当前正中线上,两锁骨中间,胸骨上窝中央。
操作:用中指端按揉,称按揉天突,用双手拇、食两指对称挤捏,称挤捏天突。
作用:治疗咳喘胸闷,恶心呕吐,咽痛等症。
临床应用:按揉、挤捏天突,能理气化痰、降逆止呕,对因气机不利、痰涎壅盛或胃气上逆所引起的痰喘、呕吐有效,若配合按揉膻中、运八卦、揉中脘等效果更佳。
2、 膻中
位置:胸骨正中,两乳头连线中点。
操作:用中指端按揉、称揉膻中;用两拇指从本穴分推至两乳头,称分推膻中;用食、中两指自胸骨切迹向下推至剑突,称推膻中。
作用:治疗胸闷、痰鸣、喘咳、呕吐、呃逆(打嗝儿)等症。
3、 胁肋
位置:腋部以下至十二骨部分,两侧下胸肋及肋缘部。
操作:用两手掌从两胁下搓摩至肋缘处,称搓摩胁肋,又称按弦走搓摩。
作用:可以缓解胸闷,胁痛,痰喘气急,疳积等症。
临床应用:搓摩胁肋,能顺气化痰、除胸闷、消积滞,对小儿因食积、痰壅气逆所至的胸闷、腹胀、气喘等有效。
4、中脘
位置:脐上4寸,位于剑突与肚脐连线的中点处。
操作:用指端或掌根按揉,称揉中脘。用掌心或四指摩,称摩中脘。自喉向下推至中腕,称推中脘。
作用:缓解腹胀,腹痛,呕吐,泻泄,食欲不振等症。
临床应用:揉、摩中脘能健脾和胃、消食和中、对腹胀、腹痛、泻泄、呕吐、食欲不振等有效,多与按揉足三里、推脾经合用。推中脘能降逆止呕,常用于治疗胃气上逆、嗳气呕恶等症。
5、天枢
位置:在腹中部,距脐中左右2寸处。也就是肚脐两旁大约三指处。
操作:用食、中二指揉,称揉天枢。
作用:治疗腹胀,腹痛,腹泻,便秘等症。
临床应用:揉天枢能理气消滞、调理大肠,多用于治疗因急慢性胃肠炎及消化功能紊乱引起的腹泻、呕吐、食积、便秘等症。
6、肚角
位置:位于脐下2寸,旁开2寸。
操作:用拇、食、中三指,由脐向两旁深处拿捏,一拿一松为一次,称拿肚角。
作用:治疗腹痛,腹泻,便秘等症状。
临床应用:拿捏肚角是止腹痛的要法,对各种原因引起的腹痛均可应用,特别是对寒痛、伤食痛效果更佳。
上肢
1、脾经
位置:拇指末节螺纹面或拇指桡侧缘,由指尖至指根呈一直线。
操作:
①直推法:从指尖推到指根,称为补脾经。
②从指根推到指尖,称为清脾经。
③旋推法:在宝宝拇指一面旋转推,顺时针方向为补,逆时针方向为泄。
作用:补脾经可以健脾胃,补气血。清脾经可以清热利湿,化痰止呕。清补脾经一起和胃消食、增进食欲。
2、胃经
图上操作为清胃经
位置:拇指掌面近掌端第一节或大鱼际桡侧缘赤白肉际,由掌根至拇指根呈一直线。
操作:用拇指从掌根推向拇指根称为清胃经,反之为补胃经。
作用:补胃经可以健脾胃,助运化。清胃经可以清热化湿,和胃降逆,除烦止渴。
临床应用:补胃经常用于脾胃虚弱,消化不良,腹胀纳呆。清胃经常用于呕恶,脘腹胀满,发热烦渴,便秘纳呆,衄血等实证。
3、肝经
图中为清肝经手法
位置:食指末节螺纹面或食指掌面,由指根至指尖呈一直线。
操作:用拇指指腹由指根推向指尖为清肝经。
作用:平肝泻火,息风镇惊,解郁除烦。
临床应用:清肝经常用于惊风,抽搐,烦躁不安,五心烦热等实证。
4、肺经
图中操作为清肺经
位置:无名指末节螺纹面或无名指掌面,由指尖至指根呈一直线。
功效:补肺经:补肺气。清肺经:宣肺清热,疏风解表,止咳化痰。
临床应用:补肺经常用于虚性咳喘,遗尿,自汗,盗汗等。清肺经常用于脏热喘咳,感冒发热,便秘等实证。
05
下肢
1、箕门
位置:大腿内侧、膝盖上缘至腹股沟成一直线。
操作:用食、中二指自膝盖内侧上缘推至腹股沟。
作用:缓解小便短赤,尿闭,水泻等症。
临床应用:推箕门性平和,有较好的利尿作用。
2、足三里
位置:外侧膝眼下三寸,股骨外侧约一横指处。
操作:用拇指轻轻按揉。
作用:治疗腹胀,腹痛,呕吐,泻泄等症。
3、 三阴交
位置:内踝尖直上三寸处,大约脚踝上四指处。
操作:用拇指或中指端按揉。
作用:治疗遗尿,尿闭,小便短赤涩痛,消化不良等症。
4、涌泉
位置:足掌心前1/3凹陷处。
操作:用拇指端按揉,称揉涌泉。用两拇指面轮流自足根推向足尖,称推涌泉。
作用:缓解发热、呕吐、腹泻、五心烦热。
还要注意的是由于宝宝肌肤娇嫩、神气怯弱,因此在推拿治病时,特别要注意手法,强调轻柔、渗透,要求轻快柔和,平稳着实。一定不要过力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