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深圳国际低碳城拓展区(深圳国际低碳城论坛主旨演讲今日举行)

深圳国际低碳城拓展区(深圳国际低碳城论坛主旨演讲今日举行)发展绿色科技的重点应该落实在行业上,首要就是电力行业,此外还有工业、绿色建筑、绿色交通、绿色消费等行业。绿色科技的路径则应该注重几个问题,包括科技平台建设、科技软实力建设、创新方法以及基础研究。他说,节能减排技术大概有三类:一是颠覆式技术,比如说核聚变、氢能、生物反应能,这是我们需要研发的;二是现在正在研发中的,要通过不断完善来发挥作用,比如说能源利用效率、CCSU、储能技术;三是正在推广运用的相对比较成熟的技术,比如说可再生能源、风能、太阳能等,这三类技术都应该全面推进。创新方法研究会常务副理事长,科技部原副部长,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名誉主任刘燕华:绿色创新助力碳达峰碳中和在“双碳”目标下,如何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历史性机遇很关键。刘燕华指出,目前没有任何一项技术可以完全替代化石能源,对于目前的技术缺口和绿色创新问题,他从绿色科技的方向、绿色科技的重点、绿色科技的路径三个方面

来源:深圳侨报

深圳国际低碳城拓展区(深圳国际低碳城论坛主旨演讲今日举行)(1)

国内外政要、领域内专家学者、国内外城市代表线上发表主旨演讲。

12月16日上午,2021碳达峰碳中和论坛暨第九届深圳国际低碳城论坛主论坛主旨演讲环节邀请到了国内外政要、领域内专家学者、国内外城市代表在宏观层面发表主旨演讲,交流科技创新产业成果以及发展现状,并且在绿色金融、绿色交通、绿色建筑等低碳生产生活领域探索新的发展机遇。

深圳国际低碳城拓展区(深圳国际低碳城论坛主旨演讲今日举行)(2)

刘燕华。

创新方法研究会常务副理事长,科技部原副部长,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名誉主任刘燕华:

绿色创新助力碳达峰碳中和

在“双碳”目标下,如何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历史性机遇很关键。刘燕华指出,目前没有任何一项技术可以完全替代化石能源,对于目前的技术缺口和绿色创新问题,他从绿色科技的方向、绿色科技的重点、绿色科技的路径三个方面进行了深入阐述。

他说,节能减排技术大概有三类:一是颠覆式技术,比如说核聚变、氢能、生物反应能,这是我们需要研发的;二是现在正在研发中的,要通过不断完善来发挥作用,比如说能源利用效率、CCSU、储能技术;三是正在推广运用的相对比较成熟的技术,比如说可再生能源、风能、太阳能等,这三类技术都应该全面推进。

发展绿色科技的重点应该落实在行业上,首要就是电力行业,此外还有工业、绿色建筑、绿色交通、绿色消费等行业。绿色科技的路径则应该注重几个问题,包括科技平台建设、科技软实力建设、创新方法以及基础研究。

刘燕华认为,绿色创新已经到了一个新的阶段,我们要从游击战向阵地战转移,要打造基地和平台,要从短线向长线转化,要考虑战略的储备和突破,要从单兵种向多兵种转化,要实现跨学科的交叉和要从短期效果到稳定支持加强队伍建设,要从单技术到全产业链核心技术,要实现协调创新,真正使中国从中国制造转向中国创造,实现中国的自立自强。“最后我想说的是,绿色创新一定会助力碳达峰和碳中和的实现。”

深圳国际低碳城拓展区(深圳国际低碳城论坛主旨演讲今日举行)(3)

杰里·布朗。

美国加州前州长杰里·布朗:

碳税收返还方式或可让碳定价机制发挥理想作用

杰里·布朗是美国加州前州长,也是加州大学加州中国气候研究院院长,该研究院致力于两件事情,第一是用具体的方法应对气候变化,第二是实现跟中国合作这一目标。

“我们对于深圳在节能减排方面所开展的工作印象也非常深刻,尤其是深圳在交通领域所做的工作。”杰里·布朗说,这个领域加州也算是走在了前面,美国一半的零排放车辆在加州,但深圳这方面远远领先于加州,已实现公共行业“零排放”。“感谢深圳在零排放车辆方面所做的所有伟大工作和树立的好榜样。这对加州很重要,我们可以提升自己的信心,同时促进加州、鼓励其他州乃至整个美国建立更远大的目标,未来的几个月我们希望气候研究院跟深圳在交通领域碳减排方面有所合作。”

据杰里·布朗介绍,研究院还有碳限额和碳交易定价工作。工作内容包括制定碳的定价,共同推动项目的落地,对碳排放和碳价格进行审计等。“整个机制是可行的,但没那么简单。除了计量以外,我们知道设定一个足够高的价格,其实会抑制并且阻碍碳排放、减排的发展。”杰里·布朗称,这里存在一个矛盾,价格设得越高,减少碳排放量确实可以更多,但价格高,人民会不满,这是他们面临的巨大挑战。

研究院也期待和深圳、加州,乃至其他更多地区合作,共同制定并且调整碳定价,既确保价格能够起到真正积极的作用,同时又让民众满意。“我觉得碳税收返还的方式是可行的办法,或者做一些其他的调整,可以让碳定价机制发挥理想作用。”杰里·布朗表示:“在气候问题上我们有共同目标,因此我们必须制定共同的气候解决方案。本着这种精神,期待未来的日子能够在加州和深圳之间携手同行,共筑美好未来。”

深圳国际低碳城拓展区(深圳国际低碳城论坛主旨演讲今日举行)(4)

黄震。

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讲席教授、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委员会副主席、全国政协常委黄震:

电力零碳化是实现碳中和的关键

目前减排温室气体已经成为国际社会的高度共识,我国也在积极统筹推进双碳进程。在碳中和的大背景下,能源如何进行变革?黄震把未来的能源变革归纳成“五个化”,从供给侧来看主要是电力的零碳化和燃料的零碳化,从需求侧来看主要是脱碳化、智慧化、高效化。

“电力脱碳与零碳化是实现碳中和目标的关键。目前全球高达41%的碳排放来自电力行业,我国48%碳排放来自电力行业。”黄震说,未来要建立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非常重要的是进一步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发电。除了可再生能源得到的零碳电力以外,化石能源和核能在未来将会继续成为我们国家非常重要的保障性能源。

在电力零碳化基础上,进一步可以做燃料零碳化。可以把燃料摆脱从化石能源制取燃料的途径,通过零碳电力制取各种零碳燃料,可以用在车船、飞机上。在冰岛已经建成的世界上第一座基于二氧化碳循环的商业化甲醇厂,年产能达到4000吨,这也是国际上第一个具有标杆意义的可再生燃料的工厂。

“从能源大趋势来看,从高碳到低碳,再到零碳,实现电力零碳化和燃料零碳化。同时可再生能源从补充能源到主体能源,以化石能源、核能为保障,构成高度电气化的清洁、零碳、高效、安全能源体系,这种变化将是革命性、颠覆性的!”

黄震还提到,要正确理解双碳工作中的三个关系。首先是碳达峰与碳中和的关系,碳达峰是量变,碳中和是质变。面向碳中和目标,其核心是由一系列颠覆性、变革性的能源技术作为战略支撑的能源变革。

其次,实现双碳特别是碳中和与经济社会发展不是对立、矛盾关系。碳中和将引领构建全新的零碳产业体系,将引发数百亿投资与产业机遇,谁在零碳技术创新占据领先,谁就是新赛道上的领跑者。

第三,双碳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要循序而进、先立后破。能源变革路径需要基于技术、管理、政策法规和市场机制等多层面进行科学设计与决策。

深圳国际低碳城拓展区(深圳国际低碳城论坛主旨演讲今日举行)(5)

潘家华。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工业大学生态文明研究院院长潘家华:

实现碳中和革命需要注意“123”

碳中和是一场经济社会文明形态的转型和革命,既然是一场革命,就应该有目标、条件、手段。

首先是目标,碳中和的目标实际上已经明确了,但是我们要知道这样一个目标的形成是经过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取决于科学的认知、政治的共识以及科技的创新。

其次是条件,包含两个:一是必要条件,二是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在于我们颠覆性的技术革命和改进性的技术创新,也就是提高能耗。从某种程度上讲,必要条件已经在满足或者正在满足。除此之外我们还需要充分条件,这个充分条件就是制度的变革和创新。

最后是手段,包含三个方面:一是实现颠覆性技术革命成果的推广应用,从而进一步降低成本;二是要压缩总量,也就是实现能效的提升,这样才能压缩总需求;三是要有发展方式的变革和制度的创新。

综上所述,碳中和革命的几个问题可以归结为“123”:“1”就是碳中和的目标导向,即碳中和的目标刚性,没有这个目标,我们就不可能有一个比较明确的方向;“2”就是指两个条件,可以称之为软硬兼施,既注重硬技术也重视制度变革的保障;“3”即三管齐下,创新性颠覆性的技术、改进性的能效提升的技术以及我们社会经济的变革。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顺利地走向碳中和的彼岸。

深圳国际低碳城拓展区(深圳国际低碳城论坛主旨演讲今日举行)(6)

仇保兴。

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原副部长、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理事长仇保兴:

城市碳中和路径应该这样走

一个理想的碳中和路线图有五个特征:安全韧性、成本趋降性、技术可靠性、灰绿系统兼容性以及进口替代性。如果说,一个路线图满足这五个特征,就是一个理想的优秀的路线图。

为什么中国要实施以城市为主体的碳达峰、碳中和战略?主要有以下四点理由:

第一,城市是人为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角,在整个排放总量中占了75%。

第二,中国的城市跟西方不一样,中国城市的管辖范围往往包括了农村领域,有利于因地制宜布局可再生能源和碳汇基地,这是中国的城市管理体制优势。

第三,改革开放40年来,城市之间已经由单纯的GDP竞争转向了GDP与减碳的双轨竞争。

第四,以城市为主体的碳中和战略,有利于研究制定方案和路线图。我们既可以从下而上生成碳中和体系,同时又可以从上而下构成行业碳中和体系,二者协同互补。我们可以把城市碳中和分成五个板块:建筑、交通、废弃物处理与市政、工业、碳汇农业农村。在这五方面发力,中国可以分三步走实现碳中和目标:2021-2025年是起步阶段,达到人均碳达峰;2025-2030年是关键期,实现电力系统碳中和;2030到2040年是决胜期,实现交通和产业碳中和。相信按照这样三步走,到2060年全国就可以实现碳中和。

版权声明:龙岗融媒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

记者: 聂朦 何小娟

编辑: 陈遥 邓慧婵

本文来自【深圳侨报】,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