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康熙科举状元(被称最能吃状元)

康熙科举状元(被称最能吃状元)殿试考试开始后,李蟠慢条斯理,考题看了一遍又一遍,想了一次又一次,不知不觉中其他考生都已纷纷交卷子,可是李蟠才刚刚开了个头,监考官坐了很久,实在坚持不住了,一直催促他赶紧交卷子,这倒好,监考官越是催促,李蟠越是沉稳,最后实在没办法,流着泪央求主考官说:“学生毕生之业在此一举,万请大人莫要催逼,容我慢慢写完。”监考官听完他的话后见他可怜,特许了他的请求,此时他带的36个馒头早已吃完,监考官给他点上蜡烛,还专门又给他送了几个馒头,直到深夜才交卷。后来康熙皇帝得知此事后,很感兴趣,不但不怪罪,反而认为这是一位难得的苦学之士,竟钦点让他当上了头名状元。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最早起源于隋代,一直延续到清代,历经了一千三百多年,是封建王朝分科考选文武官吏及后备人员的制度。隋朝以前采用的九品中正制选拔官员的制度导致出身寒门的普通人无法步入仕途,隋朝开始改为科举制,使得任何参加者都有成为官吏的机会。明清时期科举考试逐渐僵化,被称为八股取士,后于20世纪清末初废除。科举是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具有分科考试,取士权归于中央所有,允许自由报考(即"怀牒谱自荐于州县",与察举制的"他荐"相区别)和主要以成绩定取舍三个显著的特点。科举制从隋朝大业元年(605年)开始实行,到清朝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经历了1300年。

康熙科举状元(被称最能吃状元)(1)

科举考试以名列第一者为"元",乡试第一称解元,会试第一称会元。殿试第一称状元。状元也是中国科举制度诸多名词中最为炫耀的一个。从唐高祖科举考试开始至清光绪三十年最后一次科考, 1282年间历代王朝共选拔了文状元654名,武状元185名。这些状元经历各有不同。这其中就有一位状元可谓独步古今,这位状元因为太能吃,参加高考殿试竟背着36个馒头,甚至其他考生都交卷了他才刚开始写,就这样一个传奇考生,最后却被康熙钦点为状元,此人叫做李蟠。

李蟠,江苏徐州人。字仙李,号根庵,又号莱溪。生于清·顺治十二年(公元1655年)五月二十九日,卒于清·雍正六年(公元1728年)四月初一日,享年73岁。李蟠出身于书香门第,诗礼世家,天资聪敏,28岁入泮为博士弟子;36岁中举;43岁(康熙三十六年)钦点状元,是徐州明清两朝唯一一位文状元。康熙三十六年(公元1697年)殿试时,因对军政、吏治、河防靖条答对贴切,符合事理,且见解独到,遂被康熙皇帝钦点为一甲进士第一名,授官翰林院修撰。

康熙科举状元(被称最能吃状元)(2)

李蟠性格耿直,正直不阿,唯一不足的缺点就是特别能吃,性格沉稳,书写速度慢,就因为这几个特点,在参加殿试考试时,闹出了个大笑话。公元1697年,李蟠进入最后的殿试考试,参加之前知道自己太慢,又担心写不完饿着自己,所以进考场之前专门背上了36个馒头。

殿试考试开始后,李蟠慢条斯理,考题看了一遍又一遍,想了一次又一次,不知不觉中其他考生都已纷纷交卷子,可是李蟠才刚刚开了个头,监考官坐了很久,实在坚持不住了,一直催促他赶紧交卷子,这倒好,监考官越是催促,李蟠越是沉稳,最后实在没办法,流着泪央求主考官说:“学生毕生之业在此一举,万请大人莫要催逼,容我慢慢写完。”

康熙科举状元(被称最能吃状元)(3)

监考官听完他的话后见他可怜,特许了他的请求,此时他带的36个馒头早已吃完,监考官给他点上蜡烛,还专门又给他送了几个馒头,直到深夜才交卷。

后来康熙皇帝得知此事后,很感兴趣,不但不怪罪,反而认为这是一位难得的苦学之士,竟钦点让他当上了头名状元。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