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标杆金句(打造高品质从第一次把事情做对)
打造标杆金句(打造高品质从第一次把事情做对)它所倡导的理念无论是对企业还是个人,都是我们平时在自身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去注意的。对此书的综合评价,我个人认为它阐述的观点覆盖面比较广泛。在偶然的一个机会,我的一个朋友,她向我推荐了一本名为《第一次把事情做对》的书籍,看完此书后受益匪浅。很多人可能通过这本书的名字第一印象感觉很模糊,它到底阐述了一种什么思想理念?它又对我们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有着怎样的帮助和启发?
导读
“零缺陷”不是批评错误者,而是表彰无缺点者。
这种理念不是指出人们有多少缺点,而是告诉人们应该向着无缺点的目标奋进。
说到不如做到,让我们“第一次把事情做对”吧。
在偶然的一个机会,我的一个朋友,她向我推荐了一本名为《第一次把事情做对》的书籍,看完此书后受益匪浅。
很多人可能通过这本书的名字第一印象感觉很模糊,它到底阐述了一种什么思想理念?
它又对我们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有着怎样的帮助和启发?
对此书的综合评价,我个人认为它阐述的观点覆盖面比较广泛。
它所倡导的理念无论是对企业还是个人,都是我们平时在自身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去注意的。
《第一次把事情做对》向我们阐述了“零缺陷”的观点理念。
那么什么是“零缺陷”呢?
零缺陷理念的产生是被誉为“全球质量管理大师”、“零缺陷之父”和“伟大的管理思想家”的菲利浦·克劳士比(Philip B. Crosby)在20世纪60年代初提出来的。
零缺陷特别强调预防系统和过程控制,要求第一次就把事情做正确,使产品符合对顾客的承诺要求。
开展零缺陷变革可以提高全员对产品质量和业务质量的责任感,从而保证产品质量和工作质量。
可能很多人会说,做事情不可能永远不会出差错,做到“零缺陷”是不是有点太苛刻了?
但通过对此书的阅读,我们可以得出一条结论,那就是做到“零缺陷”是可以实现的。
在现在社会中,很多人不能给自己一个良好的定位。
例如:
在某家公司工作,很多人在自己的思想意识形态里面认为我就是一个员工,我的任务就是为公司服务,然后拿到我该得到的薪酬,公司让我怎么做我就怎么做,做的差不多就可以了。
这种例子在社会上很常见,已经不是什么新鲜的事情了,他不会把自己定位在一个很好的位置,不会真正融入到公司当中,把公司的事情当做自己的事情来做。
如果这要是他自己的事情,我想他肯定会尽职尽责的去做的比较认真完美。
还有,现在刚出大学校门毕业的大学生,多数人去应聘会向招聘企业询问,你一个月能给我多少薪水,给的薪水少了就不干,应聘者不会去考虑自身能为应聘企业创造多大的价值。
我们要知道很多企业给的薪水和员工实际的工作能力为企业所创造的价值成正比。
以上的这两个事例说明了什么呢?
首先,我们在日常的工作生活和学习中做任何事情都要树立一种良好的理念。
就是做任何事情都要尽可能的去追求一种完美,简单的说:“要做就做好、要不就不去做!”
其次,在做事情的时候要树立一种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以一种良好的工作态度去对待所从事的工作。
这样就会离 “第一次把事情做对”的差距会越来越近,最终实现“零缺陷”。
在书中,有一段话足以警示我们:“零缺陷管理”不仅是优化工作、生活的需要,更是企业者对社会的一种责任。
前几年国际、国内社会不少企业出现了重大问题。
如:
奶粉的“三聚氰氨”事件、生产汽车和轮胎企业的召回事件和“瘦肉精”事件都折射出了一个企业高层在管理上的重大缺陷和企业对诚信的蔑视,不良事件的发生也折射出了一个社会企业生存发展的理论。
一个企业必须把社会道德责任作为自己的第一目标,其次才是利润最大化,一个没有道德责任的企业是一定会被社会抛弃的。
这样,“第一次把事情做对”也就深化为了“每一次把事情做对”。
其实,社会需要这样的工作准则,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需要“第一次把事情做对”的基础。
追求质量对于一个企业来说是很重要的,追求质量是一种管理的艺术。
如果我们能建立正确的观念并且执行有效的质量管理计划,就能预防不良事件的产生,使工作发挥出高效的生产力。
我们就不会整天为层出不穷的质量问题头痛不已。
在企业高层日常的管理上,要树立零缺陷的理念。
零缺陷和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传统观念“难免犯错误”发出了挑战,“零缺陷”这种理念表达了人们对“追求完美”的一种欲望,争取不犯错误。
“零缺陷”对企业管理者在对员工的管理上赋予了新的管理理念。
“零缺陷”不是批评错误者,而是表彰无缺点者,这种理念不是指出人们有多少缺点,而是告诉人们应该向着无缺点的目标奋进,这样就增强了员工消除缺点的信心和责任感。
杨钢博士的论著已经不仅仅是管理科学的一次突破,相信每一位读者在阅读完此书后都会对自己今后在工作和生活之中有一个更高的要求与目标。
社会、企业和个人需要一种新方法来融入到我们的生活和管理之中,来改变我们的传统生活理念与境界,说到不如做到,让我们“第一次把事情做对”。
-end-
作者:杨晓春
来源:网易读书
版权声明: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有不便,烦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