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送别金庸大侠金庸逝世享年94岁(从此江湖不再见)

送别金庸大侠金庸逝世享年94岁(从此江湖不再见)1985年起,历任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起草委员会委员、政治体制小组负责人之一,基本法咨询委员会执行委员会委员,以及香港特别行政区筹备委员会委员。1972年,宣布封笔,退出侠坛,之后对其以往的武侠作品开始修订工作。1944年考入重庆中央政治大学外交系。1948年,毕业于上海东吴大学法学院。1952年调入《新晚报》编辑副刊,并写出《绝代佳人》、《兰花花》等电影剧本。1955年,在《大公报》与梁羽生、陈凡(百剑堂主)开设《三剑楼随笔》,在同年首次以“金庸”为笔名拟写首部武侠小说《书剑恩仇录》。 1959年,金庸等人于香港创办《明报》。同年在自办的《明报》上连载《神雕侠侣》。

新华网微博消息:据金庸身边工作人员确认,著名作家金庸30日在香港逝世,享年94岁。

送别金庸大侠金庸逝世享年94岁(从此江湖不再见)(1)

△ 金庸,原名查良镛,生于浙江省海宁市,1948年移居香港。当代武侠小说作家、新闻学家、企业家、政治评论家、社会活动家,“香港四大才子”之一 。

金庸生平

1924年3月10日,金庸出生在浙江省海宁市袁花镇,祖籍江西婺源(古徽州)。

1944年考入重庆中央政治大学外交系。1948年,毕业于上海东吴大学法学院。1952年调入《新晚报》编辑副刊,并写出《绝代佳人》、《兰花花》等电影剧本。

1955年,在《大公报》与梁羽生、陈凡(百剑堂主)开设《三剑楼随笔》,在同年首次以“金庸”为笔名拟写首部武侠小说《书剑恩仇录》。

送别金庸大侠金庸逝世享年94岁(从此江湖不再见)(2)

1959年,金庸等人于香港创办《明报》。同年在自办的《明报》上连载《神雕侠侣》。

1972年,宣布封笔,退出侠坛,之后对其以往的武侠作品开始修订工作。

1985年起,历任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起草委员会委员、政治体制小组负责人之一,基本法咨询委员会执行委员会委员,以及香港特别行政区筹备委员会委员。

2009年9月,被聘为中国作协第七届全国委员会名誉副主席。同年荣获2008影响世界华人终身成就奖。2010年,获得剑桥大学哲学博士学位。

送别金庸大侠金庸逝世享年94岁(从此江湖不再见)(3)

下面是《新京报》2016年3月11日金庸先生刚过92岁生日后的一篇文章,谨表纪念:

《金庸千古侠客儒生梦》

金庸出生的年代,正是民国年月,浙江海宁的书香望族,刚刚懂事就日寇西来,少年流亡,辗转于南方中国,但学业不废,弱冠成为报人,落脚港岛,办《明报》,写武侠,“文治武功”都达到了文人的巅峰,称心快意。对于这些,已有浩繁文章探讨,我所感兴趣的,是金庸所折射的,一代文化人群落的人生踪迹图。

送别金庸大侠金庸逝世享年94岁(从此江湖不再见)(4)

△ 金庸与第三任妻子林乐怡。

几年前梁羽生逝世,金庸曾写下挽联:“同行同事同年大先辈,亦狂亦侠亦文好朋友。自愧不如者:同年弟金庸敬挽。”梁羽生生前曾在采访中说,“我们的友情是过去的,尽管不灭。他是国士,我是隐士。”梁羽生喜欢李叔同的一句话:“老僧只合山中坐,国士筵中甚不宜。”金梁之间,实有瑜亮情结,也曾留下文人佳话。

送别金庸大侠金庸逝世享年94岁(从此江湖不再见)(5)

△ 金庸个人照

1951年,两人都是《新晚报》副刊编辑,梁羽生编辑“天方夜谭”,金庸则编辑“下午茶座”。工作之余,两人或茶酒诗话,或对弈搏杀几局。创作武侠小说之后,梁羽生、金庸和百剑堂主还曾在《大公报》合办过一个专栏,叫“三剑楼随笔”。百剑堂主去世之后,梁羽生赋联纪念:“三剑楼见证平坐,亦狂亦侠真名士;卅年事何堪回首,能哭能歌迈俗流。”侧面描述了三个人的文人生活。

这是报馆生涯,金庸还有一些好友,如黄霑,如倪匡,如蔡澜,每每忆起他们,我都会忍不住慨叹,这是怎样的人中龙凤啊。得有怎样的水土,多少的历史,才能让这样的人现于世间。

送别金庸大侠金庸逝世享年94岁(从此江湖不再见)(6)

△ 2005年1月10日,《神雕侠侣》宁波探班,金庸与张纪中合影。

黄霑生于上世纪四十年代的广东,一九四九年到了香港,他的香港经历我们比较熟悉了。最传奇的是倪匡,他同样出生在民国,在内地还当过军人、警察。五十年代到内蒙古垦荒,因冬天拆了一座小桥当木柴,被以反革命罪羁押数月。他决心逃走,从内蒙古、上海一路到广州,然后到香港,从此一生北望神州。

这是他们那一代的经典路线图,其实何止这三人,太多人走了这样的轨迹。梁羽生、胡菊人、余英时、雷震、殷海光、李敖、许倬云、唐德刚。他们的命运颇有共同之处,像鸟离开民国故土,从此成为海外游魂。唐德刚的《五十年代的尘埃》,巫宁坤的《一滴泪》,黄霑的“浪奔浪流,万里江水滔滔永不休”,金庸的“塞上牛羊空许约”“谁家子弟谁家院”,许倬云的《万古江河》《风雨江山》,听听这些名字,都深藏着去国之痛,却又蕴含对传统文化之痴。

送别金庸大侠金庸逝世享年94岁(从此江湖不再见)(7)

△ 2005年1月10日,《神雕侠侣》剧组正式在第三个拍摄地—宁波象山开机。金庸(前)与刘亦菲(左)。

这种痴,最集中地体现在武侠小说。无论金庸还是梁羽生、古龙,都用武侠小说实现了“宁可无武,不可无侠”的人生理想,构筑了神奇瑰丽的武侠江湖。同时,以或道家态度,或儒家精神一起,构成了中国文人的文化人格。

金庸当然是儒家,金庸的人生际遇,也是一个儒生的真实形象,他一边对民主自由有坚定信仰,一边对强大、统一、稳定等儒家理念积极提倡,《明报》在香港也曾被批评为“由左而右,又由右而左,摇摆不定的机会主义者报纸。”陈平原曾说,千古文人侠客梦,对于金庸,则可反过来说,他笔下的武侠人物,多是千古侠客儒生梦。为国为民,不仅侠之大者,也是儒生之梦也。(文 / 潘采夫)

- The End -

图片:视觉中国

编辑:李凯祥

送别金庸大侠金庸逝世享年94岁(从此江湖不再见)(8)

本文为拍者(微信ID:ipaizhe)原创内容

未经新京报书面授权不得转载和使用

欢迎朋友圈分享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