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哪个古村落好玩:灞桥村落 揭密惠东村古村村名来历
惠州哪个古村落好玩:灞桥村落 揭密惠东村古村村名来历经过60多年的变迁,全村上下紧密团结,同心同德,发展经济,建设家园。如今,消灭了贫穷,解决了温饱,大部分家庭过上了小康生活。走进惠东村,一排排装饰全新的二层小楼,一座座典雅别致的庭院,混凝土路修到门前,水龙头安在灶边,电话家家都有,就连电脑、空调也很普遍。据统计,全村各类汽车就有百余辆。其中,奥迪、桑塔纳等高级小轿车十余辆,摩托车、电动自行车、三轮车比比皆是。 1949年5月,西安新中国成立,搞土改,分田地,村民过上了好日子。1953年,成立互助组。1955年成立合作社,全村分为5个合作社。1956年,改为高级社,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隶属灞桥区灞桥公社。1960年,灞桥公社划分成立红星人民公社,隶属红星人民公社管理。“文化大革命”时期改名为洪庆人民公社,称惠家庄生产大队。1969年分村后,称惠东生产大队。1970年,称东风生产大队,1973年又恢复原称。 原称惠家庄村,公社化时期分为
击点蓝字关注我们发现更多精彩内容
惠东村
位于田洪正街庆华十字南约300米处,南临灞河,北靠洪庆塬,有水有川,地貌独特。101省道(原312国道)从村正中穿过,田王战备路、西康铁路擦边而过,交通便利。周边有航天四院、庆华电器集团公司等大型国有企业。2012年,765户,2684人,耕地156亩。分为4个村民小组。
近年来,河道抽水站、机井的广泛使用,耕地旱涝保收。多以桃、葡萄、猕猴桃等果木和蔬菜种植为主。2007年人均纯收入达到5960元,属城郊型经济模式。
原称惠家庄村,公社化时期分为5个生产小队,1969年,第五生产队成为一个行政村。便有惠东村、惠西村之分。
据《长安咸宁两县续志》载,惠家庄是因明嘉靖年间(1522—1566),一惠姓人家在此居住而得名。又传说东汉时期,汉光武皇帝逃走南阳,车驾卸于此地,而称“卸驾庄”。惠家庄村以她博大的胸怀,以这块头枕东骊,脚踩灞水的风水宝地招纳四方百姓。明正德十三年(1518),北汉刘旻帝之后裔刘福海由山西太原逃至陕西蓝田黑水刘村。清乾隆三十一年(1778),其后人迁徙于此地。到清朝末年,形成一个多姓氏的近千人口的大村。民国时期,这里定为惠家庄乡,乡公所设在现惠西村委会所在地(原称老爷庙)。新中国成立后,惠家庄乡撤销,纳入灞桥区豁口乡管理。
新中国成立前,有耕地5000余亩,旱涝保收。但国民党统治时期,鱼肉百姓,拉丁派粮,苛捐杂税,弄得民不聊生,家破人亡。饥寒交迫的惠家庄人流离失所,过渭北、去三原、走富平,逃荒要饭,做生意,求生存。
1949年5月,西安新中国成立,搞土改,分田地,村民过上了好日子。1953年,成立互助组。1955年成立合作社,全村分为5个合作社。1956年,改为高级社,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隶属灞桥区灞桥公社。1960年,灞桥公社划分成立红星人民公社,隶属红星人民公社管理。“文化大革命”时期改名为洪庆人民公社,称惠家庄生产大队。1969年分村后,称惠东生产大队。1970年,称东风生产大队,1973年又恢复原称。
经过60多年的变迁,全村上下紧密团结,同心同德,发展经济,建设家园。如今,消灭了贫穷,解决了温饱,大部分家庭过上了小康生活。走进惠东村,一排排装饰全新的二层小楼,一座座典雅别致的庭院,混凝土路修到门前,水龙头安在灶边,电话家家都有,就连电脑、空调也很普遍。据统计,全村各类汽车就有百余辆。其中,奥迪、桑塔纳等高级小轿车十余辆,摩托车、电动自行车、三轮车比比皆是。
近年来,全村机井得到恢复,抽水站正常运营,田间U型混凝土渠四通八达,农业结构进一步调整,农业增收方式改变,种植业、养殖业全面发展。猪、鸡、鸭饲养和桃、樱桃、猕猴桃、葡萄等种植业成为大多数农户的主要经济来源。原为蔬菜种植村,一直是城市菜篮子的主要供应点。
20世纪70年代,村办企业兴旺,惠东预制厂闻名遐迩。近年来在原集体企业基础上,非公企业也有所发展,民营、个体企业有10多家。其中,西安永鑫轴件有限公司年产值达到3000万元。烟酒副食、餐饮水果等小型个体商户几十家。全村一产、二产、三产的比重基本达到4∶3∶3,出外打工只是个别人农闲时挣零花钱的手段。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精神面貌也焕然一新,尊老爱幼,尊婆爱媳,与邻为善,助人为乐的社会主义风尚蔚然成风;重科技,重教育,以人为本已成为村民的普遍追求。村里年年唱大戏,小型歌舞会、秦腔自乐班每个小组都有。锣鼓队、秧歌队、“柳木腿”、狮子龙灯、耍社火、跑旱船,一年到头把村里闹得红红火火……
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正在绘制新的发展蓝图:把合作医疗办得更好;把村里大街小巷的混凝土路筑起来;把主要路段的路灯安装起来;把老年公寓建起来;把农技校办起来;再办几个小厂;再添几个公厕……要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走在洪庆乃至灞桥区的前列。
惠西村北靠东骊山,南临灞河,交通便利,铁路、公路四通八达。312国道纵贯东西,西康铁路新修灞河田王大桥,连接西兰高速和东绕城高速。2012年,232户,913人,耕地822亩,4个村民小组。
据《灞桥区志》载,惠家庄始建于唐贞观(627—649)年间,因惠姓人家居住而命名惠家庄。唐宋元明隶属万年县(咸宁县)管辖,清朝咸宁县设社(后称仓),属东乡社(惠家庄仓),其社、仓公所均设在惠家庄村。民国2年(1913年2月),撤咸宁县并入长安县,设立灞惠乡,乡公所、联保所分别设于惠家庄村和灞桥街。民国后期(1946—1947)隶属长安县(东乡)灞惠乡管辖。1955年划归西安市灞桥区。
惠西村村名古老,朝朝代代都是乡、社、仓等基层组织办公地所在。既是政治活动中心,又是文化教育活动中心。清朝末年,兴办私塾在惠西仓窑内。民国时期设学堂在惠西太柏庙内。民国末,杨宗树联名惠王两村,合资建校于惠家庄西村,命名国民学校为灞桥第二完全小学,今称惠王中心小学。
1958年人民公社化,属红星公社惠家庄大队,分为五个生产队,惠西是第五小队。1960年5月,属洪庆城市人民公社管辖;1965年,撤灞桥区归郊区。1980年3月,撤郊区恢复灞桥区。1984年5月,改公社设乡,归洪庆乡所辖。1985年4月,改乡设洪庆镇政府。是年,惠西生产队,更名为惠西村。全村设3个村民小组:杨沟、康家、胡家。1994年6月7日,撤乡并镇,惠西归洪庆街道办事处管辖。2007年10月,惠西村根据灞桥区新规划定为居民点之一。
改革开放以来,村容村貌、村民住房、生活、子女教育、卫生医疗、农业水利、蔬菜果园、道路交通及经济发展,人文背景、农业科技、文明进步等方面都取得了新成就。
建有一座医疗保健站,负责全村人的卫生防疫和医疗保健。建有一座幼儿园负责全村儿童的学前教育,惠王中心小学建在村内,保证了青少年享受基础教育。建有农校,定期给村民传授科技知识。建有老年活动中心。成立有计生协会,控制人口有计划地增长。制订有村规民约,规范村民的行为准则。制订发展规划,使新农村建设有计划按步骤地向前发展。水、电、路等各项基础设施基本完善,改善了村民的生产生活条件。
经济发展方面,依靠地理交通优势,在长坪公路两边建有门面房,面向社会招租。建有工业园区招商引资,使集体经济收入不断发展壮大。近年来,村两委会结合人多地少的实际,调整产业结构,引导、帮助村民依据地理条件,并结合个人的特长,从事第三产业的开发经营,保证村民的生产、生活健康发展。
胡守顺,中印边境7880部队战士。革命烈士。
杨森阴,甘肃西北军区某部战士。
刘伯林,兰州一野四军三十二团三连连长。
杨梅林,1910年生,字维翰,黄埔军官学校毕业,历任国民革命军第五十三师、五十四师直属营长、团参谋长。1949年,离大陆住台湾。20世纪90年代,病故于台湾。两岸开放之后,其子女回故乡探亲、祭祖。
杨庆,女,1962年9月24日生。幼年启蒙就读于惠王小学。中国科学院博士生。1996年应美国环境保护署邀请,在美国就职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