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红楼梦第15回王熙凤的性格特点(读红楼梦学写作193)

红楼梦第15回王熙凤的性格特点(读红楼梦学写作193)这个场景以“凤姐走上来斟酒”作为转场文字。凤姐笑道:“罢了,酒冷了,老祖宗喝一口润润嗓子辩谎罢。这一回就叫做《辨谎记》,就出在本朝、本地、本年、本月,本日,本时。老祖宗一张口难说两家话,花开两朵,各表一枝。是真是谎且不表,再整那观灯看戏的人。老祖宗且让二位亲戚吃杯酒,听两出戏后,再从昨朝话言辩起如何?” 凤姐“一面说,一面笑,话未尝说完,众人俱已笑倒”。贾母老太太在上一个场景中痛斥“才子佳人”故事的陈腐俗套之后,第五十四回进入了第四个场景:“王熙凤效戏彩斑衣”。

红楼梦第15回王熙凤的性格特点(读红楼梦学写作193)(1)

红楼梦第15回王熙凤的性格特点(读红楼梦学写作193)(2)

红楼梦第15回王熙凤的性格特点(读红楼梦学写作193)(3)

红楼梦第15回王熙凤的性格特点(读红楼梦学写作193)(4)

红楼梦第15回王熙凤的性格特点(读红楼梦学写作193)(5)

红楼梦第15回王熙凤的性格特点(读红楼梦学写作193)(6)

红楼梦第15回王熙凤的性格特点(读红楼梦学写作193)(7)

贾母老太太在上一个场景中痛斥“才子佳人”故事的陈腐俗套之后,第五十四回进入了第四个场景:“王熙凤效戏彩斑衣”。

这个场景以“凤姐走上来斟酒”作为转场文字。凤姐笑道:“罢了,酒冷了,老祖宗喝一口润润嗓子辩谎罢。这一回就叫做《辨谎记》,就出在本朝、本地、本年、本月,本日,本时。老祖宗一张口难说两家话,花开两朵,各表一枝。是真是谎且不表,再整那观灯看戏的人。老祖宗且让二位亲戚吃杯酒,听两出戏后,再从昨朝话言辩起如何?” 凤姐“一面说,一面笑,话未尝说完,众人俱已笑倒”。

这番话的语言结构,与说书人惯用的文字和语气一般无二。凤姐出众的外形、光鲜的衣着,不怒自威的气场,加上清声脆语、口齿伶俐、特意一心模仿,种种矛盾因素组合在一起,反而构成一幅别样生动的女先儿开场画面。

一旁站立的两个女先儿也笑个不住,都说:“奶奶好钢口,奶奶要一说书,真连我们吃饭的地儿都没了。

女先儿们的评价,虽然有奉承之嫌,但并不夸张,非常符合二人的身份。曹师借女先儿之口,再次突出表现凤姐的语言能力天赋异禀。尽管之前宝钗评价凤姐的笑话内容低俗、笑过即忘,但这些恰恰是说书人的故事特点。凤姐的笑话,对于整个贾府尤其是贾母老太太来说,堪比开心源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这个场景,其实还有更深层的设计初衷。曹师希望通过这个小桥段,表现凤姐善于察言观色,能够精准判断形势并迅速做出响应。刚刚女先儿的新书被贾母怒怼,气氛一时有些冷清,凤姐担心老太太情绪受影响,于是立即假借有了酒意,开始放浪形骸,假扮了一回“女先儿”,目的就是努力活跃现场气氛。

薛姨妈笑道:“你少兴头些罢,外头有人,比不得往常。”曹师此刻安排薛姨妈出场,是因为薛姨妈为人老成持重,其身份地位更适合说出这番话。另外,这种设定不仅能表现薛姨妈跟凤姐关系融洽,还顺便为凤姐随后的大段独白完成了过渡和铺垫。

凤姐笑道:“外头的只有一位珍大爷,我们还是论哥哥、妹妹,从小儿一处淘了这么大,这几年因作了亲,我如今立了多少的规矩了,便不是从小儿的兄妹,便以叔伯论了。那二十四孝上的斑衣献彩,他们不能来献彩,引老祖宗笑一笑,我这里好容易引的笑了一笑,多吃一点东西,大家喜欢,都该谢我才是,难道反笑话我不成?”

凤姐这段对白,先说“外头只有一位珍大爷”,回应薛姨妈的担心----意思是外头有“人”也没关系,珍大爷并不是外人。接着又说自己跟贾珍“从小一处淘了这么大”,因为这几年作了亲,才不得已给自己立了许多“规矩”,暗示凤姐早年跟贾珍感情很好。

紧接着,凤姐话风一转,由贾珍写到二十四孝典故,暗示自己其实是仿效“斑衣献彩”的故事,刚才的所作所为,不过是为了逗老太太开心,大家都应该感谢我。

凤姐这里的话,同样是曹师故意设计,让凤姐继续借酒发挥。

“斑衣献彩”是著名的二十四孝故事之一。说的是春秋时期楚国的一位名叫老莱子的隐士,非常孝顺,对父母关心备至,千方百计让父母开心,因此,直到老莱子年过七旬,双亲仍然健在。有一次,父母看到老莱子满头白发,一时非常落寞地说:“儿啊连你都这么老了,看来我们也活不了几天了啊。” 老莱子生怕父母担忧成疾,于是专门定做了一套五彩斑斓的衣服,随时穿着,连走路时也装出在跳舞的样子,逗父母开心。结果有一天,他为父母端茶倒水的时候,不小心摔倒在地,老莱子怕父母担心,就假装发出婴儿啼哭的声音,还在地上滚来滚去。父母见状,便以为老莱子是故意跌倒打滚逗自己开心。

这个典故,形容子女尽力取悦年事已高的父母,让双亲保持心情舒畅。虽然充满爱心,但总体仍然是个悲伤的故事。凤姐虽然没有读过书,也不认字,却能通晓“斑衣献彩”的典故,可见“孝”道是古时最根本的基础教育。当然,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也可以算做曹师场景设计的一个纰漏。

凤姐此刻说出“斑衣献彩”,其实就是要告诉在场的众人和读者,你们不要多想,我这么做只是为了逗老太太开心。后文曹师还另外安排了后续场景,进一步对这种设定进行佐证。

贾母笑道:“可是这两日我竟没有痛痛的笑一场,到是亏他,才这一路笑的我心里痛快了好些。我再吃一钟酒。”一边吃,一边命宝玉也给凤姐敬酒。 凤姐的苦心终究没有白费,效果非常好。

凤姐笑道:“不用他敬,我讨我老祖宗寿罢!”说着,便将贾母的半杯剩酒拿起来吃了,再将酒杯递与丫鬟,另将温水浸泡的杯换了一个上来。于是各席上的杯都徹去,另将温水浸的杯都换上,斟了新酒上来,然后归坐。 这一段文字中,曹师借凤姐主动讨酒、安排布酒,表现凤姐对贾母的关心体贴入微,同时也暗示贾府生活奢华,日常开销极大,为后文即将到来的开源节流设下伏笔。

两个女先儿请示说:“老祖宗不听这个书,弹一套曲子听听罢!”贾母便说道:“好,你们两个对一套《将军令》罢。”两个女先儿听了,忙和弦调按,拨弄起来。 因为篇幅所限,第54回第四个场景,到此结束。

最近各章回中,曹师笔下关于贾母的文字显著增多。不难发现,在曹师的设定里,贾母老太太是非常另类的存在。

首先,老太太是贾府的聚宝盆,对府藏无数宝贝如数家珍。其次,老太太还堪称豪门生活百科全书,无所不知,无所不晓。最重要的,贾母还是贾府这个小圈子里的无上权威,简直就像是曹师的专属作弊器,曹师喜欢和不喜欢的人或事,都能随时借贾母之口进行赞扬或抨击。从这个角度来说,贾母这个人物,完全超越了一般的小说角色。

这种设定,为小说家提供了非常便利的手段,不仅可以节省很多笔墨,更有助于随时掌控行文节奏。建议有志于小说创作的读者,认真研读曹师笔下全部关于贾母的文字。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