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朱祁镇与孙太后矛盾(孙太后与朱祁镇这一对母子真如一些人评价的厚颜无耻吗)

朱祁镇与孙太后矛盾(孙太后与朱祁镇这一对母子真如一些人评价的厚颜无耻吗)这个继承规则很好理解,比如朱元璋去世后将皇位传给长孙朱允文,隔代传承是因长子一脉的后代具备亲政条件,所以不从叔父辈里挑选继承者。再往后,朱高炽、朱瞻基、朱祁镇都是一脉传承的长子,土木堡之变后,皇子皆未达到亲政年龄,所以是在年长的平辈中挑选了朱祁钰为帝。后皇位回归朱祁镇一脉,由长子朱见深即位,后边则是朱佑憆,因朱见深的长子、次子皆夭折,其第三子顺延为长房,所以朱佑憆继承了朱见深的皇位。后边不再一一举例,唯一一次国本之争,万历皇帝还没斗过大臣,长房继承制就一直延续至崇祯帝。孙氏十来岁入宫,聪明伶俐,面容姣好,朱棣亲令朱瞻基的母亲张氏教其礼仪,后来成了朱瞻基的嫔妾。按理说,胡氏、孙氏的位分这样安排没什么毛病,但问题是朱瞻基三十来岁还未得一子,这就牵扯到继承人的危机。胡氏为朱瞻基生下了两个公主,始终没有儿子;孙氏也是先生下一公主,到了宣德二年(1427年)才生下了朱瞻基的长子朱祁镇。“妃亦无子,阴

孙太后与朱祁镇这对母子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是非功过自有春秋评说。若以厚颜无耻论之未免过激,此二人的“污点”主要在于孙太后的“借子上位”,朱祁镇御驾亲征带来的土木堡之变,以及“厚颜无耻”的发动夺门之变,复辟为帝。在我们看来,后宫的阴险手段属于失徳,动摇国本后又兵变复辟,这属于不明之举。中宫失德,皇帝不明,这对母子就被认定为厚颜无耻,那到底是不是这样呢?

朱祁镇与孙太后矛盾(孙太后与朱祁镇这一对母子真如一些人评价的厚颜无耻吗)(1)

  • 孙太后的污点

朱瞻基在当太子的时候,就娶了胡善祥为太子妃,即位后就顺理成章的立了胡善祥为后。明朝的后妃选拔与之前的朝代差异很大,不再注重门阀的限制,所以明朝后妃只注重德行、以及外貌。朱瞻基是朱棣最喜爱的孙子,有种说法称朱高炽能当皇帝就因为朱棣“好圣孙”,可见朱瞻基在当时的家庭地位。这两点能够说明一个问题,胡善祥能当太子妃,绝不是爹妈安排的政治婚姻,朱瞻基看不上谁说也无用,所以胡善祥“不得宠”的论调可以视为污蔑。

朱祁镇与孙太后矛盾(孙太后与朱祁镇这一对母子真如一些人评价的厚颜无耻吗)(2)

孙氏十来岁入宫,聪明伶俐,面容姣好,朱棣亲令朱瞻基的母亲张氏教其礼仪,后来成了朱瞻基的嫔妾。按理说,胡氏、孙氏的位分这样安排没什么毛病,但问题是朱瞻基三十来岁还未得一子,这就牵扯到继承人的危机。胡氏为朱瞻基生下了两个公主,始终没有儿子;孙氏也是先生下一公主,到了宣德二年(1427年)才生下了朱瞻基的长子朱祁镇。

“妃亦无子,阴取宫人子为己子,即英宗也。而英宗生母,人卒无知之者。”——《明史·后妃传》

这就是胡孙二人的地位发生了转变,此后朱祁镇废后,立孙氏为后,因《明史》记载孙氏所“生”的朱祁镇其实是宫人子,是被孙氏偷梁换柱到膝下的,所以这次废后是孙氏的阴谋。我们先不讨论《明史》中“借子上位”的真实性与否,单看孙氏得子后的继承人问题。明朝的储君设定与前面的朝代也不同,之前朝代大多采用的是“嫡长继承制”,而明朝是“长房继承制”,也就是说明朝淡化了嫡庶之别,只注重长幼之分,由长子一脉相传,在无子嗣时,兄终弟及继承规则中也是挑选年长者任之。

这个继承规则很好理解,比如朱元璋去世后将皇位传给长孙朱允文,隔代传承是因长子一脉的后代具备亲政条件,所以不从叔父辈里挑选继承者。再往后,朱高炽、朱瞻基、朱祁镇都是一脉传承的长子,土木堡之变后,皇子皆未达到亲政年龄,所以是在年长的平辈中挑选了朱祁钰为帝。后皇位回归朱祁镇一脉,由长子朱见深即位,后边则是朱佑憆,因朱见深的长子、次子皆夭折,其第三子顺延为长房,所以朱佑憆继承了朱见深的皇位。后边不再一一举例,唯一一次国本之争,万历皇帝还没斗过大臣,长房继承制就一直延续至崇祯帝。

朱祁镇与孙太后矛盾(孙太后与朱祁镇这一对母子真如一些人评价的厚颜无耻吗)(3)

由这个继承规则来看,孙氏没有必要策划废后之事,他“借”来的儿子养活成人,就一定是皇位继承者,事实也是如此,朱祁镇是一岁就立为太子的,所以废后是朱瞻基的个人行为。但这一次废后被称为“无过而废”,也就是说胡善祥并没有过错,至于影视剧中说他与汉王的苟且之事属于张冠李戴。这件事在《罪惟录》有过记载,是指朱瞻基嫔妃吴氏,原本是朱高煦的妾侍,明宣宗杀了这个叔父后,将吴氏占为己有,但在衔接段吴氏生下一子,也就是朱祁钰,朱瞻基并不认为这是他的孩子,所以就让这母子俩长期隐居宫外,至宣宗死前才被宗室承认合法身份。

朱祁镇与孙太后矛盾(孙太后与朱祁镇这一对母子真如一些人评价的厚颜无耻吗)(4)

“时孙贵妃有宠,后未有子,又善病。三年春,帝令后上表辞位,乃退居长安宫,赐号静慈仙师,而册贵妃为后。”——《明史·列传一·后妃》

因此,朱祁镇可以说是皇储的独苗,没有任何竞争对手。《万历野获编》中还记载了胡氏主动请求让位:“以无子多病,表请闲居,而孝恭孙后代其位。”这个记载可以理解,因为明朝并没有像宋朝那样,正宫皇后并没有嗣养储君的传统,所以储君确定的情况下,主动让位至少可以保证皇子即位后,其母不会刁难自已。另有说法是朱祁镇想要废后,顾及胡氏面子,令其上表请辞,这个也能理解,因为皇储已定,皇子的教育和生活是由生母负责,给以相应的位分是合情合理的,而且废后大事是由大臣商议后决定的,于礼法、制度都能说的通。

整个事件中,孙皇后的污点只是“借子”,但朱瞻基近三十尚无子嗣,第一个皇子的关注度应该是很高的,皇太后张氏健在,孙氏偷梁换柱的做法就算瞒得住日理万机的皇帝,也难以瞒住盼星星盼月亮的张太后。而且孙氏早已获得了皇帝专宠,又育有常德公主,再育皇子的机会是有的,何必铤而走险犯下欺君之罪。所以借子很有可能是清人修史的黑化手法,就像朱元璋的“鞋拔子脸”一样。

朱祁镇与孙太后矛盾(孙太后与朱祁镇这一对母子真如一些人评价的厚颜无耻吗)(5)

  • 朱祁镇的污点

上面讲到朱祁镇的地位,跟他爹一样,甚至在储位上比他爹还有优势,独苗的朱祁镇深受奶奶张太后的宠爱,又是皇位的继承人,所以养成顽劣的性格也能理解。他爹朱祁镇就是个蛐蛐皇帝,他也好不到哪去,除了继承了他爹的蛐蛐爱好,还打破了祖宗留下的规矩,将太监王振当作亲信。说到王振,朱祁镇九岁登基时并非孙皇后听政,而是太皇太后张氏把控着朝政大权,三天两头骂一遍王振,所以正统初期就没有宦官干政的情况。在张氏与三杨的配合下,正统初期呈现了繁盛的一面。

朱祁镇与孙太后矛盾(孙太后与朱祁镇这一对母子真如一些人评价的厚颜无耻吗)(6)

然而在太皇太后张氏、三杨相继离世后,朱祁镇开始宠信王振,正统朝逐渐走向下坡,也正是这个时期,发生了一件有伤国本的事件,即土木堡之变。这件事被认为是朱祁镇的儿戏和王振的“老鼠屎”效应导致的,这种总结非常贴切,但朱祁镇的儿戏并非表现在抉择上,也就是说御驾亲征并没有错,为何这么说呢?这就得看看战争爆发的原因。

朱祁镇与孙太后矛盾(孙太后与朱祁镇这一对母子真如一些人评价的厚颜无耻吗)(7)

早在洪武时期,朱元璋就制订了朝贡形式的贸易方式,这种形式就是将外商看做使者,由政府接纳使者的朝贡商品,然后以天朝上国的身份进行数倍的恩赐,相当于拿恩赐买商品。由此也形成了北方的贸易关口,外使通过向明朝廷申请入贡,进京送上商品,获得恩赐。这种严重不对等的贸易形式,明朝是赢了面子输了里子,逐渐产生财政压力后,便开始控制外使规模和朝贡次数。

朱祁镇与孙太后矛盾(孙太后与朱祁镇这一对母子真如一些人评价的厚颜无耻吗)(8)

北方受此政策打击较大的就是瓦剌人,由于瓦剌人朝贡使团规模越来越大,朝廷的赏赐、接待费用逐年升高,所以明朝廷也开始限制瓦剌人的入境。他们本来可以通过廉价的皮毛,换来大明的茶业、食盐和粮食,但这个政策执行后,瓦剌人的收入就直线下降。在正统十三年(1448年),瓦剌首领也先派了一支号称3000人的朝贡使团,但经核查,该使团只有600余人,于是就减少了赏赐。本来就受到限制,这次又砍了瓦剌人的价格,也先就坐不住了,便开始南下侵扰明朝边境地区,也就是将朝贡变成了掠夺。

朱祁镇与孙太后矛盾(孙太后与朱祁镇这一对母子真如一些人评价的厚颜无耻吗)(9)

这种情况下,不打一仗,都对不起祖宗,武力解决北方边境问题的方式,从朱元璋到朱瞻基都是一贯作风,此时的明朝依然是攻势。只能说打赢了就是英雄,打败了就是狗熊,这个不能怪后世评论,因为自古都是以成败论英雄。朱祁镇在这场战争中最大的败笔就是路线和时机选择,这个污点被扣在王振头上,其实我认为朱祁镇并没有沦落到完全听信太监的份上,这个选择就是朱祁镇自身能力不足,不会打仗还要御驾亲征,身边的张辅、朱勇、陈瀛也都算将才,没能及时纠正朱祁镇的错误,只能说朱祁镇太过自负!

朱祁镇与孙太后矛盾(孙太后与朱祁镇这一对母子真如一些人评价的厚颜无耻吗)(10)

自古成败不足以定论一个人的人品,但朱祁镇接下来的行为确实有辱帝王之尊。他并没有因数十万将士阵亡而自杀谢罪,反而跟着也先处处扣关门进行“诈骗”。所以孙皇后果断立朱祁钰为帝,是尽早结束外边那个皇帝给大明朝带来的威胁,这一点很不容易。但孙太后的后路就是立朱祁钰的时候,先立了朱祁镇的儿子朱见深为皇太子,这个是符合长房继承制的,朱见深比朱见济年长两岁,这个也不应该看成孙太后的污点,反而体现了她的深明大义和坐怀不乱。

朱祁镇与孙太后矛盾(孙太后与朱祁镇这一对母子真如一些人评价的厚颜无耻吗)(11)

然而朱祁钰的皇帝坐的并不踏实,因为于谦力缆狂澜后,又经和谈,从瓦剌人手里迎回了朱祁镇,走的时候是皇帝,回来就成了太上皇。不仅辈分乱了,而且带来了政治危机,毕竟一山不容二虎。朱祁钰将哥哥幽禁南宫七年,在此期间,一直谋划着易储,因为当年自己是代理皇帝,皇太子可还是朱祁镇的儿子,所以经过一系列操作,以自己的儿子朱见济取代了朱见深。但第二年朱见济就夭折了,当时有个贵州道监察御史就评论此事说“太子薨逝,足知天命有在”,话里话外就是说朱祁钰逆天行事,不是正统就不要干废太子的事儿。

这件事对朱祁钰打击较大,在他看来已经没有延续香火的可能了,于是身体每况愈下,就在这个时期,石亨等人开始谋划“夺门之变”。这件事并不能将污点扣在朱祁镇身上,因为他被幽禁在南宫,并不知道外部情况,石亨、曹吉祥、徐有贞等人在皇储之争中得不到好处,于是就谋划南宫复辟,取得一个拥戴之功。这件事筹划之前,是赢得了孙太后的支持,毕竟朱祁钰把人家孙子给废了,人家支持复辟于情于理都不为过。

朱祁镇与孙太后矛盾(孙太后与朱祁镇这一对母子真如一些人评价的厚颜无耻吗)(12)

其实这个事情对朱祁钰来说已经没有任何意义了,因为他没了儿子,于谦为首的大臣都支持复立朱见深为储君,说白了就是等着病重的朱祁钰撒手人寰,然后将皇位恢复至英宗一脉。石亨等人的做法,就相当于插了一腿,把太上皇搬出来,自己跻身功臣,如果没有这个夺门之变,朱见深早早就当了皇帝,那么太上皇朱祁镇仍旧是太上皇,也不会在南宫受罪了。当朱祁钰听到撞钟擂鼓的声音时,当即问了下人是否是于谦谋反了,当下人回复说是太上皇复辟了,朱祁钰才连声说了“好好好”。朱祁钰的心态就是老朱家的血脉,谁当皇帝都成,别让外臣夺了江山。

朱祁镇与孙太后矛盾(孙太后与朱祁镇这一对母子真如一些人评价的厚颜无耻吗)(13)

但这么一来就给朱祁镇扣了帽子,害的数十万将士客死他乡,还有脸发动兵变复辟。而且复辟之后还杀了于谦,好像是政治抱复,显得毫无帝王的度量。而夺门三功臣在得宠后专权跋扈,进而演化出“曹石之变”,又可见朱祁镇的用人不明。

朱祁镇与孙太后矛盾(孙太后与朱祁镇这一对母子真如一些人评价的厚颜无耻吗)(14)

综上可见,孙皇后与朱祁镇这对母子并不能说是厚颜无耻,孙皇后的污点其实可信度不高,她在历史上的评价是不错的,她所做出的决策基本上都是按照规制来的,并没有太过出格的地方,土木堡之变时的冷静决策也绝非一般女性能够做到。朱祁镇的毛病就是能力不足,但心气儿挺高,效仿祖辈御驾亲征,结果玩大了导致一系列连锁反应。别的皇帝拿的出手的政绩都是文治武功,而朱祁镇最出彩的是废除了人殉制度,释放了建文帝的幼子朱文圭,所以朱祁镇不能说是厚颜无耻,没点脸皮他就没法当皇帝,毕竟能力有限。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