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严顺开老先生(缅怀严顺开老先生)
怀念严顺开老先生(缅怀严顺开老先生)对同一件事的不同看法造成了矛盾和冲突,而有矛盾就会有故事。女儿不理解爸爸为啥要爬高,爸爸说上面有个虫子;女儿不理解爸爸为啥要摸电门,爸爸说因为保险丝坏了;女儿不理解爸爸为啥要玩火,爸爸说火柴不用就浪费了……直到后来爸爸没有听从女儿的话,去钓鱼而又掉到河里后,将整个事件推向高潮。《爱父如爱子》是严顺开1999年再次登上央视春晚时,与凯丽合作表演小品。小品中将“父为子纲”的中国传统理念做了一个颠倒,反而是爸爸处处听从女儿的话,而在没有经得住“损友”老李头的蛊惑偷偷去河边钓鱼而掉到河里后,通过爸爸和女儿彼此的对话及对同一事件的不同看法,引来矛盾冲突和笑点,让人忍俊不禁。一、故事的矛盾点在于互相的不理解。
2017年10月16日上午,著名表演艺术家、上海滑稽剧团演员严顺开因病在上海去世,享年80岁。
严顺开对于我们绝大多数人来说并不陌生,他的影视作品很多,像《大宋提刑官》、《我的丑爹》等等。
而真正被人铭记,特别是成为80、90后童年的回忆,则是因为其在春晚上的小品表演。严顺开作为一位实至名归的艺术家,在一个特殊的年代里为我们的回忆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爱父如爱子
《爱父如爱子》是严顺开1999年再次登上央视春晚时,与凯丽合作表演小品。
小品中将“父为子纲”的中国传统理念做了一个颠倒,反而是爸爸处处听从女儿的话,而在没有经得住“损友”老李头的蛊惑偷偷去河边钓鱼而掉到河里后,通过爸爸和女儿彼此的对话及对同一事件的不同看法,引来矛盾冲突和笑点,让人忍俊不禁。
一、故事的矛盾点在于互相的不理解。
女儿不理解爸爸为啥要爬高,爸爸说上面有个虫子;女儿不理解爸爸为啥要摸电门,爸爸说因为保险丝坏了;女儿不理解爸爸为啥要玩火,爸爸说火柴不用就浪费了……直到后来爸爸没有听从女儿的话,去钓鱼而又掉到河里后,将整个事件推向高潮。
对同一件事的不同看法造成了矛盾和冲突,而有矛盾就会有故事。
二、故事的笑点则是因为身份的“互换”。
我们生活中更多的认识是孩子在不停的犯错,而家长是在管教和惩罚,就像故事中的罚写作业一样。
我们之所以觉得可笑,是因为小品中身份互换而带来的反差。生活中往往都是父母握有绝对的话语权来教训孩子,而故事中的反差和意料之外才会产生喜剧效果。所以看到女儿因为一些小事去训老爸的时候,大家才会觉得有笑点。
三、故事的深度在于由彼及此和由人到己。
艺术作品往往都是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这个小品称得上佳作,也不仅仅只是好笑而已,故事背后其实映射的更多的是家庭教育的问题。
一是父母对孩子:父母与孩子之间往往很难达成共识,总会一方会妥协。而站在孩子的角度来看,他只做自己认为好玩的事情,比如抓虫子、玩火柴、踢足球等等。而家长更多的是要为这件事的后果做考虑,比如爬高会摔伤,玩火会烧伤,钓鱼有可能掉到河里等等。
客观事件不变的情况下,主观上的差别会引发矛盾,而很多家长往往没有认识到这一点,只是单纯的认为这孩子怎么这么不听话?我明明都是为你好,你还不听我的。
而中国的家长往往处在一个“高高在上”的地位,也很少能静下心来告诉孩子,为啥这件事不能做和自己心中真实的感受。而在小品中,客观事件不变,而将身份进行一次发生转换的情况下,相信各位家长也能进行一次换位思考,找到类似事件最优的解决方案。
而在对父母的关系上,中国有传统的孝道文化,但孝不能也仅仅体现在物质基础和生命安全这两个基本问题上。相信看过这个小品的人都知道,作品中女儿是为她爸爸好没错,但方式方法确实有待商榷,在关爱老人的问题上,我相信陪伴和理解也是同等重要,这也是一个家长作为家中中流砥柱身份时,对下一代最有效的引导。
最后在小品中提到:
对待六十岁以上的老人,要像对待小学生一样;
对待七十岁以上的老人,要像对待幼儿园的孩子一样;
对待九十岁的老人,要像对待婴儿一样……
家庭关系其实是一个美妙的循环,而这一切能够流转不息,正是因为这个圆的轴心是一个“爱”字。
在严顺开老先生的小品中,将家庭中的种种关系进行解读,有时会影响到三代人的思维,真正诠释了“家有一老,如有一宝”。
他在演绎着一个个生动形象的舞台人物的同时,也给我们讲述了一个个的道理,在春节这样中国人最看重的节日上,将“家文化”传递了每一个中国人。那时寒冬未逝,新春初到,每个人却都能感受到温情与温馨,而这种感觉将和春节联系到一起,和“家国天下”缠绕流转,最后融进每个中国人的血液中。
这种感觉萦绕在每个人的心头不会散去,不管你长多大,走多远。
而现在,严老先生离开了我们,而我们的童年又走远了一步。尚飨。
学艺术,让我们更近一点。
——艺教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