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孙云晓 给男孩父母的十六条建议(习惯成就孩子一生)

孙云晓 给男孩父母的十六条建议(习惯成就孩子一生)养成好习惯的六大步骤:也有父母提问,知道好习惯重要,可是太难了,我的孩子总是培养不起来,怎么办呢?没有一个孩子不希望成为好孩子,没有一个孩子不想好好学习,孩子管不住自己是一个大问题,我们要帮助我们的孩子。习惯是一个科学方法,需要用科学的方法来做。我们在习惯课题里,发现习惯培养的规律。每个年龄的孩子需要什么样的好习惯?幼儿阶段,要养成良好生活习惯,学习自我管理 小学阶段,注重品德和学习习惯;中学,智慧性习惯,有目标有计划会质疑会选择,更高层次的自我管理。不同年龄段都需要好习惯,但是根据年龄不同。十岁前是孩子教育最有效的年龄段,这个阶段崇拜父母和父母亲亲近,教孩子学会做人,明辨是非;十岁后,也能培养好习惯,这时候要更多理解和尊重孩子。这两个年龄段很不同。有妈妈问,孩子总也改不掉坏习惯,怎么办?写作业磨蹭,上课爱讲话等等,这些坏习惯让家长很头疼。《教育的秘诀是真爱》,这本书有详细介绍。一旦形成坏

孙云晓  给男孩父母的十六条建议(习惯成就孩子一生)(1)

简介:孙云晓,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研究员、副主任,《少年儿童研究》杂志总编辑。1999年被国务院表彰为“有突出贡献的教育科学研究专家”。2000年被国务院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授予“全国优秀儿童工作者标兵”。2008年被中国教育电视台等媒体评为“中国教育风云人物”。从事教育工作四十多年,对习惯问题研究十多年。

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说,儿童教育就是培养好习惯。习惯很重要!

先来看一个妈妈的提问。有个妈妈问,七岁大宝,每天出门必须提醒带东西,三岁小宝,每天必须喂饭,否则就不吃。

关于吃饭问题,有朋友的孩子,19个月就能吃的很好了,说明吃饭是一件孩子都能做好的,吃饭是孩子的本能,父母亲不要纠结吃的乱七八糟,吃的慢,吃的少,孩子自然能慢慢学会吃饭。七岁孩子,如果忘了带,家长可以提醒一下,如提醒之后还是忘了带,让他自己面对后果。教育家卢梭说,让孩子面对自然的惩罚。也就是让孩子自己面对事情最直接最自然的后果,慢慢地他就明白忘了带会给自己带来很多麻烦,也就会自己提醒自己。其实让孩子犯错误也是一种学习。


习惯决定孩子一生。

教育家说,家庭是培养习惯的学校,父母是培养习惯的老师。父母的本事要用在孩子习惯的培养上。习惯是什么?是人一种稳定的自动化行为,是从被动到主动到自动的过程。老师多年的研究发现,训子千遍,不如培养一个好习惯。这过程当中一定要坚持一个原则,尊重孩子,尊重孩子的主体地位。习惯培养的目标是解放孩子大脑,让孩子从一些低级束缚自己的不良行为习惯中解放出来,有良好习惯的孩子不是被奴化奴役,而是更自信。

每个年龄的孩子需要什么样的好习惯?幼儿阶段,要养成良好生活习惯,学习自我管理 小学阶段,注重品德和学习习惯;中学,智慧性习惯,有目标有计划会质疑会选择,更高层次的自我管理。不同年龄段都需要好习惯,但是根据年龄不同。

十岁前是孩子教育最有效的年龄段,这个阶段崇拜父母和父母亲亲近,教孩子学会做人,明辨是非;十岁后,也能培养好习惯,这时候要更多理解和尊重孩子。这两个年龄段很不同。

有妈妈问,孩子总也改不掉坏习惯,怎么办?写作业磨蹭,上课爱讲话等等,这些坏习惯让家长很头疼。《教育的秘诀是真爱》,这本书有详细介绍。一旦形成坏习惯,矫正很困难,关键是要有科学的方法。举例,五年级男孩,写作业坐不住。妈妈向心理学专家请教,妈妈按专家教的开始做。先观察孩子写作业到底怎么坐不住,妈妈发现孩子写作业一小时站了7回。妈妈跟孩子商量如果下次写作业一小时站3回,动画片可以随便看,如果超过3回,就什么动画片也不能看。一个星期下来,孩子有三天站了3回,有两天超过了,按事先约定执行,站了3回的可以看动画片,超过的就不能看了。第二个星期比第一个星期有进步,孩子学会自己提醒自己,这是我们的最终目的,因为真正的管理是自我管理。孙老师把这总结为加减法。好习惯,要用加法。鼓励好行为多多出现。好行为出现的次数越多,好习惯就越牢固。改掉坏习惯,要用减法。奖惩,做到了有什么样的奖励,做不到有什么样的惩罚,奖惩分明,及时有效。

也有父母提问,知道好习惯重要,可是太难了,我的孩子总是培养不起来,怎么办呢?没有一个孩子不希望成为好孩子,没有一个孩子不想好好学习,孩子管不住自己是一个大问题,我们要帮助我们的孩子。习惯是一个科学方法,需要用科学的方法来做。我们在习惯课题里,发现习惯培养的规律。

孙云晓  给男孩父母的十六条建议(习惯成就孩子一生)(2)

养成好习惯的六大步骤:

1、提高认识,激发动机。让孩子通过故事、案例,愿意养成好习惯,让孩子有动力

2、明确规范,知道怎么做。要具体化,明确化。

3、榜样教育。选择孩子喜欢的人物作为自己的榜样。

4、持久训练。21天初步养成一个习惯,90天养成一个较稳定的习惯。

5、及时评估和奖惩。让孩子在成功的体验中养成一个好习惯。评估可以画表或者用表格,让孩子自己来评估。可以在一小段时间,比如一星期就给孩子一个肯定。奖励不一定是物质的,也可以是精神上的。让孩子有信心坚持下去。

6、形成良好环境和风气。家风,校风,周围社区的风气。父母亲都很担心孩子过度使用手机,过度上网,可是父母亲拿着手机没完没了。过度使用手机其实是一个习惯,手机并没有那么重要,习惯性的看手机,在孩子面前给孩子一个强烈的诱惑,一个坏榜样。你希望孩子养成的好习惯,你就在孩子面前做,不想孩子做的,你在孩子面前也少做。

下一个提问是,孩子做事效率低,这个问题怎么办?

我们的建议,第一,列出每天要做的事情清单,有一个规划;第二,重要的事情先做。

还有家长提问,孩子做事情半途而废,不能坚持,怎么办?

孩子八岁,一直学小提琴,最近突然不想学了。很多父母忽视了一点,学琴是很不容易的,孩子是自己选择学的,但是学琴会有一个瓶颈期,父母可以换个方式,把练琴变成一种表演,让他有成功的体验。音乐学院的教授朋友说,其实我们99%的孩子不适合专业化学习,99%的家庭都给孩子专业化训练,所以孩子表示出畏难是正常的。父母做表率,做事情完完整整。父母让孩子做的事情,不要超过孩子的实际水平,一两件事情还行,事情累积起来,孩子就很容易放弃,不愿意坚持,所以父母要了解孩子。

孙老师重点提到了,培养孩子阅读的习惯,终身受益。孙老师本人,从11岁开始养成读书写作的习惯,成就了自己。父母都爱孩子,我们需要花点时间去培养孩子几个好习惯。

孙云晓  给男孩父母的十六条建议(习惯成就孩子一生)(3)

对于阅读这个习惯,孙老师给五招:

1、父母带头读书,经常让孩子看到你读书读报的样子;    2、经常带去书店,图书馆,让孩子在书的海洋里遨游,很少有孩子一点都不喜欢书的;    3、十岁前的孩子,睡前20分钟,父母坚持给孩子读书。可以培养亲子关系,可以提高孩子的阅读质量。读一些优秀作品。    4、每天在家里固定一个不受打扰的时间,选择一个舒适的地方,读书半小时,坚持21天,90天,孩子就会养成习惯,一种条件反射。    5、出门旅行时,让孩子查相关资料,给父母到向导,这是一个成功的体验,是很好的学习。孩子可以从景点的介绍,名人的介绍,对历史人物产生兴趣,可以过渡到名著,接着到名人的传记等。

这五招,父母亲能坚持,孩子绝大多数都能养成爱读书的好习惯。

有个妈妈问,孩子花钱很大手大脚,怎么办?实际上孩子的这种行为,跟父母亲的教育很有关系。有个例子,美国石油大王洛克菲勒,联合国大楼是他在1945年捐赠的。他给孩子的零花钱,十岁以下孩子,每星期三毛,十岁以上孩子,一美元50美分。零花钱这么少,洛克菲勒还要和孩子签长达14条的备忘录,要求零花钱三分之一储蓄,三分之一捐赠,三分之一自由花。每到周末要到父亲这里报账,合理可以增加零花钱,不合理要减少。洛克菲勒不缺钱,他是希望孩子养成好习惯。诸葛亮说,俭以养德。洛克菲勒家族一直都昌盛,这是一个启发。父母亲认真对待零花钱,孩子能控制好大手大脚。

也有家长质疑,21天真的能养成好习惯吗?按美国心理学的研究,一种行为坚持重复21天,是初步形成一个习惯,要坚持90天,才能比较稳定。我自己做了一个实验,关于运动的。21天,我自己发现还是很被动,21-60天开始变得主动,心理开始认同,60-90天开始变得自动,不需要别人提醒,已经内化了。不要在21天停步,这是一个很关键的时间点,习惯的养成就是要坚持坚持坚持,重复重复再重复。孩子成长的特点就是反反复复的,父母要有耐心。看上去习惯培养最费事,但实际上是最省力,一旦养成习惯,孩子不知不觉就会去做。父母爱孩子,为什么人类的爱伟大,因为我们的爱是以分离为目标而不是聚合。怎么能让他自由飞翔,自立自强?就是让孩子养成终身受益的好习惯。俄国教育家的名言,好习惯是存放在神经系统中的资本,如果你养成好习惯,一辈子都享受不尽利息,如果你养成坏习惯,一辈子都偿还不尽债务。好习惯像利息,坏习惯想债务,资不抵债,你的人生就会破产。这个话非常深刻。

训子千遍,不如培养一个好习惯。老师自己的感触:特别感谢我的少年时代,一个偶然机会我养成了爱读书的习惯,我梦想成为作家。读书读多了,我开始写作,我从15岁开始写日记到现在61周岁,写了46年的日记。因为有读书和写作的习惯,我后来成为记者,作家,教育工作者。

有人说,有些人小时候有好习惯,长大以后就没有了,为什么呢?是的,我们可以养成好习惯,也会去习惯。部队的军人,在部队被子叠的很整齐,退役以后就不会这样做了。这是因为内心的认同,你的认同改变了,习惯可能就改变了。我是青岛人,年轻时很爱吃鱿鱼,后来知道鱿鱼的胆固醇很高,我心里不认同它,就不再吃了,有一二十年没吃过了。所以我们在习惯培养过程中,要让这个内心的认同不断深化。就像我读书和写作的习惯,我内心一直很认同,所以我不会退化。习惯让人的生活变得简单,从容,持之以恒。你认同它重要,并且产生感情。每次出差,包里都会带着一两本书,有空就会想看,一摸出书,会有幸福的感觉。在机场,飞机延误了,我看着一本喜欢的书,我的情绪一点没受影响,因为飞机延误,我不能改变,乘着这个时间,我平时没时间看,现在正好看书,没有损失。我送给深圳读书节的两句话,“养成读书的习惯,等于在心里装一台成长发动机;养成读书的习惯,人一辈子都不寂寞,养不成读书习惯,人一辈子都会不知所措”。

父母让孩子养成读书,写作,诚信,运动,做家务,负责,礼貌等等,这些具体的习惯,让孩子受益终生。而这些习惯的养成在少年时代充满机会。有朋友问我,是学习习惯重要还是生活习惯重要。当然都重要,但是从家庭角度来说,父母最大的本领首先是培养孩子养成生活习惯,生活习惯让孩子有自我管理能力,学校需要带给孩子的是学习习惯。现在中国的教育有点错位,父母重视孩子的学习习惯,学校重视孩子生活习惯,这是放弃了自己的优势。所以我认为要重新认识家庭教育,家庭教育首先要培养好的生活习惯。家庭是个性化教育,影响最长远,学校对教育教学擅长,可以培养孩子学习习惯,求知能力。

习惯成就孩子一生,好父母要带头养成好习惯,以自己的好习惯来影响孩子养成好习惯,这就是最好的榜样。抓住这个好习惯的根本,家庭教育会越来越简单,父母会越来越轻松。

注意一点,每个孩子都是不同的,不要简单照搬,要从孩子实际出发。培养多少习惯,习惯不能太多,青少年发展中心和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系一起研究发现五个习惯最重要,对每个孩子都有效:学习,仁爱,负责,尊重,自制。

孙云晓  给男孩父母的十六条建议(习惯成就孩子一生)(4)

以下是我自己的感受。

好习惯很重要,可以成就孩子的一生,这个我们可能之前一直都有这样的认识,只是没有孙老师分析的这么透彻,通过孙老师的课,我更坚定了“习惯成就孩子一生”的理念。孙老师的这堂课,给我最大的收获就是习惯的科学培养和巩固。我以前也听过坚持21天可以养成一个习惯,但是总感觉有些习惯不知不觉就没有了,也从来没有深究过为什么习惯会消失,现在我明白了原来21天只是初步养成一个习惯,好习惯的养成需要90天才能比较稳定,而且习惯养成以后,要让它持久的发挥作用,还需要你内心不断地认同,同时让这个认同不断地深化。而且这个习惯的科学培养过程,不但适合孩子,也适合父母。

我们常常希望培养孩子的好习惯,就像孙老师介绍的,爱阅读的习惯,学习习惯,良好的生活习惯等等。我们常常感叹培养孩子的好习惯很难,孩子总是不配合。那我们有没有想过,养成一个好习惯是不是真的很难?要坚持一个习惯是不是真的需要很大的毅力?我们可不可以自己感同身受一次这个习惯培养的过程?我们可不可以自己实践一次,体会坚持做一件事情需要的决心和支持?正好,现在家里有一个急需改掉的坏习惯,我们商量决定用这个来实践。

实践对象:孩子爸爸

实践内容:帮助孩子爸爸改掉下班回家,时不时要去看手机的坏习惯

根据孙老师的课,我们研究制定的方案如下:

第一步,观察孩子爸爸:下班回家,吃过晚饭,自然状态下(也就是放松状态,没有人要求他放下手机)不自觉地去看手机的次数和时间。一小时四次,时间总和超过半小时。

第二步,和孩子爸爸沟通,为什么总是忍不住去拿手机看?是手机上真的有那么多重要的事情,非要当时当刻去处理?还是因为一个习惯,一闲下来就想去看看手机,哪怕什么新短信新微信提醒都没有也要去摸一下?达成共识,其实真没有那么多重要事情,下班回家,一两个小时不看手机,根本不影响什么。

第三步,讨论一下,平时工作这么忙,下班回家陪家人说说话,陪孩子闹一闹,这个事情重不重要?达成共识,陪伴家人和孩子当然重要,家庭比工作更需要自己。

第四步,制定一个目标,如果下班回家晚饭后,自然状态下,一个小时不看手机,可以在这个周末睡到自然醒;如果没有做到,周末要早起准备早餐。奖惩要严格执行。

第五步,定期验收成果,表扬孩子爸爸的配合和坚持 增强他的成就感。

第六步,坚持21天,初步养成习惯。

第七步,最重要的一步,通过各种方式让孩子爸爸意识到在孩子面前玩手机,是一个非常坏的榜样,让他内心认同,并且不断深化这个认同,最好能达到像我一样,对于在孩子面前玩手机感到深恶痛绝。

等到有一天,他自觉不玩手机了,并且看到别人玩手机会觉得不自在,要忍不住去提醒别人不要总是玩手机的时候,这个习惯应该才算养成了。

这是这堂课最大的收获,并且刻不容缓要去实践。如果孩子爸爸最后养成了这个习惯,对父母来说,我们体会到养成一个好习惯的不容易,在培养孩子习惯的过程中,可以对孩子多一份理解和宽容;对于孩子来说,不但收获了一个有效陪伴的爸爸,而且也是给他们树立了一个做事情有决心,并且能持之以恒的父母形象,告诉他们,养成一个好习惯并不难,爸爸就是你们的榜样!

期待实践的成果!

文章来源:焕莱妈妈

综合编辑:朵朵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