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作霖的七个结拜兄弟排行(晚清能臣赵尔巽)
张作霖的七个结拜兄弟排行(晚清能臣赵尔巽)那么这位让张大帅又敬又怕的赵尔巽到底是何许人也?他是怎么把张作霖一手提拔上来的?张作霖对赵尔巽又有多恭敬?赵尔巽去世后,张作霖甚至在赵宅门口一路磕头磕到灵堂,额头和鼻孔都出了血,场面让人难忘。但是面对赵尔巽,张作霖却不一样。这位晚清时期的封疆大吏德高望重,一手把张作霖从行伍之中提拔起来,所以张大帅对他是又敬又怕。哪怕张作霖后来成为大帅,在赵尔巽面前也自称“属下”或者“沐恩”,非常谦卑。
“我爸爸天不怕地不怕,没有一个人可怕的,他就怕赵尔巽,赵尔巽能训他。因为当年他能起来,就是赵尔巽提拔的。”
这是张学良将军晚年接受采访时说过的一句话,他评价父亲张作霖天不怕、地不怕,这话一点不假。
张作霖是草莽出身,刀口上混饭吃的人,一辈子无所忌惮。
无论是和多强大的对手打交道,如清政府、北洋政府、日本人、苏联人,他都不知道害怕,只要惹急了张大帅,就是满口脏话。
但是面对赵尔巽,张作霖却不一样。
这位晚清时期的封疆大吏德高望重,一手把张作霖从行伍之中提拔起来,所以张大帅对他是又敬又怕。
哪怕张作霖后来成为大帅,在赵尔巽面前也自称“属下”或者“沐恩”,非常谦卑。
赵尔巽去世后,张作霖甚至在赵宅门口一路磕头磕到灵堂,额头和鼻孔都出了血,场面让人难忘。
那么这位让张大帅又敬又怕的赵尔巽到底是何许人也?他是怎么把张作霖一手提拔上来的?张作霖对赵尔巽又有多恭敬?
一、晚清官场的能臣,赵尔巽赵尔巽,字公让,1844年生于辽宁省铁岭市。赵家虽然是汉姓,但却是旗人,属于八旗的正蓝旗,家族祖籍山东莱州,是明末清初时期的“抬旗”。
赵尔巽兄弟四人,赵尔震、赵尔巽、赵尔丰、赵尔萃都在晚清官场上活动,其中赵尔巽和赵尔丰后来成为封疆大吏,在朝堂上最为风光。
赵尔巽于同治13年中进士,入翰林院,后来官至广东御史,是光绪年间清廷著名的“言官”。
所谓言官,就是上书言事者,这些人自称“清流”,别的本事没有,就给朝堂上的人和事儿挑刺。无论朝廷国策还是皇帝用人,只要不和“规矩”、“礼法”,“清流”们都要参上一本。
“清流”从皇亲贵族到封疆大吏得罪了个遍,但清廷祖训要“广开言路”,所以历代皇帝对“清流”们非常宽容,这些人也就肆无忌惮。
同治皇帝登基后,西太后慈禧一直把持朝政,光绪年间也不例外。清流们就抨击后宫干政,慈禧虽然生气,但是也无可奈何。
最夸张的一次是在1886年,赵尔巽在紫禁城见光绪和慈禧,作为旗人,他能和慈禧近距离沟通。
当时赵尔巽要远去贵州赴任,君臣之间也就说些无关痛痒的问候话。但是赵尔巽离开北京后,立刻向督察院写折子报告,说慈禧太后手伸得太长,擅权专政,架空皇帝。
慈禧太后很生气,但赵尔巽已经远走贵州,这事儿也就不了了之。
19世纪末,赵尔巽先后在安徽、陕西、四川、山西、湖南等地为官,是清廷重要的地方大员。
赵尔巽每到一地都要办几件大事:办学、禁烟、练兵、赚钱。
为官几十年,赵尔巽的政绩斐然,不仅在朝廷上很有声望,民间也对他评价很高,有“能臣”外号。
来到1903年,赵尔巽从湖南调任户部尚书,又被调到东北任“盛京将军”,管理东三省。
当时东三省正在大规模开发之中,赵尔巽上任后一边剿匪,一边搞经济,让东三省的局面焕然一新。
二、赵尔巽一挥手,从乱世里拔出个张大帅从1905年到1911年,赵尔巽在大清朝最后几年先后被任命为湖广总督、四川总督、东三省总督。
在四川总督任上,赵尔巽和弟弟赵尔丰平定西藏叛乱,稳定四川西部的藏族、彝族地区,对中国西南地区的稳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1911年,赵尔巽来到东北总督东三省,治所在奉天。当时大清王朝正处在革命前夜,南方的革命党多次武装起义,清政府焦头烂额。
在东北的赵尔巽到处巡查,抓捕宣传革命的学生,并在“新军”之外另训军队,以防不测。
1911年10月辛亥革命爆发后,赵尔巽下令东三省戒严,并调兵来奉天镇压革命党。他调动了一个巡防营进城,统领就是张作霖。
张作霖和赵尔巽其实早就相识。
1906年时张作霖还是盛京将军手下的一个小“管带”,也就是营长。但经过赵尔巽提拔,张作霖为“统带”,管理五营兵马,张作霖这才从一帮小兵头里脱颖而出。
1911年,张作霖被赵尔巽调进奉天府,张作霖的确忠心耿耿,大力镇压革命党的活动。
赵尔巽看张作霖既忠心又能干,就封其为“城防司令”,兼“剿匪司令”。张作霖也不辱使命,在新军将领蓝天蔚“驱赵”的压力下保护了赵尔巽,赶走了蓝天蔚。
然而在这期间,因为赵尔巽和张作霖在东北清剿革命党,手上沾了不少鲜血,这让赵尔巽这个“能臣”在晚年背上骂名。
1912年初,清帝下诏退位,赵尔巽在奉天总督府里闭门不出。民国成立后,赵尔巽离开奉天,去山东隐居。
此后,赵尔巽和一大批遗老遗少在青岛隐居,放言“誓死不做二臣”,后来袁世凯曾召赵尔巽出山,并许以高官厚禄,但是赵尔巽并不接招。
尽管赵尔巽离开了东三省,但是他提拔起来的张作霖却在奉天成为一霸。
当时,张作霖统领奉天巡防营共16个营的兵力,手上有几千人马,任何北京派来的官员都要拉拢张作霖。
1912年到1915年,得势的张作霖历任关外练兵大臣、民国陆军27师师长。1916年赶走段芝贵后,张作霖被正式任命为奉天督军。
在那之后,张作霖逐渐夺取东三省的控制权,成为东北王。而张作霖深深记得,自己有这一切,都要感谢赵尔巽的提拔。
因此,张作霖对赵尔巽感恩戴德,一直对他毕恭毕敬。
赵尔巽较张作霖年长30岁,虽然张作霖没有公开拜赵尔巽为“义父”,但是根据张学良的回忆,张作霖的所有孩子都管赵尔巽叫爷爷。
张作霖经常给赵尔巽写信问候,遇上赵尔巽大寿,还会亲自去山东看望他。
1920年后张作霖当了“大帅”,已是一方诸侯,但在赵尔巽面前还是很低调,在信里自称“麾下”、“沐恩”,态度非常谦卑。
三、赵尔巽修“清史稿”,张大帅慷慨解囊民国初年,袁世凯请赵尔巽出山,被赵尔巽拒绝。但是1914年,袁世凯决定修《清史》,这是中国古代历朝历代的规矩,前朝灭亡后,后一个朝代要修撰前朝史。
这个命令非同小可,袁世凯把它下达给了赵尔巽。“修史”是名垂史册的差事,是古代文人的一种理想,赵尔巽也就欣然接受了。
随后,赵尔巽请来了几十个清朝翰林院出身的遗老共同修史,但从1914年修到1926年,花了12年都没有修完。
清朝的史料浩如烟海,哪怕是修了10年之后,赵尔巽版的《清史》还是一本上千万字的“稿”。
期间,因为民国政局动荡,清史院经费不够,赵尔巽还派人去找张大帅要钱。张作霖慷慨解囊,爽快出资帮助恩人修史。
1926年,《清史稿》已经基本完成,但是赵尔巽已经82岁,10余年的修史掏空了他的身体。
当时《清史稿》还不能称为“史”,但是赵尔巽知道自己时日无多,要求将其印刷出来,了自己的一桩心愿。
可修史机构已经没有经费,赵尔巽最后又让奉天官员袁金凯带着清史稿去关外找张作霖印刷,这就是《清史稿》最早的“关外版”。
1927年,《清史稿》刊印成功,9月,赵尔巽在北京去世。
赵尔巽的宅子在北京北兵马司胡同,灵堂设好后,全国各地的遗老遗少都往北京赶,送这位晚清重臣最后一程。
而张大帅当时正在北京,第二次直奉战争结束后,张作霖入主北京,成为北洋政府“陆海军大元帅”,是中国第一实权人物。
张作霖听到恩人赵尔巽去世,立刻赶到兵马司胡同为自己的恩人送行。
张作霖在赵家大宅前下车,在大宅门口嚎啕大哭,一步一叩首,磕头进入灵堂。张大帅额头磕破,鼻子流血,在场的人无不动容。
赵尔巽去世后,张作霖还让女儿张怀瞳嫁给了赵尔巽的儿子赵世辉,两家结为亲家。这对夫妇非常恩爱,后来远走美国,在美国开枝散叶。
赵尔巽和张作霖的故事在1927年结束,张作霖此时登上了人生巅峰。但谁都没想到,仅在1928年6月,张作霖就在关外的“皇姑屯”被日军炸死,只比自己的恩人多活了一年。
张作霖是草莽出身,能和赵尔巽这样文人出身的封疆大吏遇到一起,是清末民初乱世的时局所致。
张作霖对赵尔巽毕恭毕敬,这是中国社会的一种传统道德,知遇之恩在古代社会重如泰山,尤其对于男性,仕途的恩人是“再生父母”,张作霖虽然是粗人,也知道这个道理。
但根据赵氏后人回忆,赵尔巽这种封建官僚门第之见很深,居然不太待见张作霖。赵尔巽生前,张作霖就曾想和其当儿女亲家,但是赵尔巽不许。
当时张作霖已经是一方霸主,但是赵尔巽居然还看不起他,觉得张家出身草莽,而且背景不干净,两家门第差太多,不肯让张家“高攀”。
直到赵尔巽去世,张作霖提亲才获得成功,让女儿嫁给了赵尔巽的独子。
以此来看,和张作霖这种粗人相比,赵尔巽这种儒生的确显得更加古板、绝情,张作霖能忍赵尔巽的轻慢,也的确有大气度。
一个是古板的贵人,一个是粗鄙的枭雄。正是前者的识人和善任,后者的谦卑和知恩,成就了这一段感人的“恩情”。
文/商学野
参考资料:《赵尔巽执政奉天略论》,张富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