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uul限流是如何实现的:蛰伏7年终获耶鲁全奖博士offer ZUCC究竟带给他什么
zuul限流是如何实现的:蛰伏7年终获耶鲁全奖博士offer ZUCC究竟带给他什么“ Congratulations! We are delighted to inform you that you have been selected for admission as a full-time doctoral student in Computer Science starting in the 2019 fall term. ”#来自ZUCCTop0.1%学生的心声#在不留后路的情况下挑战极限、飞越重洋,他最终成功了。支撑他的,有彻夜难眠、痛苦抉择后的一朝破壁,有对未来的无限期许,有在忘我工作中积累的成绩与自信,有渴望在计算机领域贡献才智的家国情,也有在城市学院时期经历烙下的深深的影子。就如同黄博文应学院宣传办之约为母校撰文中所说的:“在城院时期刚好有幸见证了其他学长学姐完成了类似的飞跃。虽然明面上我应该是城院历史上第一个顶尖藤校的博士全奖录取,但这背后有很多顶尖城
在中国科学院大学本科生院担任助教
他曾经受到过几乎所有人包括亲人在内的反对或不看好;
也曾经经历过每天早上九点到第二天半夜三点,前后连续加班一百多天的工作节奏;
还曾经北漂租住在没有卫浴的招待所,每天骑车一小时上班,骑车一小时下班,在城区城郊来来回回。
在不留后路的情况下挑战极限、飞越重洋,他最终成功了。
支撑他的,有彻夜难眠、痛苦抉择后的一朝破壁,有对未来的无限期许,有在忘我工作中积累的成绩与自信,有渴望在计算机领域贡献才智的家国情,也有在城市学院时期经历烙下的深深的影子。
就如同黄博文应学院宣传办之约为母校撰文中所说的:“在城院时期刚好有幸见证了其他学长学姐完成了类似的飞跃。虽然明面上我应该是城院历史上第一个顶尖藤校的博士全奖录取,但这背后有很多顶尖城院学生和老师的共同影响。”
#来自ZUCCTop0.1%学生的心声#
“ Congratulations! We are delighted to inform you that you have been selected for admission as a full-time doctoral student in Computer Science starting in the 2019 fall term. ”
坐落于美国东海岸纽黑文小镇的顶尖常春藤盟校,耶鲁大学,在我的27岁生日前夕,送来了人生中最珍贵的一份礼物:为自己多年坚持给予的最终回报——博士录取通知书,还有让我在接下来五年时间里免除后顾之忧的经济支持——学费全免,加上每月$2900 的奖学金。
很荣幸自己的申请结果赶在母校的20周年庆典前尘埃落定,这样我就能再次以一个不同的身份,对母校20周年庆典提前致以祝贺。
我在中科院计算所-先进计算机系统研究中心呆了近六年时间,这个研究中心的教职工和学生共有150人。这段时间里我所见到的历届学生中,国科大本科生院相关专业最好的申请结果是马里兰大学和芝加哥大学博士,研究生院最好的申请结果是加州大学圣芭芭拉分校的博士,并且也仅限于个别顶尖案例,所以考虑到我的申请背景,这个录取结果在中科院计算所也引起了一阵轰动。
一位所领导曾经在计算所大厅认出我把我拦下,拉着他学习成绩不好的孩子让我做了一番现身说法,最后这位领导给了一句很贴切的总结:有的人只是醒悟的晚。
研究中心后来办了一个“学霸讲座”,我有幸上台,台下有师妹提问说,为什么你从一个双非院校(非985、非211)出来,也能坚持走到现在?
我的回答是,其中有一部分原因,是我在城院时期刚好有幸见证了其他学长学姐完成了类似的飞跃。虽然明面上我应该是城院历史上第一个顶尖藤校的博士全奖录取,但这背后有很多顶尖城院学生和老师的共同影响。
我的出国申请之旅,源自七年前,计算分院2011届吴艇学长、2012届陈兴学长、信电分院2013届吴俊祥学长等人在舟山东路咖啡屋和我的谈话。
当时的我仅仅大二,而这几位学长都已堪称城院学生中的翘楚,吴艇学长拿到过UIUC和Purdue两所CS Top10牛校的博士全奖录取,陈兴学长是当年国奖得主,吴俊祥学长之后也远赴匹兹堡大学读研,随后工作于高通和锤子科技。
2011年,计算分院ACM实验室的黄卫、赵森琪和陈佳宁
在那次舟山东路谈话前,我在计算分院的ACM实验室,目睹了黄卫学长、赵森琪学长和与我同届的陈佳宁组成的神仙队,在ACM/ICPC区域赛中位列银首,积分榜上ZUCC的名字被清北和Google包围。这些学生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光看这样的履历,外人很难将他们与双非院校联系起来。
直到几年后,我开始在中国科学院大学本科生院担任助教,教过国内顶尖本科生的基础实验课,才慢慢想明白这其中的关键。
我把这些极为突出的城院学生统称为城院的Top0.1%,定义标准只有一个:有能力与清北复交的一流学生抗衡。
这些城院的毕业生们,在职场上光芒耀眼,如计算分院2015届毕业生郭泽晖,只有本科学位的他,只花了三年多时间就升到阿里P7,比我认识的众多清北博士晋升还要快;
ZUCC百度第一人,信电分院2011届陈益杰学长离职创业前,在百度也是几乎一年一级地飞速晋升;
和我同届的信电学生蒋佳立是我知道的城院历史上第一位MSRA(微软亚洲研究院)实习生,参与了Bing搜索引擎的图像搜索加速工作,他返杭入职阿里第一年又是漂亮的3.75绩效;
同届的另一位信电学生季君剑曾和蒋佳立搭档获得信电历史上第一个电子设计竞赛全国一等奖,毕业后不久即入职海康威视;
另外一位同届的陈聪荣在校期间就展现了很强的Java功力,他离杭赴沪工作于深受年轻人喜爱的Bilibili;
同届的钱晨杰,拿到special offer入职华为,随后一届的萌学妹詹贺圆则加入棒米科技,都是各自部门的工作主力。
即便是在最看重出身的学术圈,城院的顶尖学生也毫不逊色,外语分院2008届徐杭平学长于斯坦福拿下博士学位,现于美国顶尖的研究型大学加州大学圣芭芭拉分校任教;
计算分院2009届张心欣学长,在UBC攻读博士期间发表三篇一作SIGGRAPH,已经是实时渲染、仿真建模领域的国际级专家,本文写作时他的最新一篇SIGGRAPH投稿又拿到3个strong accept的惊人分数。
我非常幸运的一点在于,上述过半的学生,都涌现在我上下三届的时间范围里,所以我在城院期间就已经耳闻目睹了相当多的成功案例,知道有朝一日自己也能成为他们中的一员。
这其中城院老师们的贡献不能被忽视。学院没有老师专职于计算机系统结构方向,迫使我当年不得不在信电教学大纲制定的培养方案外独辟蹊径,这样的学生很容易被归为不受看好的异类。但不少老师,特别是信电分院内部的领导和老师们非常大度开明,主动为我的探索提供有力支撑。如外语分院的陈炼佳老师顶着压力让我免听英语课程,信电分院的朱胜老师也知道我当时已经开始钻研ARM处理器的分支预测结构设计,在课程中给了我额外关照。
时任分院领导潘仁君、周选昌老师等人签字批准了分院历史上没有先例的毕业设计指导方式,我才得以顺利奔赴中科院计算所实习,随后时任分院副院长方志刚老师又亲自关照了我在2014年的第一次博士申请,那次申请结果帮助了我在信电极少博士全奖录取的环境下摸清了自己的大致选校定位。这些都令我终身铭记并感激。我在中科院计算所站稳脚跟并且进一步拿到耶鲁的offer,实际上也说明,信电分院的教学力量有能力输出哪怕是教学大纲以外的出色学生。
信电分院鲍福良老师
这当中最特别的一点是,上述的顶尖学生中有几位和我同样出自一个实验室——信电分院鲍福良老师创建的Debug实验室。
鲍福良老师眼光非常独到,他注意到了传统教学的盲区以及一群不适合大类培养的学生的存在,一手创办了Debug实验室,把我和其他几位不被看好的学生收入麾下加以培养,并最终形成连续的梯队。近年来多位毕业生考研进入杭电等学校,2016届的小仙女毕业生黎芳琪在毕业前就在阿里实习,毕业后先后供职于网新和海康威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