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信鸽发源于哪里(揭秘神秘的赛鸽运动)
最早信鸽发源于哪里(揭秘神秘的赛鸽运动)这是2023年江苏省第二十届千公里信鸽联赛的比赛现场。作为一项神奇而神秘的体育运动,赛鸽运动在全国范围内蓬勃开展。说它神奇,是因为信鸽这些小小的和平天使,即使离家再远,都能凭借着惊人的天赋本能,找到回家的路;说它神秘,是因为浓郁的赛鸽文化,令无数鸽友沉醉其中,为之疯狂,而围墙之外,几乎很少有人知道这项体育运动的存在。一千公里之外的江苏鸽主们,此时脸上写满了焦灼和期待,他们不时在手机屏幕上查看鸽子的航线图,又不时用眼神扫视天际,期盼着自己的信鸽能够早日归巢。飞越千里,只为归巢5月18日凌晨,天色尚未透亮,陕西咸阳市乾县的一处郊野,8辆大型卡车已经在此熄火等候了两个小时,风中不时传来鸽子“咕咕”的叫声。“五、四、三、二、一”,倒计时的哨音划破了宁静,5点58分,随着一声令下,卡车一侧鸽笼的拉杆猛地拉起,15067羽信鸽霎时扑闪翅膀,呼啦啦地蜂拥而出,朝着家的方向箭驰而去,很快消失在了茫茫的天际
新华日报·人文周刊(第274期)
【记录】
【文脉】
【记录】
飞越千里,只为归巢
5月18日凌晨,天色尚未透亮,陕西咸阳市乾县的一处郊野,8辆大型卡车已经在此熄火等候了两个小时,风中不时传来鸽子“咕咕”的叫声。
“五、四、三、二、一”,倒计时的哨音划破了宁静,5点58分,随着一声令下,卡车一侧鸽笼的拉杆猛地拉起,15067羽信鸽霎时扑闪翅膀,呼啦啦地蜂拥而出,朝着家的方向箭驰而去,很快消失在了茫茫的天际线。
一千公里之外的江苏鸽主们,此时脸上写满了焦灼和期待,他们不时在手机屏幕上查看鸽子的航线图,又不时用眼神扫视天际,期盼着自己的信鸽能够早日归巢。
这是2023年江苏省第二十届千公里信鸽联赛的比赛现场。作为一项神奇而神秘的体育运动,赛鸽运动在全国范围内蓬勃开展。说它神奇,是因为信鸽这些小小的和平天使,即使离家再远,都能凭借着惊人的天赋本能,找到回家的路;说它神秘,是因为浓郁的赛鸽文化,令无数鸽友沉醉其中,为之疯狂,而围墙之外,几乎很少有人知道这项体育运动的存在。
每一次飞行,都是一次壮丽的冒险
陕西到江苏,1000公里的路程,对于小小的信鸽而言,是一趟漫长又危险的旅程。
无人知晓,在这趟艰难又富有挑战性的行程中,有多少勇士能够“荣归故里”,又有多少只信鸽“折戟沉沙”。在江苏省信鸽协会副会长范星看来,比赛的路线长达千公里,需要赛鸽在极端天气和复杂地形下飞行,这是对信鸽的耐力和勇气的极大考验,“鸽子品种不同,育种不同,训练难度不同,最终能够以高分速归巢的鸽子,都将成为人们眼中的王者。”
范星说,比赛前,主办方会将参赛鸽运输到比赛地点,然后统一放飞。每只鸽子的脚上都佩戴着全国统一的足环,足环的编号都是唯一的,相当于鸽子的“身份证”。另一只脚上则捆着一个装有芯片的电子环,用于显示飞行速度、归巢信息等。
“这一路,鸽子要独自面对各种恶劣天气和艰难险阻,有的鸽子会遭遇暴风雨、雾霾天,有的鸽子可能找不到食物饿死了,有的则可能被猛禽抓住吃掉,还有的可能途经山区迷了路。总之,路程越远,归巢的鸽子就越少。”
即便顺利归巢,最先到家的鸽子也并不意味着就是最后的获胜者,“因为每个鸽棚距离司放地远近不一,比如从陕西咸阳飞到苏南和苏北,距离不一样,所以还必须看分速。”范星介绍,所谓分速,即比赛时间内平均每一分钟赛鸽的飞行距离。比赛之前,运用GPS测量出司放地和鸽棚的坐标,通过经纬度,算出准确空距。再把鸽子所飞的空距,除以飞行时间,就得到鸽子的飞行分速,分速最高者为冠军。
信鸽运动,是一项古老的赛事,起源于比利时,至今已经有数百年的历史。过去几十年来,信鸽运动在中国迅猛发展。如今,信鸽比赛已成为国家体育总局正式批准的体育项目之一,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各级各地信鸽比赛达到了21827场,平均每天就有60场之多。目前,中国信鸽协会会员人数、足环发行量、比赛场次、比赛形式、参与人数、承办国际赛事的频次与级别等,均排名世界第一。
信鸽是一种神奇的动物,即使把它带到千里之外的陌生环境,他们也能依靠自身的定位系统,找到回家的路。关于信鸽的归巢机理,学界历来众说纷纭,有专家认为,鸽子靠强大的记忆力与敏锐的视觉规划航线。也有生物学专家认为,鸽子可以通过地球磁场强度等信息锁定位置,并规划飞行路线。此外,还有太阳导航说、记忆导航说、嗅觉导航说等。
“信鸽识途,一直是个未解之谜。”范星告诉记者,1994年7月7日,江苏省1671羽信鸽远征新疆库尔勒,这是当时我国所举办过的放飞距程最远的超远程比赛,因为路程实在太遥远,在规定报到时间内仅有3羽归巢。南通的一羽鸽龄仅10个月的赛鸽,经过了4个月零7天的“长途飞行”终于归巢,空中距离达到3300公里,这次比赛至今仍保持着信鸽比赛飞行距离最远的世界纪录。
“这一次,信鸽从千公里外的陕西咸阳飞回江苏,最快的信鸽到徐州只需要10个多小时,有些时候,司放员还没有回来,信鸽已经先行飞到了家。”范星说,正常情况下,参加中短距离比赛的信鸽,每分钟能飞1200米左右,如果顺风,最快速度能达到每分钟1600米。“信鸽飞行时并不是直线飞行,而是会拐弯、盘旋,不断改变方向和高度,因此实际飞行距离往往超出比赛距离。”
鸽子参加比赛,是鸽主们最高兴的事,但内心却都“七上八下”。
“养鸽子,其实就像是养孩子。”60多岁的卢均是南通资深鸽友,每次比赛,老卢的内心总是焦虑不安。1997年,江苏省信鸽联赛,老卢把1岁半的“包头王子”带到内蒙古放飞,返程途中要经过三峡。那些天,卢均每天不停地跑到鸽舍察看,看不到心里就空荡荡的,“会不会顺利飞过三峡?”“会不会被老鹰、黄鼠狼吃了?”第五天公司组织聚会,老卢放心不下,偷溜回家,一上楼,就看到“包头王子”耷拉着眼皮,神色恹恹,转过头来看看老卢,累得眼睛又眯了起来,这可把老卢心疼坏了,眼泪差点流了下来。
对养鸽人而言,最开心的事就是看到鸽子归巢,老卢说:“你在心里估算着时间,一直等,终于看到它拍着翅膀回来了,就和父母看到孩子回来的心情是一样的。”
“其实每一次比赛,都会有一些鸽子失踪,而且距离越长,归巢率越低。但如果在比赛中取得名次,这些信鸽的身价就会几十、几百倍地涨。”范星说。
赛后拍卖,一只冠军鸽子身价高达千万
“六千、八千、一万……”5月30日,江阴云外水庄大酒店,一场信鸽拍卖会正在举行。来自全国的鸽友们从天南海北汇聚于此,他们仔细端详着每一只信鸽的羽毛、骨骼和肌肉,试图从中挑选出一只最优秀的鸽子,一只能给自己带来“荣光”的信鸽。
拍卖是赛鸽产业链中的重要环节,每年信鸽赛事落下帷幕,成绩优异的信鸽都会进入拍卖会。这一场拍卖会上,鸽友姚宇庆花了9万元拍下了自己的爱鸽,它刚刚获得了2023年国际鸽联洲际杯大奖赛江苏云外水庄站第三关510公里决赛的冠军。
“我舍不得他被别人买走,所以就自己拿下了。”手捧爱鸽,姚宇庆流露出一脸怜爱之情。
“一只鸽子好不好,可以观察他是否骨骼硬朗、肌肉饱满、线条流畅,还有就是要观察它的眼睛。”68岁的蒋夏宁,是扬州信鸽协会的荣誉会长、信鸽国家级裁判员。养了一辈子鸽子的他,经常参加各种赛事,在业内“小有名气”。
他告诉记者,目前国内赛事分为各级信鸽协会举办的公益性质的地方赛,以及由公棚和俱乐部举办的职业赛事。“公益性比赛参赛门槛比较低,相当于只是提供一个平台让大家进行竞技活动,通常一羽信鸽的参赛费只要十多元,获奖者也只是获得一些精神上的奖励,比如一个奖杯、一张奖状。而公棚赛事参赛门槛较高,获胜者不但能获得奖状,还能拿到实实在在的奖金。”
蒋夏宁介绍,所谓公棚比赛,就是把在出生40天左右的小鸽子交到公棚处,由公棚统一饲养并由专业教练进行特训。正式比赛前,公棚会进行一定公里数的训放,训放之后顺利归巢的鸽子,需缴纳一定金额的参赛费。但需要遵守的约定是,所有公棚和俱乐部举办的比赛,取得名次的鸽子除了能获得一定金额的奖金外,还必须参加拍卖,拍卖收入一般60%归鸽主,40%归公棚。“如果鸽友想留下自己的鸽子,那就得自己花钱买下它。”
拍卖会上被买走的信鸽用来做什么?蒋夏宁说,比赛成绩优异的鸽子,不会再去参加任何比赛和训练,而是用于做“种鸽”,精心培育下一代。因为鸽友们相信,有好赛绩的鸽子,具有优良的基因,可以培育出更为优秀的后代,从而提升之后获奖的可能性。“所以,比赛获得高位奖的信鸽都会被用来配种,而他的‘父母、兄弟、儿女’也会成为鸽友们争抢的对象,所谓‘鸡犬升天’。”
为了找到好的鸽苗,鸽友们在全国各地的赛鸽拍卖会上“寻宝”,在那里,花几万、几十万买一羽名鸽是件稀松平常的事。一些实力雄厚的买家,甚至走出国门搜罗“种鸽”,2020年11月,一位中国买家以160万欧元(约合人民币1247.9万元)拍下比利时雌性赛鸽“新金姆”,打破世界赛鸽拍卖的最高纪录,引发业内一片惊叹。
“有些身价百万的鸽子,它的子女也要几万块。”养鸽子的人特别看重血统,蒋夏宁内心也相信血统的重要性,但有时候他又觉得这其中存在着某种“玄学”,“并不是说信鸽的父母是冠军,他的子女就一定是冠军。事实上,不注重血统的养鸽者也有机会赢得胜利,正是这种不确定性,让饲养信鸽变得更有乐趣”。
想让鸽子取得好成绩,血统仅是一部分,平时的喂养和训练也很关键。“鸽子是有食谱的,我们会根据鸽子生长发育的需要,给鸽子喂不同种类的饲料。”蒋夏宁的鸽棚里养着百余只鸽子,每天他给鸽子喂玉米、小麦、豌豆等不同粮食组成的混合饲料,保证营养平衡。此外,还要定期给鸽子防疫防病。有些鸽友还会不定期地给鸽子加喂各种进口药和保健品,蒋夏宁笑言:“别小看这些小东西,吃得比人还讲究呢。”
“赛鸽要出好成绩,第一靠血统、第二靠养功。”在资深鸽友卢均看来,养信鸽看起来简单,实际上技术含量不低。引种、饲养、训练、改良品种……其中牵涉到营养学、遗传学、运动学等诸多学科。30年来,老卢俨然成为一位全天24小时的信鸽“保姆”。老卢每天早晚4点半,打扫卫生、投放食物,还写了十多本笔记,记录的不仅有每羽信鸽的家谱,还有各种养鸽子的心得体会。
只要一有时间,卢均就跑去外地训鸽,从20公里、50公里、100公里依次增大距离。3月初,他凌晨把20多羽鸽子带到300公里之外的安徽滁州,坐在驾驶座里半眯半醒,等待太阳出来,“阳光会唤醒鸽子的本能”。意识到自己离家已远,鸽子们焦躁地扑腾在促狭的笼子里,敞开门便扑向天空。早上6点半放飞,估摸着10点左右就该归巢,可直到11点,鸽舍依然空空如也,老卢的心“咯噔”一下,饭也吃不下,心急如焚。直到将近12点,远方出现了一个小黑点,越来越近,落在鸽舍上时,鸽子已浑身湿漉漉。虽然心疼,但老卢觉得,与大自然搏斗,才锻造了信鸽强健的体魄和坚韧的归巢意念。
兴趣还是功利,信鸽比赛为何让人如此痴狂
在很多鸽友眼中,信鸽运动仿佛是一张令人着迷的,永远充满着未知的魅力。
每一次比赛,鸽主的心情都会随着爱鸽的表现上下起伏。当鸽子率先归巢时,鸽主们欢呼雀跃,如果鸽子迟迟未归,鸽主的脸上写满了焦虑、失落和沮丧。
这些年,随着城市改造和环境治理的加强,养鸽人的爱好受到了诸多限制。于是,公棚成为了许多鸽友的选择。江阴云外水庄旅游度假村内,每年都有1万多羽幼鸽被送来寄养,有专门的教练班子负责饲养和训练,最后参加比赛。俱乐部创始人高峰是鸽坛超级发烧友,他告诉记者,公棚每羽鸽子的参赛费3000元,俱乐部每羽鸽子参赛费是5000元,饲养费是1500元。
“参加公棚赛,每羽鸽子的参赛费在2000元至5000元之间,公棚费越高,相对应的比赛奖金也越丰厚。”蒋夏宁告诉记者,今年的河北开尔国际赛鸽爱心公棚(大棚)第八届竞翔大奖赛,每羽信鸽的参赛费高达1.68万元,总奖金约为1.5亿元之多。
巨额的赛事奖金,吸引着无数鸽友争相加入,信鸽运动也从单纯的兴趣爱好变为了大型的竞技赛事。而这个过程中,也产生了一系列管理不规范,乃至赛事作弊的乱象,使得信鸽比赛这项健康的运动蒙上了灰尘。一位养了30多年鸽子的鸽友感慨地说:“现在以纯娱乐为目的养鸽人越来越少了,有些人养鸽人很功利,就是为了参加比赛。所以鸽界流传着一句话:三年不开张,开张吃三年。”
“虽然奖金丰厚,但实际赢钱的鸽友寥寥无几,能拿到名次的鸽子更是凤毛麟角。从收支比例看,如果你送去几羽鸽子参赛,只有其中一羽获奖,说不定还是赔了钱。”养鸽子这么多年,蒋夏宁有着清醒的认知。他说,信鸽比赛就和人类的体育大赛一样,能登上金字塔尖的永远是极少数。“事实上,90%的鸽友都挣不到钱。”让他觉得唏嘘的是,一些鸽友梦想通过赛鸽一夜暴富,却发现想赢钱难之又难,经常一次性送去几十羽鸽子参赛,结果却血本无归。
众多的鸽友中,63岁的袁华平显得有点“另类”,他养鸽子并不是为了比赛,纯粹是出于爱好和公益。
袁华平是土生土长的老南京,秦淮河畔,胡同深处,悠扬的鸽哨响是他儿时最美好的记忆。2016年,袁华平发现国家公祭日仪式上有放飞和平鸽的环节,于是萌发了重新养鸽子的念头。第二年5月,他花了16万元买了15对种鸽,一年多就成功孵化出了600多羽。
2017年的国家公祭日上,和平大钟撞响,数万羽和平鸽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空地上腾空而起,其中有袁华平养的600羽鸽子。从纪念馆到河西的兴隆大街,约3公里的路程,活动结束后袁华平回家上房一瞧,已有20多羽鸽子入笼了,当时他心里真是既自豪又激动。
袁华平已经连续五年带鸽子参加国家公祭日放飞仪式。他说,自己喜欢鸽子,更热爱这座城市,南京城曾经的悲惨遭遇是每一位中国人的苦难记忆,他希望以放飞和平鸽的方式,哀悼死去的同胞,护佑家乡长长久久的和平。
这些年,因为在城市里养鸽受到的限制越来越多,袁华平周旋其中,感到有些疲惫,他希望城市发展中也能容下一只小小的鸽子,“这曾是南京的一个景儿,不能绝喽!”
江苏省信鸽协会副会长范星表示,截至目前,江苏信鸽协会共有3万多名会员。“赛鸽既是一项体育运动,也是一项陶冶性情的娱乐活动,通过比赛,可以享受信鸽运动的快乐,同时鸽友们相互学习交流,扩大社会交往,促进了身心健康。”
范星说:“虽然现在通信十分发达,但信鸽在当下依然有其价值,在一些国家和地区,至今保留着军鸽编制。由于信鸽强大的归巢意识、卓越的方向感和超人类的视觉,使得它仍可以在救援、探险和科学研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这一次江苏千公里信鸽联赛,67岁的鸽友李会民送去参赛的鸽子并未取得名次,尽管如此,李会民还是准备了一份特别的食物,奖励这只成功归巢的鸽子。“能否拿名次并不重要,顺利归巢本身就是一种胜利。”在李会民看来,信鸽比赛带给他的不仅仅是竞技快乐,更是一种精神上的感染力,那就是:勇气、信念和毅力。
“在这个世界上,只要你具备了勇气、信念和毅力,你就可以战胜一切。鸽子尚且如此,何况人类?!”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王慧 周娴
【文脉】
蘇从哪里来|走近良渚,探寻远古“长三角一体化”
近日,“央博”数字文化艺术博物馆“何以文明——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成果数字艺术大展”在京开展,10个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重点考古遗址复原在线上展出,良渚遗址是其中之一。以良渚遗址命名的良渚文化,涵盖了整个长三角地区,良渚古城遗址以闻名于世的玉器文化,以及巨大的古城规模和完美的水利工程,在2019年申遗成功,使中国五千年文明史终于得到国际认可。那么,良渚文化的发现有什么历史意义?长三角有哪些重要的良渚文化遗址?它们之间又有着怎样的关联?近日记者进行了采访。
社会阶层分化,具备国家形态
我们不妨来追溯一下良渚文化的源流——
距今1万多年前至4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在中国这片广袤的土地上,已经分布着许多不同的文化,中国考古学界泰斗苏秉琦将此形容为“满天星斗”,中华文明正是这些文化碰撞融合的产物。良渚是浙江杭州市余杭区的一个地名,地处天目山东麓河网纵横的平原地带,“良渚”意即“美丽的水中之洲”。
1936年,浙江省立西湖博物馆的职员施昕更在今余杭良渚一带发掘、调查十余处遗址,揭开了良渚文化的历史面纱。1959年,中国现代考古学的奠基人之一夏鼐正式提出“良渚文化”名称。自上世纪80年代起,良渚的考古发掘不断给人惊喜,2007年起,发掘出良渚古城城郭,这个石破天惊的发现确立了良渚文明。2015年,良渚古城外围水利工程的发掘再次震惊世界,2019年,良渚遗址申遗成功,标志着中华五千年文化史得到国际社会认可。
良渚文化,距今5300—4300年前后,为何能在中华文明发展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学院林留根教授认为:“这段时期社会生产力高度发达,社会阶层明显分化,权力体系神王合一,出现了城市文明等现象,具备了国家形态,已经进入成熟的史前文明发展阶段。”
据林留根介绍,良渚古城是一个具有宫殿区、内城、外城和外围水利系统四重结构的庞大都邑,这是至今所发现的同时代中国最大的城址,被誉为“中华第一城”。当时“良渚势力”占据东南,这座古城,相当于良渚时的首都。
除了有规模惊人的城池体系,外围的水利工程同样令人叹为观止,这个工程比传说中的“大禹治水”还早1000年。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良渚古城与水利系统项目考古领队王宁远表示:“这是当前已知世界上最早、最大的水利工程,影响范围约100平方公里。”据考古学家推算,良渚古城总土方量超过700万立方米,古城外围水坝工程总土方量超过288万立方米。如此浩大的工程需要高度集权、精心规划、统筹组织、长期营建才能完成。
“良渚遗址的水利主要有防洪、运输、灌溉等用途。良渚文明是建立在发达的稻作农业基础上,而稻作农业就离不开水利灌溉这一基础设施。”王宁远说。良渚时期开始普遍使用犁耕,水稻生产规模大,仅在余杭茅山遗址就发现了总面积达55000平方米良渚文化稻田;粮食产量也较高,在莫角山南面池中寺台地发现的一处仓储区就有20多万斤的炭化稻谷,而此处只是良渚古国粮食储备的一部分。可以想象,当年的良渚城内粮食富足。
良渚先民的生活方式里还饱含着江南人的精致考究。据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博物馆馆长、良渚古城发现者刘斌教授介绍,良渚人饮食品类较为丰富,他们捕鱼捞虾,饲蚕养猪,“菜单”里还有桃子、李子等水果;社会分工也较为发达,从事玉器、陶器、漆器等制作的匠人等等,技艺上都达到较高水平。
一些学者甚至认为良渚文化是夏文化的源头。据《韩非子·显学》,虞代延续了千余年,推测良渚文化便是虞朝的考古学文化。
良渚文化完成了长三角一体化进程
专家认为,良渚文化区并不局限于良渚古城。良渚文化中心地区为钱塘江流域和太湖流域,受到良渚文化影响的地区很广,北达苏北和鲁南,西到安徽的江淮地区,甚至向南到广东,这些相关文化遗址,共同组成了一幅远古文明的拼图,揭示着五千年前文化的魅力。“以良渚文化为代表的史前文明在距今5300年前就已经完成了长三角一体化的进程。”林留根幽默地说。
南京大学历史学院教授黄建秋持同样的观点,他认为除了良渚古城,其他重要良渚文化遗址点还有上海青浦福泉山、苏州草鞋山、常州寺墩、泰州蒋庄等,如同良渚古城为“中央”,联系着各个“地方”,这个“网络”构成的区域正是接近如今的长三角地区。
“上海地区是良渚文化分布的主要区域之一,以福泉山遗址最为核心,为认识长三角地区其他良渚高等级权贵墓地提供了重要线索。”上海博物馆考古部原主任宋建表示,青浦区的福泉山遗址完整保留了距今6000年以来各个时期的文化遗存,尤其是福泉山墓地以北几百米的吴家场权贵墓地发现的高等级随葬品和精美文物,充分说明此处是上海地区良渚文化晚期重要的政治中心。
良渚人的精致生活在一面黑色板岩石也可得到验证,这是上海良渚文化的代表性文物,1973年在上海金山亭林遗址出土,可能具有镜子功能,表面沾有清水时光可鉴人。此处遗址同时出土了大量玉、石、骨、牙雕饰品,可以推测在新石器时期,良渚人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工艺品制作能力,而且已经开始在意仪容仪表。
苏州草鞋山遗址1972至1973年首次考古发掘,对于激发长三角其他区域开始关注良渚时期墓葬发掘和社会形态研究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学部主任、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王巍认为:“正是有了草鞋山遗址的发现,才引起了长三角地区考古学家从文明起源的角度,去研究发掘良渚文化的遗址。草鞋山遗址对研究长三角地区的文明起源和形成,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常州寺墩遗址分布有良渚文化高等级贵族墓葬,从遗址的规模、出土器物的等级来看,有专家提出可能是与良渚古城相类似的文明中心区域。
而位于江苏兴化、东台两市交界处的蒋庄遗址,突破了以往学术界认为“良渚文化分布北不过长江”的观点。墓地共清理墓葬280座,时代涵盖良渚早中晚期,填补了长江以北地区良渚文化考古发现的空白。
徐州花厅遗址可能是良渚文化向北方能到达的最远处。当时这里离海较近,土地肥沃,人口相对密集,也就带来了文化的交融。“花厅遗址是一个大熔炉,南方的良渚文化、北方的大汶口文化以及西部的薛家岗文化在此交汇融合,为认识中国史前时期不同文化区之间的文化交流模式提供了例证。”黄建秋说。
“安徽多处遗址有良渚文化因素。”安徽大学吴卫红教授举例说,比如定远县德胜村类似寺墩遗址的高体多节玉琮、繁昌月堰遗址的良渚文化晚期宽把杯等,都有浓郁的良渚文化基因。
良渚玉器体现了长三角文化的灵秀
“长三角文化的灵秀,从良渚时期的出土玉器中可以得到体现。”江苏省考古学会副理事长、镇江博物馆研究馆员王书敏表示,良渚文化玉器以数量之多,品类之丰,雕琢之精,达到了中国史前玉器文化的巅峰。这些玉器分布涉及如今的江苏、浙江、上海、安徽等地,可以清晰看到良渚文化的北渐、西向和南下传播,对出土玉器的梳理也可发现远古良渚文化的长三角一体化特点。
神人兽面纹,是良渚玉器最主要的纹饰主题,在良渚古城遗址内被大量发现,遍布良渚文化的分布范围。面纹或繁或简,但形象统一,是良渚先民共同尊奉的地位最高的神祇。“这标志着当时长三角地区有着高度一致的精神信仰。”王书敏说。
以大量玉礼器随葬,集中体现王者的高贵以及男女贵族的分工,体现王权神授的统治理念,在长三角良渚文化遗址中普遍出现。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研究员方向明认为,良渚社会形成了以琮、璧、钺和复杂头饰等为代表的一套成组玉礼器系统,开启了中华礼制文明的先河。
玉琮,被认为是良渚文化众多玉质礼器中最为神秘的至尊礼器。上世纪七十年代,苏州草鞋山遗址在良渚文化史上首次发现了琮、璧、钺等玉礼器,将“苍璧礼天,黄琮礼地”等礼玉分工从西周时期追溯至良渚时期。在第198号大墓中发现一件玉琮,外方内圆,刻有兽面纹饰,这是首次在史前墓葬中出土玉琮,被称为“中华第一玉琮”。1986年出土于杭州反山文化遗址的玉琮,琢刻兽面神人图像,是目前发现的良渚玉琮中最大、最重、做工最精美的一件,被誉为“琮王”。装饰性线刻细若游丝,1毫米内刻有四五根细线,真可谓鬼斧神工。有的学者推测玉琮是巫师通天地敬鬼神的一种法器,带有强烈的原始巫术色彩。
玉璧,早在红山文化、凌家滩文化中就开始出现,但这一阶段璧环形体较小,良渚文化璧从小型璧环向大孔璧环发展至最后定型。方向明认为玉璧寓意着对太阳的崇拜和对天地的观察,反山遗址出土玉璧数量共130件,其中23号墓出土54件,是迄今为止出土玉璧数量最多的良渚墓葬。
玉钺,也是良渚玉器中的重要器类,主要出土于高等级的男性墓葬。上海福泉山74号墓出土了一件异常精美的透闪石质玉钺。方向明表示,钺被认为是军权的象征,在中国古代历史上长时间作为王权的代表。
玉饰,包括头饰、项饰、胸饰、带钩等。苏州赵陵山出土的透雕人鸟兽玉饰件是良渚文化早期透雕精品。一个戴着高高羽毛冠的人,羽冠上落着一只鸟,他的手上托着一只向上攀爬的小兽。“很多学者认为,这件玉器所要表达的是对太阳的崇拜或鸟的崇拜,与大地崇敬的交融,体现了史前先民‘天地人合一’的观念。”南京博物院研究馆员左骏说。
常州寺墩遗址3号墓出土24件玉璧和33件玉琮,蒋庄遗址出土玉璧、玉琮等1200多件文物,徐州花厅遗址发现了良渚玉器组成的玉组佩……专家认为,良渚文化墓葬中蔚为大观的用玉情景,不仅表明以琮、钺、璧等玉器为载体的精神信仰已得到长三角地区的广泛认同,同时显示出一种建立在等级分化基础之上的规范化用玉制度业已形成,这也被后世的中华文明吸收与发展。
良渚文化为什么是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实证?刘斌表示,主要因为良渚遗址保存完好,考古认识较为充分。良渚的墓葬所反映的等级、玉器所反映的权力与信仰、玉器加工所反映的生产的复杂性,以及良渚古城与水利系统等大型工程所反映的城市规划、社会分工与大规模社会组织等,标志着中国和世界其他早期文明一样,在距今五千年左右同步进入了国家文明社会。
而良渚文化分布的区域内,生业经济、文化面貌、社会习俗等多个方面呈现出高度的一致性,说明良渚时代初步实现了长三角地区的一体化。林留根表示:“良渚文化,展现了长三角这片曾经的良渚文化分布区所拥有的文化一体化的历史,也是长三角一体化的重要基础,验证了中华文明具有统一性与多样性共生的特色。”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杨民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