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吒为什么人气那么高(哪吒爆红的背后)
哪吒为什么人气那么高(哪吒爆红的背后)我们的英雄,小哪吒?就是他?是他?是他?
大家好,我是乌鸦上尉。这个周末我也去看了一下,前段时间点映口碑大爆的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
现在这部动画电影已经破9亿了,还在以很快的速度上升,预测的最终票房是27亿左右,比不少正常电影都要高很多。
毫无疑问,这个暑假的爆款电影就是他了。
“我是小妖怪,逍遥又自在。杀人不眨眼,吃人不放盐。”
是他?
是他?
就是他?
我们的英雄,小哪吒?
谁能想到这个顶着烟熏妆、满口鲨鱼牙的小孩就是那个上天入海的哪吒呢?
的确,乍一开始看的时候,哪吒这个形象让人很难接受。
《哪吒之魔童降世》官方团队初次发布剧照时,评论底下也是一片唏嘘——你要不说这是哪吒,我还以为是王宝强的动漫形象!
更有一大波家长认为这部电影过于黑暗,不适合儿童观看。
但其实,个人觉得这部动画做的最好的地方,恰恰是对经典人物形象的颠覆和重新诠释。
的确,哪吒作为中国神话传说中的著名人物,在我们大部分人心中的形象都是——顶着两个朝天揪,身穿红肚兜,粉粉嫩嫩,可爱又正直的小孩。
但是追本溯源,哪吒一开始并不是可爱的小仙童。
我们熟知的1979年版的《哪吒闹海》,本就是对哪吒形象的一个重新解读。
哪吒这个形象起源于印度密教,但是古代文人非常喜爱这一形象,便用他的形象进行了再创作。
在古代文人的笔下,哪吒的形象其实和我们现在印象中的大相径庭,就拿打死龙王三太子这个桥段来说吧,原始版本里,哪吒打死三太子的过程大概是这样的:
有一天,龙王正在龙宫中睡觉,结果睡着睡着发现龙宫震动,便派了巡海夜叉去一探究竟。
海夜叉到海面上一看,发现是一个小孩子在洗澡。于是夜叉就问哪吒:“你究竟是什么来头,居然能将河水染红,让龙宫晃动?”
这个龙王的行为非常好理解,这就好比你在家睡觉,结果外面有一个熊孩子大吵大闹,让你睡不着,你就去问他“你是谁家的熊孩子?”
结果,哪吒十分嚣张:“你这畜生是什么东西?也配说话?”抬手就把人家打死了。
夜叉来到九湾河一望……大叫曰:“那孩子将甚么作怪东西,把河水映红,宫殿摇动?”……哪咤曰:“你那畜生,是个甚么东西,也说话?”夜叉大怒:“吾奉主公点差巡海夜叉,怎骂我是畜生?”分水一跃,跳上岸来,望哪咤顶上一斧劈来。 ……那宝(乾坤圈)打将下来,正落在夜叉头上,只打的脑浆迸流,即死于岸上。哪咤笑曰:“把我的乾坤圈都污了。”复到石上坐下,洗那圈子。水晶宫如何经得起此二宝震撼,险些儿把宫殿俱愰倒了。
打死了海夜叉之后,龙王三太子来说理,结果也被哪吒扒皮抽筋,这哪里有小英雄的样子?
原始版本的哪吒,颇有些富人家的恶少爷的感觉,为所欲为。
这样一个陈塘关恶少的形象,自然不能直接搬上大屏幕的。所以,1979年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在制作《哪吒闹海》时,根据民间搜集的素材对原来的故事进行了大量的改编。
在新的故事里,龙王一派变成了彻彻底底的反派形象:
龙王下雨不但会找老百姓要祭祀品,而且一般的猪、羊,龙王还不收,必须得是童男童女。
祭品里面没有,龙王就派巡海夜叉去抢童男童女来吃。
巡海夜叉被打伤了,龙王三太子敖丙就自己动手。
于是,原本哪吒打伤巡海夜叉、打死龙王三太子的事情,就不再是一件善恶难辨甚至有点“恶”的事情,而是惩恶扬善。
哪吒代表的也就不再是本来的纨绔富二代,而是替受龙王欺压的老百姓反抗强权,反抗残暴统治阶级的英雄。
这个内核,有着极其强烈的时代特点。
《哪吒闹海》是1979年的动画片,和1961-1964年创作的《大闹天宫》恰好一头一尾,遥相呼应。
这两部动画电影都清清楚楚地表明了——那个时代中国的精神,就是斗天斗地。
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
全片的高潮部分,四海龙王水淹陈塘关,拿陈塘关千万百姓的性命要挟李靖,要李靖交出哪吒任凭他们发落。
李靖无力对抗四海龙王和它们象征的强权,反而在一味地责怪哪吒——都是你杀死了龙王三太子,才为我们带来了这些灾难!
在龙王们“杀!杀!杀!”的喊声中,李靖一度试图亲手杀死哪吒,解救陈塘关的百姓。
事情到了这个地步,哪吒代表人民群众反抗官僚阶级、统治阶级的举动,实际上已经失败了。
举目四望,哪吒感到无比的孤独。
在绝望之下,哪吒对着四海龙王高喊:“老妖龙,你听着!我一人做事一人当,不许你们迫害别人!爹爹,你的骨肉我还给你,我不连累你!”
最后,在电闪雷鸣、大雨倾盆的黑夜里,在愈发激昂和急促的背景音乐里,白衣飘飘的哪吒昂首向天,引剑自刎。
这个桥段,哪怕在今天看来,都具有无与伦比的艺术感染力。
上一代的艺术家们,对当时社会价值观的理解太到位,对哪吒这个形象的诠释和再创作太出色了,已经影响了整整一代人。
珠玉在前,如果现在的导演还按照这个剧本来拍,哪怕特效做得再好,也没有办法超越前作,反而会让自己的电影显得极其平庸。
比较好的做法,就是像1979年的前辈们一样,在原有故事的基础上进行改编,赋予它新时代的精神。
魔童版的哪吒做到了。
首先是形象上的颠覆,新版哪吒的“外形”太另类了,甚至乍一眼看显得很可怕,很丑。
看看这烟熏妆,这不羁的眼神,还有双手插裤兜的非主流??哪有一点儿上面那唇红齿白的小仙童的影子?
但其实,电影制作者是故意这么做的。
在接受采访时,导演饺子表示,团队前前后后综合各种神话人物形象,设计出了超过100版的哪吒形象,却在最后敲定了“最丑”的这一版。
一方面是因为比较符合“魔童”的定位,表现出他的叛逆和暴戾。另一方面,这样的哪吒和电影的中心思想最为契合——打破偏见。
而原来的邪恶妖龙三太子,却变成了翩翩公子敖丙,比起一个丑哪吒,敖丙看上去反而更像是主角。
其次,对于哪吒来说,他最大的对手也不再是象征统治阶级的龙王,而是自己的命运和大众的偏见。
这次的哪吒是“魔丸”的投胎,生下来就被贴上了邪魔的标签。被众人唾弃和咒骂,直呼他为:妖怪!
他也曾尝试去讨好别人,从夜叉手里救回被抓走的小女孩。可惜愚众的偏见根深蒂固,他们宁愿相信自己的直觉,污蔑是哪吒掳走了小女孩。
无论他怎么努力,都不能改变人们的最初印象。
这种感觉是不是很熟悉?因为我们每个年轻人可能都经历或者参与过。
你想读医学专业,父母偏偏要你读法律;没上过985/211的,在招聘简历阶段就被一棒子打死;东北来的学生,很多人一看到就觉得东北人就是一言不合会打人的那种……
对于当代的年轻人来说,比起政治和阶级斗争,我们更关心自己未来有没有发展,理想能不能实现。
在电影的最后,哪吒也没有接受自己妖怪的设定,他靠自己的力量打败了敖丙,获得了陈塘关所有百姓的认可。
就算生而为魔又如何?不管是被魔丸附体的人,和被灵珠加持的妖,都有选择做自己的机会。
“不信命,就是哪吒的命!”这句话背后的意思就是——“我们敢于挑战命运,我们人生的最高目标是自我价值的实现”。
这很符合我们这一代年轻人的价值观。
可以说,魔童哪吒的成功,已经不再仅仅是特效的成功,而是剧本的成功,整个故事的漏洞和问题很少,比《大圣归来》和《白蛇传》做得都更好了一些。
最重要的是,它成功塑造了一个我们从未见过的哪吒形象,把哪吒原本的“恶少”一面又凸显出来了,而故事又改得合情合理,让大家爱上了这个有点丑又有点邪气的哪吒。
这就是一次成功的经典再创作。
纵观我国影视剧的历史,对于这种经典IP的成功改编不在少数。比如吴承恩的《西游记》。
西游记里面的故事情节,不少在宋代就出现了,当时,不管是孙悟空还是天兵天将,都是很单纯的神魔故事。
但生在明代的吴承恩,在整理西游记故事时,把随处可见的腐败、恶人当道,加到了自己书里。
比如唐僧师徒历经苦难,在藏经阁准备带走经书时,看管的和尚却向他们索贿,不给钱就不让带走经书:
阿傩、伽叶引唐僧看遍经名,对唐僧:“圣僧从东土到此,有些甚么人事送我们?快拿出来,好传经与你去。”
——《西游记》98回:猿熟马驯方脱壳,功成行满见真如
这个设定非常接地气,在明代,官吏索贿的名目就叫“送人事”,当时读者看到这段,肯定忍不住会心一笑。
《西游记》第46回里,讲了一个国王重用三个妖怪道士,把持朝政、祸乱国家。而路过此地的孙悟空,凭借神力把他们打跑了。
这个情节,对应的是明朝嘉靖皇帝成天修道炼丹,劳民伤财,纵容道士横行不法。
读者看到孙悟空跟这些人斗法,就像看到神通广大的孙悟空,替自己惩罚了那些欺压百姓的坏人。
到了央视版的《西游记》电视剧里,杨洁导演也对原著内容进行了再创作。
原著中的孙悟空不光长相丑陋,连行为也跟普通的妖魔鬼怪没有什么区别。在花果山的时候,他不仅吃人,还变着法的吃。今天清蒸明天红烧,吃不完的还拿去晒成干下回备用。
孙悟空的原话是这么说的:
师父,你那里认得!老孙在水帘洞里做妖魔时,若想人肉吃,便是这等。或变金银,或变庄台,或变醉人,或变女色。有那等痴心的,爱上我,我就迷他到洞里,尽意随心,或蒸或煮受用;吃不了,还要晒干了防天阴哩!师父,我若来迟,你定入他套子,遭他毒手!
《西游降魔篇》里面的吃人妖猴孙悟空,其实比六老师扮演的更符合原著里的形象。
但是86版西游记的宗旨,就是要塑造孙悟空勇于斗争的形象,让人民的思想和精神彻底解放出来,用积极阳光的心态面对生活。
所以拍出来的时候,原著里很多妖魔化的一面就淡化了,更多地强调了孙悟空“美猴王”的一面,斗天斗地勇敢的一面。
这样的改编很成功,86版西游记成为了无法超越的经典,近30年来这部电视剧被重播超过了3000次。
到了现在,诸如《大话西游》这样对孙悟空形象的全新诠释也层出不穷。
真正的孙悟空形象,还在不断变得更饱满、更多元。
不仅是神话,就连历史人物在小说里的形象,也有创作者根据时代背景的重新塑造。比如罗贯中《三国演义》里的刘备。
如果只看《三国演义》的话,很多人都说:“打仗靠哭,招揽部下靠哭,遇到困难还靠哭,纯粹是靠诸葛亮带着飞,这种人怎么能当老大?”
甚至因为仁厚得过分了,很多人会认为刘备是虚伪,假仁义。
可你看过要是看过历史上的刘备,就能明白为啥曹操会说:“论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
历史上的刘备,完全不是什么忠厚长者,反而更像是一个有情有义,生死看淡不服就干的黑帮老大,和他的祖先刘邦很像,古人对刘备的评价也是“有高祖之风”。
论出身,相比四世三公的袁绍、出身富二代的孙权、朝中有爹的曹操,自称“皇叔”的刘备,起点非常寒酸——卖草鞋。
然而,刘备是个不认命的人,他从小习武,靠着有两膀子力气,在当地混社会,遇到不服的就打,吓得当地土豪送了他千两黄金当保护费。
这也难怪,若没有一副好身手,哪能当关羽、张飞这种豪杰的大哥?
听说黄巾军造反后,刘备就拉着弟弟和人马去平叛了,还因为作战勇猛升了官。
然而,进了体制内的刘备,还是按捺不住草莽之气。《三国演义》中有个很著名的情节是“张飞鞭打督邮”。
但在历史上,这个打督邮的人不是张飞,而是刘备。
当时,刘备的上司、中山郡的督邮来刘备这下乡视察,想借机收点好处,故意刁难刘备。
没想到刘备脾气大得很,完全受不了这种欺辱,一怒之下就冲到督邮住的驿馆,把督邮绑在树上,顺手抄起树枝抽了他两百多下。
这样一个连领导都敢打的黑帮老大,为何《三国演义》要将他刻画成一个只会哭的废物呢?
这还是因为作者罗贯中的身份所处的时代特点。
罗贯中写书时,正赶上元末大乱,蒙古人横征暴敛、全国到处都是水旱灾害,遍地都是农民起义。
每次打仗,官兵来了抢一轮、流寇来了又抢一轮,百姓日子苦不堪言。那时的中国,缺的不是勇武善战的好汉,而是体恤百姓的仁君。
当时,罗贯中在起义军领袖张士诚那当文书。作为一个起义军战士,他也渴望战乱早日结束,天下会出现一位明君,百姓从此安居乐业。
于是,罗贯中就把自己对太平的渴望、对明君的期盼,安在了自己笔下的刘备身上。
当《三国演义》成书后,经历了长年战乱的那个年代的读者,对这个“爱哭的刘备”非常认同。
在刘备的家乡涿州,百姓修了“三义宫”,纪念刘关张桃园结义。《三英战吕布》的故事,成了戏曲中最受欢迎的打戏。
明清时候的读者,对这个刘备的形象爱得死去活来。
当时的说书人在讲三国的时候,说到曹操获胜,刘备败走,下面的听众都会悲愤不已,为爱民如子的刘皇叔哭泣;说到刘备大胜,击败曹操,下面的听众就很开心。
现在的人觉得刘备假仁假义,只是因为《三国演义》里塑造的刘备形象过于完美,和真实的略有出入罢了。
不过说句实话,和三国时期其他诸侯军阀比起来,刘备绝对算是少见的爱民如子了,如果让我穿越回三国选一个君主跟,比起劣迹斑斑的曹操,我作为小老百姓肯定还是选刘备。
说到底,我们喜欢的那些经典故事里,真正打动我们的,不是英雄本身,而是在这些英雄身上闪耀着的,我们的理想和信念。
这几年,很多人都在说要把中国的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在我看来,所谓的发扬光大,就是我们每一代的创作者,都在吸收前辈们艺术创作精华的同时,再努力地给这些经典的故事、形象,赋予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精神,并让观众们对新形象新故事产生共鸣,这样才能让经典历久弥新,一代代传承下去。
从改编的态度和整体制作的水平来看,《哪吒之魔童降世》这部动画电影给8.5分完全不为过。
很巧的是,在哪吒这部动画上映前,关于漫威要出华人英雄“上气”的消息,已经在中国网游之间引爆一波讨论了。
其实,中国人会反对上气这部电影,不仅仅是因为上气的父亲傅满洲这个形象本身就是带着对中国的恶意的,更是因为上气这个角色的设置,是在抢夺对中国英雄的解释权。
外国人创作者也是很优秀的创作者,但是他们并不了解中国的文化,在他们手里,对中国英雄的诠释,往往会背离中国人的价值观。
为了白人的利益,杀死自己的父亲,投靠到白人的阵营里,上气这个形象在我们的文化里,说什么也不能算是正面的。
但是,在优秀的中国创作者这里,他们了解自己的文化,中国的英雄们即使经过了改编和再诠释,但是内在的精神依然不会脱离中国文化。
就拿新哪吒的主题来说,沉香为救母亲力劈华山,孙悟空大闹天宫,陈胜吴广起义,无论是艺术作品还是历史中。你可以在很多中国故事上看到哪吒这种不信命、反抗命运的精神。
即使改编过了,这个故事里熟悉的中国人的精神,依然能让你感动不已,泪流满面。
中国的国力已经强大起来了,中国的文化输出也需要慢慢强大起来。
中国的故事,需要中国人自己来讲述,而不是任由他人来曲解。
中国的英雄,需要中国人自己来诠释,而不是任由他人来诠释。
“是魔是仙,我自己说了才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