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一面墙改变一个人的命运读后感:一个人就是宫殿里的一粒沙 故宫六百年读后感

一面墙改变一个人的命运读后感:一个人就是宫殿里的一粒沙 故宫六百年读后感在读《故宫六百年》的过程中,我感到随着祝勇所长的文字,一直随着两条线在游走,一条线是从午门进入,走过故宫的主要区域,跨过一道道掩映的朱门、一个个安静的院落,最后从神武门走了出来。另一条线是从朱棣誓师起兵开始,历经数代帝王更迭,最后看到末代皇帝溥仪从神武门匆匆黯然离开。在不知不觉中,我完成了对故宫六百年历史的回望与重温,深深感到,在历史的进程中,我们每一个人,真的就只是一粒沙子、一粒微尘,甚至什么都不是,不值一提。四是深宫寂寞。这些年,多部宫廷剧热播,实际的深宫寂寞程度远胜过现在电视剧中演的。不论是妃子们实际生活居住地,还是御花园场景,都远比电视剧里演的要小的多。顺治的皇后在二十岁就成了太后,七十七岁才去世。慈禧十六岁进宫,二十五岁垂帘听政,七十三岁去世。而更多的不得宠的妃子们在漫长的宫廷生活里都被拘束在一方小小的院落里,一点点捱着孤寂无望的岁月时光。《甄環传》里敬妃说:“我宫里一共有三百二

一面墙改变一个人的命运读后感:一个人就是宫殿里的一粒沙  故宫六百年读后感(1)

国庆期间读祝勇所长著的《故宫六百年》,感慨许多,心境与他在自序第一页上所说的话特别相符:“在紫禁城,生命的参照系太大,一个人置身其中,就像宫殿里的一粒沙,不值一提。”

祝勇作为故宫博物院故宫文化传播研究所所长,对故宫的深入研究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全书引用史料真实、写作风格轻松有趣,加上李少白精美的摄影图片,整本书可谓是向大众传播介绍故宫历史的文化精品。读书的过程中,心里弥漫着一种历史氤氲的感觉,有几个感受,想与朋友们分享:

一面墙改变一个人的命运读后感:一个人就是宫殿里的一粒沙  故宫六百年读后感(2)

一是最狗血的地方莫过于宫廷。从朱棣决心定都北京开始,各色历史人物走马灯似地在故宫上演着狗血大剧,脑洞大开的程度令人瞠目结舌。以前看电视剧的时候,经常吐槽导演编的太瞎扯,其实真实历史的残酷与血腥,现代导演也不敢实景还原拍摄啊,想想明朝的方孝孺被“诛十族”,杀八百四十七人,而这只是大屠杀的开端。明英宗朱祁镇起起落落两次登基,弘治皇帝自小的身世是现实版的“赵氏孤儿”,但他忘却了仇恨成为一代贤主。但这个贤主精心培养的儿子朱厚照却在登基之后由之前的“三好学生”一跃变为“混世魔王”。万历皇帝最宠爱的郑贵妃是“明宫三案”中“梃击案”和“红丸案”两案的主要参与者,她权势倾天那么多年,最后宝贝儿子却被李自成起义军捉住,与鹿一起炸成了“福禄肉”。都说戏剧人生,皇家院落里的人生,激烈程度远大于戏剧,戏剧都不敢这么演啊!

一面墙改变一个人的命运读后感:一个人就是宫殿里的一粒沙  故宫六百年读后感(3)

二是文人贤士的铮铮傲骨是民族的脊梁。在书中,有许多文人贤士的忠烈之心和傲骨柔肠感人至深。朱祐樘在母腹中之时就受宫女的怜悯留下一命,后来被太监张敏偷偷养在宫殿角落,张敏自尽后太监怀恩又担起了保护的责任,怀恩,担的起“明朝二百七十六年历史上最男人的太监”的名号。明朝大学士杨涟痛斥魏忠贤,在狱中尝遍酷刑,被“土囊压身,铁钉贯耳”,而他留下的血书,“大笑大笑还大笑,刀砍东风,于我何有哉!”,句句铮言,他才是真正的“忠贤”。书中在讲到杨涟和他的同党壮怀激烈的故事时,引用了鲁迅先生的话:“......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还有一点也非常引人思索,当清朝人为明朝写史时,忠臣依旧是忠臣,佞臣依旧是佞臣。清朝人写《明史》,面对杨涟这些忠直之士,仍然肃然起敬,而马士英、阮大铖这些投降大清的人却一律被打入“奸臣”之列。朝代虽改,人们心头的价值观却不改。千百年来,公道正义始终自在人心啊!

一面墙改变一个人的命运读后感:一个人就是宫殿里的一粒沙  故宫六百年读后感(4)

三是帝王的勤与倦。作为帝王和皇子,无疑是需要勤勉的(个别帝王如除外,混世魔王朱厚照在当皇子期间也是勤勉学业的)。康熙皇帝的上朝时间是春夏两季一般在卯正(早晨六点),秋冬两季一般为辰初(早晨七点),后来照顾大臣的时间,推迟到春夏为辰初三刻(早上七点四十五),秋冬为辰正三刻(早上八点四十五)开始早朝,日日如此。康熙每天凌晨不到四点就会起床,“未明求衣,坐以待旦”。看了这个作息时间表,我暗自心疼清朝的公务员们,大臣们每天半夜摸黑就要进宫候着上朝了,如此勤勉,可真是不易。而小皇子们的课业安排之饱满,远胜当今的高三学生啊,每天凌晨四五点钟就要开始诵读,一天之中,要完成“礼、乐、射、御、书、数”六艺的训练和考试。

做个好皇帝,一生都如此勤勉,肯定也是累的。乾隆是个调皮的皇帝哦,他晚年的一处住所起名为“倦勤斋”,“耆期致倦勤,颐养谢喧尘”,表达了他也会倦,想要退休闲下来,安度晚年的清淡心情。看来每天像打了鸡血一样半夜起床等着早朝的皇帝也是凡人啊,也跟我们一样有疲倦了、想偷懒的心绪。

一面墙改变一个人的命运读后感:一个人就是宫殿里的一粒沙  故宫六百年读后感(5)

四是深宫寂寞。这些年,多部宫廷剧热播,实际的深宫寂寞程度远胜过现在电视剧中演的。不论是妃子们实际生活居住地,还是御花园场景,都远比电视剧里演的要小的多。顺治的皇后在二十岁就成了太后,七十七岁才去世。慈禧十六岁进宫,二十五岁垂帘听政,七十三岁去世。而更多的不得宠的妃子们在漫长的宫廷生活里都被拘束在一方小小的院落里,一点点捱着孤寂无望的岁月时光。《甄環传》里敬妃说:“我宫里一共有三百二十六块砖石,可是这每一块,我都抚摸过无数遍了......”深宫女人的寂寞,真是难捱啊!

一面墙改变一个人的命运读后感:一个人就是宫殿里的一粒沙  故宫六百年读后感(6)

在读《故宫六百年》的过程中,我感到随着祝勇所长的文字,一直随着两条线在游走,一条线是从午门进入,走过故宫的主要区域,跨过一道道掩映的朱门、一个个安静的院落,最后从神武门走了出来。另一条线是从朱棣誓师起兵开始,历经数代帝王更迭,最后看到末代皇帝溥仪从神武门匆匆黯然离开。在不知不觉中,我完成了对故宫六百年历史的回望与重温,深深感到,在历史的进程中,我们每一个人,真的就只是一粒沙子、一粒微尘,甚至什么都不是,不值一提。

今年,紫禁城迎来建成六百年周年,现在名为“丹宸永固”的紫禁城建成六百年展览也正在故宫博物院午门展厅开展。我这粒小沙子、小微尘,也准备怀着虔诚的心前去亲近一下故宫的厚重深邃。故宫,一座凝聚了中华文明之美的城池。

一面墙改变一个人的命运读后感:一个人就是宫殿里的一粒沙  故宫六百年读后感(7)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