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生活如戏演的好才叫入戏(生在生活中扮戏)

生活如戏演的好才叫入戏(生在生活中扮戏)现在的傀儡有两层含义:沈从文通过选取扮傀儡戏这一场景来引发对老汉这一普通人的命运的思考,进而表现当时社会人的无奈。我们在唏嘘老汉的傀儡戏的故事的时候,又何尝不是觉得老汉早已与戏融为一体,戏中的故事是他内心的映射,而老汉,也活成了戏中的傀儡。傀儡戏,明朝谢肇淛 《五杂俎·人部一》中有记载:“南方好傀儡,北方好秋千,然皆胡戏也。” 民间艺术的一种,表演时,艺人用线牵引木偶表演动作。又名“丝戏”,“嘉礼”,最早流行于闽南语系地区。

他于是同傀儡一个样子坐在地上,计数身边的铜子,一面向白脸傀儡王九笑着,说着前后相同既在博观者大笑,又在自作嘲笑的笑话。

老汉以傀儡戏谋生,终日扮戏给别人看,十年如一日,可是观者从来不会知道傀儡戏中的王九是他的儿子的名字。赵四杀了老汉的儿子,老汉只能在戏中一遍遍地上演王九杀了赵四的故事,以此来吸引观者,而儿子离去的消息,却成了他心中永远无法排解的郁结。#

老汉是沈从文小说《生》中的人物,很多人都读过沈从文《边城》中翠翠的凄惨命运,却鲜有人读过《生》中老汉的故事。

小说不直接写老汉的悲惨遭遇,而是以热闹的老北京市井生活为开头,引出扮傀儡戏的老汉,通过大学生、普通民众、巡警等不同的人看傀儡戏的反应来反映当时社会人情的淡漠,最后才揭示老汉戏中真正的意味,达到很好的警醒效果。

生活如戏演的好才叫入戏(生在生活中扮戏)(1)

沈从文通过选取扮傀儡戏这一场景来引发对老汉这一普通人的命运的思考,进而表现当时社会人的无奈。我们在唏嘘老汉的傀儡戏的故事的时候,又何尝不是觉得老汉早已与戏融为一体,戏中的故事是他内心的映射,而老汉,也活成了戏中的傀儡。

傀儡戏,明朝谢肇淛 《五杂俎·人部一》中有记载:“南方好傀儡,北方好秋千,然皆胡戏也。” 民间艺术的一种,表演时,艺人用线牵引木偶表演动作。又名“丝戏”,“嘉礼”,最早流行于闽南语系地区。

生活如戏演的好才叫入戏(生在生活中扮戏)(2)

现在的傀儡有两层含义:

  • 比喻不能自主、受人操纵的人或组织

李渔 《怜香伴·欢聚》:“这等看起来,把我当做个傀儡,从那时节掣到如今,还不知觉。”

  • 比喻郁结在心中的闷气或愁苦

廖仲恺 《双清词草》:“右诗词若干首,为予幽禁中穷极无聊之作,藉以排遣胸中傀儡,工拙不计也。”

我想这两层意义恰好可以和老汉的人生契合。老汉在扮傀儡戏的同时,也在扮演他的人生,戏里戏外,老汉早就把傀儡戏融入他的生活,而他的生活,也如这傀儡戏一般,不得自主、终日以别人眼色为生,同时心中有着郁结的闷气:老汉扮演的傀儡戏中的王九,是他的儿子,而赵四是杀死他儿子的人,他儿子在十年前被赵四杀死,十年来,他的戏中一直在扮演王九杀死赵四,以此来求取心中片刻的安慰,似乎他心中一直有一个念想:儿子没有死去,被杀死的人是赵四。

老汉被命运束缚的人生——生活有太多不得已,看别人眼色生存,终是活成了别人眼中的傀儡

老汉以扮傀儡戏为生,可是老汉所扮演的傀儡戏与小说开头提到的各种小把戏无异,都是片刻的消遣,求取新鲜度罢了,就像沈从文在小说里提到的“并不是因为他做得特别好,就因为他在做,故大多数人皆用稀奇怜眼光瞧着”,只要有了另外的新鲜事,便会忘记老汉以及他的傀儡戏。

生活如戏演的好才叫入戏(生在生活中扮戏)(3)

我们人生有时候又何尝不是如此,像一场戏码一般,戏外人不知戏中人为何况味,只是抱着吃瓜的心态看着,可是戏中人却要努力活给看得人看,看别人眼色做事,强忍着心中的情绪,给旁人书写一个可读的故事,可是最后却没有几个人记得我们和我们的故事。

小说以“笑”为联结,观众的笑里包含着不同意味,可是并没有人能真正理解这场戏。

古斯塔夫在评价《乌合之众》一书时说到:“个人一旦成为群体的一员,他所作所为就不会再承担责任,这时每个人都会暴露出自己不受到约束的一面。群体追求和相信的从不是什么真相和理性,而是盲从、残忍、偏执和狂热,只知道简单而极端的感情”,沈从文《生》中的闲人便是这样一个集体。

观众只知道老汉是扮傀儡戏的,而他们要用老汉那获取的也是片刻的欢愉,于是即便有人可以听懂老汉戏中的一点点味道,也装作全然不知,附和众人的笑。

  • 大学生的笑——忧郁

花条子衬衣下角长长地拖着,有着老去民族憔悴颜色,前来观看傀儡戏的大学生代表的是当时的知识分子,他能读懂老汉戏中故事的心酸,却也只是忧郁地笑了,之后想起自己该做的事情便离开了。

大学生带给老汉是一种微弱的希望,老汉将大学生称作“帮场的福星”,大学生的饶有兴趣给了老汉开始傀儡戏表演的欲望,也为他吸引来了更多观众,可是大学生最后也像众人一般失了新鲜感而离去。

  • 众人的笑——冷漠

众人只知道拿老汉戏中的角色来寻乐子,在傀儡与藏在衣下玩傀儡的一齐倒在灰土里后一场哄笑。对众人来说,老汉只是他们利用的工具,但失去了价值,便会被忘得一干二净。

生活如戏演的好才叫入戏(生在生活中扮戏)(4)

众人在看戏的同时,殊不知戏中的故事也在他们身上上演,因为,或悲或喜,这种麻木的生活早已成为了习惯,傀儡戏上演着老汉的故事,也在上演着那个时代的人的故事:麻木的人性,冷漠的人心,然后很多人的人生,都成了别人眼中的剧场。

  • 巡警的笑

巡警代表的是当时的军官,在老汉扮演傀儡戏的时候,一共出现了两位军官,而两位军官的笑也不尽相同。

巡警1——略带理性

第一位巡警也许是对老汉的行为略感怜悯,所以在老汉扮戏的时候只在一旁默默观看,临了还只说了句“王九王九”,便含着笑走开了,这位警官理解老汉的行为,所以也没有对老汉有太多的为难,那一抹笑意里掺着几分善意。这位巡警代表着当时尚有几分良知的官员,遇见这样的官员,老汉这样子的也不至于被压榨得太厉害。

巡警2——狡黠

第二个巡警颇有几分狡黠,“笑眯眯地站在那里”,“望着系在那老头腰边的两条假腿痴笑,摇摇头走开了”,他代表的是当时的腐朽势力,残忍,给人一种毛骨悚然的感觉。

老汉最可悲的是,他的傀儡戏赢得了观众的笑,给观众带来了欢乐,可是这种笑,或是嘲弄,或者冷漠,或是忧郁,却没有一个笑是真正为他而笑的。

生活如戏演的好才叫入戏(生在生活中扮戏)(5)

小说开头以老北京的热闹气氛开头,以乐写哀,看似热闹,却给人一种窒息感。老北京有一圈没事做的闲人,整天寻各种乐子,他们抱着典型的看众心理,到处寻找新鲜感,麻木不仁。

而小说中的老汉便是那种要靠逗别人欢乐生存的人。这类人可怜却也可悲,他们成了时代最大的牺牲品,他们的生活不自主,要靠别人主宰。

而放眼我们现实生活,又有多少人活成了老汉一般模样?

我们心中有苦,但是翻遍了通讯录,却找不到一个可以倾诉的人,于是我们选择把痛苦深埋心里,在脸上挂上强挤出来的笑

我们有很多想要追求的事情,但是最后还是迫于生计放弃了,为了柴米油盐我们整天过着枯燥的生活,却还要装出一副热爱生活的样子。

我们太过于在意别人的目光,于是放弃了心中很多真实的想法,把大众的想法强加到自己身上。

人生有太多不得已,如果人生最后只剩下靠旁人的粘性生存,那人生真的只是生存,而不是生活了。余华说过:“活着不是为了活着以外的事情活着”,活着是我们自己的事情——活着应该为活着而活着。

老汉心中难以排解的郁结——当心中的悲痛成为生存的戏码,一次次上演,一次次心痛

王九在十年前死去,王九死后,老汉便在北京城圈子里外表演了十年的王九打倒赵四。十年前,赵四杀死了他的儿子王九,而戏中,即便在搏斗过程中赵四占上风,老汉还是让结局扭转,让王九掰倒了赵四。

傀儡戏中的场景,是老汉心中最真实的想法,他多么希望十年前就如戏中扮演的一般,即便赵四占上风,最终也是他儿子掰倒了赵四,也不会留得他一个人孤苦伶仃在世上,终日靠别人眼色度日。

生活如戏演的好才叫入戏(生在生活中扮戏)(6)

可是戏终归是戏,即便老汉上演上千次王九掰倒赵四,博得了一次又一次观众的哄笑,现实生活还是,王九已然不在这世上了。而老汉即便心中苦闷,也只能对着傀儡戏中的白脸,那个他也称着王九的人一次又一次地诉说。脸上显得无比轻松的样子,心里却不知道压抑了多少苦水。

而老汉在长期中形成了内心的保护层,他不愿让人知道他戏中的角色便是他的儿子,因为他知道,即便说出来,别人也只是当他的故事为笑话。

他只能通过长期重复王九打倒赵四,通过行为重复表达潜意识的阴影痛苦。而读的人都知道,老汉一次次地扮演傀儡戏,扮演王九杀死赵四的故事,却是一次次地掀开伤疤,新伤盖旧伤,早就忘了何为疼痛。

鲁迅笔下的祥林嫂亦是如此,向别人重复着她孩子被狼吃掉的故事,却沦为别人的把柄。

别人永远不会懂得经历过的人的伤痛,有时候说一个时代的人是这样子,倒不如说一直都是这样子,我们现实生活中有多少人被生活挫得伤痕累累,我们试着去逃避这种伤痛,于是通过重复类似的事情来做心中片刻的安慰剂。

与其这样,倒不如直面我们的痛苦,懂得跨过它,而不是一次次掀开它。只有从痛苦中真正走出来,我们才能明白活着的意义,才可以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

老汉终活成了一个傀儡那般,博取观者大笑,又在自作嘲笑。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