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上河图古今对比(清明上河图难以想象的颠沛流离)
清明上河图古今对比(清明上河图难以想象的颠沛流离)然而在同治六年,也就是公元1867年,程鸿诏再次看到了《清明上河图》,而此时的清明上河图已经不再完整,画卷开头处宋徽宗亲题“清明上河图”五字和红色的玉玺印记已经缺失,只剩下“远而风帆二艘”之后的部分,由此可知,《清明上河图》的缺失是在太平天国战乱的时候,实乃千古憾事!清朝建立之后,《清明上河图》先后由陆费墀、毕沅等人士收藏,而毕沅去世后的第四年,其家产被朝廷查抄,《清明上河图》再次落入宫廷之中,并著录在《石渠宝笈三编》一书上。然而在咸丰、同治年间,《清明上河图》流落民间,被徽州黟县程家收藏,《有恒心斋集》的作者程鸿诏就曾两次见到这幅巨画并在《有恒心斋集》中进行了详细的记载,并记述说在画卷的末尾有“臣张择端画”五个字,而画卷后的“清明上河图”五个字则是宋道君(也就是宋徽宗赵佶)的书法,可是所用的玉玺是朱色印泥所以对画作的真假稍有怀疑,而《清明上河图》也并未列入《宣和画谱》,但是之后他又进行了
北宋建中靖国元年,也就是公元1101年,一卷长约五米有余的风俗画被收入御府,当时的皇帝宋徽宗赵佶看到后欣喜不已,在卷首题五签,用自己独创的“瘦金体”书写了“清明上河图”五字,并盖上了宋代皇帝专门用于收藏艺术品时所用的双龙小印,自此,这幅堪称中华国宝的史诗级画作开始了颠沛流离的一生。
北宋靖康二年,也就是公元1127年,北宋被金所灭,举国悲痛,史称靖康之变,《清明上河图》在战乱之中被卷入金人所占领的地区。五十八年后,金代人张著为其题跋,是关于《清明上河图》作者张择端身世最早的记载,也是惟一的记载,堪称孤证,令人唏嘘。而后世有关“《清明上河图》的作者是张择端”这一认知也都是来源于张著的跋文,全文用行楷书写,仅八十五字,一代名画的诞生,都寄托在了这短短的八十五字之中。在此之后,先后有张公药、郦权、王磵、张世积等在此图后题跋,而张著所引用的《向氏评论书画记》作为最早著录《清明上河图》具体信息与作者的书,可惜早已失传。
南宋景定元年,也就是公元1260年,宋末元初之时,《清明上河图》又被收进了元人的秘府,而一个给官府修池子的工匠用一件样品把清明上河图偷换出宫,卖给了某位显贵官员,但是在交易过程中被保管《清明上河图》的人偷偷卖给了杭州的一个富商兼绘画爱好者陈彦廉,但是在公元1315年又转手卖给了杨准,而杨准对此画极为重视,写了一篇长长的跋文来记录《清明上河图》的流传始末,第二年,杨准的好友刘汉前来观赏,对《清明上河图》大加赞誉并题跋。
好景不长,《清明上河图》再次在历史长河中再次陷入沉浮与波折,公元1465年,元末文学家才稍有提及,说《清明上河图》被静山一个姓周的人家收藏,并议论说张择端创作此画是为了警醒世人。《清明上河图》自此又一次销声匿迹。
明朝明朝时期,清明上河图再次出现,大学士李东阳为其题跋,对话中场景进行了详述并讲述了此图在明朝中期的流传历程,但也仅说是在弘治皇帝时由华盖殿大学士徐溥收藏,徐溥去世后将这幅画赠送给了李东阳。明朝吴宽又曾题跋说,《清明上河图》被大理寺卿朱鹤坡收藏。记述模糊。
直到公元1524年,也就是明世宗嘉靖三年,兵部尚书陆完收藏了此画,陆完的儿子在父亲去世后又将此画卖给了昆山顾鼎臣,在此之后,明末文学家沈德符在自己所著的《野获编》中记载道,奸臣严嵩一直对《清明上河图》垂涎三尺,后来得知《清明上河图》被故相王家所收藏,就派人来到王家谋取此画,王家迫于无奈,只好请当时的一位技法高超名叫黄彪的画家临摹了一份送给了严嵩,可是不久之后竟然被人揭发,右都御史王抒也因此惹怒了严嵩,在嘉靖三十九年惨遭严嵩迫害,王襄所著的《广汇》上也有相关的记载。
嘉靖四十一年,也就是公元1562年,严嵩倒台,家产被全部没收,《清明上河图》也由此被收入了宫廷之中。紧接着到了明神宗时期,万历六年,也就是公元1578年,司礼监掌印太监冯保为之题跋,并从內府之中取出,作为收藏。不过值得一提的是,冯保在历史上并不是恶人,反倒是一代贤宦,是张居正的盟友,致力改革,平反了不少冤案。
清朝建立之后,《清明上河图》先后由陆费墀、毕沅等人士收藏,而毕沅去世后的第四年,其家产被朝廷查抄,《清明上河图》再次落入宫廷之中,并著录在《石渠宝笈三编》一书上。然而在咸丰、同治年间,《清明上河图》流落民间,被徽州黟县程家收藏,《有恒心斋集》的作者程鸿诏就曾两次见到这幅巨画并在《有恒心斋集》中进行了详细的记载,并记述说在画卷的末尾有“臣张择端画”五个字,而画卷后的“清明上河图”五个字则是宋道君(也就是宋徽宗赵佶)的书法,可是所用的玉玺是朱色印泥所以对画作的真假稍有怀疑,而《清明上河图》也并未列入《宣和画谱》,但是之后他又进行了追加的考证,认为宣和三年皇帝所用的玉玺才停用了彩色的印泥,所以拿印泥颜色来判断画的真假是不合理的,而之所以没列入《宣和画谱》是为了防止金兵破坏。
然而在同治六年,也就是公元1867年,程鸿诏再次看到了《清明上河图》,而此时的清明上河图已经不再完整,画卷开头处宋徽宗亲题“清明上河图”五字和红色的玉玺印记已经缺失,只剩下“远而风帆二艘”之后的部分,由此可知,《清明上河图》的缺失是在太平天国战乱的时候,实乃千古憾事!
《清明上河图》之后的下落再无人得知,后来又再次出现在皇宫之中,公元1911年后,溥仪以赏赐溥杰的名义将《清明上河图》运出皇宫,先是存放在天津租界之中,后来又转运到长春的伪满皇宫,溥仪在日本的扶持下建立伪满洲国后将其存放在伪满洲皇宫的东院图书楼之中。1945年二战结束之际,溥仪逃往大栗子沟.《清明上河图》再次流落民间,在通化被截获后送入东北博物馆保存,之后转交于故宫博物馆。
小结尽管《清明上河图》历经千载,几经沉浮,但是最终终于找到了自己的归宿。细细观来似乎在恍然之中让观者畅游了北宋繁华的东京城,六十多匹牲畜栩栩如生,木船二十余只随波荡漾,房屋楼阁三十多栋构架精美,推车乘轿二十余件犹在眼前,其中数百人姿态各异,繁而不乱,如一气呵成,历经近千年难以想象的颠沛流离与风雨漂泊,饱含荏苒沧桑,“盛世危图”,万世景仰!
参考文献:《清明上河图》、《野获编》、《广汇》、《宣和画谱》、《石渠宝笈三编》、《有恒心斋集》、《明史》、《明实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