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承泽庆余年封王了吗(详解庆余年二皇子李承泽)
李承泽庆余年封王了吗(详解庆余年二皇子李承泽)最小的儿子李某某,大东山之战后,庆帝新招聘了一个梅妃,跟她加班加点的造了一个儿子。可惜这个老幺命太硬,梅妃生他就难产死了,而且还没学会说话,庆帝也领盒饭了。最后结局是被淑贵妃收养,但结局时范闲从新皇帝越来越很辣的劲头推断,这个老幺大概率要下去跟死鬼父母相会。三皇子李承民,淑贵妃所生。淑贵妃是柳姨娘的族妹,京都大户柳氏之女。对于这个皇子,庆帝其实也不太看得上,一来年龄太小难堪重任,二来柳氏跟范氏关系太近,如果三皇子登基的话,很容易形成两大家族联盟的巨型外戚集团。所以即使后来太子二皇子都自杀了,庆帝宁愿积极去后宫造人,准备出一批新货重新培养,也不愿意让三皇子捡便宜皇位。当然,大结局时皇位还是归了老三。二皇子李承泽,淑贵妃所生。对于这个皇子,庆帝属于是鄙视中带着冷漠,甚至可以说是残忍,严重怀疑二皇子是不是庆帝亲生的,否则没有父亲会那样对自己的儿子。借用书中原文,二皇子就是一块“磨刀石”,而且是注
南庆国六大皇子盘点南庆国皇帝李某某,一共生了六个儿子,其中包括五个在编的皇子,一个编外的私生子。
大皇子李某某,庆帝当年第一次北伐,遭遇霸道真气爆体,经脉尽毁失去行动能力,变成一个植物帝。亏得陈萍萍率领黑骑千里奔袭,杀得黑骑死伤殆尽,最后把植物帝救回了庆国。回国路上陈萍萍俘虏了一个东夷城女奴宁儿,两人一起照顾植物帝,并且产生了互相爱慕的情愫。回国后庆帝恢复行动力,为了感激陈萍萍跟宁儿对他的救命之恩,庆帝毅然决然的将宁儿纳入后宫,封为宁才人,还生下了大皇子。其中的逻辑大概就是:陈萍萍是太监,你做不了的事情,朕替你代劳。
而大皇子虽然是皇长子,但因为宁才人有东夷城血统,所以生下来就没有资格继承皇位,被庆帝当武将培养,没成年就封了王,然后派去边关打仗。
(不得不佩服一句,陈萍萍在原著里是真会撩,好多女人都被他的魅力折服,如果有作案工具,陈院长必定是南庆首席海王。)
二皇子李承泽,淑贵妃所生。对于这个皇子,庆帝属于是鄙视中带着冷漠,甚至可以说是残忍,严重怀疑二皇子是不是庆帝亲生的,否则没有父亲会那样对自己的儿子。借用书中原文,二皇子就是一块“磨刀石”,而且是注定悲剧收场的磨刀石。
太子李承乾,按照庆国法律规定,太子不计入皇子排名,所以李承民顺位递补成了三皇子。太子是皇后所生,血统最正而且是庆帝最看重的接班人。可惜庆帝这人性格过于扭曲,对任何人的态度都是颠倒式处理,明明最看不起二皇子,却一直表现出宠爱跟扶持,实际上却宁愿下杀手也不会让二皇子继位。明明最看重太子,却永远在明里暗里打压他,美其名曰“磨炼”,而且在太子长公主乱伦事件闹出来之前,庆帝从来没想过易储。
比如在电视剧里庆帝问范闲:他们两个你看好谁。其实庆帝最希望得到的答案,就是“我看好太子,二皇子算个球”。
三皇子李承民,淑贵妃所生。淑贵妃是柳姨娘的族妹,京都大户柳氏之女。对于这个皇子,庆帝其实也不太看得上,一来年龄太小难堪重任,二来柳氏跟范氏关系太近,如果三皇子登基的话,很容易形成两大家族联盟的巨型外戚集团。所以即使后来太子二皇子都自杀了,庆帝宁愿积极去后宫造人,准备出一批新货重新培养,也不愿意让三皇子捡便宜皇位。当然,大结局时皇位还是归了老三。
最小的儿子李某某,大东山之战后,庆帝新招聘了一个梅妃,跟她加班加点的造了一个儿子。可惜这个老幺命太硬,梅妃生他就难产死了,而且还没学会说话,庆帝也领盒饭了。最后结局是被淑贵妃收养,但结局时范闲从新皇帝越来越很辣的劲头推断,这个老幺大概率要下去跟死鬼父母相会。
编外的皇子就是男主角范闲,电视剧里庆帝对范闲那叫一个溺爱,一副立刻就要把江山都过继给他的慈父嘴脸。原著里庆帝最开始是提防范闲,后来利用他跟李云睿打擂台,李云睿太子二皇子倒台后,庆帝二话不说就开始全力打压范闲,直到父子翻脸开干。正如庆帝对太子二皇子那种阴阳两重天的态度一样,庆帝表面上器重范闲给他各种特权,其实是拿他当工具,用完就准备扔的。而皇位的继承问题,庆帝一家死光了也不会考虑范闲,因为他是叶轻眉的孩子。
虚伪且疲倦的皇权工具人庆帝对二皇子曾经有过九字评语:心思过伪,无凛然之气。
在庆帝眼中,二皇子聪明过了头,性格又过于虚伪,而且没有帝王应有的广阔胸襟。假如他当了皇帝,自己所有的儿子都活不了。
电视剧里淑贵妃也对自己儿子有同样的评语:你(范闲)不要被他骗了,他从不与人交心的。
对于这样的二皇子,庆帝既不会将皇位交给他,但又要利用他的聪明才智,给太子当磨刀石。于是庆帝把他跟太子放到蛊盆里,亲手把玩了十几年。
在二皇子懂事之后,庆帝就疯狂暗示,让他抓紧时间跟那个废物太子抢,以你的能力,成功几率很高,朕也非常看好你哦~
十二岁那年,庆帝当众宣布二皇子贤德兼备,将来如果只当个亲王实在太浪费,可以试着冲刺一下更高的位置。
十三岁那年,庆帝正式封二皇子为王,还让监察院九处各种宣传炒作,比当年侧封太子的声势还要大。
十四岁那年,庆帝在皇宫外二皇子修了24K镀金的豪华王府,而且还明里暗里的开放了群臣跟他结党的绿色通道,让二皇子很快建立起了属于自己的势力。
十五岁那年,庆帝把二皇子招进御书房,表面上是听政学习,实际上是给群臣暗示,这个儿子我很稀饭,大家记得给他一键三连哦。皇帝都力捧到这种程度了,那朝中那些老狐狸自然就疯狂点赞了。
其实二皇子在最开始是拒绝的,因为你不能让我抢,我就马上去抢,我不愿意在跟太子抢的过程中,父皇加一些特技上去,然后“DUANG”一下,好像我真有戏,那样天下人都会骂我不自量力。
另外二皇子的母亲淑贵妃就是个云淡风轻的人,就想过清茶淡饭,读书练字的文艺人生。淑贵妃也不希望自己儿子去权力漩涡里扎猛子,那种地方一旦陷进去,赢了自然人生登顶,但输了丢的不光是面子跟财富,还有自己的命。
但二皇子跟淑贵妃的抗拒,抵不过庆帝的各种布局,外加大环境的裹挟下,太子对二皇子的敌意也越来越浓。东宫在十几年前就策划过谋杀二皇子的计划,只不过被庆帝截胡了而已。
这种危险的信号告诉了二皇子,他已经没有退路,要么拼命争取上位,要么引颈待屠。
谁都知道龙椅不好坐!但我身在天子之家,身不由己,这把椅子,我想抢得抢,不想抢……还是得抢!如果可以自由选择,我宁肯去太学里天天修书,也不愿意搀合到这件事情里面来!
但在范闲眼中,二皇子并不是被动争储。他那些凄凄惨惨戚戚的说辞,都是在掩盖他内心膨胀的权力欲望而已。
范闲第一次看见二皇子,观感非常奇怪。第一范闲觉得二皇子表里不一,虽然装出一副很轻松很自然的样子,但骨子里特别累,有种绷得快断弦的感觉。第二看他像照镜子,靖王世子李弘成评价,范闲跟二皇子都喜欢娘们一样笑。
而范闲之所以喜欢阴柔地发笑,就是想要掩盖自己真实的想法,不让别人看透自己。而二皇子也是一样,说明他无时无刻不在伪装,就怕别人看透自己的真实想法。
这个人很疲惫,心很疲惫。
二皇子的坐姿确实很奇特,竟是半蹲在椅子之上,像极了一位在田间休憩的农夫。
L转世的二皇子
后来范闲跟二皇子在抱月楼谈判,当二皇子喋喋不休地表示自己不想争皇位,只想争一口气让庆帝这个狠心老爹看看,如果不小心赢了,庆帝必定会气得吐血。即使最后失败了,也要溅庆帝一脸血,让他知道磨刀石的愤怒。
“早就清楚了。”二皇子冷冷一拂袖子,“同是天之娇子,谁会甘心做一块将来必碎的磨刀石?所以我要争下去,万一将来真的争赢了……能看到他后悔的样子,我会比坐上那把椅子更开心。”
但即使二皇子说得如此的真诚悲情,范闲还是一针见血地就把他的伪装彻底撕破。
何必将怨恨发泄到这种事情上来?大殿下已经封了亲王,可是看他好像就比二殿下要清楚许多……如果有人想推你下河与人比赛游泳,你最好的反抗是拼死不下河,大不了回身和身后那人打一架……而不是下河去把那个与你比赛的对手掐死。
说白了,二皇子如果真的要苟,坚决不去庆帝给他摆的擂台,那庆帝也不可能强拉硬拽。至于皇子之间为了争储进行物理伤害,庆帝再冷血也不会坐视不理,而且庆帝之所以否定二皇子,就是因为他有那种手足相残的狠辣劲儿。
所以太子二皇子的蛊局,庆帝只是挖坑加引导,二皇子对于争储就是积极参与的态度,他骨子里对皇位有强烈的渴望,而且丝毫不亚于太子李承乾。
于是范闲选择了跟庆帝相反的立场,表面上范闲全力以赴的对二皇子开火,非要把他打入谷底再踏上一万只脚。但骨子里范闲是想要救他,只有打掉他的雄心壮志,让他主动放弃对皇位的幻想,那样才有一线生机。
可范闲出手的时间已经太晚,太子二皇子这个局参与者已经太多,而且还有两个重量级大咖,让范闲的努力全都白费。
一个是二皇子的岳父叶重,庆帝当初赐婚叶灵儿给二皇子,就是要让二皇子更加有底气。除了一部分文官之外,还有定州军大佬跟自己联姻,像这种豪华顶配阵容,太子还不把膝盖都跪碎了。
另一个就是长公主李云睿,庆国第一疯婆子,表面上支持太子,暗地里跟二皇子勾结,两人一起利用内库走私,还联手操盘了江南明家,准备把黑手伸到海外去。
但实际上李云睿还是站队太子,并且打算利用肉体跟太子彻底捆绑,将来自己可以当个垂帘听政的当代慈禧。所以二皇子对李云睿来说,也是个悲催的工具人。
这两个大佬给二皇子一通忽悠,让他根本就没有了可以抽身的机会,只能任凭这场宫斗的泥石流把自己彻底活埋。
后来太子跟李云睿的丑事曝光,庆帝去大东山废太子。李云睿对外借助君山会的势力,吹哨子召集叶流云、苦荷、四顾剑三大宗师去大东山砍庆帝,对内联合太子在京都叛乱,二皇子已经跟李云睿捆绑,不得不一起作。老丈人叶重这时候也力挺女婿,表示先夺了京都的大权,之后我们翁婿再一起弄死太子,当最后的赢麻方。
但这场叛乱一开始就被庆帝安排得明明白白,叶流云是庆帝安插在君山会的卧底,大东山上直接反水,跟庆帝联手打爆了四顾剑跟苦荷。而京都这边叛军本来就没有多少优势,范闲跟大皇子几万精兵围城,城里还有监察院八百黑骑,打得秦家几万军队满地找牙。而叶重也是庆帝的卧底,关键时候直接反水,跟宫典、范闲、影子联手杀了秦业,叛军不战而溃,京都之乱光速被平息。
磨刀石最后的倔强在大东山上,庆帝安排范闲回京都平叛之前,特地叮嘱了一句,让范闲放过二皇子。
“他们毕竟是你的亲兄弟。”皇帝站在一身黑衣的范闲身边,冷漠说道:“能不杀,便不杀,尤其是承泽。而……若不得不杀,便统统杀了。”
这里既有庆帝这么些年把李承泽当工具的一点愧疚,但也是这个老阴比给范闲挖了一个大坑。
假如范闲亲手杀了二皇子,那么庆帝随时可以将丧子之痛宣泄到范闲身上,追究他的刑事责任,等于递了一个把柄给庆帝。
假如范闲放过了二皇子,那么将来二皇子又作妖,范闲就是连带责任人,要一起背锅。
对于这种臭不要脸的帝王心术,范闲心里门儿清,杀也不是不杀也不是。而二皇子在最后也人间清醒了一把,他吃下了有毒的葡萄自尽,还留了一封信把范闲的责任全部去掉,算是暴报答了范闲对他的真心。
如今想起来,抱月楼前茶铺里,你说的话是正确的……这两年里,你一直在想着将我的雄心打掉,回思过往,我必须谢你。
而对于庆帝,二皇子留下了最真诚的祝福——鳏!寡!孤!独!
老而无妻曰鳏,皇后坠楼摔成了柿饼,庆帝成了鳏夫;
老而无助曰寡,庆帝这么些年玩弄天下人心,早已离心离德,群臣也好,亲信也好,曾经的友人也好,对他绝对忠诚的几乎没有;
老而无子曰独,庆帝五个儿子(老幺还没造出来),太子二皇子被他逼死,大皇子跟他几乎没有亲情,范闲更是随时准备背刺庆帝,三皇子压根没被庆帝正眼看过,感情也极其淡泊;
老而无亲曰孤,亲情这种东西在庆帝眼中一文不值,那么皇族亲人自然也就不会真心对庆帝。
不得不说,能逼着亲儿子这么咒自己,庆帝也算是皇帝中的极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