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平之战赵国可以坚守下去吗(长平之战赵国损失惨重)
长平之战赵国可以坚守下去吗(长平之战赵国损失惨重)到了战国中后期,秦国是孤身一人对抗山东六国,赵国的背后还有这几个盟友,所以不到万不得已的情况,秦国其实并不相与赵国死磕;或许是赵国高估了自身的实力,也低估了秦国发动战争的决心,所以它私自占领了秦国的战利品。其实秦国本身无意与赵国打一场长平之战,毕竟赵国是山东六国当中军事实力最为鼎盛的国家,进行了胡服骑射变法之后,具备了能够与秦国一较高下的实力,在秦国并没有万全准备的时候,是并不想与这个国家硬碰硬的。按理来说,当赵国面对危机的时候,其它的五个国家应该不会坐视不理才对,毕竟唇亡齿寒的道理大家都是明白的,一旦赵国遭受巨大的打击,那么其它五个国家也不会好过,可是在真实的历史事件当中,我们却并没有从长平之战里,看到其它的国家对于赵国的支援,这又是为什么呢?难道其它五个国家真的就不惧怕唇亡齿寒吗?还是说它们对于赵国的军事实力已经自信到了一种认为它可以单挑秦军的地步了呢?我们今天就来重点的分析下这个问题
导言:长平之战赵国损失惨重,却不见其它国家支援?从师出无名和利益角度,分析长平之战,山东五国为何不援助赵国,三大原因不可忽略
战国风云,大国争霸,小国遭殃,这个时代发生了无数次战争,其中最惨烈的战争当属秦国与赵国之间的长平之战;此战可谓是赵国历史上损失最为惨重的一场战争,真正的长平之战爆发之前,秦国与赵国进行了长达三年的对峙,在这三年当中,赵国基本上消耗了国内变法以来所积蓄的力量,本身它对于经济发展和行政运行就不是非常的良好,长期的对峙更是拖垮它的国内发展。
战争爆发之后,赵括又不敌武安君白起,赵国的军事实力也是受到了极大的打击,四十多万赵军被歼灭,其中20多万降卒被坑杀,赵国在军事实力方面再也无法与秦国相提并论的诸侯强国,这个国家几乎一夜之间度过了由盛转衰的转折。
赵国原本是山东六国的抗秦主力,它在军事方面的强盛给山东六国很大的支撑,也是六国能够对战秦军的底气,可是当赵国在长平之战当中失败之后,山东六国的实力也是大幅度降低,在抗击秦军的方面也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
赵国是抗秦主力,山东五国为何不帮助赵国?按理来说,当赵国面对危机的时候,其它的五个国家应该不会坐视不理才对,毕竟唇亡齿寒的道理大家都是明白的,一旦赵国遭受巨大的打击,那么其它五个国家也不会好过,可是在真实的历史事件当中,我们却并没有从长平之战里,看到其它的国家对于赵国的支援,这又是为什么呢?
难道其它五个国家真的就不惧怕唇亡齿寒吗?还是说它们对于赵国的军事实力已经自信到了一种认为它可以单挑秦军的地步了呢?我们今天就来重点的分析下这个问题,看一看为什么在长平之战当中并没有看到有援军来支援赵国?
长平之战,在道义赵国不占理,师出无名第一个原因,我们从战争爆发的起点来进行分析,事实上,长平之战是一场比较偶然的战争,我们从战争的结果上来看赵国是受害国,在这场战争当中它所受到的损失也是最大的;人们总是会比较怜悯弱者,尤其是在看到赵国无辜的四十万降卒被坑杀之后,人们对于它的同情自然也就多上许多,这导致许多人忽略了战争爆发的原因,也忽略了赵国是战争挑起者的这个事实。
- 若非赵国抢占秦国战利品,秦国无意打一场长平之战
其实秦国本身无意与赵国打一场长平之战,毕竟赵国是山东六国当中军事实力最为鼎盛的国家,进行了胡服骑射变法之后,具备了能够与秦国一较高下的实力,在秦国并没有万全准备的时候,是并不想与这个国家硬碰硬的。
到了战国中后期,秦国是孤身一人对抗山东六国,赵国的背后还有这几个盟友,所以不到万不得已的情况,秦国其实并不相与赵国死磕;或许是赵国高估了自身的实力,也低估了秦国发动战争的决心,所以它私自占领了秦国的战利品。
本来秦国在对战韩国的战争当中收获了十七座城池,在战国时代,十七座城池所代表的土地面积还是不小的,对于一个国家来讲也是有着重要意义的;秦国在战场之上通过实打实的战争而收获的土地,本身属于自己国家的战利品,换句话来讲,在那样弱肉强食的年代里,这本身是秦国应得的。
- 韩国将割让给秦国的城池,私自转让给赵国
可是当时的韩国是一个崇尚阴谋权术的国家,它并不想就这样白白的将这些土地献给秦国,所以,当时的守城将领冯亭,便私自决定将这些土地转而献给赵国,在这其中也不乏有祸水东引的念头,毕竟如果秦国和赵国这两个庞大的国家发生战争,那么他们自然是无暇它顾的,如此一来,韩国就很容易在这其中抽身而退。
所以,这十七座城池其实是一个烫手的山芋,赵国本身就不应该接受,可是它却忽略了接受这些城池可能带来的影响,不顾一切的插入到了秦国与韩国之间的纷争当中,还私自占领了原本属于秦国的土地,这样的事情放在哪一个诸侯国身上都是不能忍耐的。试想一下,通过一场死伤无数的战争所得来的土地,还没来得及进行规划就被其它国家不费一兵一卒的带走了,哪一个国家能够接受这样的事实呢?
更何况这还是战国中后期最为强盛的秦国,它自然不可能任由赵国吞并它的战利品,由此才爆发了长平之战。所以长平之战其实是由赵国挑起的一场战争,在这场战争当中,赵国才是理亏的那一方,因此在那样一个明面上讲究师出有名的时代,赵国得不到援助也是很正常的。
秦、赵两国军事实力最强,其他国家想消耗秦、赵实力第二个原因,是其它的国家都希望鹬蚌相争渔翁得利;在战国时代,赵国和秦国是两座军事巅峰,它们两个之间的争斗必然会同时拉低两个国家的发展水平,消耗两个国家的内部实力,很有可能在这场战争爆发之后同时进入发展的低谷。
如此一来,也就有利于去均衡整个战国时代的实力,本身其它的国家就在秦国强大的压力之下苦不堪言,它们自然希望有一个国家能够去消耗秦国的内部实力,让秦国不再有精力去压迫它们,自然也就不会给予赵国援助。
- 六国合纵有利可图,都愿意提供援助
事实上,我们综合整个战国时代发生的战争来看,任何一个国家想要提供援助,都是建立在有利可得的基础之上的,也就是说,要么它们能够通过这场战争获得相应的实际利益,要么就是能够通过这场战争,间接的保证自己国家的生存和发展。
比如说六国合纵的战争,合纵之所以能够进行,是因为每一个国家都有利可图,一旦能够消灭秦国,那么它们就可以瓜分秦国的领土,以此来壮大自身的实力,就算是无法将秦国这个国家直接消灭,那么如果拖垮秦国内部的发展,也能够让它们从秦国的压力当中解放出来,让它们有一个能够安定发展的外部环境,不用再担惊受怕。所以,合纵联盟其实是一个巨大的蛋糕,每一个国家都可以分割品尝,所以它们乐意去投入一部分精力和财物。
- 邯郸之战,为防止秦灭亡赵,山东五国派兵支援
再比如说,后来秦赵之间发生的邯郸之战,邯郸之战当中,其它的国家就没有再袖手旁观,没有任由秦国将赵国灭亡,就是因为如果赵国一旦灭亡,那么战国时代的实力天平将会彻底地向秦国倾斜,而且失去了赵国的军事实力的保障,其它国家的日子会更加的难过,所以保全赵国也就等同于保全它们自己。
因此,邯郸之战,山东五国不得不派兵进行支援;可是长平之战并非如此,并不涉及到其它国家的切身利益,也不会危及其它国家的生死存亡,反而一旦出兵就会得罪秦国这个强大的国家。
所以说,进行援助这件事情不仅得不到利益还会受到损害,自然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愿意去淌这一浑水;因此它们只有作壁上观,等待着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那一天。而且,即使其它的国家想要进行支援,也需要时间。
在整个战国时代,并不是说任何一个国家面对战争就能够获得支援,从君主之间进行交流到真正的发兵支援是需要一定的时间的,而古代的交通又不是非常的通畅,在此之间,其实足以扭转整个战局。所以说,哪怕其它的国家有心去支援也并不能够给予赵国及时的支持。
两国都没想到长平之战,战果如此惨烈第三个原因,其实无论是赵国还是其它的国家都没想到长平之战如此惨烈,那个时候秦国的统兵将领其实是王龁,王龁是白起的副将,在各国人眼中并不是一个难以应对的对手,更何况赵国还有李牧、廉颇等等的良将,所以并没有将这场战争,当成是一场旷世大战来看,而且白起在接任秦军将领时,也是秘密进行的,其它国家并不知道秦国已经将这场战争当成是提前的灭国之战来看了。
所以,赵王没有像其它的国家求助,其它的国家也并没有主动地提供任何支持;其实,后来人对于长平之战的关注,并不在于它的战果,也就是说,对于秦国和赵国到底谁胜谁负并不能够吸引大家的过多目光。
许多后来人执着于分析长平之争的原因,在于白起的长平杀降,在于二十多万万降卒被坑杀这件事。对于这样的一件事,几乎是在一夜之间爆发的,胜败乃兵家常事,无论是赵国也好还是秦国也罢,都不可能做到在战争当中百战百胜,所以当长平之战失败之后并没有引起其它国家的过多关注。
毕竟在一个天下大争的年代里,又有哪个国家没经历过战争的失败呢?可是当赵国失败之后,二十多万降卒被杀,损失四十五万精兵,这件事却是惊动了天下;人们虽然感到震惊却并没有办法进行阻止,因为赵国的战争已经失败,投降的军队如何处置只在秦军将领的一念之间。
我们并不是说白起的所作所为就是对的,只是弱肉强食的年代里,胜者为王败者为寇是不变的定理。所以,当山东六国真正反应过来的时候,赵国已经是损失惨重了,可是事已至此,它们再想去为赵国提供支援也已经来不及,赵国也只能是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
讨论- 长平之战,赵王想救救不了,无能为力
当然也有人问了,既然其它的国家因为利益纷争的原因,不愿意去援助赵国,那赵国自己为什么不自救呢?当时的赵王为什么不派遣援军去帮助赵括的军队,任由赵国将其消灭呢?事实上,赵王并非是不想救而是救不了。
长平之战当中,赵国先后投入的军力能够达到六十万,对于一个诸侯国来讲,举国之兵顶多也就百万之数,像是楚国那样地大物博的国家,它在最终灭国之战时,能够集结起来的军队也不过百万,更何况赵国这样一个并不如楚国人口数量多的国家。
赵国总不能将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一场战争当中,它还需要分散一部分兵力去面对西北部的匈奴以及东北部的燕国,这两个势力对它都是虎视眈眈的,所以,它并不能抽空整个国家的军力去进行支援,总之,赵国在长平之战当中所投入的军队数量已经是它的极限了。
- 秦、赵三年军事对峙,耗费巨大的资源
与此同时,战争真正爆发之前的那三年对峙,已经耗费了赵国国内许多资源,赵国与秦国不同,秦国是一个经历过彻底而且完整的变法的国家,无论是在军事方面还是在行政和经济方面都有着长足的发展,它的军事战争有着强大的经济实力作为支撑,而且它还有着西部的巴蜀地区为它提供粮草,赵国却只能够依靠着国内萧条的经济发展来为军队补给,两个国家虽然在军事实力方面能够相提并论,可是在经济实力的发展上面却不是一个数量级的。
所以,真正等到战争爆发的时候,赵国国内其实已经一片萧条了,它并不能够再过多的给予军队资源;再者,当时赵国的军队内部并非是弹尽粮绝,所谓的被围困其实指的只是赵括所带领的一部分赵军,当时赵括急功近利,带领着一部分军队深入敌营,却被秦国的部队隔断了与主力军之间的联系。
即使是主力部队得到再多的补给,也无法给予赵括相应的支持,而赵括死后,军队没有了统领,自然也就成为了不堪一击的。所以说,当时赵王其实对赵括所采取的战法没有任何的约束能力,自然也就没有办法去营救被围困的赵括。因此我们才受赵王并非是不救而是救不了。
综述笔者认为,其实长平之战本身并不是能够引起人们极大关注的事件,它只不过是战国时代许多的战争当中的一场,之所以能够吸引人们过多的目光是因为长平杀降,白起坑杀赵国20多万降卒,几乎摧毁了赵国发展的有生力量,这注定会记载在战争的史册上。
而赵国没有得到其它国家援助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有它自身发展实力的问题,也有各大国家在利益纷争当中的问题,我们并不能够说谁对谁错,只能说时代使然,有些事情发展在历史的潮流过程当中,人类无法阻挡。
这也告诉我们,在国家与国家之间的斗争当中,只有绝对的实力才是绝对的保障,依靠其它任何国家所提供支援的方式是万万不可取的,因为一旦得不到有效的保障,最终的结局也就会像照顾那样异常惨烈。
同时我们对待每一场战争,对待每一个次的纷争,都必须有十足的精力,对于发展过程当中的每一件事情都要做到认真而细致,不能放过任何一次漏洞,也不能对任何司空见惯的事件嗤之以鼻。
事实上,如果赵国能够认真的去应对长平之战的话,它最终不至于受到如此之大的损失,更不至于失去几乎全部的军事实力。所以,国与国之间的纷争不确定的因素有太多,我们必须用全力去应对才能够保障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也才能够延续我们的历史文化,才能传承我们的民族精神,这是历史给予我们的启示,是后来人无论如何都需要仔细去揣摩的。
参考文献:《吕氏春秋》、《战国策》、《资治通鉴》、《左传》、《汉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