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十三钗令人心碎的十个瞬间(从小家的爱恨情仇)
金陵十三钗令人心碎的十个瞬间(从小家的爱恨情仇)贝尔则是演活了这位可敬又可爱的神父,从一开始他只是个不靠谱的入殓师,到后来与女学生和玉墨她们同仇敌忾,其中的高尚人性对是南京大屠杀中英勇救人的外国友人的致敬与感念。他与玉墨那场戏在我看来是灵与肉的碰撞,他心里明白玉墨是个不错的女人,同样也是了不起的女性;玉墨则是欣赏他的直率勇敢,此刻他们不是妓女与恩客,而是一见钟情的两个人。那曲鼎鼎有名的《秦淮景》,是玉墨她们穿着学生服用吴侬软语唱的,柔软动人;但在书娟的清澈眼眸中,却是身姿袅娜、媚眼如丝的金陵十三钗,举手投足皆是风情。声声婉转,满是风景,在我们听来却悲凉凄美,是这些巾帼英雄留在这个世界上的绝唱。 倪妮饰演的玉墨,真真堪称一绝。娇艳入骨,姿容不凡,气质却丝毫不俗艳,一代秦淮名妓的名号不是随便来的。其他的十二衩也各自有特点。战火的残酷也是一视同仁的。电影中的十三钗曾经被女学生们唾弃鄙夷,而最后是她们毅然决然赴死,不甘又屈辱地活着,是这群单纯好
2011年,《金陵十三钗》被张艺谋导演搬上大银幕,而上映之后大家对他这部作品的评价超越以往其他作品,口碑与票房均是相当可观,可见演员们的精心演绎足够打动人心。而作为观众的我们,很少在影视作品中真真切切地体味到那个战火纷飞年代的家国情怀,而《金陵十三钗》的问世恰好填补了这片空白,大家能从微末细节中以小见大,从小家的爱恨情仇窥见炮火中的国仇家恨,无一不一一铺展在眼前。
影片一开始就直奔"南京大屠杀"的悲惨主题,全片色调都是沉默的黑与灰。一开始便是1937年12月南京沦陷,短短十几天,这座文化古城彻底沦为日军惨无人道的屠宰场,处处是鲜血和腐肉的味道,弥漫在断壁残垣与硝烟中。佟大为饰演的国军士兵为保护城里剩下的军民而浴血奋战,他们抱着必死的决心在废墟中和敌人殊死搏斗。在炮火中,他们用自己奄奄一息的身躯想要挡住敌人的坦克时,我闭上了眼睛,不是恐怖而是心寒,内心排山倒海,无法直接面对这样的场景。
而豆蔻被敌人抓后惨遭蹂躏而死的场景,似乎也暗示了故事末尾玉墨她们慷慨赴死的结局。那种撕心裂肺又仇恨绝望的喊叫声是她最后的控诉,而丧心病狂的日军用一把刺刀刺穿她的腹部,飞溅出来的血直接浸湿了整块围布,可怜豆蔻小小年纪含恨而死,这个施暴场景是一个侵华日军所作所为的缩影。当时看得我气血上涌,差点站起来破口大骂,等自己平静下来竟发现早已满眼泪痕,无语凝噎。
很多人对豆蔻冒死跑出去找琵琶弦的行为无法理解,刚开始我也觉得纳闷,为何豆蔻如此痴?但当她们袅娜地唱起《秦淮景》时,那份自骨子里散发的风情与自信,告诉了我答案——在这旧社会与乱世,她们靠卖笑卖艺糊口,她们眼中的那份对自己的尊重与自爱是她们最大的底气。妓女也是人,也是有血有肉的,她们也有自己的追求与理想。她们也许寂寞,但是这些一直陪伴着的事物则是她们的精神寄托,上面记录着他们的喜怒哀乐。谁都不是生来就是这样,当她们从良家子沦落风尘,有血有泪、经历生离死别,她们早已比别人更早地学会如何保全自己。如此卑微的脆弱感,让这部电影蒙上了更凄迷的纱,人们看到了既同情他们又感叹现实。
战火的残酷也是一视同仁的。电影中的十三钗曾经被女学生们唾弃鄙夷,而最后是她们毅然决然赴死,不甘又屈辱地活着,是这群单纯好胜的学生最大的折磨;他们还没学会如何被生活打磨的圆滑而机敏,幸好有这些姐姐们愿意保护她们。电影中,十二钗谈笑着换上学生的棉衣,剪了头发,卸了浓妆,看过去一个个都是水灵灵的、亭亭玉立的闺秀。她们却是多么惊喜,甚至想到自己的母亲也会高兴——为这个赎去堕落之罪的变身,她们深深自我感动着;她们依依惜别,甚至把自己珍惜的宝贝都送给学生们,满眼不舍却坚定。
玉墨对书娟说,她也上过学,读过书,却在13 岁的时候被彻底毁了,从一个好女孩变成了一个坏女人。而这些遭受过生命摧残的不幸之人也是从天真烂漫的少女时期成长过来,历经风雨的她们更愿心疼与保护这些单纯无知的孩子们,于是她们放下妓女的妖娆伪装,用纯净坚忍的灵魂挺身而出。
而有个点我觉得很诡异——女学生刚开始很嫌弃这些妓女,怎么就心安理得地用一句"姐姐"让人家代替自己赴死是理所当然?毕竟她们也是书香门第、接受西方基督教洗礼的人,更应该感念别人的好不是吗?同样是那句话:别人帮你是情分,不帮你是本分。也许这才是整部电影最可怕的地方:用世俗的贞操强行隔开了人与人之间的体谅与爱护。
那曲鼎鼎有名的《秦淮景》,是玉墨她们穿着学生服用吴侬软语唱的,柔软动人;但在书娟的清澈眼眸中,却是身姿袅娜、媚眼如丝的金陵十三钗,举手投足皆是风情。声声婉转,满是风景,在我们听来却悲凉凄美,是这些巾帼英雄留在这个世界上的绝唱。 倪妮饰演的玉墨,真真堪称一绝。娇艳入骨,姿容不凡,气质却丝毫不俗艳,一代秦淮名妓的名号不是随便来的。其他的十二衩也各自有特点。
贝尔则是演活了这位可敬又可爱的神父,从一开始他只是个不靠谱的入殓师,到后来与女学生和玉墨她们同仇敌忾,其中的高尚人性对是南京大屠杀中英勇救人的外国友人的致敬与感念。他与玉墨那场戏在我看来是灵与肉的碰撞,他心里明白玉墨是个不错的女人,同样也是了不起的女性;玉墨则是欣赏他的直率勇敢,此刻他们不是妓女与恩客,而是一见钟情的两个人。
影片中,书娟的父亲因想要保全女儿而成为汉奸,但他因此被女儿厌弃;在后面他发现日本人背信弃义时提出质疑和反抗,却被一枪毙命。这也是一个泪点,他在乱世选择偏安一隅,但他的自私是为了女儿能安全,即使被女儿误解也毫无怨言——父爱如山,沉默坚忍。独立坚强的书娟在遭受同伴们的冷嘲热讽时也并未在意,虽然介意妓女住在地窖里,但是生性善良的她还是带领着同学们帮助她们。这个戏剧化的设定是中国众多家庭的浓缩,人人生来皆平等,但是际遇不同导致人生百态。但是大爱与小我该如何取舍,这里给了我们最好的答案。
而影片到了最后面,一个妓女在临走之前挣扎哀哭:我不是女学生,我不上车。这个也是很戳我心的一个点。不是说她胆小或者出尔反尔,而是世人对"性"的解读。妓女们代替女学生赴死,而处女们依然是倾巢之下的完卵。在日军侵华留下的惨烈回忆中,慰安妇式的性惨案数不胜数,这些依旧是整个国家的伤疤,依旧鲜血淋漓——甚至因为"性"在社会中如此隐晦暧昧,导致这些惨遭不幸的妇女们终身无法走脱阴影;而我们也无法义正言辞地评判谁谁谁该为此事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