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逛南锣鼓巷的感觉(你没见过的南锣鼓巷)

逛南锣鼓巷的感觉(你没见过的南锣鼓巷)或许,胡同真正的魅力,正在于此:不是她的妖艳和鼓噪,而在于她的含蓄与静谧。这就是黎明的南锣鼓巷,静谧得让你不忍心吵醒她。吸引我眼球的倒不是这些广告,而是冬日清晨的丝丝寒气中那些高高悬挂在胡同口的大红灯笼。这些灯笼很容易让人想起乔家大院。在微弱的晨曦中,明或暗的灯笼似乎静止在哪里,仿佛是天际的星星,显得昏昏欲睡。清晨的南锣鼓巷其实很清静。您可以看到背着书包、边走边啃着面包吸着牛奶,拉着父亲的手从胡同深处走来的小囡。您还可以看到那些身着橘黄色工作服的环卫工人正在一丝不苟地打扫着前一天游客留下的垃圾。在胡同的拐角处,您还可以看到那家门口挂着小红旗的早点铺的小两口子正在炸油条,而旁边围着几位早起的食客——这一切似乎都是在晨霭中默默地进行着,仿佛所有的人和大地一样刚刚苏醒,谁都懒得说一句话,而一切又似乎都是心照不宣。

逛南锣鼓巷的感觉(你没见过的南锣鼓巷)(1)

逛南锣鼓巷的感觉(你没见过的南锣鼓巷)(2)

初次听到南锣鼓巷的名字,只是觉得好玩,这个地方是敲锣打鼓唱戏的场子还是专门制作锣鼓的作坊?不得而知。

第一次见到“南锣鼓巷”还是在怀柔的影视城。一处古色古香的街巷,恰巧在外景拍摄,远远地看见“祥子”们拉这洋车穿堂走巷。而那胡同口便嵌着“南锣鼓巷”的字样,原先还有些迟疑,对这个地名多少有些陌生,以至于将它和香港的铜锣湾混淆在一起了!

我是到东城区工作之后,才被告知,那个叫南锣鼓巷的地方其实就在单位北边一点儿。于是,在那个特别冷的冬天,一个清晨,我独自一人走进了这个魂牵梦萦的地方。

这个并不宽敞的胡同其实就在地铁边上,胡同两侧树立的广告牌,大抵是宣传这个胡同的历史文化的,除了文字,还有一些戏剧演出的招贴画。

逛南锣鼓巷的感觉(你没见过的南锣鼓巷)(3)

吸引我眼球的倒不是这些广告,而是冬日清晨的丝丝寒气中那些高高悬挂在胡同口的大红灯笼。这些灯笼很容易让人想起乔家大院。在微弱的晨曦中,明或暗的灯笼似乎静止在哪里,仿佛是天际的星星,显得昏昏欲睡。

清晨的南锣鼓巷其实很清静。

逛南锣鼓巷的感觉(你没见过的南锣鼓巷)(4)

您可以看到背着书包、边走边啃着面包吸着牛奶,拉着父亲的手从胡同深处走来的小囡。您还可以看到那些身着橘黄色工作服的环卫工人正在一丝不苟地打扫着前一天游客留下的垃圾。在胡同的拐角处,您还可以看到那家门口挂着小红旗的早点铺的小两口子正在炸油条,而旁边围着几位早起的食客——这一切似乎都是在晨霭中默默地进行着,仿佛所有的人和大地一样刚刚苏醒,谁都懒得说一句话,而一切又似乎都是心照不宣。

逛南锣鼓巷的感觉(你没见过的南锣鼓巷)(5)

这就是黎明的南锣鼓巷,静谧得让你不忍心吵醒她。

或许,胡同真正的魅力,正在于此:不是她的妖艳和鼓噪,而在于她的含蓄与静谧。

倘若你走进胡同,哪怕只消百来步,你就如突然间遁世一般,逃离喧嚣的世界。

同样是寺庙,那种宁静或许在南锣东南边的雍和宫已经不能常见了,而在西北边喧嚣的什刹海附近的鸦儿胡同,进了广化寺的山门便进入了另一个清净世界。

逛南锣鼓巷的感觉(你没见过的南锣鼓巷)(6)

逛南锣鼓巷的感觉(你没见过的南锣鼓巷)(7)

逛南锣鼓巷的感觉(你没见过的南锣鼓巷)(8)

逛南锣鼓巷的感觉(你没见过的南锣鼓巷)(9)

如果你想静静,除了遁身寺庙,恐怕漫步胡同深处是再好不过的了。

你可以静静地聆听自己的呼吸、心跳和脚步声。置身其中,你会突然间感觉自己的身躯不知不觉中融化在这个胡同的空气里,游走的只是自己的思绪和精神。

逛南锣鼓巷的感觉(你没见过的南锣鼓巷)(10)

我想,那些最早在元代就住在胡同里的老北京们,这份安宁便是他们世世代代传续下来的福分。小胡同、四合院已经构成了老北京的生活天地。这些细细的胡同连接着千家万户,像是城市的毛细血管,更像是联系着无数北京人的乡愁的血脉。

每每漫步于这些胡同,我都有这样的感觉,渺小的自己仿佛就是一个细胞,随着那些奔流的血脉而四处游荡。而那种真空漂泊的快意却只能在黎明的那短暂的一刻,犹如晨露的晶莹只存在于阳光乍现的那一刹那。

南锣鼓巷,本该有自己的宁静。

然而,不知道哪一天,这里的宁静被打破了。

逛南锣鼓巷的感觉(你没见过的南锣鼓巷)(11)

那些吆喝的声音、那些慕名寻梦而来的游客,已经使南锣鼓巷变身为一个沿街叫卖的“货娘”。商业化已经使这个古朴端庄的姑娘浓妆艳抹、物是人非。

从什刹海的酒吧街的热闹中走来,带着一身的麦芽糖味儿,跨过旖旎的玉河,穿过还有些许宁静的齐白石老人的故居,走进游人如织的南锣鼓巷,你肯定已经抵挡不住各色美食的诱惑,早已垂涎欲滴,哪里还顾得上探访这位有着740岁高龄的“胡同大爷”的古迹遗存!

据官方测算,南锣鼓巷合理的日均游客瞬间承载量应是1.7万人左右,而当这个数字达到3万人,尤其是超过5万人的时候,人头攒动的南锣鼓巷几乎彻底被挤爆了,哪里还寻得着往日的平静!

其实,南锣鼓巷的宁静何尝不是百姓们珍视呢?这条热闹的胡同,除了在全国乃至亚洲旅游版上荣登“必看”的美名,以及给那些沿街开设门脸店铺的老板们填满腰包之外,对于原住的平民百姓其实并没带来多少好处。

逛南锣鼓巷的感觉(你没见过的南锣鼓巷)(12)

南锣鼓巷我是走的最多的,不下十次吧!除了一次是去年的“五一”最热闹的时间走之外,其它几次则都是清晨,春夏秋冬的南锣鼓巷的清晨都见过。

有一次,我经过南锣鼓巷西侧的一条胡同的时候,看到几位外国友人正在一个大院门口照相。一开始我颇不以为然,还以为是“老外”在瞻仰我胡同文化之雄威呢。近前一看,倒吸了一口凉气:原来是住户在门口张贴了“大字报”:“……我院对外不开放,没人请君往里让,私闯民宅犯国法,拘留所里蹲板房。”

这个“安民告示”很明显是针对那些不速之客的。自从那个热闹的“五一”特地“挤”了一次南锣之后,对于这个失魂落魄的南锣,我已经有几乎大半年没有光顾了。

逛南锣鼓巷的感觉(你没见过的南锣鼓巷)(13)

而每次走的时候,并非只是从南走到北,而是从西走到东,抑或从东走到西,横穿南锣鼓巷。南锣鼓巷的韵味,在我看来,不能局限于南北一走了之。其“非”字形的布局,倘若有时间,是应该东西走向一条一条品味的,而每一条胡同里各有各的故事,或者是哪位亲王的老宅,也有矛盾等名人的故居,还有蒋先生的行辕。这些所在的故事足以让游人驻足寻鉴。

而南锣鼓巷对少男少女们的磁力,恐怕除了那些美食之外就是这里的“中戏”了——中央戏剧学院位于南锣鼓巷东边的秦老胡同,她和“中影”、“北影”是现代年轻人梦想成真的地方。中戏大门口的墙上挂着代表中国戏剧最高水准的令人目不暇接的十几块“硬”牌子,足以令人肃然起敬。而恰巧去年的某一天清晨,原本清静的南锣鼓巷热闹非凡,原来是那些怀揣“中戏”梦想的艺考生们早早地来到了这里……

逛南锣鼓巷的感觉(你没见过的南锣鼓巷)(14)

直到不久前的一天,因为一位同事抽调到南锣鼓巷四条胡同改造的矛盾化解工作,我决定去看看他,并瞧瞧这个区级重点工程的进展情况。当然我还有一个更大的探究:与南锣“阔别”整整一年时间,这个文保区的韵味还在吗?

街道书记是位女同志,听说我要过去,很热情领着我转了转。对于辖区内的文物,她是如数家珍。她告诉我:保护文物和改善居民的生活条件,是街道义不容辞的责任。

在南锣鼓巷西侧的帽儿胡同里有一处神秘的名人故居。一百多年前,就是在这个胡同的一个院子里住着一位女主人,她因容貌端庄秀美、清新脱俗琴棋书画样样精通而在贵族中闻名遐迩。对于我而言,这条胡同也走过多次,但是除了驻足门口读一读那块半米见方的、因风吹日晒而文字依稀可见的故居介绍的碑文外,几乎没有一次探身进院瞧一瞧。因为这里分明就是百姓的住户,陌生人是轻易不会让踏进去的。

倒是女书记看出了我的心思,领着我看了个究竟。刚进院,右手边仿佛是一个陈列室,里边挂着多幅女主人清秀的全身像。只是门口已经落了锁。书记介绍说:“这是私人办的,主人不在家。”我们正往左手边的窄道里走的时候,从旁边一个小屋里推门出来一位大姐,问“你们找谁?”。书记表明身份后,她赶忙追问道:“我们什么时候搬迁啊?”

这个四合院自然不会小到哪里去,只不过如今已经密密匝匝挤满了住户,其拥挤和狭窄的程度完全不是外人可以想象的,而刚才那位大姐估计就是这个院子里的老住户,她们期盼着文保区的改造能同时能给自己一个新家。

只有拐到院的深处,方能看见雕梁画柱和已然残缺不全的几扇厢房的门——完全是一副破败的迹象。

这正是末代皇帝溥仪的妻子婉容出嫁之前的故居。

然而谁曾想,婉容从这里走出去之后竟然演出了一出凄美的人间悲剧,成为了一位中国历史上的“流浪王妃”。

这个院落未及时得到修复,是不是与这位末代皇后的身世及凄惨的遭遇有关呢?

要不是街道书记特地介绍,我是不会注意到这雨儿胡同里新开设的老北京物件博物馆。

逛南锣鼓巷的感觉(你没见过的南锣鼓巷)(15)

这个两层楼的小型博物馆,完全是私人筹建的,而它的主人便是民俗专家阿龙老师。

阿龙的大名叫赵振中,据他自己讲,已经是第六代北京人了,他的祖上是满族人,镶黄旗,在北京城里住了260余年。阿龙是地地道道的在胡同里长大的北京人,他了解北京,熟悉北京人的生活。三十年来,他走街串巷收集了近十五万件体现老北京生活的各种物件。博物馆的一层、二层陈设这一些北京民间艺人的剪纸、泥人等作品,而地下一层这两个屋满满地码放着令人目不暇接的各色老物件。最令我感兴趣的倒是那些打更、卖豆腐、卖酱油的梆子,捡拾在手里敲打起来,果然声音各异。在一旁的伙计卖个关子,问“知道这是干嘛用的吗?”街道书记在一旁打趣说:“可惜了可惜了,要是阿龙今儿在这里,没准吆喝几声您就听明白了!”

走出老物件博物馆的时候,我突然想起冯骥才的一句话:“任何遗存的首要价值都是见证的价值……北京文化的特点在四合院和胡同里。一个地域的文化是它的民居里的,而不是在它的宫廷或者皇家建筑的经典里面。我们讲民族的根、民族的魂、民族的情,都在我们的民居里,在老百姓的生活里。”

那寻觅了很久的老北京胡同的魂是不是就安放在这里呢?

细细琢磨,是又不完全是。

倘若你再次踏入南锣鼓巷,不妨凝神屏气去聆听那胡同深处的吆喝声吧,那叫卖声会把你一下子带回到童年、那个光屁股的时代;或者,在老物件博物馆待上半天,轻轻抚摸那些记载着老北京生活历史的物件,这些物件会让你想起自己的爷爷的爷爷的故事;或者从南锣鼓巷,往东、往西,拐进另一条与它衔接的胡同,更大的惊喜和秘密正等着你去发现。

逛南锣鼓巷的感觉(你没见过的南锣鼓巷)(16)

北京的胡同正一天天消失,如果你不走,恐怕以后再也见不到它们了。南锣鼓巷还在,但浓重的商气已经渐渐蒙蔽了她原本的古朴典雅的气质。庆幸的是,现在南锣鼓巷有望渐渐从热闹嘈杂中走出来。

那锣鼓巷能恢复往日的平静吗?很难。但有一点很重要,那就是当你再次来到这里的时候,请放慢自己的脚步、压低自己的嗓门,用心去寻找那个失落的胡同魂吧。

逛南锣鼓巷的感觉(你没见过的南锣鼓巷)(17)

文图:乌云有波(除标记图片外)

编辑:史绍丹 吴美凤

18点开抢红包!!!长按图片“识别图中二维码”,然后回复“检察君”,惊喜立现!

检察日报NEW MEDIA

微信ID:jiancharibao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