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打日本鬼子死了的战士(手撕鬼子是假的)
那些打日本鬼子死了的战士(手撕鬼子是假的)济源市内有一处庞大的古建筑群——济渎庙,是古代祭祀济水之神的地方。那里还是我们耳熟能详的愚公移山寓言故事的发源地。他们在一次次惨烈的战斗中,面对凶残的日本强盗,奋勇拼杀,壮烈殉国。让日寇胆寒,也不得不对他们产生敬畏之心。01在河南省的黄河以北,太行山南边有个济源市,因为是济水的发源地而得名。
自从1931年侵华日军发动“九一八”事变起,中国人民开始了长达14年的抗日战争。
在这场艰苦卓绝的抗战中,中国人民前赴后继,共赴国难,流血牺牲,英勇抗敌,涌现出了无数的民族英雄。
他们中有张自忠、戴安澜、左权这样的将军,更有千百万战斗在最前线的普通士兵。
他们在一次次惨烈的战斗中,面对凶残的日本强盗,奋勇拼杀,壮烈殉国。让日寇胆寒,也不得不对他们产生敬畏之心。
01
在河南省的黄河以北,太行山南边有个济源市,因为是济水的发源地而得名。
那里还是我们耳熟能详的愚公移山寓言故事的发源地。
济源市内有一处庞大的古建筑群——济渎庙,是古代祭祀济水之神的地方。
2011年的一天,济渎庙的文物人员在整理存放在庙内的一些散置的碑刻时,发现一块长方形的青石碑,略有缺损的石碑正中央题有碑名 :“对倭抗战济源之役军民殉难纪念碑”。
经仔细辨认,碑文为:
民国二十七年二月,倭寇陷济源,据城五十余日,烧杀奸虏,神人共愤。本军一六六师四月十日攻城,二十日克服,战后凄惨,户户如洗,当经发仓赈济,抚辑流亡,并定四月十日为军民殉难纪念日,每年由县政府召集绅民开会祭祀,兹特将殉国官兵,暨死难民众勒石如左:营长一名,连长三名,排长八名……”
此碑是1938年5月由当年的陆军第91军军长郜子举中将所立。
几位热心的当地历史研究爱好者,通过这块纪念碑的内容,结合大量的翻阅史料和实地走访,将80年前发生在济源城的那场惨烈的战斗,再次呈现在人们的面前。
02
1938年2月,土肥原贤二为师团长的侵华日军第十四师团的可西联队侵占了济源,毫无人性的日军在济源城内奸淫烧杀,无恶不作。
济源百姓陷入水深火热之中,济源地区被屠杀民众达到数千人。
这个十四师团为机械化师团,战斗力很强,有战斗装甲车300多辆,士兵二万多人。在后来的徐州会战中曾作为合围徐州的策应部队,切断了陇海线,以优势火力突袭攻陷河南兰封,造成中国军队伤亡五千多人,包括三个旅长。
还迫使中国政府挖开花园口黄河大堤,放水以阻止日军机械化部队的进攻。
为了打击日军嚣张气焰,4月初,驻防在黄河南岸的黄河河防指挥官、第91军军长郜子举中将奉命率部北渡黄河,直插豫北敌后,抗击济源,沁阳和孟县一带的日军。
91军下辖的166师496旅991、992两个团约3000官兵,每人配备步枪一支,大刀一把,手榴弹四枚,带着三天的干粮。
在旅长刘希程率领下,日夜兼程,渡过黄河急行数十里直指济源县城,攻打驻守城内的日军。
日军可西联队也有3000多兵力,但是他们配备有十五门大炮,而且还有坦克,装备要比中国军队好得多,双方军事实力悬殊。
03
第三天,中国军队抵达济源城下。
最初的作战计划是对日军进行偷袭,可是由于部队的行军惊动了沿途村庄的狗吠叫不止,日军察觉异常后随即加强了守备,于是偷袭计划被迫改成了强攻。
双方首先在济源城门展开了激烈的交火。
4月10日凌晨,我军从各营中挑选了数百名攻城敢死队员,在1营营长邹福隆率领下担任主攻。
他们在火力掩护下,将云梯靠到城墙上,每队100人,轮流冒着日军的猛烈炮火,手举大刀爬上云梯开始攻城。
起初进展顺利,敢死队员们奋勇当先,向城墙上猛攻,很快将城墙上的日军消灭。
300余名官兵陆续沿云梯攻入城内,与敌军展开逐街逐巷的搏斗。
天亮后,日军增强了城墙上的守卫兵力。
991团派工兵连长吕舜民带领两班工兵去爆炸县城南门,但是遭到城楼上日军猛烈的火力攻击,工兵们全部牺牲了。
后续攻城部队只能继续沿着云梯登城,敌人居高临下用机枪向城下的我军攻城部队疯狂扫射,一批批登城部队都在日军的密集的炮火下壮烈牺牲,云梯也被敌人一个接着一个炸断了,部队根本无法登城。
接着,日军一面组织力量围歼我军打进城内的部队,一面派部队打开东、西、南各城门,在十几辆坦克掩护下,出城向北门的中国军队反击合围。
同时,大批日军骑兵从西关外冲出,猛攻中国军队的阵地。
这时,驻守在沁阳的日军也开始向济源出发增援。
攻城的中国后援部队与日军展开激烈的战斗,但由于武器装备处于劣势,官兵们无力抵抗日军的大炮和坦克,后援部队伤亡惨重,只能被迫离开城墙附近,撤退到后面的村庄一带构筑阵地,与敌军对峙。
04
这样一来,攻入济源城内的300余名官兵由于失去了后续部队的支援,顿时陷入日军的包围中,身处绝境,成了孤军。
他们在巷战中不断遭到敌军的袭击,顽强地与日军拼杀,最后退入济源城中的鸿福寺内坚守。
随即便被数倍于己的日军团团围住。
鸿福寺成为敢死队员们最后的战场。
邹福隆营长在一次反冲锋时不幸中弹牺牲。
与日寇血战了三天三夜的敢死队员们虽然身处绝境,却没有一人投降。
他们子弹打光了,拿起大刀与日军展开激烈的肉搏战。
最后时刻,弹尽粮绝的敢死队只剩下了中士班长朱金山等28人,朱金山和机枪手张鸿歧有武术功底,善于刀术,他们一前一后互相配合,面对汹涌而来的日本兵,毫无惧色,勇猛地挥舞大刀,左砍右劈。
血光之间,凶残的日军纷纷倒地,成了他们的刀下之鬼。
终因寡不敌众,体力耗尽,而且身受重伤,朱金山他们被俘了。
面对敌寇,他们大义凛然,宁死不屈。
在审问中,张鸿歧一言不发。
日军翻译问他是否听懂了,张鸿歧说:“你到跟前来,我对你说。”
对方以为他要开口,走到他的面前。
张鸿歧趁其不备,猛地抡起板凳砸向翻译的脑袋,那家伙顿时脑浆迸裂,一命呜呼。
周围的日军气急败坏,慌忙举刀刺过来,张鸿歧身中七刀,壮烈牺牲,年仅34岁。
朱金山随后也被日军残忍杀害,28名壮士全部壮烈殉国。
在这次攻打济源城的战役中,共有敢死队473名官兵为国捐躯。
他们消灭了大量日军,仅在鸿福寺周围,就留下300多具日军的死尸。
05
4月20日,经过10昼夜的苦战,中国军队终于收复济源。
困守多日的日伪军在济源城内外,被消灭近千人,伤亡惨重,只得放弃济源城向沁阳方向逃离。
中国军队进入济源城后,来到几天前激战的鸿福寺,做善后处理工作。
在院子里发现了两个日军所立的“慰灵祭”大木桩,高约5米,是用大树干,将树皮剥去,再砍削成四方棱状而成。
两个木桩的正面都用毛笔写着硕大的黑字:“中国军队无名英雄之墓”。
木桩的背后有文称,中国军队一人在白刃战中砍死日军士官及日军士兵13人,另一人则在白刃战中砍死日士兵7人。
文中还说明:二人的尸体与武器均埋葬于此,另外,还有“封为军神”、享受“慰灵祭”等字样,木碑的最下面落款为:昭和十三年井山部队森田队建。
后经证实,杀敌13人者为991团2营中士班长朱金山,杀敌7人者为991团上等兵张鸿歧。
鸿福寺附近还发现了日军给他们建的坟墓。
据当年附近的居民回忆,大木桩原来立在朱金山牺牲的地方,后来搬进了鸿福寺中。
朱金山他们的棺柩也被埋葬在鸿福寺前。
那一仗打过后,常常看到日本人在吃饭前,到大木桩前面进行祭奠。
看来,日寇对于朱金山他们的忠勇和节操也不得不敬畏。
为了纪念这些为国捐躯的勇士们,后来91军军长郜子举勒石立碑,并刻下烈士们的英名,便是在济渎庙里发现的那块青石碑,此碑也成为研究抗战历史的重要实证。
另外,朱金山的上级,991团第2营营长刘正操为他立“朱金山烈士纪念碑”,碑文这样记载了朱金山的功绩和牺牲的经过:
“朱烈士金山 商水县朱集人。其天性豪迈 膂力过人 去秋参加沪战 以奋勇杀敌闻。今春来归 人方嫌其唇缺 不予补兵 我乃查其胆壮任为班长。果也 济源之役 首先登城 手刃倭寇十三人 中弹殉国 敌人钦其勇 为之殓葬 且标其墓曰 故中国军队无名勇士之墓……”
这块纪念碑现在存于济源市烈士陵园内。
从碑文叙述可见,朱金山参加过淞沪抗战,而且他一贯不怕牺牲,英勇杀敌。
壮士最终为国捐躯,不愧为民族英雄。
张鸿歧是河南鲁山人,与他同在攻城敢死队的还有他的堂兄张鸿儒。
张鸿儒当时是166师991团3营8连连长,是部队有名的神枪手,攻城时担任尖刀连连长。
在身陷敌军包围的最后时刻,他带领尚存的敢死队员们在鸿福寺中依据地形坚守,鼓励战士们“弟兄们,为国尽忠的时刻到了”,最后一同慷慨赴死。
人们不会忘记这些在民族危亡时刻为国捐躯的勇士们,各地的关爱老兵志愿者们陆续调查整理挖掘出更多烈士们的信息。
1980年,济源县政府在县烈士陵园为朱金山立碑纪念。
平顶山市的报纸也对鲁山籍的邹福隆营长和张鸿儒、张鸿岐兄弟70多年前的壮举做了报道。
他们的后人纷纷来到济源,祭奠他们,告慰英烈在天之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