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明时期长方形青铜镜(难得一见的辽代方形青铜镜)
元明时期长方形青铜镜(难得一见的辽代方形青铜镜)(记者 张秋焱)
镜子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铜镜就是古代用铜做的镜子,又称青铜镜。远古时期,人们以水照面,铜器发明以后,以铜盆盛水鉴形照影。随着合金技术的出现,我国的古人们开始了使用铜和锡或银铅等制作铜镜的历史。作为古代的一种生活用品,铜镜制作精良,形态美观,图纹华丽,铭文丰富,是我国古代文化遗产中的瑰宝。在我市收藏爱好者金先生手中就有这样一面铜镜,它诞生于辽代,有着千年的历史。
收藏爱好者郭先生:辽代是公元907—1125年间由契丹族人建立的,与北宋对峙。他们的铜镜轮廓有圆形、多边角的花瓣形、正方形、八角形、小圆镜面与长柄结合等诸多样式;喜欢采用装饰效果较强的装饰工艺,将祥云、龙珠火焰纹,以及山石、树木,乃至动物造型等图案,进行了适当的工艺变形手法处理;经常以草原的自然风光和生活面貌为表现对象,使用动物纹饰,反映民俗习惯。
收藏爱好者张先生:仔细看镜子上的图案,我觉得上面的纹饰不像狮子,更像貔貅。貔貅,别称“辟邪、天禄、百解”,是中国古书记载和汉族民间神话传说的一种凶猛瑞兽,也是为古代五大瑞兽之一。据说貔貅是龙王的九太子,它的主食是金银珠宝,浑身宝气,后来因触犯天条,玉皇大帝罚他只以四面八方之财为食,吞万物而不泻。所以古人认为貔貅只进不出,神通特异,可招财聚宝,同时也有镇宅、化太岁、促姻缘、赶走邪气、带来好运的作用。从古至今,中国传统有装饰“貔貅”的习俗,上至帝王、下至百姓都极度注重收藏和佩戴貔貅。貔貅寓意丰富,人们相信它能带来欢乐及好运。《清稗类钞·动物·貔貅》中记载:“貔貅,形似虎,或曰似熊,毛色灰白,辽东人谓之白熊。雄者曰貔,雌者曰貅,故,古人多连举之。”
呼和浩特市收藏家协会顾问王青濂:这是一面辽代双狮方形铜镜。方镜通体明亮,少有锈痕,两只狮子一左一右围绕着镜纽盘旋,一只头上、一只头下,大嘴张开,双爪前伸,向镜纽探去,整个身体呈跃起状,形象生动,符合辽代铜镜的各种特点,是一面典型的辽代铜镜。
(记者 张秋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