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古典音乐经典20首(走进古典音乐世界第95辑)

古典音乐经典20首(走进古典音乐世界第95辑)带有哈恰图良配乐的莱蒙托夫剧作《假面舞会》于1941年成功上演。1944年,哈恰图良从配乐中选出五段音乐,成为《假面舞会》组曲出版。组曲的五段中有三段是舞曲,另外两段乐曲虽未冠以舞曲之名,但舞曲的神韵和活力仍贯穿其中。俄国天才诗人莱蒙托夫(1814-1841)的戏剧《假面舞会》描写了十九世纪三十年代俄国上层社会的芸芸众生,剧中主人公阿尔别宁不满于身边的人与事,但他的抗争是徒然的,最后只能落得悲剧性结局。说到哈恰图良,最熟悉他的作品是《马刀舞曲》—— 那种在鼓声与铃铛声中越来越快,令人喘不过气来的节奏,中间仅一小段萨克斯与大提琴短暂的细腻,也被圆号粗野地嘶鸣所践踏。他的这首《假面舞会组曲》是为莱蒙托夫的戏剧《假面舞会》而作,戏剧配乐完成于1939年,1943年编成组曲。人们最熟悉的是第一首,而最迷人的是第二首《夜曲》,小提琴与单簧管那种缠绵的柔情如水,饱含着一种挥之不去的感伤。像贝多芬、比才

巴赫、莫扎特、贝多芬、肖邦、舒伯特、舒曼、勃拉姆斯、门德尔松、拉赫玛尼诺夫、柴科夫斯基、威尔第、西贝柳斯……这些音乐家的名字,或者大家都听说过,在这里,我们借由RCA出品的一套以时代发展编撰的100张唱片分别介绍这些音乐家的作品,当你想了解他们的音乐作品,想走进博大恢弘的古典音乐世界,想拥有一生受用不尽的精神财富,但是又无从入手时,那么,请从这里开始。

古典音乐经典20首(走进古典音乐世界第95辑)(1)

哈恰图良:《假面舞会》组曲

古典音乐经典20首(走进古典音乐世界第95辑)(2)

阿拉姆·伊里奇·哈恰图良(Aram Ilitch Khatchaturian,1903年6月6日-1978年5月1日),前苏联作曲家,指挥家。亚美尼亚族人,他是最负盛誉的亚美尼亚音乐家,前亚美尼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国歌的作者。

哈恰图良被认为是民族乐派。他于1903年出生在外高加索的多维利斯,是亚美尼亚人。亚美尼亚人原为伊朗裔的一支,之后被奥斯曼帝国征服,这片土地是多重民族色调交汇处,这种杂色哺育了哈恰图良音乐中的神秘因素,狂暴的节奏与忧伤的舞蹈,使他的音乐比鲍罗丁或里姆斯基-科萨科夫所追求的,具有更多、更自然的东方民族色彩。

说到哈恰图良,最熟悉他的作品是《马刀舞曲》—— 那种在鼓声与铃铛声中越来越快,令人喘不过气来的节奏,中间仅一小段萨克斯与大提琴短暂的细腻,也被圆号粗野地嘶鸣所践踏。他的这首《假面舞会组曲》是为莱蒙托夫的戏剧《假面舞会》而作,戏剧配乐完成于1939年,1943年编成组曲。人们最熟悉的是第一首,而最迷人的是第二首《夜曲》,小提琴与单簧管那种缠绵的柔情如水,饱含着一种挥之不去的感伤。

像贝多芬、比才等前辈作曲大师一样,哈恰图良为话剧演出创作了成功的配乐,他为之创作配乐的戏剧作品包括莎士比亚的《麦克白》和《李尔王》、德维加的《瓦伦西亚的寡妇》以及莱蒙托夫的《假面舞会》。哈恰图良坦言他乐于为戏剧舞台写配乐。

1940年,当莫斯科的瓦赫坦戈夫剧院邀请他为莱蒙托夫的话剧《假面舞会》创作配乐时,他欣然应允,虽然他日后回忆此事时承认当时心中忐忑不安,因为他意识到用音乐去再现莱蒙托夫的天才作品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他同时还知道,1917年彼得格勒上演莱蒙托夫的话剧时,为之谱曲的是格拉祖诺夫。但对于哈恰图良来说,巨大的责任感和创作上的紧张反而能激发他的热情。他通过研究当时的音乐作品正确地感觉莱蒙托夫剧作中的时代精神和氛围。他与导演交流,听演员读台词。他通过这一切来努力走进莱蒙托夫剧中人物的世界。最后,他完成了一部优秀的戏剧配乐。

俄国天才诗人莱蒙托夫(1814-1841)的戏剧《假面舞会》描写了十九世纪三十年代俄国上层社会的芸芸众生,剧中主人公阿尔别宁不满于身边的人与事,但他的抗争是徒然的,最后只能落得悲剧性结局。

古典音乐经典20首(走进古典音乐世界第95辑)(3)

带有哈恰图良配乐的莱蒙托夫剧作《假面舞会》于1941年成功上演。1944年,哈恰图良从配乐中选出五段音乐,成为《假面舞会》组曲出版。组曲的五段中有三段是舞曲,另外两段乐曲虽未冠以舞曲之名,但舞曲的神韵和活力仍贯穿其中。

第一曲:圆舞曲。这是哈恰图良的《假面舞会》音乐中最知名、最常演奏的一首。简短的引子之后出现了圆舞曲的节奏型,之后出现了一支由弦乐主奏的圆舞曲旋律,它并未刻意突出维也纳圆舞曲式的优雅,而是具有俄罗斯风格的沉郁乃至沉重。这段音乐在戏剧配乐中旨在展示莱蒙托夫笔下主人公内心的纷乱心绪。

第二曲:夜曲。在静谧的背景上,独奏小提琴奏出的舒缓旋律烘托出冥思深邃的意境,将听者的想象带入诗情画意而又含有几分神秘色彩的夜晚。

第三曲:玛祖卡。玛祖卡(Mazurka)本是波兰的传统舞曲,是一种中速的三拍子舞曲,风格雍容,气氛热烈,多出现在上流社会的舞会上。《假面舞会》中的这首玛祖卡热烈喧闹,表现了假面舞会的盛况。

第四曲:浪漫曲:在徐缓从容的行板速度上,深情的旋律如同恋人间的心曲,甜美如歌,余韵悠长。

第五曲:加洛普。加洛普(Galopp)是一种起源于德国的二拍子快速舞曲。在《假面舞会》中,加洛普舞曲将欢乐的气氛进一步升华,成为纵情的狂欢。

里姆斯基-科萨科夫:《西班牙随想曲》

古典音乐经典20首(走进古典音乐世界第95辑)(4)

里姆斯基-科萨科夫(Nikolay Andreyevich,1844-1908),1844年3月18日生于诺夫哥罗德省季赫温市,7岁学钢琴,10岁开始作曲 。12岁入圣彼得堡海军士官学校,期间从 F.A.卡尼列学钢琴 。1861年成为新俄罗斯乐派(强力集团)最年轻的成员。1862年毕业后随舰航海3年,1871年起在圣彼得堡音乐学院任教 ,1905年革命时,因支持学生罢课一度被解职。1908年6月21日卒于卢加附近的柳边斯克庄园。

管弦乐《西班牙随想曲》(拉丁转写:Kapritschtschio na ispanskije temi,意译为“基于西班牙主题随想曲”,作品号三十四)是俄国作曲家尼古拉·里姆斯基-科萨科夫基于西班牙地方曲调,在1887年写成的一部管弦乐曲,在西方常以法语名称 —— Capriccio Espagnol示人。

该曲根据原来的一部小提琴幻想曲的草稿改写而成,改写后的作品不仅保留了西班牙的主题和富有技巧的小提琴独奏段落,各种乐器也都有短小精悍的华彩段落。当初,柴科夫斯基曾说,他不过是一个摆弄音乐的手艺人,而里姆斯基-柯萨科夫才是一个“最最名副其实的艺术家”。他认为,这首《西班牙随想曲》是“乐器法中的宏伟杰作”。这部作品,当时写明是献给俄罗斯皇家歌剧院的艺术家们(共有67人)。作品为A大调,共分为五个乐章,具有组曲的性质,不间断地演奏。

里姆斯基-科萨科夫原欲将该曲归类为小提琴独奏和管弦乐队协奏作品,但后来决定纯粹将该曲归类为管弦乐曲,以令演绎者更加着重活泼的旋律。

古典音乐经典20首(走进古典音乐世界第95辑)(5)

全曲共有五个乐章:

第一乐章:晨歌(Alborada),或叫做黎明的小夜曲。是西班牙阿斯图里亚斯地区用来迎接日出的传统舞曲,富有令人兴奋的节庆色彩。晨歌开始,与小夜曲相对,响板的声音也响了起来。以八度和五度音模仿西班牙风笛的声音,采用西班牙舞曲形式,热烈奔放。

第二乐章:变奏曲(Variazioni),也是宁静、美妙的舞曲,分为五个变奏,有五种色彩的变换,还有一个独奏长笛的化彩段。首先由圆号部奏出主题旋律,继而其他乐部相继奏出主题的变奏曲。

第三乐章:晨歌,描写节日的场面,小提琴独奏与乐队演奏交替进行。该乐章再现第一乐章的旋律,音乐几乎是对第一乐章的重复,只是在配乐和音调上有所不同,使用了新的调性和不同的乐队色彩。

第四乐章:场景和吉普赛歌谣(Scena e canto gitano)。先以五个华彩乐段(cadenza)开首,分别以圆号加小号、小提琴独奏、长笛、单簧管以及竖琴,分别伴以不同的敲击乐器奏出。继而整个乐队奏出一段三拍子舞曲,推至高潮后紧接(attacca)到终章。首先,小军鼓的滚奏引出一系列为数件乐器而写的华彩段,竖琴的华彩段引出吉普赛主题的小提琴华彩乐段,风骚艳丽,五彩缤纷。

第五乐章:为阿斯图里亚斯风格的凡丹戈舞(Fandango asturiano)。凡丹戈是一种安达鲁西亚舞,一般以吉他和响板伴奏。它是西班牙北部阿斯图里亚斯地区一种富有活力的舞曲。这种古老的西班牙舞曲以火辣灼人的音乐将随想曲推向高潮。结束时再次出现了第一乐章“晨歌”的主旋律,作为这一乐章的尾声,也即是在整首随想曲的最后,更为轻快激昂地重现。

卡巴列夫斯基:《小丑》

古典音乐经典20首(走进古典音乐世界第95辑)(6)

德米特里·卡巴列夫斯基(Dmitry Kabalevsky,1904-1987),前苏联作曲家、音乐教育家、音乐活动家。1904年12月30日生于圣彼得堡。1929和1930年先后毕业于莫斯科音乐学院作曲班及钢琴班,1932年起任教于莫斯科音乐学院。1940-1946年任《苏联音乐》杂志主编。1949-1952年任前苏联科学院艺术史研究所音乐部副主任。1952年起任前苏联作曲家协会书记。1962年起领导少年儿童音乐美育委员会。1969年起任前苏联教育科学院主席团所属美育委员会主席。

卡巴列夫斯基的创作大多以前苏联现实生活为题材,音乐具有明朗的色彩,抒情性较为突出。音乐语言与民歌、革命歌曲、群众歌曲的音调、节奏有密切联系。前苏联青少年的形象是他创作的主题之一。

《小丑》(The Comedians Op.26)是卡巴列夫斯基的十号管弦乐组曲,这是他最著名的和最受欢迎的作品之一,特别是,“加洛普舞曲”(2号)是最著名的乐曲。

柴科夫斯基:《意大利随想曲》

古典音乐经典20首(走进古典音乐世界第95辑)(7)

彼得·伊里奇·柴可夫斯基(Peter Lynch Tchaikovsky,1840年5月7日—1893年11月6日),十九世纪伟大的俄罗斯作曲家、音乐教育家,被誉为伟大的俄罗斯音乐大师。他的作品反映了沙皇专制统治下的俄国广大知识阶层的苦闷心理和对幸福美满生活的深切渴望;着力揭示人们的内心矛盾,充满强烈的戏剧冲突和炽热的感情色彩。

作品《意大利随想曲》完成于1880年夏,初演于同年十二月十八日。1879年十二月至第二年三月,柴科夫斯基曾旅居意大利罗马, 其间广泛收集了意大利的民间音乐素材。

1880年二月十七日,柴科夫斯基在给他的友人梅克夫人的信中说:“在过去的数天中,我已写好了《意大利随想曲》的草稿,这是根据意大利民间的若干流行曲调而谱写成的。我想这一作品是成功的;它所以能获得良好的效果,要归功于这些从无意中得来的动人曲调——有些是我从民歌集里收集来的,有些是我在马路上亲耳听到的。”由此可见,柴科夫斯基的音乐之所以雅俗共赏,流传广泛,与他不断从民间音乐中汲取素材有着密切关系。

古典音乐经典20首(走进古典音乐世界第95辑)(8)

这张发烧天碟由录音史上的传奇人物,RCA当年的掌门录音师刘易斯·雷顿操刀完成,拥有着令人震撼的音效,加上荣获俄国最高艺术荣誉称号“苏联人民艺术家”的孔德拉申指挥RCA Victor交响乐团如骤雨般的演奏,使得无论是哈恰图良《假面舞会》的轻松娱乐、卡巴列夫斯基《小丑》的嬉耍喧闹、柴科夫斯基《意大利随想曲》的轻快活泼和里姆斯基-科萨科夫《西班牙随想曲》的风格多变,都在这里一一呈现!

录音的频响、动态、各个声部的相位分布、高低音和声层次,擦弦声、呼吸声也都清晰可辩。美国《立体声》杂志的一位评论员将它评为“10 ”级最高级示范录音,而在发烧唱片市场上,本碟也一直作为音响效果最佳示范片而广受发烧友的青睐。

高逼格的音乐享受

你值得拥有~

点击阅读原文

你懂的

文字来源 | 星外星资料库

图片来源 | 星外星资料库 & 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更多古典音乐等你来聆听!

↓↓↓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