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歌曲老了也有一颗浪漫的心(让老歌365个祝福告诉你)
经典歌曲老了也有一颗浪漫的心(让老歌365个祝福告诉你)喜欢看日本动漫的朋友都知道,日本的计时方法中有七曜日(星期日叫日曜日,星期一叫月曜日、星期二叫火曜日,星期三叫水曜日,星期四叫木曜日,星期五叫金曜日,星期六叫土曜日),大家都觉得这种计时方法很有文化,很高级,然而很少有人知道,其实日本的七曜日是来源于咱们中国。既然说到有关时间的常识,那咱们就顺着这根藤谈谈中国古代的计时方法。《365个祝福》这首歌的作词、作曲都是著名音乐制作人、军旅作曲家臧云飞先生。臧云飞先生的优秀作品有很多,除了这首《365个祝福》之外,还有《当兵的人》、《珠穆朗玛》、《军中姐妹》等,可以说,每一首都是中国人曾家喻户晓的优秀作品。臧云飞先生写这首《365个祝福》的时候,他认为,只要生活在中国,就离不开“祝福”两个字,于是他根据民间祝福用语,写成了这首简单好记又充满积极意义的歌曲。这首歌一经发表,就迅速传唱开来,最主要的原因就在于这首歌的歌词简单好记,曲调朗朗上口。令人意外
大家好,我是多肉小娘子,小娘子这厢有礼了。提起妈妈辈的男神,蔡国庆可谓是首屈一指,尤其是那首唱了30多年的《365个祝福》,更是饱含了妈妈们对男神的情感,以及对青春的怀念。
一、《365个祝福》往事这首歌是蔡国庆在1991年的元宵晚会中首次演唱的,它开创了中国祝福类歌曲的先河。孙悦的《祝你平安》发表于1994年,而刘德华的《恭喜发财》则发表于2005年,这三首祝福类歌曲可谓是该行业三巨头,其中《365个祝福》最古老,《祝你平安》最深情,《恭喜发财》最流行。
蔡国庆在妈妈辈心里,那就是确凿无疑的顶流明星。他7岁进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少儿合唱团;他10岁就出版自己的第一张个人唱片《周总理来到少年宫》;他11岁考入中戏表演系少年班,成为中戏最年轻的学生;他18岁步入歌坛,25岁参军,他参军的消息一出,让原本打算退伍的女兵立即打消了这个念头;他曾登上过春晚舞台21次,是名副其实的乐坛常青树。
这样优秀的人就算放在今天,也会吸引一大批忠粉的跟随。以至于当年吕丽萍和冯巩曾经在小品中提出了这样一个说法:“咱孩子出生后,第一眼一定要看见蔡国庆叔叔……”
《365个祝福》这首歌的作词、作曲都是著名音乐制作人、军旅作曲家臧云飞先生。臧云飞先生的优秀作品有很多,除了这首《365个祝福》之外,还有《当兵的人》、《珠穆朗玛》、《军中姐妹》等,可以说,每一首都是中国人曾家喻户晓的优秀作品。
臧云飞先生写这首《365个祝福》的时候,他认为,只要生活在中国,就离不开“祝福”两个字,于是他根据民间祝福用语,写成了这首简单好记又充满积极意义的歌曲。这首歌一经发表,就迅速传唱开来,最主要的原因就在于这首歌的歌词简单好记,曲调朗朗上口。
令人意外的是,这首歌如今竟然从流行歌变身为儿童启蒙歌曲了,原因就是歌曲中有日生活常识“一年有三百六十五个日出”和“时钟每天转了一千四百四十圈”,可以帮助孩子认识到有关年和日、分钟数等时间常识。
二、中国古代是怎么计时的既然说到有关时间的常识,那咱们就顺着这根藤谈谈中国古代的计时方法。
喜欢看日本动漫的朋友都知道,日本的计时方法中有七曜日(星期日叫日曜日,星期一叫月曜日、星期二叫火曜日,星期三叫水曜日,星期四叫木曜日,星期五叫金曜日,星期六叫土曜日),大家都觉得这种计时方法很有文化,很高级,然而很少有人知道,其实日本的七曜日是来源于咱们中国。
所谓的“七曜”,其实就是太阳、月亮再加上金木水火土五个星宿,加起来就是咱们熟知的“七曜”了。不过在中国古代,先祖们并不直接如此称呼,而是都用雅称,除了太阳仍叫太阳以外,其余六曜的雅称分别是太阴(月亮)、太白(金星)、岁星(木星)、辰星(水星)、荧惑(火星)、镇星(土星)。
在中国古代,人们会根据星辰来预估人的命运,和西方的塔罗牌差不多,不过相比塔罗牌占卜,中国的七政四余法是更为古老的占星术。
所谓的“七政四余”,除了七政指的是上面我们提到的七曜,四余则是指的紫气、月孛、罗睺、计都四个虚星。古代的人通过出生年月对应七政四余来对命运进行占卜预估。
咱们现在的计时方法——星期,其实是欧洲人的东西,是在民国以后才开始在中国流行并使用的,在此之前,中国的先祖用的都是由咱们自己发现、发明的一套计时方法。
那时候,咱们用的时间单位有年、月、旬。
从西周开始,古代先民就采用了天干 地支的纪年方法。众所周知,咱们的十天干包括: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二地支则包括: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 、戌、亥。以天干+地支,就形成了中国特有的纪年方法,比如今年是2020年,那么用天干地支的纪年方法就是“庚子年”。天干地支纪年法整个走一圈是60年,于是民间就有了“六十花甲子”一说。在很多网络小说中,我们会看到某人已经修炼了多少个甲子,这里的“一甲子”就是指的60年,是古代常用的时间记数法。
一年有四季,每季有三月,分别以孟、仲、季来称呼,比如春天所属的三个月,就分别叫孟春、仲春和季春,其他三季也按此理,每个月则分为上、中、下三旬。
一天就是一昼夜,我们现在分为24个小时,然而在古代中国,则是按时辰划分,一天(一昼夜)被划分为十二时辰,这十二个时辰就是按照十二地支所命名,一个时辰相当于咱们今天的2个小时。
子时是从头天的晚上23点开始,直到凌晨1点,以此类推,亥时结束时是晚上21点到23点。
除了以十二地支划分时辰,和七曜一样,时辰也有自己特有的名称,从子时开始,十二时辰分别为:
夜半(子时:23-01),鸡鸣(丑时:01-03),平旦(寅时:03-05),日初(卯时:05-07),食时(辰时:07-09),隅中(巳时:09-11),日中(午时:11-13),日映(未时:13-15),哺时(申时:15-17),日入(酉时:17-19),黄昏(戌时:19-21),人定(亥时:21-23)。
不过,这些计时方法都是官方计时法,主要用来划分工作日和休息日。
譬如在上古时期,采取的是上7休3法,也就是每旬的前七日是工作日,后三天则是休息日。神话故事里治水的大禹和涂山氏结婚,选择的就是休息日,三天婚假一过,大禹就又出门治水去了。
西汉时期,公职人员采取的是上4休1法,算是很人性化了;到了唐代呢,公职人员上10休1,就比较艰苦了;到了宋代,据记载,宋朝公职人员每年的休假日多达98天,算得上是历代公职人员较为幸福的朝代了;然而到了明朝,由于摊上了朱元璋这个“勤劳”的皇帝,于是又恢复到了上10休1的苦逼生活;这个情况到了清朝有所缓解,因为有了两个小长假,也就是在清明和冬至的时候,会各放三天。
这些都是朝廷官员的待遇,普通民众大多都是脸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也不管啥时辰,反正就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唯一能够依照的,就是历书。
三、关于历书那些事历书是一种记载岁时节候的书,值得注意的是,候也是节气的计算方式,五天为一候,三候为一节气。历书主要为农民提供气节、农事和生活知识。
早在秦汉时期,就有太史令掌天相历法;唐代则设太史局、司天台管理和编撰历书;宋元名为司天监,明清则为钦天监,都是一样的功能。
历书是一种官方读物,由国家机构专门编撰、印发,所以民间又把历书叫“皇历”。普通人甚至是地方政府都不能自制历书,违令者死。
比如在明代的《大统历》的封面上就明确印有“钦天监奏准印造大统历日颁行天下,伪造者依律处斩,有能告捕者,官给赏银五十两,如无本监历日印信,即同私历。”的字样。
在这里值得一提的是太平天国的历书。太平天国的历书如今已经很少见了,虽然数量很少,不过仍有后人复印版本存世。
在太平天国之前,历书中的每天下面都有吉凶宜忌(现在的历书中仍有),属于封建迷信,到了太平天国,命史官作月令,把每年的节气啦、草木发芽的记录啦,都给记下来,附印在下一年的历书上,让农民参考耕种。
除此之外,在把封建迷信的吉凶宜忌都改为生产知识,种茶、种麦的注意事项啦,应对节令的农业农事啦,都有相应的记载,可以说是极大地帮助了农业生产。
到了民国十年后,由于军阀混战,历书也就从国有变为私印了。
如今的历书市场已经严重缩减,除了因为务农的人减少以外,还有很多人把历书上记载的东西都视为封建残余,不愿意翻看。相反的,很多新型的历书也纷纷现世。
比如小娘子曾买过一本2018年的《故宫日历》,页面摒除了旧版日历的封建迷信部分,只记载了公历农历的年月日、星期,以及节候,除此之外就是存于故宫的各类文物的彩图和介绍,赏心悦目的同时,还能知古今,也算得上很有阅读价值的历书了。
不是每一瓶雪花啤酒,都能让人勇闯天涯,但是每一本历书都是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