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如何解除内心恐惧和焦虑(常怀恐惧感从容面对生命局限)

如何解除内心恐惧和焦虑(常怀恐惧感从容面对生命局限)一个人要想往前走,最要紧的不是呈现你的勇气,而是你的生命与周围的关系,当这种关系建立起来的时候,你所有的一切才是有价值的。如果一切危险就在你身边,你却看不见,这样的勇敢,要来干什么呢?我们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最鄙视恐惧,要求最多的就是勇敢。我觉得这是病态的,因为盲目鼓励勇敢毫无意义。有一次我与一位盲人聊天,对方表示盲人有个共同的特点:胆小。我当时就祝福了他们,因为他们看不见,却要往前走,所以他们灵魂深处有恐惧,表面看恐惧感是对生命的束缚,但我看来恐惧感却是对生命的拓展。常怀恐惧接受生命的局限性大讲堂一开始,淄博人民广播电台著名节目主持人汪洋首先朗诵了小说《推拿》选段,最后一句“离地三尺有神灵”也成为毕飞宇精彩讲座的开场白。“离地三尺有神灵”。这是一句老话,也是我在小说中描写盲人的话,盲人多疑,因为他们看不见。所以总会觉得前路或者头顶上有个东西,这个东西被他们误认为是“神灵”。

如何解除内心恐惧和焦虑(常怀恐惧感从容面对生命局限)(1)

如何解除内心恐惧和焦虑(常怀恐惧感从容面对生命局限)(2)

如何解除内心恐惧和焦虑(常怀恐惧感从容面对生命局限)(3)

如何解除内心恐惧和焦虑(常怀恐惧感从容面对生命局限)(4)

4月18日,一个温暖的傍晚。著名作家、南京大学教授、茅盾文学奖获得者毕飞宇做客由淄博报业传媒集团主办、淄博晚报社承办,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淄博市分行、博元堂美术馆、齐纳国际影城协办的第十届淄博市读书节大讲堂。

当晚7:30,以“阅读拓展生命”为主题的淄博市读书节大讲堂在山东理工大学西校区大学生艺术中心正式开讲,淄博电视台著名节目主持人霍小语担任主持。通过精彩讲座、大家对话、读者互动3个环节,毕飞宇向现场观众们阐述了“常怀恐惧感,从容面对生命局限性”的意义,并就新一代作家将给中国文学带来的大变局以及告诫青年人怎样选好书、读好书,展开幽默而又令人深思的激情演说。

本报今日还原大讲堂现场,以飨读者。

精彩开讲:

常怀恐惧接受生命的局限性

大讲堂一开始,淄博人民广播电台著名节目主持人汪洋首先朗诵了小说《推拿》选段,最后一句“离地三尺有神灵”也成为毕飞宇精彩讲座的开场白。

“离地三尺有神灵”。这是一句老话,也是我在小说中描写盲人的话,盲人多疑,因为他们看不见。所以总会觉得前路或者头顶上有个东西,这个东西被他们误认为是“神灵”。

有一次我与一位盲人聊天,对方表示盲人有个共同的特点:胆小。我当时就祝福了他们,因为他们看不见,却要往前走,所以他们灵魂深处有恐惧,表面看恐惧感是对生命的束缚,但我看来恐惧感却是对生命的拓展。

一个人要想往前走,最要紧的不是呈现你的勇气,而是你的生命与周围的关系,当这种关系建立起来的时候,你所有的一切才是有价值的。如果一切危险就在你身边,你却看不见,这样的勇敢,要来干什么呢?我们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最鄙视恐惧,要求最多的就是勇敢。我觉得这是病态的,因为盲目鼓励勇敢毫无意义。

所以,一个盲人谨慎的迈出一步比他在红灯面前大步流星闯过去要有价值的多。我们千万不要以为我们有了一双眼睛就不是盲人,我们有可能身边有的声音听不到,眼前有的事物看不到,也有可能我们身边就有的某种精神、某种理念我们悟不到,某种特别有价值的思想我们感受不到,当我们领悟不到、感受不到、看不到、听不到的时候,我们自己觉得理所当然,事实上,谁没有自己的盲区呢?在认识面前,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盲区,但问题是,只要眼睛是健康的,我们没有人认为自己是盲人,所以写完《推拿》之后,我最大的欣慰就是,我不是写了一部有关残疾人的小说,我心平气和的认识到一件事:我,本身是个残疾人,很可能有些地方听不见、看不见。这个发现,让我幸福。当这个发现在我心中出现的时候,遗憾也还是有的,我发现我依然没有与残疾人相匹配的心理:我的恐惧感不够。

亲爱的朋友们,我的话也许会让你们失望,你们和我一样,有可能也是有残疾的,也是有局限性的。那么,心平气和的告诉自己,确认一下我们自身的局限性吧,也许比自认看得到一切、听得到一切、拥有一切好的多。

对话驻校作家:

中国文学或迎大变局

精彩讲座之后,毕飞宇又在现场与鲁迅文学奖获得者、山东理工大学70后驻校作家李浩面对面,为广大观众呈现了一场精彩的文学对话。

毕飞宇:你和学生的互动是侧重阅读更多,还是写作更多?

李浩:阅读更多一些。

毕飞宇:我在南京大学特别希望遇到这样一种学生。他们会偷偷来跟我说,毕老师,我最近写了一篇小说觉得特别棒,你能不能帮我推荐推荐。或者说,我特别喜欢写小说,但有个小说写的特别难,毕老师能不能帮我把这个难题解决掉。但很遗憾,我至今未遇到这样的学生。你在山东理工大学有没有碰到过这样的学生,他对写作充满热情,特别渴望得到指导?

李浩:这点我特别有幸福感。就在昨天晚上,有名学生通过邮件给我发了一篇大约11万字的长篇。除此之外,我记得前年也有学生专门把稿子拿给我看过。

毕飞宇:不管这些90后甚至00后的孩子们最后会不会成为作家,你从他们这一代的作品里,能否看到和你们这一代作家的区别?

李浩:这个问题之前我没有想过。不过,我觉得区别应该蛮大的。

毕飞宇:我提出这个问题,是因为我的体会巨大。我曾碰到过一些青年写作者。看完他们的作品,我觉得文学发展到这个时代开始有了变化,我感觉新的文学物种出现了。这些新一代作家会有哪些特征?他们有可能会出现什么问题?

李浩:我相信同学们很希望听听您的分析。

毕飞宇:首先,我们这一代作家是从阅读中来,而新一代作家是从图片当中产生,从影像中来。第二,从文化上讲,我们是理想主义者,哪怕我们的某些作品中会有反理想主义的倾向。但是新一代的作家,已经和理想这个概念没有关系了。第三,从写作构成来讲,我们还是相信逻辑的人,而新一代作家好像不那么相信逻辑。

李浩:这三条我完全赞同,对我来说这也是个启发。我们那个时候,可能会更多的考虑世界发展是怎样的?中国往何处去?而现在的年轻人在认知形式和表现上确实不太一样。也许这是教育的问题。

毕飞宇:中国文学曾经历过许许多多的大变局,我的直觉是十年之内文学的大变局又会出现。但我不能判断的是,这个变局是好事还是坏事。

李浩:我期待这个变化。但我认为有些东西是不变的,除非科技的发展改变了人类的伦理。我认为新一代实现这个大变化,必须要更多的延续包括阅读量和对盲目、恐惧的认识等,否则这种变化我未必相信他的出现。

毕飞宇:但我特别担心20年后,读者还有没有耐心读完一个10万字的作品,更别说20万字、30万字。现在微博出现有七八年,微信出现时间更晚一些,我觉得微博和微信对人们精神上的影响是巨大的,人们都渴望在三四分钟之内看到结果,不太愿意付出注意力,不太愿意付出长久的情感去面对,这令我有些担心。

与观众互动:

读小说的正确方式

短暂的对话环节结束,毕飞宇将更多的互动时间留给现场热情的观众。

晚报记者沙红翠第一个上台,毕飞宇在《小说课》中,对《聊斋志异》中《促织》一篇有精彩的见解,她要请教毕飞宇怎样评价蒲松龄的作品。

毕飞宇说,蒲松龄是中国文学史上数得着的顶级小说家。在他看来,蒲松龄完全可以和屈原、杜甫、曹雪芹等作家相媲美。毕飞宇现场邀请一位带着《小说课》的观众,朗读了其中的几句话,代表他的看法。“这篇伟大的小说只有1700字,用我们现在通行的小说标准,《促织》都算不上一个短篇可在我的眼里,《促织》是一部伟大的史诗。”他还提到,自己在国外见过不少《聊斋志异》的译本。他建议将全世界《聊斋志异》的译本和翻译家统计出来,邀请这些翻译家来到淄博开学术研讨会。

第二位提问的是位女听众,她曾在《写满字的空间》中看到一句话“人生最美妙的滋味都在犹豫里”。想请毕飞宇现场解读一下这句话。

毕飞宇说,国人的审美习惯比较欣赏极端状况下的决断。实际上所谓的犹豫,是跟极端化状况相反的。日常生活中极端情形毕竟很少,通常是有各种选择的。在他看来,大部分人面临各种选择,所以才会煎熬、纠结,而他恰恰是比较享受这样生活的人。

最后一位提问者,是山东理工大学一位在校研究生。他的问题是怎样选择好的读物?

毕飞宇说,在阅读文学作品时,应给自己留一点小空间。无论是国外文学还是中国文学,现代文学还是古典文学,现在浮现在脑海中的也许基本都是老师在课堂上讲解的时代背景、人物性格、象征意义等等。以3万多字的《阿Q正传》为例,不如把其他的话全部排空,拿出一下午时间把这本小说看一遍、看一遍、再看一遍,完全按照自己的理解总结。怎样读小说才算把小说读进去了?那种感觉就像自由恋爱,而不是相亲。

嬉笑中阐述生命的广度,幽默的话语却发人深省。两个小时的读书节大讲堂,为读者们还原了《推拿》中那个真实的毕飞宇。 (文/记者沙红翠 赵瑞雪 赵晓雯 孔晓文 孙媛 图/全媒体记者刘鑫)

责任编辑 刘洋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