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的客观基础(创造性思维到底可不可以)

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的客观基础(创造性思维到底可不可以)为了验证这个观点的正确与否,寻找创造性思维的的由来,中焦视线记者开始了头脑风暴。 大前提:创造性思维是学习主体的自主性思维,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小前提:“教”是对个体进行知识、技能的输入,理解外在的知识需要抑制学习个体的自主思维。结论:创造性思维不能“教”出来。

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的客观基础(创造性思维到底可不可以)(1)

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人’之可贵在于能创造性地思维。”

人工智能时代,人工智能取代人做一些机械性的工作,人的核心竞争力将是创造力。

创造力的重要性自不消说,那么创造力如何获得,创造性思维到底能不能“教”出来?

从创造力和教育的本源出发,中焦视线记者在这里自创了一个三段论——

大前提:创造性思维是学习主体的自主性思维,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

小前提:“教”是对个体进行知识、技能的输入,理解外在的知识需要抑制学习个体的自主思维。

结论:创造性思维不能“教”出来。

为了验证这个观点的正确与否,寻找创造性思维的的由来,中焦视线记者开始了头脑风暴。

创造性思维不是空中楼阁

我们对创造性思维认知的共识是,创造性思维是一种具有开创意义的思维活动,即开拓人类认识新领域、开创人类认识新成果的思维活动。创造性思维不是空中楼阁,创造的思维成果也不是不是一个人凭空想象,天马行空就能获得的,一个人与世隔绝,不接受外在的信息输入,是很难得出创造性的成果的,这就等于闭门造车。创新需要在前人的基础上得出不一样的东西,崭新的东西。

举一个例子,一个人离群索居很多年后,脑子里面全是异于常人的想法,这些想法是不是创造性思维的成果呢?显然不是。这些想法,最有可能是一种毫无意义的空想,脱离人类社会的共同认知,无益于促进社会进步。有创造性的东西必须是有利于社会进步的。

创造性思维需要天马行空的发散性思考,天马行空的思维结果不是创造性思维体现,但我们必须承认的是创造性思维离不开天马行空的思维过程,创造性思维是不受任何束缚的,它往往具有夸张的跨越性、综合性。

所以,创造性思维的结果不是空中楼阁,但其过程往往是天马行空的。“教”的过程是把外在的知识经验灌输给学生,这些知识经验既有可能束缚了学生的思维空间,也有可能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这些知识经验可以作为创造性思维的素材,主体在进行创造性思维的过程中也要参考老师所传授的知识经验。如果学生离开老师所传授的拼音读法、汉字读法,是很难进行思考的,因为他读不懂外来的信息,也很难通过文字输出的自己的思维成果。

故而,前面的三段论中的小前提有以偏概全的嫌疑。

接受教育,是一个人能够进行理性思考的必要条件,适度教育与创造性思维并不矛盾,但不意味着创造性思维能够“教”出来,也就是教育不是创造性思维的充分条件。

过度教育才抑制了创造性思维

最近中国教科院的一项调查显示:“恢复高考以来的3300名高考状元,没有一位成为行业领袖”(《上海教育》2011年12期)。

高考是一些人一辈子的巅峰,逆来顺受地接受过度教育虽然能赢得高考,却未必能赢得人生。这份调查结果说明不了什么实质性问题,否定不了教育的作用,因为行业领军人物是不可能不学习的,但它说明了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接受过度教育的高考状元的确缺乏行业领军的能力。一个行业的领军者是离不开创造性思维的,因为行业领军者必须做到的是“人无我有,人有我特”。

由于人脑的生理机能的限制,每个人的经验是都是有限的,很难解决新出现的问题,面对日新月异的世界,传统的传道受业解惑式的教育形式,对于培养创新型人才日益乏力。为了获得更加优质的教育资源,许多家长选择送孩子出国深造,在教育领域形成了出国深造比国内教育更上一层楼的怪现象,很多人以出国深造为骄傲。毋庸置疑的是,美国的大学给国人留下的印象是“天才制造工厂”,美国的教育在创新型人才培养确实走在前面。

无论美国的学校还是中国的学校,都是教书育人的地方,但为什么美国的学校能够教出更多的“划时代”的创新型人才?诺贝尔奖获得者更是数不胜数,虽然我们不能过度崇拜诺奖,但是诺奖确实是人类社会奖励创新型人才的最高奖项,诺贝奖是授予世界上在六个领域中对人类做出最重大贡献的人,有些人大可不必“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

受升学和高考的影响,我们的学校的教育很多都是过度教育,学生为了在高考中获得优秀的成绩,也愿意接受过度的教育,进行过度的学习。虽然在受教育的过程能够获得创造性思维的素材和参考,但抑制了进行创造性思考的内在动力,学生希望在更短的时间内获得更多的知识和解题经验、技巧,这很难有新意的想法。

新高考改革强调要对学生进行个性化教育,但时至今天,过度教育依然是学校的普遍现象。中国的文化的确具有鲜明的特色,知识、典籍籍浩如烟海,优良的伦理道德发展得非常充分,,学生要学的东西很多,不能放任自流,不然偏离中国文化了。但是教育不能一味灌输,无限叠加,否则学生容易“撑死”。“各大学派”都希望学生活成自己喜欢的样子,强加了很多不必要的观念给学生,这也给学生带来了无形的负担。存在的危险现象是掌握话语权的人希望全方面地控制学生的认知、思想,甚至情感,这是过度教育的一个外部原因。

面对不可能完成的学习任务,学生很容易失去学习的动力,直接干脆不学了,一了百了,我们之所以看到一些所谓的学霸都有点“反人性”,就是因为他们承受了这个年龄不该承受的压力,他们压抑着个性,抱着“苦一时,甜一世”的信念来完成堆积如山的学习任务,真是受苦受累的一个群体。

创造性思维是可以培养出来的

创造性思维不能“教”出来,教给孩子的东西都是现成的,没有创造性可言,但是创造性思维可以培养出来。

鸟笼里飞不出雄鹰,花盆里长不出苍松.。

这就像培养一株参天大树,你没有大树那么高,就不可能“拔”它到高于你的高度,除非你能搬起自己,你要知道自己的知识是有限的,不能用自己的有限的知识束缚孩子的无限可能,但你可以自己有限的知识为孩子提供一个成长的土壤。

教师之于学生亦然。

培养创造性思维绝不仅限于课本知识,或者老师、家长脑海里的知识,它需要广阔、深厚的土壤。

“辣椒没有冬瓜大,冬瓜没有辣椒红”,每个孩子的天赋和潜能都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过度教育抑制了孩子发展个性的空间和时间,孩子穷于应付作业,难以开发自己的潜能,只有适度教育才能在教育孩子基本知识、礼仪和社会规范的同时,让孩子能够找到最好的自己。

简单来说,创造性思维是孩字自主思维,别人教的东西不是他自己想的,也不具有创新性,所以实际意义的“教”是不能赋予孩子创造性思维的,但他适度教育可以为孩子进行创造性思维提供空间,孩子有了自主思考的时间、空间和素材,才谈得上进行创新性思考。

如何培养创造性思维,举例来说,在家庭教育方面可以参考以下做法:

通过带孩子接触博物馆、动物馆、艺术馆等,激发孩子的兴趣,让孩子自己找到喜欢的东西。

多与孩子沟通,了解他的兴趣,为发展兴趣创造条件。

给孩子自己活动的空间,不用事事躬亲。

学校教育有着自身的特性,这里不提出越俎代庖的建议,希望所有的创造力都更上一层楼。

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的客观基础(创造性思维到底可不可以)(2)

中焦视线

专注服务创新产业 记录变革时代新媒体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