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成长自律表家庭规则(孩子总要交换条件)
孩子成长自律表家庭规则(孩子总要交换条件)“教养贿赂”产生的最大影响就是当“奖励”这个诱因消失后,孩子的动机也随之消失,最后的结果就是“我不做!”,但奖励不是次次给,而是随机给的话,孩子由于抓不住你的规律,但抱着可能会有的想法他就会去做这件事情。因此,随机的奖励更能养出主动行为的能力。这里的“随机给”不是指奖励的物品,而是指奖励的时间,不需要每一次都给小孩奖励,而是随机性,这次给、下次就不给,不能养成每一次都给的习惯,否则那不叫奖励,而是成了“教养贿赂”。做好什么事情,你就会得到什么样的奖励,结果孩子只会对奖励更为重视。但作为父母,我们需要教给孩子的是好行为,而不是让他们认为“奖励”很重要。所以,奖励如何做才不会沦为“交换条件”的错误教养呢?今天就给大家分享四个关键方法!1、奖励要随机给
孩子不肯吃饭,你为了让他可以快点吃饭就对他说:“你现在乖乖吃饭,我就奖励你饭后喝饮料哦。”
孩子快考试了,依旧在看电视,你为了让他快点去看书复习就对他说:“如果你这次考试平均成绩达到95分以上,我就奖励你一百块。”
以上这两个物质或金钱的奖励做法,你是不是格外熟悉呢?
但这些看似是鼓励的奖励,其实正使孩子一点一点养成“交换条件”为做事前提的坏习惯!
做好什么事情,你就会得到什么样的奖励,结果孩子只会对奖励更为重视。但作为父母,我们需要教给孩子的是好行为,而不是让他们认为“奖励”很重要。
所以,奖励如何做才不会沦为“交换条件”的错误教养呢?今天就给大家分享四个关键方法!
1、奖励要随机给
这里的“随机给”不是指奖励的物品,而是指奖励的时间,不需要每一次都给小孩奖励,而是随机性,这次给、下次就不给,不能养成每一次都给的习惯,否则那不叫奖励,而是成了“教养贿赂”。
“教养贿赂”产生的最大影响就是当“奖励”这个诱因消失后,孩子的动机也随之消失,最后的结果就是“我不做!”,但奖励不是次次给,而是随机给的话,孩子由于抓不住你的规律,但抱着可能会有的想法他就会去做这件事情。因此,随机的奖励更能养出主动行为的能力。
2、奖励要延宕回馈
“延宕回馈”指的是不要马上给奖励,而是可以分段或分期给。
这里推荐给大家“集点卡”奖励,之前也有推荐过,集点其实是不立即满足的奖励,因此它也是训练耐心和思考的一个方法。
家长可以外面买甚至自己DIY一张卡片,告诉孩子若是集点卡上集满10点就可以换取某个小奖励,要补充的是,家长可以设置不同集点数与之相对应的礼物,例如:10个点可能是奖励他最爱吃的食物、30个点是奖励他喜欢的玩偶、60个点可以带他去动物园/游乐园游玩等等。给出不同奖励的好处是:当孩子每集满点数可以换取奖励时,他自身会进行思考,我是直接选择这个还是继续集点换取更好的奖励,潜移默化中也正慢慢形成“延迟满足”这个好习惯,这样的孩子也很少会有“马上要”或“一秒爆炸”的坏习惯。
所以,采用分段或分期奖励有很好的推动作用,可以带出孩子的主动行为,在此过程中学会的等待与思考也更能增强好行为的连接。
3、奖励要共同讨论
不知大家有没有发现,奖励的东西几乎都是由父母一手决定的。
“奖励零花钱好不好呢、奖励小猪佩奇手表行不行呢?”或许你总是在纠结要奖励什么?但这个奖励其实可以在亲子间一起讨论,而不是孩子或家长单方面去规定。共同制定奖励,坚持原则,孩子在今后也不会讨价还价。
举个例子,孩子拖地,你询问他想要什么奖励?孩子说:“可以要20块钱吗?”你就可以与孩子讨论奖励零用钱可以,但是拖地这件事的价值是多少,这是值得衡量与讨论的,在这个过程中你们可能也会讨论出更有意义的奖励,比如亲子互动类的游戏或出游等等。采用共同制定规则的方式,也能使孩子记住,有成就感,同时让奖励也变得更有意义。
4、奖励要赞美过程
这是很多家长会忽略的一个行为,我们在奖励孩子奖品时,你其实很有必要去称赞孩子、引导孩子思考,让他回想或知道这是他做了什么劳动后得的奖品。这样一个不起眼的赞美行为实际上是在提醒家长:别让孩子只记得奖品,而忘记自己做过的好行为。
奖励之所以被称之为奖励,它所要强调的是你的主动、进步、努力等等,因此不要让孩子只重视结果,作为家长更需要帮助孩子分析过程,而不是为了结果给奖励哦。
每一个孩子都喜欢被称赞和奖励,奖励做对了,孩子就会有更多自发性的好行为;但奖励做错了,孩子只会有更多“交换条件”的坏习惯!你,学会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