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羹尧被杀最大秘密(此人50岁投奔年羹尧)
年羹尧被杀最大秘密(此人50岁投奔年羹尧)汪景祺做了六首吹捧年羹尧的诗,其中就说到“词臣帝简抚巴川,开府岩疆十二年;克敌星奔千里寇,宁人月静百城烟……”。朝廷中不少官员纷纷依附年羹尧,甚至一些想做官走门子的,也都纷纷走他的门子。还别说,但凡年羹尧举荐的,没有雍正不同意的。这样一来,那些想升官进爵入朝为官的,没有不想方设法求能认识他的。郁郁不得志的汪景祺,眼看想入仕为官,走科举考试这条路,机会是非常渺茫了。但汪景祺虽久困科考,人却依然清高,认为天下能与他为友之人,没有。所以这样一拖再拖,竟拖到50岁,还一事无成。雍正二年(1724年),汪景祺终于对科考心灰意冷,渐渐认识到“素昔之非,降心从人,折节下士”,也许还能另辟蹊径。当时朝中最得意最风光的就数川陕总督年羹尧。毕竟他在拥立雍正继位这件事上做了许多工作。所以雍正继位后,不仅把他视为心腹,还委以重任,甚至在许多政事上都征求他的意见。
汪景祺生于康熙十一年(1672年),是个官宦子弟,但他没有纨绔之气,反而酷爱读书,再加上他的确悟性很高,所以年少时便因才华而名声在外。
也许正是因为年少才高,又常被人吹捧。汪景祺颇有些恃才傲物,目中无人,史书说他是“豪迈不羁,谓悠悠斯世,无一可为友者”。
(汪景祺剧照)
但是,才高八斗的汪景祺却在科举考试中百考不中,直到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才中了个举人,这一年他都42岁了。
郁郁不得志的汪景祺,眼看想入仕为官,走科举考试这条路,机会是非常渺茫了。但汪景祺虽久困科考,人却依然清高,认为天下能与他为友之人,没有。所以这样一拖再拖,竟拖到50岁,还一事无成。
雍正二年(1724年),汪景祺终于对科考心灰意冷,渐渐认识到“素昔之非,降心从人,折节下士”,也许还能另辟蹊径。
当时朝中最得意最风光的就数川陕总督年羹尧。毕竟他在拥立雍正继位这件事上做了许多工作。所以雍正继位后,不仅把他视为心腹,还委以重任,甚至在许多政事上都征求他的意见。
朝廷中不少官员纷纷依附年羹尧,甚至一些想做官走门子的,也都纷纷走他的门子。还别说,但凡年羹尧举荐的,没有雍正不同意的。这样一来,那些想升官进爵入朝为官的,没有不想方设法求能认识他的。
汪景祺做了六首吹捧年羹尧的诗,其中就说到“词臣帝简抚巴川,开府岩疆十二年;克敌星奔千里寇,宁人月静百城烟……”。
总之,汪景祺在诗中极尽阿谀奉承,让年羹尧读完后心花怒放,别提多受用了。于是认为汪景祺有才,从此收为幕僚。
(年羹尧剧照)
汪景祺成为幕僚后,为了能成为年羹尧的心腹,他也是煞费苦心。
他看到年羹尧自恃功高,在朝中对于那些不肯依附他的多傲慢刁难,便又给年羹尧上了一本《功臣不可为》的书。
在书中,汪景祺分析了功臣之所以不好做,主要问题就出在皇上身上。皇上既要功臣去安四海,又怕功臣作乱,对功臣往往猜疑不断。
另外,由于功臣多得皇上宠爱,再加上他仗着功勋,敢于在皇上面前直谏,因此皇上便认为他骄横无礼。
再加上一些妒忌的小人在背后不断谗言,皇上就会对功臣越来越不满意,最后也许会为一点事,就会杀掉功臣。
所以功臣是“进不得尽其忠节,退不得保其全家”,无论怎么做,都会落得个“鸟尽弓藏,功尽人亡”的下场。
不得不说,汪景祺这番分析,确实很有道理。可是,当时的年羹尧正无限风光,所以他看了这番议论后,根本没有理会,继续我行我素。
汪景祺在年羹尧的西北大营中做了两年幕僚,一直没能得到年羹尧的重用。后来,他见再呆下去,亦是无趣,便自行告辞了,不过,在他临走时,他把他这两年写的一本《读书堂西征随笔》送给了年羹尧。
汪景祺这是一本吹捧年羹尧的书。在书中,他把年羹尧说成是“词林真君子,当代大丈夫”;还称历代大将李元昊、郭子仪等人和年大将军比较起来,也不过是“荧光之于日月,勺水之于沧溟”;并称年羹尧勋名何其大,功业何其伟,堪称宇宙第一伟人……
(《读书堂西征随笔》古迹)
不过,汪景祺也知道想要成为年羹尧的心腹,光是靠拍马屁肯定还不够,于是他又在书中对朝廷政务多有讥讽。
比如,雍正继位后,便大力整治吏治,清查亏空。
汪景祺在书中多有讥讽,说朝中一些查亏空的大臣在工作中“搜根剔齿”,对待那些有亏空的人颇为刻薄。他还举例说,西安府临潼县令丁某,人已因病去世,结果帐上的亏空还在,于是那些奉旨行事的官员便到他家抄家,结果只抄得银戒指6枚、银簪2枝、男女衣裳16件,其中还包括了女人的内衣。于是他发感慨说:“呜呼!罪人不孥于妇人,何罪而至褫衣以为快?况所值几何耶?”此种讥讽在书中数不胜数。
另外,汪景祺还在书中非议雍正的年号,说他那个“正”是“一止之象”,并说在历史上凡是以“正”为年号的多不长久,比如“正德”、“正统”均不长久。
除此,汪景祺还攻击雍正树立的清廉典型张鹏翮。说他在做部郎时,有一次早朝回府后,连官服都来不及脱,便和府中的丫鬟们做些苟且之事,结果让夫人抓了个现形,于是夫人怒而让他穿着官服和一丝不挂的丫鬟一同罚跪受责。
总之,在这本书中,汪景祺除了对年羹尧大肆吹嘘外,便在贬损皇帝大臣之事上不遗余力。
然而,在汪景祺离开年羹尧不久后。雍正忌惮年羹尧权大势大,又在朝中结党营私,因此心中颇为不悦。
(气愤的雍正)
同时,年羹尧的奏疏不光写的字迹潦草,还把“朝乾夕惕”写成了“夕惕朝乾”。雍正于是借题发挥,说他是故意为之,是大不敬之行为。于是解除了他的职务。
由于众臣弹劾,雍正抓捕了年羹尧,并下令查抄其在杭州的府邸。
结果,浙江巡抚福敏在乱纸堆中找到了《读书堂西征随笔》这本书,翻看之后,大惊失色,于是呈给雍正。
雍正看后,恨得咬牙切齿,在书封上气愤地写下“悖谬狂乱,至于此极!惜见此之晚,留以待他日,弗使此种得漏网也。”在抓捕汪景祺后,不久便以“大逆不道”为由,枭首示众。他在朝中做官的兄弟和家中的子侄都受到牵连,被发往宁古塔流放。妻女亦发往黑龙江与穷披甲人为奴。
不过,最可怜的就是汪景祺,他的脑袋被挂在菜市口的通衢大道上示众,这一挂就是十年。
直到雍正驾崩后,乾隆继位。才有大臣上疏此事。在得到同意后,汪景祺的脑袋才被从城楼上取下来掩埋。
(参考史料:《清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