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空手道福建鹤拳(冲绳空手道与泉州南少林拳术渊源管窥)
日本空手道福建鹤拳(冲绳空手道与泉州南少林拳术渊源管窥)鹤拳,即白鹤拳,又称永春拳,传至福州、闽北、闽东后衍生出鸣、食、宿、飞、纵等流派。刚柔流既探源至福州鸣鹤拳,然则历史可更上溯二百多年至清康熙时代方七娘创立的鹤拳。方七娘一说为浙江丽水人,一说为福建福宁府人氏,康熙年间随父方掌公流徙永春,化鹤入拳,并于辜厝传拳。这在当时被视为南少林拳术渊薮的泉州,是采纳众长,风格个性鲜明的新举动。新拳种一出现,就得到迅速传播。雍正十三年,擢永春为直隶州,地位上升,但地少人稠的贫穷农耕状况并未改变,外出求取发展的农民成千上万,以至后来有"无永不开埠,无永不成市"之谚。其中,有拳术一技之长的拳师"广游四方",永春拳声名鹊起。白衣为周焜民先生 这一传统历数百年,至今未变。上述诸拳,本属同系,互有渊源,《三战》既是本门拳母,也是派生拳种或流派拳母,故相同相近之处甚多。冲绳空手道如刚柔流从确切的年代(清末)起,也一直是这样一代一代传承下来的。空手道表演时赤脚上场,殊不
原创: 周焜民
中国与琉球的友好交往历史,源远流长。中琉贸易在明清时期曾一度跃居世界贸易圈的重要位置。泉州于洪武三年置市舶司,永乐三年设来远驿,隶市舶司,接待贡使,并被规定泉州港只通琉球。及至成化八年市舶司迁福州的一百多年间,泉州一直处于中琉交往中的关键位置。奉使琉球的使臣和从客,将琉球的风土人情、地理物产、语言文字等介绍给中国人民,也广泛传播了中华民族文化。交流包括商业、农业、科学、宗教、文化、艺术、建筑、医学诸多领域,甚至影响到民风民俗,使琉球"易而为衣冠礼仪之乡"。这些方面已有很多令人信服的研究成果,但是,研究者在武术方面啬于笔墨,而我们在地方史料的搜剔也未找到直接的记载。当时的史学家似乎忽略了当今广泛进入人类生活领域的中国武术和日本空手道之间的联系。本文试就有限的资料及现存拳术作一点比较梳理,以为他山之石。
唐手是琉球流传有序的古武术,它的名称说明古代传之中国。所谓的"手",在泉州拳术中指"技手",也即冲绳《武备志》中的"机手",至今犹然。昭和四年庆应义塾将"唐手"改称为"空手",此前大正十三年他们曾创立"空手拳"研究会。
"空手"一词最早见于《空手组手编》,时在明治三十八年。泉州称不持器械的拳套曰"空手拳",亦叫"空拳",与琉球同。1990年,应空手道刚柔正道馆涌川幸盛先生邀请,笔者率泉州武术代表团20人访问冲绳,同时到达的还有应浦添市政府邀请的泉州青少年武术代表团。日中于市民会馆举行演武大会,冲绳各道场四百余人出场表演,空手道联盟会长比嘉佑直先生还亲作示范。我们惊喜地发现,冲绳武术家表演的空手道、唐手包括那霸手、首里手、泊手,从技手、脚马、身腰法、吞吐气到刚柔相生、技击运用等,与泉州南少林传统拳术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很多拳术技手如挑、掀、擒、开、盖、关、拳、标、插、抱、捭、弹等,腿法如踢、扫、蹬(弓)等,马势如战马、角马、四平马、蹋马、屈马等,彼此十分肖似。一些"型",与泉州的传统套路似曾相识。其中如《三战》最相近,皆为"拳母"与开手套路。泉州南少林很多拳种,学拳伊始,都是教习《三战》(传至外地,或叫"三正",或以泉音写作"三箭")。所谓"教徒之法,必以三战为先",太祖拳、达尊拳、罗汉拳、行者拳、白鹤拳、花拳、玄女拳、龙尊拳、虎尊拳等各有《三战》,而且都有拳谚"三战始,学到死"。
这一传统历数百年,至今未变。上述诸拳,本属同系,互有渊源,《三战》既是本门拳母,也是派生拳种或流派拳母,故相同相近之处甚多。冲绳空手道如刚柔流从确切的年代(清末)起,也一直是这样一代一代传承下来的。空手道表演时赤脚上场,殊不知泉州人打拳,过去也是卷裤管赤脚,并以此来检验是"四点金落地"还是"五子朝天"。这些感性的认知显露出两地拳术渊源的端倪。
从上世纪七十年代起,日本的空手界人士数十次到福建泉州、福州等地作源流调查,探源者包括冲绳、东京、大阪等处的武术家,如大西荣三、仲本政博、涌川幸盛、渡嘉敷唯贤、金城昭夫、宫城笃正等先生都是多次往返考察。尤其令人感动的是冲绳刚柔流十多次的中国寻根之旅,其结果是1989年9月在福州找到东恩纳宽量的开宗拳师、1852年出生于长乐县占乡岱边村的谢宗祥(如如)的踪迹,并予确认,在福建体育中心树立"显彰碑"以表纪念。所传为鹤拳,派属鸣鹤。
在此之前,上地流在福建省武术协会配合调查下,查实1897年上地完翁拜在福州南屿芝日村虎尊拳师周子和门下学艺,归国后创立上地流空手道,其源流谱系清晰可稽。这两种拳,都属福建南少林拳系,而鹤拳,则诞生自泉州府永春县。
白衣为周焜民先生
二鹤拳,即白鹤拳,又称永春拳,传至福州、闽北、闽东后衍生出鸣、食、宿、飞、纵等流派。刚柔流既探源至福州鸣鹤拳,然则历史可更上溯二百多年至清康熙时代方七娘创立的鹤拳。方七娘一说为浙江丽水人,一说为福建福宁府人氏,康熙年间随父方掌公流徙永春,化鹤入拳,并于辜厝传拳。这在当时被视为南少林拳术渊薮的泉州,是采纳众长,风格个性鲜明的新举动。新拳种一出现,就得到迅速传播。雍正十三年,擢永春为直隶州,地位上升,但地少人稠的贫穷农耕状况并未改变,外出求取发展的农民成千上万,以至后来有"无永不开埠,无永不成市"之谚。其中,有拳术一技之长的拳师"广游四方",永春拳声名鹊起。
据旧传拳谱记载,方七娘教有二十八人,皆成材,世称"英俊",以后又有前后"五虎",这些门生,"精拳法,风声所播,一时趋赴乐从者,盖踵相接"。其传人足迹,则近而永春附邑、泉州府城,远而闽之"上四府",省垣福州人烟辐辏,最为集中,且及于江西、浙江、广东。曾四、辜喜、王打兴、郑礼、郑宠、叶晋溪、郑碧、郑桶等等传播永春白鹤拳承上启下,功莫大焉,而以郑礼行踪最广,名气最大,《拳艺世传序》谓从而学之者"殊难尽笔"、"传流世世"。
1990年与泉州武术代表团结队访问冲绳的福州余宝炎先生,为谢宗祥(如如)派下传人,在与笔者交谈中,不但对鹤拳自永春传至福州地区的历史甚为熟悉,而且明确指出鹤拳传至福州后,"一分为五",鸣鹤即其一。
拳术有其传统的稳定性和封闭性,但必定要受到传播地域固有文化的制约和影响,并因从学者的创造性而变异,具有相生相成的偶然性。活跃在光绪年间的谢宗祥(如如)继承潘屿八的永春鹤拳,在刚柔和吐纳上淬砺熔铸出新流派,以吞吐运气声如鹤鸣,名之鸣鹤拳,就是创新对传统的突破。除福州地区的"飞、鸣、食、宿、纵"五鹤而外,其他地方还出现长技鹤、短技鹤、独脚鹤等,广东则有"永春拳"与"咏春拳"之分。但是拳种并无质的变化,根蒂还是永春鹤拳。刚泊会渡嘉敷唯贤先生保存有流传数代、抄自谢宗祥(如如)的鸣鹤拳谱《武备志》,其内容、结构、文字与闽南地区流传的古拳谱完全一样。拳史、拳理、拳术、跌打验方、铜人、子午流注十二时辰部位、"六机(技)手"、"七不打"等在《白鹤拳家正法》、《桃源拳术》、《白鹤仙师祖传真法》、《白莲寺秘传鹤法》、《少林寺跌打秘书》、《白鹤祖药方》、《白鹤仙正宗》等古籍中都可得到验证。如"白鹤拳论",尊方七娘为先师,描述七娘造拳,情节同于各本;评价"曾四叔学得十分拳法","归永春传授诸家,惟王(打兴)为最",最贴近原文;谈拳法、交接解脱之法,"手出则气呼、手转则气吸"、"内节如铁、外节如棉"、"直可破横,横能理直,柔宜刚取,刚则柔迎,进退虚实,吞吐浮沉"、"步步生根,任推不动"、"散人力头、接人力尾"等语,皆是泉州南少林耳熟能详的圭臬,且甚多自明都督泉人俞大猷所著《剑经》衍化而来。可以推定,《武备志》本为泉州永春的古谱,只是经过了整理归纳。
三还应引起注意的是《武备志》收入"论罗汉拳法"和罗汉拳套路头匡、二匡、三匡、四匡。鹤拳谱怎么会收入罗汉拳呢?许多人感到意外,或认为是窜入。其实不然,在泉州这是一种常见的兼学兼通的武坛现象。泉州南少林拳系拳种众多,上世纪八十年代在武术挖掘整理时尚存二十多种,这些拳种虽属于不同门派,但多富阳刚之美,讲究吞吐沉浮、刚柔相济,尚短打,利实战,拳风相近,技手相似,桩马相仿,身法、行劲、运气相同,兼容并蓄成为可能。为丰富自身武艺,习武者常兼习数种拳法,少者二、三种,多者四、五种,约定而俗成。一门五拳的五祖拳就是在白鹤拳生成后形成的。古谱刊有先师神位牌,有的谱只见"太祖、达尊、罗汉",有的则是"一太祖、二达尊、三罗汉、四行者、五白鹤",有的还列有"玄女",显示其发展脉络,在昔随人所取,并无多寡之嫌,白鹤拳创立后,遂趋于五拳兼纳。要之,《武备志》的原传抄、纂修者,兼通鹤拳与罗汉拳应无疑义,而且很有心得,在抄录整理罗汉拳入谱时,为恐引起其他解读,还特意在开头就写明:"罗汉者亦鹤也"。同时,也看出持谱者并不是糅合两拳为一,而是共存之。无独有偶,此谱载录罗汉拳头匡至四匡,而泉州《五祖拳谱》则收录罗汉派头节、二节、三节、四节等套路,可见由来有自,起码自清经民国至今,罗汉拳的这组由浅入繁的套路仍然鲜活地存在于不同地区人们的演练中,虽然已有变化。作进一步推测,鉴于《武备志》是有选择性地抄谱,按一般情理,东恩纳宽量必是向谢宗祥(如如)同时学习了罗汉拳后而作此抄录的。其练功方法和技术内容应该也融汇在他创立的刚柔流空手道中。《武备志》所载王缶登谓罗汉亦鹤,实际上现在朱紫互湮,也很难区分空手道中的一些型和手,是鹤而非罗汉。
由此更推想到五祖门中的太祖拳与空手道的关系。太祖拳是五祖门中历史最悠久的拳种,追溯至北宋,以宋太祖命名,明清至民国于泉州最盛,府城习武者百分之八九十都是太祖派。明戚继光《纪效新书》谓"宋太祖有三十二势长拳"。《北拳汇编》记载:"少林派亦称外家,赵匡胤其开山始祖也。匡胤挟有奇技,秘而不示人,醉后尝与群臣言其奥蕴,寻悔之,又不欲食言,卒置其书于少林寺神坛中。其法以硬攻直进为上乘。"现存泉州太祖拳法正是以"硬攻直进"为风格特征。泉州太祖拳奉赵匡胤为祖师,其源可稽。南宋高宗之初,移南外宗正司于泉州,所辖皇族大多是宋太祖的直系后代,蕃盛时达数千人,有"至今十万编民满,犹有当时龙种人"之称。皇族所传太祖拳,遂入民间,数百年不废。就经眼的鹤拳古谱可知,鹤拳是在太祖拳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方七娘的出身地,无论指浙南,抑或福建福宁府,都盛行少林太祖拳。《白鹤拳家正法》载:七娘"年登十六,好少林拳艺",《白鹤仙正宗》则称"方赏(掌)老师祖亦习太祖拳也……七娘暗看而习之。"清末民初著名五祖拳师干德源的《五肢拳法》也说,"自太祖流传世代,继后白鹤教传遗今"。至今白鹤拳的故乡永春,仍有某派风格刚韧的鹤拳被指为太祖派者,而鹤拳在发展过程中,还出现过一支"太祖化鹤",流传于台湾,从中可窥见白鹤拳中的太祖拳基因,因而也可推知其对空手道刚柔流的影响。
冲绳刚柔流空手道保存会会长涌川幸盛先生曾经多次考察过泉州南少林拳术,撰写了《泉州太祖拳与冲绳空手道》一文。文中说:"我曾在泉州崇福寺亲眼目睹了该寺年轻僧侣们表演的传统太祖拳,那种质朴、厚重的拳术,撞(直拳)和腰的用力方法等等,与冲绳空手道存在的共同点之多令我十分惊讶。"他研究了已故著名拳师苏再福之《太祖拳谱》中"太祖廿四势"套路并观摩表演,认为太祖拳固守待进、后发制人,"冲绳空手道基本上与此思路相同","这也许是空手道与泉州南拳源出一脉的证据之一"。涌川幸盛先生得出结论:"通过冲绳、泉州两地拳法的互相比较,以前不能充分理解的问题或意识不到之处,马上能迎刃而解。"
冲绳空手道或者说"唐手"的探源如果仅止于清中晚期,那么将出现很长历史时间的空白。有不少研究者都提到明洪武二十九年"闽人三十六姓"三千余户赴琉球导引进贡事,并联系到武术的传播。但也有研究者对此提出质疑,一是无确切证据,二是认为与琉球"手"的形成年代相去甚远。
笔者认为琉球"手"本身就很难断代,不便据此推定"卜宅于久米村而居之"的三十六姓、三千余户在二、三百年间只是"敷文教"、"通海事"而已。茅元仪的《武备志》卷十四"海防"记载,当时福建"谙水道,操舟善斗,皆漳泉福宁人……船主、喇哈、舵公皆出焉"。三十六姓中有不少选自泉州沿海港口"操舟善斗"者,也即武艺精熟又通晓洋面水道的人。当时琉球和明朝及其后之清朝关系密切,频频来朝,有时一年数贡。途次劫掠骚扰,经常发生,故往返皆须大量武装护卫。泉州武进士陈瑞芳,官闽安都司,护送册封使,即选巡洋缉匪兵丁二百名,随带盔甲军械,陈后病卒于琉球。三十六姓之首的蔡氏,其祖本出泉州南安县文武兼备的望族,唐荣蔡氏族谱记载"最推重望,英才接踵","掌中国往来贡典"。
据日本媒体报道,该蔡族与同为三十六姓的郑氏,现存有蔡家拳与郑家拳两种流传。而南安的蔡氏与南少林武术传播有重要关系,嘉庆间蔡永蒹撰《西山杂志》称蔡延赓授传少林派武功,蔡氏一族在南明郑氏政权封侯拜将六十余人,影响及于泉南;又"弃文航海,拓海兴田",蔡骞"从一片寺僧性空学武,飞跃于碧波千航之中"。蔡家拳、郑家拳从何而来,且能延续至今,很值得研究。明清册封使出使琉球,允许自选各色人员包括勇武之士,使臣及从客、丁役在琉球期间,与各界人士交往,传播中华民族文化包括传授武技,既是使命,亦在必然。故《日本空手道秘诀》认为冲绳空手道可能始于明代的原因,便是"答礼使者自京城出,渡海到琉球,中国拳法遂跟着传入"。
最早的空手道文献《大岛笔记》还有关于支那公相君者,带领弟子多人渡海来冲绳,传授了一种拳法的称述。明成化十五年,琉球也曾派人专程到福建、台湾等学习少林拳法。凡此种种,涉及渊源,虽然语焉不详,但都足资考研。笔者之所以不排除明代中琉即有拳术交流的历史,还在于那一时期是中国武术发展的成熟期。继宋代泉人曾公亮编撰《武经总要》,明代泉人俞大猷又编撰《续武经总要》,并汇集中国棍钯精华,总结拳术理论,写成《剑经》出版。《剑经》是中国第一部武术专著,其精辟论述,如"刚在他力前,柔承他力后"、"后人发,先人至"、"乘他旧力略过,新力未发"、"致人而不致于人"等等,至今为南北各派拳门奉为经典,上述太祖拳、白鹤拳、罗汉拳概莫能外,影响及于空手道。冲绳空手道和泉州南少林拳术的渊源如果追寻到这一时代,是有充分的历史背景资料和人文因素为基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