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气血双补还不上火的方子(这个方子喝了一个月)

气血双补还不上火的方子(这个方子喝了一个月)此类气血不足之人有哪些表现呢?八珍的八味药由是四君子汤和四物汤组成,因为四君子汤能补气、益气健脾 四物汤是调经名方,可补血养血 所以两方合之的八珍汤集两方之功,既能补气,又能补血,适合气血都不足的人群。一个月后,患者来复诊时,希望再调理巩固,早点恢复精力满满的状态,表示她这次的月经量比上个月要多一些,期间没有感冒,疲乏劳累的感觉也好一些了。我观察她的面色的确比一个月前有光泽了。答案是气血双补的经典方,八珍汤。八珍汤出自元代《瑞竹堂经验方》, 是“气血双补”的代表方剂。

最近在门诊,我遇到一位女性患者,第一印象是体格偏瘦,面色偏黄,她告诉我因为工作原因经常熬夜到凌晨才睡,平时吃饭也不是很规律。

忙了小半年,发现自己的月经越来越少,人也很容易觉得劳累疲乏,最近短短一个月内感冒了2次,明显感觉自己虚弱了,没有以前精力充沛。

我看了她的舌象,舌淡有齿痕,苔薄白,摸脉象则是细弱的,脸色则是偏黄缺少光泽,结合来看患者气血不足的表现比较明显,月经少、易疲乏和感冒应当是气血不足所致。

于是,我开了气血双补的八珍汤给她,嘱咐她服药期间饮食忌口油腻辛辣,注意多休息,工作还是尽量少熬夜了,另外保暖工作做好能减少再感冒的风险。

一个月后,患者来复诊时,希望再调理巩固,早点恢复精力满满的状态,表示她这次的月经量比上个月要多一些,期间没有感冒,疲乏劳累的感觉也好一些了。我观察她的面色的确比一个月前有光泽了。

那这个适合气血不足“虚人”的方子是什么呢?

答案是气血双补的经典方,八珍汤。

八珍汤出自元代《瑞竹堂经验方》, 是“气血双补”的代表方剂。

八珍的八味药由是四君子汤和四物汤组成,因为四君子汤能补气、益气健脾 四物汤是调经名方,可补血养血 所以两方合之的八珍汤集两方之功,既能补气,又能补血,适合气血都不足的人群。

此类气血不足之人有哪些表现呢?

常见的表现有疲倦、乏力、头晕、容易感觉到劳累,可能免疫力下降,容易感冒、起小疹子,女性朋友可能出现月经量减少,或因气虚较重,难以固摄血行,出现月经过多。

气和血之间关系密切,“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

一方面,气的运行在推动血在人体内的流转,气虚的时候,气的推动作用减弱,血的运行也会减缓甚至阻滞;

另一方面,血是化生气的源泉,是气的基础,当血虚之时,气生化乏源,会导致气不足。

两者之间呈环状关系,相互影响,在正常状态下,协作共进,异常状态下,则互相阻碍,使不健康的状态加快发展。

因此,八珍汤遵循“损者益之 虚者补之”的治疗法则,兼顾补气和补血,符合气血的运行规律和相互影响的特点,能很好地补虚人之气血。

上述案例中的患者,气血不足的表现比较典型,故而使用八珍汤治疗后的效果也不错。

气血双补还不上火的方子(这个方子喝了一个月)(1)

八珍汤由人参、茯苓、白术、甘草、熟地黄、白芍、当归、川芎八味药组成,前四味药为四君子汤,后四味构成四物汤,是方中之方。

适用于气血两虚,表现为头晕、乏力、易疲乏、心悸怔忡、食少纳呆等。

方药中,人参属贵重中药材,为甘温之品,能大补元气,健脾益气,熟地黄可“滋肾水,封填骨髓,利血脉,补益真阴”,是滋阴补血,益精填髓要药,二者共为君药,使气、血双补,益气养血的作用得到加强。

茯苓、白术、白芍、当归四味为臣药,茯苓、白术益气健脾,白芍、当归养血和营,依然补益气血,并同时顾护后天之本脾胃,增强健运功能,使气血生化之本愈固。

川芎为佐药,专于行气活血,使补益之气血流转活动,和当归共同发挥活血之功,能增强气的运行和血的濡养,避免补益却凝滞于一处,气血反而不通;甘草为使药,调和诸药,并与人参、茯苓、白术共同健脾。

全方着重于补气、养血,两者同时兼顾,符合气血互生互作的特点,同时兼顾护后天之本,加强脾运,从源头化生之处增加气血,亦防止补益之品太过而滋腻脾胃。

应用·慢性疲劳综合征

慢性疲劳综合征是指长期的严重和致残的疲劳,休息后也不能缓解,但在身体检查或实验室检测中没有发现客观指标异常。

常见表现有无力、疲劳、睡眠质量差、认知功能下降、头痛、关节痛等。当出现原因不明的疲劳≥6个月时,需要警惕这一疾病。

当身体长期处于过劳、过用状况,体内气血、阴津消耗,耗伤肾精,亦伤脾胃,肾为先天之本 主藏精,先天之精不足,脾胃有伤而难以化生气血,则后天之精亦难补充。

情志亦会影响疾病的发生发展,肝失疏泄既可阻碍脾胃功能,又能妨碍气的运行,进而使血行亦受到影响,最终导致气血两虚之体的产生。

因此治可以选用八珍汤加减,无力、疲乏明显者,可加黄芪、党参、灵芝补气;胃纳不佳、食后腹胀者,可加陈皮,焦麦芽、焦神曲,增强脾胃健运;伴头晕者,可加用升麻、蔓荆子,助药力上行。

注意事项:

1.忌食生冷、油腻、辛辣食物。

2.经期、孕产妇慎用。

3.建议避免进行剧烈活动、重体力劳动等劳累性活动。

文章内容仅供思路参考,非中医药专业人员请勿试药。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