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陵埋的两位人都是谁(在中山陵剖腹明志的人是谁)
中山陵埋的两位人都是谁(在中山陵剖腹明志的人是谁)1935年,是中国历史上较为沉重黑暗的一年,日本关东军在中国东北为非作歹,又蓄意挑起“察东事件”,企图将魔爪伸向华北地区。续范亭最后,他走到祭堂大殿右前方的铜鼎后,从怀中掏出一把匕首,向自己的腹部用力刺去,猛地吃痛让他打了歌趔趄,身形不稳差点翻倒在地。他尝试推动匕首刺得更深一点,但腹间的剧痛让他使不上力气,他就转身面对墙壁,用力抵紧匕首,反复尝试几次之后,还是无法结束自己的生命,他就将匕首拔出来,企图再刺一刀,巨大的疼痛和失血过多让他失去了意识,倒在了地上。这位在孙中山先生的陵墓前剖腹自杀的是什么人?他想通过此举证明什么?后来的他又怎么样了呢?
1935年12月26日下午4点左右,在南京中山陵的祭堂前,来了一位衣着整齐的中年男人,他先是对着孙中山先生的遗像深深鞠了一躬,然后操着山西口音庄重地朗读《总理遗嘱》,朗读完毕后嚎啕大哭。
每天来祭奠孙中山先生的人不在少数,在孙中山先生的遗像前哭泣的也不是特别罕见,但这个男人沉痛的哭声,还是深深感染了在场的每一个人。
日暮西沉,前来哭陵的人渐渐离开,只剩这个男人在祭堂徘徊。
中山陵
最后,他走到祭堂大殿右前方的铜鼎后,从怀中掏出一把匕首,向自己的腹部用力刺去,猛地吃痛让他打了歌趔趄,身形不稳差点翻倒在地。
他尝试推动匕首刺得更深一点,但腹间的剧痛让他使不上力气,他就转身面对墙壁,用力抵紧匕首,反复尝试几次之后,还是无法结束自己的生命,他就将匕首拔出来,企图再刺一刀,巨大的疼痛和失血过多让他失去了意识,倒在了地上。
这位在孙中山先生的陵墓前剖腹自杀的是什么人?他想通过此举证明什么?后来的他又怎么样了呢?
续范亭
阴沉昏暗的冬天1935年,是中国历史上较为沉重黑暗的一年,日本关东军在中国东北为非作歹,又蓄意挑起“察东事件”,企图将魔爪伸向华北地区。
全国人民群情激昂,高喊抗日口号,国难当头,自当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将枪口一致对外。
但国民党当局面对民间的呼声充耳不闻,满脑子都是如何将红军彻底围剿,好让国民党在中国一家独大。
国民党内部腐败不堪,就连高层也沉浸在敛财和争权的内斗之中,将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抛掷脑后。
山河破碎,风雨飘零,不少忧国愤世的仁人志士为国家的前途命运担忧,但苦于报国无门,只能唉声叹气,泪洒长襟,在南京中山陵前,向孙中山先生诉说心中的苦闷。
孙中山
续范亭就是众多祭奠者的其中一位,他在剖腹昏迷以后,被陵园警卫处的人巡视时发现,及时送往医院抢救,保下了性命。
续范亭时任新编第一军总参议,身居国民党要职,眼看国家危亡,国民党政府却在争权夺势,面对民族侵略无动于衷。
续范亭
剖腹明志为了能够警醒世人,点燃群众抗日激情,号召国民党放下争议,一致对外,续范亭选择在中山陵的祭堂剖腹明志。
也许有人觉得,自杀是一种懦夫的行为,但是在匕首刺向身体的那一刻,又何尝不需要巨大的勇气呢?况且续范亭身为一位顶天立地的好男儿,还是一位军人,若不是国家蒙难,无路请缨,自己又怎么会选择以死明志,通过自杀来警醒国人呢?
12月28日,南京的《新京日报》首先对续范亭在中山陵自杀一事进行报道;次日,《救国日报》再次报道,将这件事情的全貌展现在世人面前。
《救国日报》的标题上面,大书“山河变色”四个字,以“续范亭忧国自杀”为题,以“大丈夫无用武之地”为引题。
报道中说,续范亭在12月初从兰州出发,经过陕西、天津,在经过北平的时候,就听说华北局势紧迫,时局动荡,那时续范亭已经是悲愤不已。到了15日抵达南京以后,续范亭就迫不及待和旧时老友于右任一同商量救国图存的大事。
12月26日下午4点,续范亭以前去拜访于右任为由,乘坐汽车出发,途中经过中山陵前去祭拜,然后在中山陵刺腹自杀。
中山陵碑亭
等到大概7点的时候,续范亭的司机久候未果,就以为续先生已经先行离开,就驱车回到东亚饭店向和续先生一同前来的郝梦久、刘安定等人汇报,众人表示未见续先生回来,就一同前往中山陵寻找。
到台阶处,恰逢中山陵的警卫员带着刚发现的续先生准备前往医院,众人急忙将已经昏迷的续范亭送到医院进行救治。
医生的检查结果显示,续范亭的腹膜已经被刺穿,但幸运的是没有伤到内脏,经过手术治疗恢复状态良好,暂时没有生命危险。
续范亭的这个举动,引起了全国人民及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响,海内外多家媒体、电台纷纷对此事进行报道。
在《南京晚报》的评论中写道:续君此举,谅以国人浑浑噩噩者太多,居高位者,虽不乏艰苦奋斗者,然而借外力以自重者,亦未必无人。故而愤而自杀,未必能促此辈毫无心肝者觉悟。他们的心,终年在黑房之内,他们的心,早已入冰箱冰过,无论任何重大刺激,不能震动他们心弦。
在续范亭养病期间,每天都有数不尽的信封、电报前来慰问,有的甚至直接汇款过来,希望续先生能够尽快痊愈。
南京晚报
在写给续先生的慰问信中,对续先生剖腹明志这一爱国行为给予了高度的评价,信中说道:“你的血已惊醒了不少的同胞,希望你能够爱惜、珍重你的身体,等待一个时机,将你满腔的爱国热血洒在敌人的头颅上,等到那时我们才会为你庆祝,并且我们誓愿追随在你的身后为你摇旗。”
刚住院的时候,由于养病的原因医院并未允许太多的人能够探望,一般情况下都是以病人身体健康为由进行婉拒。
在续范亭早些年参加革命的时候,有一位同样身怀壮志的战友叫做杜羲,在听说了续范亭的壮举以后,就急忙赶到医院前去探望,在遭到婉拒以后仍未放弃,竟然在一日之内就往返了三次。
后来经过批准得以探望,杜羲先生小心翼翼地走到门口,在门口伸头张望。看到续范亭在床上脸色苍白,昏迷不醒,杜羲先生泪流满面,他站在门口看了病床上的续范亭许久,就默默离开了。
病房
第二天,人们在河里发现了杜羲先生的尸体,杜羲先生是检察院的委员,同样身怀壮志却报国无门,忧国忧民。
杜羲先生的家乡河北在东三省沦陷以后也陷入水深火热之中,万般失望之下,才选择了投湖自尽,在他死前,曾经留了遗诗和自挽词给于右任。
于右任
南北不同天1893年11月27日,续范亭出生在山西崞县的一个农民家庭,他有一个族兄叫做续西峰 被称为“华北革命巨子”,在续西峰的革命思想影响下,续范亭在读书时便立下壮志,要成为一名优绣的军人投身革命事业。
在续范亭17岁的时候,转入到专门培养初级军官的山西陆军小学学习,并在这里加入了孙中山先生的同盟会。
在辛亥革命时期,续范亭在族兄续西峰领导的部队中担任镇远队队长,率领了大概一个营的兵力占领了山西大同。
此后,续范亭一直投身于革命事业,跟随部队南征北战。
续西峰
在九一八事变以后,在杨虎城的邀请下, 他和邓宝珊一起到兰州组建陆军新编第一军,由邓宝珊担任军长,续范亭担任总参谋。
1935年,续范亭和杨虎城、冯玉祥聚在一起,积极策划抗日计划,也正是在这时,结识了张学良,大家关于抗日的理念和想法不谋而合。
同年九月,红军长征途径腊子口,也正是续范亭伸出援手,对当地的长官做了大量的思想工作,才让红军队伍能够以最小的代价闯过这关。
1935年,“华北事变”发生以后,国民党召开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国家危亡时刻,全国人民都寄希望于国民党政府能够通过此次会议制定团结抗战的相关政策,续范亭也不例外,他与好友刘安定相约一起前往南京参加会议。
在途径北平的时候,续范亭遇到了自己的老友徐永昌。
徐永昌
时任山西省政府主席的徐永昌此次前往北平,主要是代表阎锡山来和日本拉近关系,和续范亭相聚时,也“只叙旧情,不谈时政”,这也让续范亭感到失望,道不同,不相为谋。
此时的北平已经处于日本军队的管控之中,到处都插着太阳旗,大街上满是日本的军队,大街小巷里,经常可以看到特务带着日本兵在抓捕抗日青年。
各大高校的爱国师生,也在积极筹划着抗日救亡运动,这一幕幕场景深深触动着续范亭的爱国之心,心中暗暗发誓一定要将日本侵略者赶出中国。
11月15日,续范亭来到南京,此时的南京与北平相比俨然不是同一个世界。南京到处歌舞升平,国民党高官醉生梦死,国家尚处于危亡之际,国民党却偏安一隅,看到眼前的景象,续范亭的脸色阴沉了起来。
1935年的北平
他祭拜了孙中山先生以后,在回去的路上写下了《赴陵园途中》
男的长袍,女的短袖。
不是行尸,便是走肉!
只缘缺乏一点,此中原理不难猜透。
光阴似水流,人生几时够。
一怒!
一怒!
前因1935年11月23日,国民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结束,在这次会议上,国民党不仅没有像大众所希望的那样制定出抗日救国的方针策略,而且还变本加厉地执行屈膝投降的卖国政策,实在是令人心寒。
这次会议结束以后,续范亭和刘安定在南京各处奔走,拜访曾经相识的国民党高管,希望能够共同探讨出救国之策。
但是他们所遇到的,不是和他们一样只能唉声叹气的,就是保持沉默不发表意见的懦弱者,更有甚者,为国民党政府屈膝卖国政策进行辩护,双方进行激烈地争论,也没有产生有效结果。
这些国民党高官,只求能够保住自身既得利益,将家国仇恨抛掷脑后,面对续范亭的拜访和请求,他们要么草草敷衍,要么直接拒绝见面,有的人还会当面嘲讽续范亭,笑他迂腐不知变通。
国民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
续范亭对刘安定说:“对国民党,我算是失望。我追随孙总理,加入同盟会20多年了,一直对国民党抱有希望,谁料想,现在他们竟然腐败到了如此地步!这样下去,非要亡国不可!”
续范亭曾是孙中山先生坚定的追随者,当他看到孙中山先生一手创建的国民党政府现在竟然如此自暴自弃,自甘堕落,不由得为孙中山先生感到心寒。
当初,续范亭正是怀着对国民党的最后一丝希望,才来到南京参加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现在会议也结束了,制定抗日救国策略的想法也泡汤了,悲观、失望、沮丧、愤怒等负面情绪瞬间涌上心头。
12月9日,远在北平的爱国师生爆发了声势浩大的游行示威运动,这场运动得到全国各地的声援和支持。
续范亭在听说这件事以后,一方面为仍有爱国人士感到感慨,另一方面又为报国无门,壮志难酬而感到苦闷。
后来续范亭在与朋友聚会时商讨此事,在场各位无不义愤填膺,其中有一个主张到孙中山先生的陵墓前哭陵,续范亭当即表示:“现在国民党如此腐败不堪,国难当头,哭有什么用呢?大丈夫流血不流泪,只有用热血才能将那些败类从人类这个行列中冲刷出去!”
也许就是在这个时候,续范亭的心里就打定了要以身殉国、剖腹明志的想法。
续范亭手稿
回到宾馆以后,续范亭含着泪陆续写出了五首《绝命诗》,还写下来《督促抗日绝命书》,在绝命书中写到:“余北方之鄙人也。革命三十载,半生颇自爱。慨乎国已不国,我犹醉梦,愧无以对我同胞,更无言对我总理。此次入都,两谒陵园,忧愤交并,拔剑穿胸。然犹冀领振臂,万众敌忾,为世界打不平,为人类振人格,和平之神,自当降临,于以救我民族于万一焉。余今已绝望,故捐此躯。愿同胞精诚团结,奋起杀敌,勿笑余之怯馁。”
12月25日,续范亭与朋友外出吃饭,期间出去了一会,很快就回来了,他回来以后,一反常态,精神貌似有点不正常,他与朋友大说大笑,还说不要瞧不起市井之人,像荆轲、樊於期等人,虽出身鸡鸣狗盗之辈,却也是真英雄,千古留名!
说完话以后,他狂饮了几大杯酒。后来续范亭的事情发生以后,他的朋友才后知后觉:当时续范亭可能就是出去买了一把匕首!
解放时期的匕首
第二天下午,续范亭穿好衣服,仔细整理整理帽子,穿戴整齐,然后对刘安定说,自己要去拜访于右任,就离开了。
直到傍晚时分,续范亭还没有回来,刘安定就给于右任的公馆打电话询问是怎么一回事,却被对方告知续范亭根本没有来过。
正当刘安定感到焦急和疑惑的时候,续范亭的司机匆忙赶回来说续先生去了中山陵,现在都关门了也没有看到续先生的身影,刘安定顿感大事不妙,赶忙带着几个朋友一起去中山陵寻找。
他们通报了中山陵的警卫人员,大家一起分头寻找,正好看到有个警卫抱着一个人,正一步一步走下台阶……
那个人正是剖腹后失血昏迷的续范亭!
中山陵
后果经过两个月的救治和恢复,续范亭身心俱疲。
在养伤期间,全社会都对他的身体状况异常关注,许多亲朋好友也过来安慰他、激励他,他自己也深深反思了这一行为,虽然引发了全社会的关注,但是这种通过自杀来唤醒民众、激发国人的行为也并不可取。
为此,他还在自己的床头写下诗句:将军应在沙场死,碧血胡为染绿苔。
续范亭在中山陵剖腹明志的行为,彰显了他身为军人的凌然正气,同时也进一步唤起国人抗日救国的激情。
张学良、杨虎城两位将军,也是曾先后与续范亭促膝长谈,共商救国大计,可以说后来两位将军发动西安事变,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是受了续范亭的影响。
自从续范亭先生在中山陵剖腹明志以后,就与蒋介石彻底决裂,病好以后,他就投身于创建抗日救亡组织之中,积极撰写抨击时政的文章进行发表,后来应周恩来邀请,指挥共产党军队进行抗日战斗。
张学良和杨虎城
1947年9月12日,著名的爱国主义者续范亭将军因病去世。
在他弥留之际,曾经给毛主席和中共中央写下遗愿,请求加入中国共产党。
中共中央立即就此事进行回复:续范亭同志早年参加同盟会,即献身于民族民主的革命事业,百折不挠。在抗日战争期间,领导山西新军为坚持山西抗战与山西民主化而奋斗,功在国家。续范亭同志在弥留之际,遗言要求加入中国共产党,其革命忠诚,实令人感奋。本党决定接受续范亭同志的要求,追认为中国共产党正式党员,并以此引为本党的光荣。
毛主席在得知续范亭去世的消息以后,也十分悲痛。9月18日,晋察各界召开对续范亭的追悼会,毛主席送来了挽词,对续范亭的一生进行高度评价:
为民族解放,为阶级翻身,事业垂成,公胡遽死。
有云水襟怀,有松柏气节,典型顿失,人尽含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