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衣大炮真实水平(红衣大炮之殇不做井底之蛙)
红衣大炮真实水平(红衣大炮之殇不做井底之蛙)虽然清朝仿造(明朝)的红衣大炮,在与明朝的对决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在清朝时局平稳之后,清朝对红衣大炮除了一味地增加重量外,再没有进行过更先进的技术革新,因此火炮的制造技术远远落后于西方。鸦片战争是当时中英两国综合国力的较量,双方都动用了一切可以动用的力量来打击对方,尤其是杀伤力极大的战船和火炮。北洋大学堂(现改名为天津大学)但是在这之后,清朝的造炮技术每况愈下,炮身重量越来越重,炮管越来越粗糙,准心越来越差,弹药质量也越来越低劣。比如,在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1840—1842),虎门要塞装配的红衣大炮竟然重达八千斤,至于射程更是惨不忍睹。到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时,竟然还有重达万斤的“耀威大将军” 被装备到江阴要塞,致命的是“耀威大将军”的射程远不及英国舰载炮。武器上的巨大悬殊,其战斗结果可想而知。事实上,鸦片战争期间中国并没有与英国进行直接的海上战斗,不是不想直接海战拼一场
阅读此文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红衣大炮在清廷建立之初是不朽的神器,随着时间的推移,其技术不但没进步,反而一再倒退,加之愚钝的清廷依然奉行“骑射乃满洲根本”的祖训,又无外患意识,最终导致中国海防崩坏。
红衣大炮之殇:坠入凡尘化尘埃最初,红衣大炮被皇太极仿制出来时,在技术上是超越明朝并处于领先地位的,尤其是明朝的孔有德带队投奔皇太极后,清军的火炮技术又进一步得到了提升。进入清康熙王朝时,火炮技术已经达到巅峰,康熙年间一共制造了905门红衣大炮,其中201门重量在250公斤以上,其余的为250公斤以下的轻型炮。
北塘炮台位于蓟运河河口,是清末天津海防的重要力量,始建于明嘉靖二十九年(1550),最初是为了防范倭寇。清朝末年,在抵抗外敌入侵中,北塘炮台发挥了重要作用。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后,北塘炮台被拆毁。
但是在这之后,清朝的造炮技术每况愈下,炮身重量越来越重,炮管越来越粗糙,准心越来越差,弹药质量也越来越低劣。比如,在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1840—1842),虎门要塞装配的红衣大炮竟然重达八千斤,至于射程更是惨不忍睹。到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时,竟然还有重达万斤的“耀威大将军” 被装备到江阴要塞,致命的是“耀威大将军”的射程远不及英国舰载炮。武器上的巨大悬殊,其战斗结果可想而知。事实上,鸦片战争期间中国并没有与英国进行直接的海上战斗,不是不想直接海战拼一场,而是武器装备实在太寒酸太落后了——对方已经全员配备火器了,而我们还处于冷热兵器混用时代。武器装备上的差距与军事科技发展的不对等,是清朝鸦片战争失败的直观因素。
法国和中国代表团之间的外交会议(第二次鸦片战争)
天朝上邦的美梦:骑射乃满洲根本18—19世纪,以为战乱已经平息,又无外患意识。当时清朝水师的主要用途不是防外而是安内(船虽不坚,炮虽不利,但对付老百姓绰绰有余),也因此,在维稳前提下,先进的科学技术被压制。明朝灭亡后,其火器大多被清朝接收,按理应该越发强大才对,然而,统治阶层的民族狭隘性和自诩优等民族的思想,让他们依然墨守“骑射乃满洲根本”的祖训,凡此种种,给了中国海防以致命的打击。
北洋大学堂(现改名为天津大学)
丧权辱国:《南京条约》的签订虽然清朝仿造(明朝)的红衣大炮,在与明朝的对决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在清朝时局平稳之后,清朝对红衣大炮除了一味地增加重量外,再没有进行过更先进的技术革新,因此火炮的制造技术远远落后于西方。鸦片战争是当时中英两国综合国力的较量,双方都动用了一切可以动用的力量来打击对方,尤其是杀伤力极大的战船和火炮。
1840年6月,英军仅出动舰船47艘。当时英国参战的战舰虽是19世纪30年代的蒸汽动力铁壳明轮船,但其具有航速快、抗沉性好、火力猛等优点,正是这些绝对的优势,英军仅靠陆军四千人,就敢横舰广东珠江,封锁海口,挑起两国战争。当时清兵被英国打出的炮弹炸得晕头转向,对方炮声一响,统帅便如惊弓之鸟,士兵也跟着四处躲藏。到1842年8月战争结束时,英国伤亡仅523人,而中国伤亡竟然高达22790人,之后还被迫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
图为英国画家JohnBurnet所绘的《南京条约》签订场景。
不进则退:拖后腿的红衣大炮战争中以火器对轰已然成为主要作战方式,往日的金戈铁马已经落幕。清军当时的火炮主要是固定的炮台,除了笨重、射程短、精准度差之外,大炮的工艺也太过粗糙,不但使用过程中时有炸膛,而且时不时有弹药变成泥沙的情况,由此可见,清朝官员腐败到连看家的家当都敢作假。比如,在厦门之战中,清军将士虽个个英勇,然而主要战斗武器(大炮)却拖了后腿,炮弹打出去的命中率只有二百分之一。再如,在定海保卫战中,葛云飞指挥将士们奋勇杀敌,“开炮数日”仅有一发命中!以这样的武器作战,多少英魂含恨长悲!
第一次鸦片战争,英国尝到了甜头,其他西方国家也眼红了,于是他们组队联军而来,于1856—1860年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这一次,作为最重要的核心武器——红衣大炮,在各个临海阵地装备数量不少,然而战争一打响,依然哑火一片,不仅被对方打得落花流水,而且国家也因输了战争被迫签署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
1895年4月17日,李鸿章和伊藤博文签订《马关条约》时的情形。
红衣大炮在清王朝建立之初的确是不朽神器,然而由于清廷故步自封,不但红衣大炮的技术没进步,反而一再倒退,最终沦为一堆破铜烂铁。这种落后就要挨打的教训,我们后人应引以为戒。
沙俄夺得了在中国东北修筑东清铁路及支路的权利。图为1897年8月28日东清铁路开工仪式。